导读:本文包含了砷酸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酸根,咪唑,印迹,亚砷酸盐,铁矿,表面,铝土。
砷酸根论文文献综述
李承蹊,段志敏,徐丹先[1](2019)在《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叁七花中亚砷酸根和砷酸根含量的不确定度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定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atomic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HPLC-AFS)测定叁七花中亚砷酸根和砷酸根含量(以As计)的不确定度。方法根据JJF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对各不确定度进行分析、确认及计算,合成扩展不确定度。结果叁七花中亚砷酸根的平均值为0.1314mg/kg,相对标准偏差为1.23%,扩展不确定度为0.0097mg/kg,砷酸根的平均值为0.1467 mg/kg,相对标准偏差为3.02%,扩展不确定度为0.0144 mg/kg。结论在测定叁七花中亚砷酸根和砷酸根含量过程中,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于标准曲线测定及拟合过程。(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9年22期)
于禄丹[2](2018)在《蛋白激酶和亚砷酸根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的构建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利用电化学发光法结合纳米材料,构建了两种新型电化学发光传感器,成功用于蛋白激酶和亚砷酸根的分析检测。主要内容归纳如下:1、绪论部分主要概述了电致化学发光的发展、特点和其在生物检测和环境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并介绍了金纳米粒子和石墨相碳氮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在电致化学发光方面的应用,随后简介了蛋白激酶与亚砷酸根的检测意义与目前的主要检测手段。最后简单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实际意义。2、利用金纳米粒子(AuNPs)对Na_2S_2O_8/O_2体系的ECL增强效应,构建新型的ECL生物传感器用于蛋白激酶A(PKA)及其抑制剂的活性分析。将多肽通过壳聚糖修饰在电极表面,然后在PKA和巯基叁磷酸腺苷(ATP-s)的作用下,多肽发生磷酸化反应,AuNPs通过金硫键结合到多肽磷酸化位点,从而拉近了AuNPs与电极表面的距离,组装到电极上的AuNPs能显着放大Na_2S_2O_8/O_2体系的ECL信号,且PKA浓度在0.005-5 U/ml范围内,ECL强度与PKA浓度对数呈正比,检测限为0.002 U/ml,从而实现了高灵敏检测PKA活性。在对PKA抑制剂的检测以及实际样品中PKA浓度的检测中,本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表明本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很有潜力。3、构建ECL比率适配体传感器实现了对As(Ⅲ)的超痕量分析。将Au-g-C_3N_4修饰在电极表面,通过Au-S键作用将亚砷酸根适配体(Ars-3)捕获到电极表面,加入正电性的阳离子聚合物PDDA,其能够与带负电的Ars-3磷酸根骨架通过静电作用相结合,从而消除Ars-3的负电性。加入As(Ⅲ)后,As(Ⅲ)与Ars-3特异性结合,Ars-3构相发生变化,导致PDDA与Ars-3分离,从而Ars-3可以通过静电作用吸附大量带正电的Ru(bpy)_3~(2+),As(Ⅲ)与Ru(bpy)_3~(2+)可以分别通过电子转移与ECL能量共振转移作用协同猝灭Au-g-C_3N_4 NSs的ECL信号,与此同时也会产生Ru(bpy)_3~(2+)的ECL信号,由此来实现对As(Ⅲ)的超灵敏、高选择性检测,在0.001 ppt到10 ppb范围内,ECL_(620)/ECL_(460)比值的对数(lgECL_(620)/ECL_(460))与As(Ⅲ)浓度的对数(lgC_(As(Ⅲ)))表现为很好的正相关,检测限低至0.0007 ppt。与单独As(Ⅲ)猝灭Au-g-C_3N_4 NSs的单信号ECL方法(线性范围1-50 ppb,检测限0.62 ppb)相比,所构建的比率ECL传感器检测As(Ⅲ)的灵敏度和选择性有显着的提高。对实际水样加标回收实验的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很高的实用性。(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8-05-27)
于禄丹,梁汝萍[3](2018)在《基于类石墨相碳叁氮四纳米片与砷的电子转移效应的亚砷酸根检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一种基于类石墨相碳叁氮四纳米片(g-C_3N_4 NSs)与砷之间的电子转移效应的亚砷酸根电致化学发光(ECL)检测方法。g-C_3N_4在S2O2-8共反应剂中发射强的阴极ECL信号。将富含G/T碱基的DNA((GT)19)组装到金纳米粒子修饰的g-C_3N_4(Au-g-C_3N_4)电极表面,(GT)19可以特异性吸附亚砷酸根,并且其DNA结构发生改变,从而拉近亚砷酸根与Au-g-C_3N_4之间的距离。g-C_3N_4和亚砷酸根之间发生电子转移,进而使g-C_3N_4的ECL强度降低。据此建立了亚砷酸根检测方法,线性范围为0.1~50mg·m-3,检测限为0.07mg·m-3,对实际水样进行加标回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很高的实用性。(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期刊2018年01期)
袁芳[4](2017)在《共存砷酸根和腐殖酸对U(Ⅵ)在针铁矿/水界面吸附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重金属离子和放射性核素在天然矿物/水界面的宏观吸附趋势和微观赋存形态是影响其在土壤和水体等环境体系中迁移转化、生物有效性和生态毒性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本论文结合静态批实验技术、理论形态模拟、X射线粉末衍射(powder X-ray diffraction,PXRD)、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分析,考察了不同水环境化学条件下共存砷酸根和腐殖酸对U(VI)在针铁矿/水界面吸附行为的影响。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体系pH对U(VI)在针铁矿/水界面的吸附行为和微观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影响。在酸性条件下,共存的砷酸根和腐殖酸都促进了U(VI)的吸附,形成了配体桥连的B型叁元表面络合物。特别地,PXRD分析结果表明砷酸根对U(VI)吸附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归因于砷铀矿(UO_2HAs O4·4H_2O)和钠铀云母(Na2(UO_2As O4)2·3H_2O)等沉淀相的形成。在碱性条件下,共存的砷酸根和腐殖酸和U(VI)形成了水溶性的UO_2(As O4)n2-3n或UO_2(CO3)HA等络合物,进而通过静电排斥作用抑制了U(VI)在针铁矿表面的吸附。2)接触时间也是影响U(VI)吸附行为和形态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U(VI)(50μM)/砷酸根(133μM)/针铁矿体系中,砷酸根的吸附率会随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大,而U(VI)的吸附率则基本保持在~100%不变。理论形态模拟和PXRD分析表明,砷酸根、U(VI)和针铁矿在接触1天后形成了砷铀矿和钠铀云母混合沉淀相,接触时间为3天时形成了亚稳态的UO_2(H_2As O4)2·H_2O(记为UAs2)相,在接触时间延长到7天后,前期形成的砷铀矿和亚稳态的UAs2相全部转化成了更为稳定的钠铀云母相。3)U(VI)在不同体系中的吸附行为对温度变化有不同的响应度。具体地,温度的升高对U(VI)/砷酸根/针铁矿体系中U(VI)的吸附趋势没有明显影响。基于此,应着重关注其他水环境化学因素(如pH、离子强度、共存污染物浓度和加入次序等)对U(VI)固定滞留行为的影响。相比之下,温度的升高促进了U(VI)/腐殖酸/针铁矿体系中U(VI)的吸附固定,说明腐殖酸存在条件下U(VI)在针铁矿/水界面的吸附是一个吸热过程。4)U(VI)的吸附滞留行为和微观化学形态与加入次序有着明显的关联性。U(VI)/腐殖酸/针铁矿体系的宏观吸附实验结果表明,pH 4.5条件下U(VI)的吸附率高低顺序为:U(VI)和腐殖酸预先平衡>U(VI)、腐殖酸和针铁矿同时加入>腐殖酸和针铁矿预先平衡。预先接触的U(VI)和腐殖酸可以在水溶液中发生络合作用,形成的络合物很容易被吸附到带正电荷的针铁矿表面。相比之下,腐殖酸的预先接触会引起针铁矿的聚集,在一定程度导致其比表面积的下降,从而降低了后续U(VI)的吸附率。FTIR和XPS分析显示不同的接触次序下U(VI)和腐殖酸在针铁矿/水界面形成了不同比例的二元或叁元络合物。整体来说,本论文深入地揭示了不同水环境参数对U(VI)在针铁矿/水界面上吸附行为的影响规律,准确地阐明了砷酸根和腐殖酸存在条件下U(VI)的微观形态和固定滞留机理。上述研究成果能够为准确掌握和预测U(VI)在实际水环境体系中的物理化学行为和生态毒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可以为制定有效的放射性污染水体的修复策略提供必要的数据参考。(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7-04-01)
曾珊,丁婧,仲英惠,孙航[5](2016)在《新型核壳SERS探针用于痕量砷酸根离子检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发快速有效且可信赖的痕量有毒重金属离子检测技术是提高饮用水安全的前提,如何使待测离子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基底表面富集是降低SERS检测限的关键问题之一[1]。Fe_3O_4纳米粒子具有优异的重金属离子吸附特性,还可通过解吸附活化再生。本文通过胶体化学的方法制备了贵金属@Fe_3O_4核壳SERS探针用于砷酸根离子的痕量检测[2]。贵金属@Fe_3O_4核壳SERS探针能有效的集成贵金属核的SERS增强效果以及Fe_3O_4对有毒砷酸根离子的吸附和磁响应特性,展现了对水体中砷酸根离子高的SERS检测活性[3]。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贵金属纳米粒子核,贵金属@Fe_3O_4核壳SERS探针对砷酸根离子的检测限明显降低,且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强度与砷酸根离子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此外贵金属@Fe_3O_4核壳纳米粒子可以通过在碱溶液中解吸再生,实现SERS循环检测。我们研制的贵金属@Fe_3O_4核壳纳米粒子具有灵敏度高、稳定、可回收等优点,在饮用水安全检测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六分会:环境化学》期刊2016-07-01)
袁芳,刘志勇,杨世通,王祥科,王殳凹[6](2016)在《铀酰和砷酸根在针铁矿/水界面的共吸附和共沉淀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放射性核素、阴离子污染物和天然矿物的相互作用是影响其在环境体系中形态分布、迁移转化和归趋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理论形态模拟、静态批实验和粉末X射线衍射(powder X-ray diffraction,PXRD)表征探讨了不同环境化学条件下铀酰和砷酸根在针铁矿表面的共同吸附行为和微观赋存形态。宏观实验结果表明,共存的砷酸根在pH<6时促进铀酰在针铁矿上的吸附,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表面络合物和沉淀的形成。在pH>6时,低浓度的砷酸根(13.3μM)对铀酰的吸附影响较小;而高浓度的砷酸根(133μM)则会和铀酰形成水溶性的络合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铀酰的吸附。PXRD分析表明,铀酰和砷酸根浓度分别为50和133μM的共吸附体系在接触一天后会形成砷铀矿[UO_2HAsO_4.4H_2O]和钠铀云母[Na_2(UO_2AsO_4)_2·3H_2O]混合沉淀,接触时间延长到叁天时出现了亚稳态的[UO_2(H_2AsO_4)_2·H_2O]相,最终在七天后全部转化为具有良好结晶度的钠铀云母相。这一研究发现可以用于准确预测铀酰和砷酸根在复杂环境体系中的形态稳定性,同时可以为寻求有效的铀污染治理措施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四分会:核化学与放射化学》期刊2016-07-01)
康仁飞[7](2016)在《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其选择性去除水体中钴离子和亚砷酸根离子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体中严重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损害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其中水环境中钴和砷污染的问题十分突出。本论文通过离子印迹技术成功制备了了几种新型特异性的纳米吸附剂材料,应用于废水中有害重金属钴离子和亚砷酸根离子的去除。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Co(II)为模板,1-乙烯咪唑作为功能单体,正硅酸乙酯为交联剂,采用表面离子印迹技术制备了磁性钴离子印迹聚合物Co(II)-IIP。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得出Fe3O4,Fe3O4@SiO2,Co(II)-IIP,NIP的粒径分别是88,430,750,和792nm。在相关吸附实验里,Co(II)-IIP表现出高选择性和亲水性。其等温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且Co(II)-IIP和NIP最大吸附容量分别是23.09mg/g和16.88 mg/g。Co(II)-IIP对Co(II)/Cu(II),Co(II)/Cd(II),Co(II)/Zn(II),和Co(II)/Pb(II)的相对选择性系数β分别是1.33,2.51,1.29,1.41。吸附了钴离子的Co(II)-IIP可以通过硝酸清洗进行再生,经4次循环使用之后其吸附量没有明显地下降,说明了Co(II)-IIP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Co(II)-IIP对实际废水中Co(II)的去除率达到了96%以上,说明了Co(II)-IIP是一种性能优异的选择性去除水体中Co(II)的吸附材料。2、阴离子印迹聚合物难以合成的关键在于缺乏与阴离子有强相互作用的功能单体。为此设计了环状咪唑阳离子型的功能单体,以吖啶与溴甲基甲基醚反应在硫酸的条件下50℃反应24h,并且用硅胶柱纯化获得4,5-二溴甲基吖啶。4,5-二溴甲基吖啶与亚甲基双咪唑在乙腈溶剂90℃的条件下反应48h,趁热过滤,用甲醇重结晶纯化,制备得到环状的四溴化二-4,5-二(亚甲基双咪唑)吖啶。核磁共振光谱证实了该环状咪唑阳离子型的功能单体的化学结构。3、以环状咪唑阳离子型的功能单体,采用本体聚合法制备了一种亚砷酸根离子印迹聚合(IIP)。比表面积测试结果表明制得的IIP和CP的比表面积分别为434.04 m2/g和480.09 m2/g,平均孔径为6.69 nm和7.16 nm。同时对IIP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IIP对亚砷酸根离子的吸附容量达到了54 mg/g。IIP对HAsO32-/Cl-,HAsO32-/SO42-,HAsO32-/HPO42-,HAsO32-/NO3-,HAsO32-/Mo7O246-的相对选择性系数分别是1.03,1.95,2.55,1.52和2.51;IIP对实际废水中亚砷酸根离子的去除率接近100%,这证实了IIP是一种去除水体中亚砷酸根离子的性能优异吸附材料,且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本文来源于《南昌航空大学》期刊2016-06-01)
程秀芝[8](2016)在《荧光DNA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对亚砷酸根的检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机砷是一种有毒物质,通常以As O43-和As O33-的形态存在于水中。饮用水中微量的砷就会严重影响人的生理机能,增加患皮肤癌、肺癌、膀胱癌和肾癌的危险。目前,很多种方法如荧光法、比色法、电化学法等被用于微量砷的检测。然而,这些方法往往需要荧光标记,检测过程复杂,且需要昂贵且笨重的仪器。因此,发展一种简单的、免标记且灵敏的检测砷离子的传感器非常重要。生物量子点(bio-dots)是近两叁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纳米荧光材料,与传统的有机荧光染料相比,具有光学性质优良,荧光寿命长,低毒性,原料简单易得、绿色无污染,合成条件不苛刻,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都较好等优点,在分析化学和生物医学等方面得到了科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富含G/T碱基的单链DNA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种新型荧光生物量子点,该量子点发光性能良好,且保留了富G/T碱基DNA的大部分结构和生物活性。基于As O33-与G/T碱基之间的特异性亲和作用,利用这种富G/T碱基DNA-dots优良的荧光性能,构建了一种简单灵敏且无需标记的新型荧光传感器用于饮用水中砷离子的检测。本论文主要包含以下四部分:1.对纳米材料进行了简单概述,主要介绍了量子点的发展历程,性质,分类,制备方法及相关应用。2.以富含G/T碱基的单链DNA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的荧光生物量子点。透射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对其形貌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们合成的DNA-dots为单分散的球形颗粒,粒径大小约为1.1 nm,高度约为1.5n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对其光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显示这种DNA-dots具有良好的发光性能,在300 nm光激发下,其最强发射峰位于405nm,且耐光性强;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证明这种DNA-dots保留了富G/T碱基DNA的大部分结构及生物特性,这有利于其在生物检测方面的应用。3.以富含G/T碱基的DNA-dots为荧光探针,基于As O33-与G/T碱基之间的特异性亲和作用,提出了一种免标记、灵敏的检测低浓度As O33-的方法。首先采用透射电镜、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圆二色光谱考察了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并对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具体包括反应时间、DNA-dots的浓度及缓冲溶液的p H。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利用富含G/T碱基的DNA-dots为荧光探针,对As O33-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这种生物量子点传感器检测As O33-的浓度线性范围为0.01-150 ppb,最低检测限为4.6 ppt,并且As O33-的检测不受环境中其它离子的干扰。4.对文中描述的新材料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就该材料的进一步发展应用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6-05-26)
曹书勤,金春雪,缑星[9](2013)在《微波辅助酸改性粉煤灰对砷酸根吸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0 mol/L硫酸为改性剂,微波辅助制备酸改性粉煤灰吸附剂。通过SEM、FTIR对粉煤灰形貌及结构进行分析,用分光光度法对其吸附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硫酸用量为4 mL/g、微波功率400 W、微波时间8 min时制得的酸改性粉煤灰处理含砷废水效果较好,常温下,当吸附剂用量10 g/L、废水pH值为6、吸附时间30 min时,砷酸根脱除率可达90.29%,比酸改性粉煤灰脱除率提高了5.99%。(本文来源于《非金属矿》期刊2013年04期)
李士杏,骆永明,章海波,黄玉娟,李振炫[10](2012)在《不同性质铁铝土对砷酸根吸附特性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批平衡法研究了8种不同性质铁铝土对砷酸根的吸附特性,分别运用Langmuir单表面方程和Langmuir双表面方程对等温吸附数据进行拟合,以较优拟合方程求出土壤对砷的最大吸附量,并采用简单线性相关分析法探讨土壤性质对砷吸附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铁铝土对砷吸附强烈,吸附等温线均为非线性。双表面方程对吸附等温线的拟合效果优于单表面方程。采用双表面方程预测的吸附量和实测值的决定系数(0.935~0.978)大于采用单表面方程预测获得的决定系数(0.989~0.998)。土壤的砷吸附能力可采用高能表面和低能表面两种吸附位点进行解释。采集于云南昆明的砂页岩母质发育的红壤具有最强的砷吸附能力,根据Langmuir双表面方程计算的最大吸附量为3 498 mg kg-1。土壤的砷吸附能力受到土壤中游离氧化铁、全铝、全铁、黏粒和全磷含量的显着影响,最大吸附量与这几种土壤组成与性质因子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砷酸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利用电化学发光法结合纳米材料,构建了两种新型电化学发光传感器,成功用于蛋白激酶和亚砷酸根的分析检测。主要内容归纳如下:1、绪论部分主要概述了电致化学发光的发展、特点和其在生物检测和环境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并介绍了金纳米粒子和石墨相碳氮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在电致化学发光方面的应用,随后简介了蛋白激酶与亚砷酸根的检测意义与目前的主要检测手段。最后简单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实际意义。2、利用金纳米粒子(AuNPs)对Na_2S_2O_8/O_2体系的ECL增强效应,构建新型的ECL生物传感器用于蛋白激酶A(PKA)及其抑制剂的活性分析。将多肽通过壳聚糖修饰在电极表面,然后在PKA和巯基叁磷酸腺苷(ATP-s)的作用下,多肽发生磷酸化反应,AuNPs通过金硫键结合到多肽磷酸化位点,从而拉近了AuNPs与电极表面的距离,组装到电极上的AuNPs能显着放大Na_2S_2O_8/O_2体系的ECL信号,且PKA浓度在0.005-5 U/ml范围内,ECL强度与PKA浓度对数呈正比,检测限为0.002 U/ml,从而实现了高灵敏检测PKA活性。在对PKA抑制剂的检测以及实际样品中PKA浓度的检测中,本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表明本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很有潜力。3、构建ECL比率适配体传感器实现了对As(Ⅲ)的超痕量分析。将Au-g-C_3N_4修饰在电极表面,通过Au-S键作用将亚砷酸根适配体(Ars-3)捕获到电极表面,加入正电性的阳离子聚合物PDDA,其能够与带负电的Ars-3磷酸根骨架通过静电作用相结合,从而消除Ars-3的负电性。加入As(Ⅲ)后,As(Ⅲ)与Ars-3特异性结合,Ars-3构相发生变化,导致PDDA与Ars-3分离,从而Ars-3可以通过静电作用吸附大量带正电的Ru(bpy)_3~(2+),As(Ⅲ)与Ru(bpy)_3~(2+)可以分别通过电子转移与ECL能量共振转移作用协同猝灭Au-g-C_3N_4 NSs的ECL信号,与此同时也会产生Ru(bpy)_3~(2+)的ECL信号,由此来实现对As(Ⅲ)的超灵敏、高选择性检测,在0.001 ppt到10 ppb范围内,ECL_(620)/ECL_(460)比值的对数(lgECL_(620)/ECL_(460))与As(Ⅲ)浓度的对数(lgC_(As(Ⅲ)))表现为很好的正相关,检测限低至0.0007 ppt。与单独As(Ⅲ)猝灭Au-g-C_3N_4 NSs的单信号ECL方法(线性范围1-50 ppb,检测限0.62 ppb)相比,所构建的比率ECL传感器检测As(Ⅲ)的灵敏度和选择性有显着的提高。对实际水样加标回收实验的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砷酸根论文参考文献
[1].李承蹊,段志敏,徐丹先.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叁七花中亚砷酸根和砷酸根含量的不确定度评价[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
[2].于禄丹.蛋白激酶和亚砷酸根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的构建方法研究[D].南昌大学.2018
[3].于禄丹,梁汝萍.基于类石墨相碳叁氮四纳米片与砷的电子转移效应的亚砷酸根检测方法[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18
[4].袁芳.共存砷酸根和腐殖酸对U(Ⅵ)在针铁矿/水界面吸附行为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7
[5].曾珊,丁婧,仲英惠,孙航.新型核壳SERS探针用于痕量砷酸根离子检测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六分会:环境化学.2016
[6].袁芳,刘志勇,杨世通,王祥科,王殳凹.铀酰和砷酸根在针铁矿/水界面的共吸附和共沉淀机制[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四分会:核化学与放射化学.2016
[7].康仁飞.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其选择性去除水体中钴离子和亚砷酸根离子的性能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6
[8].程秀芝.荧光DNA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对亚砷酸根的检测研究[D].南昌大学.2016
[9].曹书勤,金春雪,缑星.微波辅助酸改性粉煤灰对砷酸根吸附性能研究[J].非金属矿.2013
[10].李士杏,骆永明,章海波,黄玉娟,李振炫.不同性质铁铝土对砷酸根吸附特性的比较研究[J].土壤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