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内蒙古电力系统科技人员激励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蒋德良[1](2021)在《M公司内蒙古西部区域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5年我国开启了的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促进了电网建设的发展,带动电力设备市场的繁荣,电力设备的集中招标规模不断扩大,供应商进一步集中化,市场环境的竞争日益加剧。M公司是内蒙古西部区域的互感器等电力设备的重要供应商,近年来蒙西区域市场招标模式不断更新、价格竞争日趋激烈、竞争对手势力强劲。在新的外部环境下如何通过调整蒙西区域营销战略,改进市场营销策略,保持主导产品的行业优势,进一步开发新产品及新的细分市场,对M公司来说既存在严峻挑战,也蕴含发展机遇。本文立足蒙西区域市场现状,展开相关研究,为M公司所面临的营销问题探索解决途径。本文首先分析了内蒙古西部区域的电力设备的宏观环境及市场状况,电力行业总体发展态势良好,M公司蒙西区域市场业绩相对稳定;其次探究了行业竞争环境,主要从竞争对手分析、潜在进入者、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品的威胁等方面识别产业环境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再者微观环境方面通过对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生产能力、人力资源、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的分析,提出改进措施。进而剖析M公司蒙西区域的发展现状,现有营销策略上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价格体系存在僵化因素,渠道建设不完善,市场深耕力度不够等。在对市场营销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通过SWOT分析,评估M公司内外部各种资源及蒙西区域市场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构建SWOT营销资源矩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M公司蒙西区域STP营销战略,以地理区域和客户类型为变量细分市场,选择电网市场、新能源及企业类市场为目标市场,进行市场定位。为实现营销战略,结合M公司内外部资源状况及营销现状,制定营销改进策略(4P),产品策略上提出适合各种产品类别的市场策略;价格策略上依据市场环境及产品特征,灵活采取各种定价策略;渠道策略上选择以直接渠道为主,一级渠道为辅的方式开发市场;促销策略上从人员推销、销售促进、公关、广告四个方面综合开展。最后为保障营销战略及策略的实施,本文从组织保障、销售人员管理、构建服务体系几个角度进行了具体阐述。
李佳芮[2](2020)在《内蒙古电力公司信息综合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伴随内蒙古电力公司数据中心的建设,目前内蒙古电力公司需要管理和维护的设备数量越来越多,设备种类也日益繁多,复杂的系统架构及软硬件资源的共享给日常的管理维护增加了难度,使得系统故障的发现时间、定位时间和消缺时间都较长。因此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操作和维护人员的效率,建立一个全面的信息控制系统,以减少工作人员的检查时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本论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内蒙古电力公司的实际情况和电力网络的特殊性,对内蒙古电力公司信息综合监控系统的具体应用进行研究,给出了面向对象的通信网监控设计方案。基于SNMP协议和相关技术设计了综合监控系统程序,研究了综合控制系统的特点、原则、使用方法和预防措施,以及综合控制系统的分配特点,分析了该综合控制系统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对内蒙古电力公司网络控制系统进行应用测试,并对具体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困难和解决办法进行汇总,从而解决长期以来通信监控管理难以工程化的问题,并为其他国内电力公司使用网络综合控制系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陈丽丹[3](2018)在《电动汽车广泛接入对电网的影响及其调控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大革命的背景下,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之一,其中因电动汽车可达到“以电代油”的目的,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实现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对推进能源消费革命具有重要意义,使其得到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然而,未来国内外可能出现电动汽车规模化应用的局面,将对电网规划、稳定运行、控制调整等方面提出新的挑战。一方面电动汽车无序充电行为将给电力系统运行带来负面影响,如产生谐波、加剧负荷峰谷差、增加网络损耗等;另一方面电动汽车同时又具有“储能”特性,如能利用智能、合理的有效充放电措施,开展电动汽车与电网的良好互动,对提高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将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本文从如何合理有效地预测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时空分布着手,分析电动汽车无序充电对电网产生的影响,发展实现多方利益的充放电调控措施,评估未来电动汽车参与需求响应的潜力以及针对充换电站制定电池库存策略和充电策略,以实现电网经济优化运行展开研究。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1)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时空分布预测方法的研究。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分布是开展其接入电网影响分析、充电设施规划、调控措施和需求响应策略制定等的重要基础。本文主要针对私家电动汽车使用灵活性、移动性等特点及其充电负荷的时间和空间不确定性、随机性,建立了一种基于用户出行链,融合路网、交通、电网、天气、车辆、充电设施等多源信息的,并考虑用户出行行为和充电需求判断的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时空分布预测模型(A Model Based on Trip Chains and Multi-source Information Considering Travel Patterns and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简称TCMSI-BM模型)。在TCMSI-BM模型中,第一步是引入出行链理论,结合居民出行调查数据构建简单出行链和复杂出行链,本部分使用了美国交通部2009NHTS居民出行调研统计数据。第二步是车辆出行时空特征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开,在不计及车辆具体出行路径的宏观分析层面,为获取电动汽车出行时空行为特性,分别采用威布尔和对数正态概率函数拟合车辆出行时间和行驶距离,并建立出行链中的各段行程结束时间的相关性分析模型,采用马尔科夫过程一次状态转移描述电动汽车行驶空间转移;在计及车辆出行路径选择的微观因素时,首先由图论方法建立城市路网和电网信息模型及两者耦合关系,时间特征分析以概率函数去拟合车辆首次出行和行程目的地的驻留时间,空间上并采用优化路径算法(Dijkstra最短路径优化算法)规划车辆出行路径并获得行程距离,由道路等级和各时段交通信息获得车辆行驶速度,计算得到行程行驶时间和荷电状态。第三步判断充电需求和计算充电负荷,首先考虑天气温度、交通路况等因素对电动汽车耗电量的影响,采用模糊数学算法计算得到每公里实时耗电量结果;再结合各行程目的地充电需求判断条件,计算充电时长和充电负荷;接着,采用蒙特卡洛方法对各功能区电动汽车出行的时间和空间充电负荷分布进行整体仿真,并对夏冬季、工作日和周末等不同情景电动汽车出行的时间充电负荷进行预测及方法有效性检验。TCMSI-BM模型可为开展电动汽车有序充放电策略的制定和电动汽车需求响应潜力评估工作提供一定理论依据。(2)电动汽车随机无序充电对电网系统的影响分析及有序充电优化方法的研究。首先,以充电负荷时空分布预测方法为基础,一方面以IEEE-33系统分析了电动汽车无序充电对中、低压配电网的负荷、网络损耗、节点电压的影响;另一方面,根据路网和电网耦合关系将地理空间的充电负荷归算至其供电电网节点,以IEEE-30系统为例,通过时间序列潮流计算评估了不同因素下电动汽车接入电网后无序充电对电网负荷、电压和网络损耗的影响。其次,分析了分别以平抑负荷波动和降损为单目标的有序充电调控策略下及车到网放电情形下电动汽车对电网带来的影响。同时,针对住宅区电动汽车,提出了一种不仅可选择优化目标也可选择控制策略的有序充电通用调控方法(A Control Strategy for the Electric Vehicles Based on Variable Start-Time Charging and Variable Power Charging,简称CS-VSTC/VPC方法),在该方法中,建立了考虑高峰负荷、负荷峰谷差、负荷波动、节点电压偏移、网络损耗等配网运行指标和充电费用、被延迟充足电量的时间等用户满意度指标的动态多目标优化问题。区别于以往电动汽车有序充电多目标控制策略制定,本文提出了基于配电变压器实时供电充裕度的动态多目标选择机制,构建了各时间段内的优化目标更为合理的动态多目标优化模型,根据实际需求改变裕度阈值设置不同时段的优化目标,并可选择可调整充电起始时间(VSTC)策略或者可变充电功率(VPC)策略进行有序充电控制。问题求解时设计了一种改进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采用基于动态拥挤距离和变化量的最大最小适应度函数,并通过优化惯性权重系数和学习因子提升算法收敛性和解的分布性。算例仿真以IEEE-33节点系统分析了不同优化目标/不同控制策略对配电小区电动汽车进行有序充电控制的效果,优化结果验证所提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3)电动汽车参与需求响应潜力评估方法和参与充放电决策的研究。考虑未来电动汽车将是良好的需求侧资源,提出一种考虑动态路网时变信息及用户模糊参与度的电动汽车集群时空需求响应潜力量化评估方法(A Method of Demand Respons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or Electric Vehicles Aggregator,简称EVA-DRE方法)。EVA-DRE方法由三个步骤实现:第一步是在第二章方法基础上获取电动汽车出行时空分布,首先,结合城市路网拓扑结构,计及时变的区域交通信息,建立动态交通路网模型;其次,采用“流量-延误函数”计算出行耗时,以行程耗时、行程距离最少等为目标,采用路径优化算法规划车辆出行最优路径,从而求取车辆每段行程的距离和出行耗时,建立车辆在时变动态交通道路网中的出行模型;然后,根据电动汽车和充电设施参数及各行程目的地充电需求判断条件,采用蒙特卡洛仿真方法得到电动汽车出行、充电负荷和电池荷电状态的时空分布情况。第二步是计算电动汽车响应需求号召的参与度,此步骤中首先根据电动汽车电池荷电状况和后续行驶需求判断用户客观参与需求响应的能力,再从用户消费心理学特性分析用户主观参与需求响应的影响因素,并形成考虑剩余出行时间、剩余电池荷电状态和补偿电价三个关键因素的用户模糊参与度响应机制,计算得到单辆电动汽车的实时参与度。第三步是构建电动汽车集群需求响应潜力的评估模型,首先将某一个(多个)功能地块或电网某一(或多个)节点下所辖的电动汽车定义为一个电动汽车集群;其次给出了电动汽车集群需求响应潜力概念及计算方法,包括参与延迟充电(即调整充电时间)潜力和参与车向电网放电(Vehicle to Grid,简称V2G)潜力及响应容量;再结合交通路网和电网耦合关系得到各功能地块和各电网节点的EVA-DR的实时需求响应潜力。考虑到需求响应将引起电网运行问题,本章还设计了一种考虑用户充电需求紧急程度、节点电压偏移和电价信号的模糊决策自动实时控制器(A Fuzzy Logic Controller for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Management Considering Charging Urgency,简称FLC控制器)。(4)集中充电、统一配送的充换电站优化调控策略研究。针对我国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建设过程对电池集中充电、统一配送模式中存在的充电中心和换电站如何优化运行、换电站电池库存如何管理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s,S)策略库存模型的充、换电系统电池优化控制方案(A Coordinate Scheme for the Distributed Swapping&Centralized Charging System With Improved(s,S)Inventory Management,简称CS-DSCC方案)。首先,建立交通网络拓扑模型,并在其基础上部署换电站和其他支持设施;其次,制定单个换电站的电池更换模式和集中控制中心的调度模式,提出改进(s,S)策略库存模型制定研究实时可用电池和电池需求;然后,设计优化控制方案通过遗传算法求解以实现最大库存周转和对电力系统的充电影响最小的综合性能。
魏文[4](2017)在《锡盟800kV换流站工程精益化质量管理评价》文中指出电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生活中各行各业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电力能源。因此,电力行业的稳定运行以及电力能源的不间断输送是保障人们正常生活及经济稳定的重要前提。如今电力行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和支柱性产业,其地位颇高。直流交流电转换作为电力输送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其功能实现的场所—换流站的建设工程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员工普遍缺少质量意识,管理层也不积极开展质量管理活动,这些都使我国电力行业发展受到限制。现如今质量管理的主要方式是事后检查和抽检,但这些管理方式存在偶然性和不可逆性。使用这些管理方法来控制工程质量会使得一些隐蔽的问题难以被发现,最终导致工程存在重大的质量隐患。因此本文通过对锡盟800kV换流站工程质量管理进行研究,达到提升我国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水平的目的,对提高电力工程质量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工程精益化质量管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其次对精益化质量管理相关理论进行概述,并且介绍了换流站工程的概况及其特点。在分析换流站工程质量管理现状的基础上,以锡盟800kV换流站工程精益化质量管理为研究对象,构建锡盟800kV换流站工程精益化质量管理指标体系,对指标进行深入的研究并给出合理的解释。然后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锡盟800kV换流站工程精益化质量管理评价模型,最终对锡盟800kV换流站工程精益化质量管理运行效果进行评价。得到的评价结果为“良好”。根据评价结果,结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锡盟800kV换流站工程精益化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质量管理实施方案。通过本论文的研究,为国内其他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提供参考,提高电力行业项目工程质量,促进电力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唐忠良[5](2016)在《我国电网产业发展的财税支持研究 ——以南方电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电网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电网朝着智能电网的方向发展。智能电网不仅是保障国家能源供应的重要基础设施,而且联接多种网络和基础设施,对于促进我国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具有全局性的推动作用。电网具有基础性、公益性以及准公共物品等特点,政府需要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扮演好支持与引导的角色。财税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若能合理、充分地利用好,对于有效促进我国电网产业发展,有效推动我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抢占先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了国内外电网产业发展财税支持的理论基础及一般模式,为后续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比较分析法,对国内外电网产业发展及财税支持方面进行了比较,找出了我国财税政策在促进电网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举例分析法,以我国两大电网之一的南方电网为例,分析了我国电网产业在财税支持方面现状、存在的不足及风险,结合南方电网的内外部环境,提出了财税支持总体要求,并分别从财税支持筹划和成员角色分析两方面提出了南方电网财税支持改善建议。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对我国财税支持电网产业发展提出了“合理安排与加大关键领域的财政投资;精准发力提升财政补贴效果;积极运用税收优惠减轻税收负担;充分利用财政贴息与金融支持;充分发挥电价的信号与调节功能、健全财税支持配套体系”等六点建议,期望有助于促进我国电网产业的发展。本文共分为八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引言。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从而揭示出本研究的必要性。同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并对本文的创新点进行了说明。第二章为电网产业发展及财税支持理论研究。一方面,对“电网、智能电网、电网产业、电网企业、财税支持”等概念进行了清晰的界定,为后续阐述与分析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分析了基于“外部性理论、规制理论、均衡经济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博弈论”等财税政策促进电网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揭示出我国电网产业发展需要财税政策支持的必要性;归纳指出了财税政策促进电网产业发展的一般模式,如财政投资、财政补贴、税收政策、电价政策、财政贴息、融资政策,为本研究的后续阐述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为国外电网产业发展及财税支持分析。阐述了北美、欧洲、亚洲发达国家电网产业发展情况及财税支持途径,对国外电网产业发展的财税支持特点进行了总结,为第四章研究我国电网产业发展及财税支持政策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第四章为我国电网产业发展及财税支持分析。该部分主要对我国电网产业发展及财税支持进行了阐述,总结分析了我国电网产业发展与国外相比存在的不足,如影响电网安全可靠性的因素较多,电网结构不完备、电网规划与可再生能源发展存在一定问题、智能电网建设不足;以及我国财税政策支持电网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如财税政策支持电网发展尚未形成体系、政策制定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制、财税政策对电网技术及其商业化应用的引导力度不足、财税政策的支持领域与明确性有待进一步完善、财税政策支持电网产业混合所有制和股权融资方面有待加强等。第五章为南方电网财税支持现状、问题及风险的案例。以我国两大电网之一的南方电网为例,具体分析南方电网在财税支持方面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以及现实财税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为下一章提出南方电网财税支持方案的建议打下铺垫。第六章为南方电网财税支持方案的建议。分析了南方电网在财税支持方面的内外部环境,提出了获得财税支持的总体要求,并分别从财税筹划和成员角色分析两方面提出了财税支持的具体建议,使本研究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普遍地参考性。第七章为促进我国电网产业发展的财税支持建议。结合前文财税支持的理论基础、国内外电网产业发展及其财税支持情况、我国南方电网财税支持现实情况,提出了“合理安排与加大关键领域的财政投资;精准发力提升财政补贴效果;积极运用税收优惠减轻税收负担;充分利用财政贴息与金融支持;充分发挥电价的信号与调节功能;健全财税支持配套体系”等六点财税政策促进我国电网产业发展的建议。第八章为研究结论与展望。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也对未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杨志义[6](2015)在《基于持续改善原理的A企业薪酬体系精细化构建研究》文中认为工业工程就是人们致力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率,降低成本的实践中产生的一门学科,就是把技术与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去研究如何使生产要素组成生产力更高和更有效运行的系统,是实现提高生产率目标的工程学科。而企业为了提高生产率所做的努力集中表现在改善生产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从另一方面,企业转型已成为超高压供电企业无法改变的社会现实。如今,A超高电压供电局如果要在巨大的市场经济中保持持久的优越性,处于不被淘汰的地位,就必须进行管理改善,推进企业精细化管理。改善贵在持之以恒,持续改善的目的是把精细化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只有把管理落到实处了,精细化的效力才能发挥到极致,而持续改善只是精细化管理得以实现的一种有效手段而已。要从安全管理精细化管理,营销精细化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来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工作,然而目前A企业虽然已经采用了精细化管理,但只是在安全管理精细化管理,营销精细化管理两个方面。而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目前没有实施,然而在一个企业中,人力资源的精细化管理至关重要。而在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中,薪酬的精细化管理又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A企业管理人员的薪酬体系精细化构建是关键。本文首先探究薪酬体系精细化构建的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在了解相关的精细化管理概念,以及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概念基础上,了解胜任力方面知识,明白什么叫胜任力,给胜任力下一个初步定义,阐明薪酬概念、薪酬构成、薪酬功能、以及薪酬体系的主要模式。然后对A企业予以剖析,即界定A企业的管理人员,对其工作予以分析,明确提出A企业目前实施的薪酬体系,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A企业要将薪酬体系精细化构建,也就是重新构建一个基于胜任力的薪酬体系。
周承英[7](2015)在《内蒙古发电侧低碳发展实现路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各类资源的需求急剧增长,尤其重工业对煤炭、石油等资源的渴求,造成了高碳排放,和环境不断恶化的局面。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发电侧的高碳排放亟需做出应有的贡献,构建发电侧低碳电力势在必行。当前我国发电侧仍处在高碳排放阶段,发电企业的发电机组效率不高,部分设备老化严重:企业为了节约成本,脱硝脱硫技术使用率偏低;低碳技术体系不够成熟。从市场化的角度看,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和碳配额分配方式还处在试点阶段。从政府层面来看,针对发电侧碳排放的鼓励性财税政策不够完善,未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如果从上述几方面入手,制定相应对策,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发电侧低碳发展的预期目标。本文以内蒙古低碳电力为研究对象,构建低碳电力评价体系,对其发电侧碳排放情况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并针对具体情况,从多角度提出低碳电力的实现路径。首先构建了内蒙古发电侧低碳电力评价体系,并从科技、经济等要素搜集相关数据,客观的得出低碳评价结果,同时,为了准确把握发电侧碳排放的来源和碳排放强度,运用碳足迹测算模型和碳排放强度模型进行分析,并且还对内蒙古地区发电侧运用了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未来十年内蒙古发电侧碳排放情况;其次,从可实施路径的不同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如低碳技术角度,可建立一个低碳电力生态圈,包括产学研、市场机制和低碳电力激励机制;从政府配套政策角度,积极促成发电企业参碳市场交易和清洁发展机制;从经济角度,政府应为发电企业建立完善的低碳财政税收政策。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内蒙古发电侧碳排放由高碳向低碳发展,低碳排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根据内蒙古自身特点及结合我国国情,从低碳技术、政府引导配套政策及低碳经济政策三方面给予建议,可加快发电侧低碳发展的实现。
周晓东[8](2014)在《调控一体化技术在包头土右旗地区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电网运行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电力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工作效率都有显着的提升。而与技术配套的运行管理模式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电力系统运行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调度和集控,二者既独立又统一,既分别对全局和分支进行指挥控制,同时也需要密切的协作配合,才能保证电力系统的可靠优质稳定运行。以往的工作模式中,调度与集控的协作需要经过大量的信息传递,容易造成工作中的信息阻塞或工作量过重,因此调控一体化技术作为电网运行的优化途径被提出并在很多地区得以应用。本文在此基础上做了以下工作:(1)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电网运行管理情况进行了综述,针对国内电网分析了不同组成部分在电网中的作用和工作性质,对各部分的工作模式和技术条件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对国内外电网进行了对比。(2)对土右地区的电网情况、负荷情况进行了阐述,介绍了开展调控一体化的背景条件。(3)根据土右地区的现状和调控一体化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设计研究了调控一体化在土右地区的应用情况,并且分别从技术支持体系、组织结构体系以及运行管理三个方面进行细致的讨论。本文通过研究电网调控一体化在土右地区的应用,从而达到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缩短故障恢复时间,提升主网运行管理水平,解决现有自动化运行管理瓶颈的目的。
杜宁[9](2014)在《安森美公司客户服务管理改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际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活跃,我国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当今的企业竞争已经从过去的以产品竞争为中心转向了以客户竞争为中心,企业被迫从过去的“产品”导向转为“客户”导向,进入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如何更好地服务客户,进行有效的客户服务管理成为每个企业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论文通过对安森美公司客户服务管理现状分析,对其在客户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研究,并针对安森美公司客户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策略选择,从而建立健全公司客户服务体系,解决客户服务管理中公司管理思想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创新的个性化服务、客户服务人员工服务意识不高以及各部门协调性差等问题。这些改进策略对其他企业也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论文在前人研究理论基础上,通过案例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以及访谈法进行研究,理论与案例实际相结合,包括对安森美公司客户服务市场需求分析、客户满意度分析、客户服务组织架构以及客户服务人员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分析,提出相关的改进策略。论文最后得出结论,针对安森美公司客户服务管理中的问题而提出的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服务管理体系以及管理思想方面客户服务的改进策略,并采取一定保障措施包括建立健全统一的客户服务管理制度、提供安全可靠的信息网络服务、制定客户服务人员激励机制和塑造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服务文化、定期对客户和客户服务进行评估来保障这些改进策略的实施,提高公司客户服务管理水平,解决安森美公司客户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客户满意度,保留客户,争取更多定单,从而为公司获取更多利润和持续发展。
陈炜[10](2014)在《供电企业变电生产管理模式效益评价》文中认为随着电网设备快速发展,供电企业中原有的变电设备运行、检修分离的生产管理模式存在协调工作量大,运维效率不高等问题,在生产管理效益方面存在弊端,传统的运行及检修维护生产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中“大检修”的要求,供电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将通过优化作业流程,优化资源配置,释放资源效能,实现作业效率和生产效益的提高。本文分析比较了国内外现有的各种变电生产管理模式,学习了层次分析法(AHP)的基本原理,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模型,提出了基于AHP的变电生产管理模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技术性、适应性以及经济性三方面评价分析。应用该综合评价体系对供电企业变电生产管理模式进行实例分析评价,确定了最优化变电生产管理模式,并提出实施变电生产管理模式优化应注意的问题和重点工作。
二、论内蒙古电力系统科技人员激励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内蒙古电力系统科技人员激励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M公司内蒙古西部区域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电力设备市场 |
2.1.2 PEST分析方法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SWOT分析理论 |
2.2.2 STP理论 |
2.2.3 4P营销策略理论 |
2.3 文献回顾 |
第三章 新形势下M公司内蒙古西部区域营销环境分析 |
3.1 M公司基本概况 |
3.1.1 企业简介 |
3.1.2 M公司的产品情况 |
3.1.3 M公司的主要市场情况 |
3.1.4 M公司内蒙古西部区域发展情况 |
3.2 内蒙古蒙西区域电力设备行业的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M公司内蒙古西部区域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3.1 现有主要竞争厂家分析 |
3.3.2 潜在的进入者 |
3.3.3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3.4 客户的议价能力 |
3.3.5 替代品的威胁 |
3.4 M公司内蒙古西部区域微观环境分析 |
3.4.1 管理水平 |
3.4.2 生产能力 |
3.4.3 人力资源 |
3.4.4 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 |
第四章 M公司内蒙古西部区域现有营销策略及SWOT分析 |
4.1 M公司内蒙古西部区域现有营销策略分析 |
4.1.1 产品 |
4.1.2 价格体系 |
4.1.3 渠道建设 |
4.1.4 促销 |
4.2 M公司内蒙古西部区域的SWOT分析 |
4.2.1 优势 |
4.2.2 劣势 |
4.2.3 机会 |
4.2.4 威胁 |
4.3 SWOT矩阵分析 |
第五章 M公司内蒙古西区区域STP战略分析 |
5.1 市场细分 |
5.2 目标市场选择 |
5.3 目标市场定位 |
第六章 M公司内蒙古西部区域营销改进策略 |
6.1 产品策略 |
6.2 价格策略 |
6.2.1 定价目标 |
6.2.2 定价方法 |
6.3 渠道策略 |
6.3.1 渠道设计 |
6.3.2 渠道管理 |
6.4 促销策略 |
第七章 M公司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体系 |
7.1 组织保障 |
7.2 销售人员激励 |
7.3 构建客户服务体系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内蒙古电力公司信息综合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研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目的和目标) |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创新点 |
1.4 本文组织架构 |
第二章 SNMP协议与相关技术 |
2.1 SNMP协议简介 |
2.2 网络管理体系架构 |
2.2.1 网络管理者(manager) |
2.2.2 网管代理(agent) |
2.3 SNMP协议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方式 |
2.3.1 SNMP协议工作原理 |
2.3.2 SNMP协议工作方式 |
第三章 综合监控系统业务需求设计 |
3.1 综合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
3.2 网络系统管理需求 |
3.2.1 网络系统管理目标 |
3.2.2 网络拓扑管理需求 |
3.2.3 网络监控管理和性能监测管理 |
3.3 主机系统性能管理需求 |
3.3.1 主机系统性能管理目标 |
3.3.2 主机服务器性能管理和系统性能数据处理 |
第四章 综合监控系统顶层设计 |
4.1 业务架构 |
4.2 应用架构 |
4.3 数据架构 |
4.4 系统功能分析 |
第五章 综合监控系统程序设计 |
5.1 工作台设计 |
5.2 网络设备监测 |
5.3 安全设备监测 |
5.4 链路监测 |
5.5 采集资源管理 |
第六章 支撑环境设计 |
6.1 软件平台设计 |
6.1.1 数据库管理系统 |
6.1.2 操作系统 |
6.2 硬件配置方案 |
第七章 综合监控管理系统的实现 |
7.1 系统功能的实现 |
7.2 终端设备配置信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电动汽车广泛接入对电网的影响及其调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回顾与评述 |
1.3.1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预测技术 |
1.3.2 电动汽车有序充放电调控策略 |
1.3.3 电动汽车需求响应潜力评估方法 |
1.3.4 电动汽车充、换电站优化运行研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预测方法 |
2.1 出行链理论 |
2.1.1 出行链定义 |
2.1.2 出行链的特征指标 |
2.2 融合多源信息的充电负荷预测基本思路 |
2.3 基于图论的路网和电网耦合模型 |
2.3.1 路网建模 |
2.3.2 电网建模 |
2.3.3 路网-电网耦合关系 |
2.4 车辆出行时空特征 |
2.4.1 出行时间概率分布 |
2.4.2 路段行驶时间 |
2.4.3 目的地驻留时间 |
2.4.4 下一行程出发时间 |
2.5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计算 |
2.5.1 每公里耗电量计算 |
2.5.2 充电需求判断及用户决策 |
2.5.3 荷电状态计算 |
2.5.4 充电时长计算 |
2.5.5 充电负荷计算及仿真流程 |
2.6 仿真算例 |
2.6.1 宏观层面 |
2.6.2 具体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动汽车随机充电对电网的影响及有序充电研究 |
3.1 基于概率分析的电动汽车接入电网的影响分析 |
3.1.1 电动汽车无序充电对中低压配电网的影响分析 |
3.1.2 电动汽车无序充电对区域电网的影响分析 |
3.1.3 有序充电下电动汽车对电网的影响分析 |
3.1.4 车到网V2G下电动汽车对电网的影响分析 |
3.2 基于动态多目标选择的电动汽车优化充电调度策略 |
3.2.1 电动汽车有序充电框架 |
3.2.2 基于动态多目标选择的电动汽车充电优化模型 |
3.2.3 解决动态多目标优化的粒子群算法 |
3.3 算例及结果分析 |
3.3.1 算例参数设置 |
3.3.2 仿真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动汽车需求响应潜力评估及自动充放电决策 |
4.1 电动汽车需求响应潜力评估思路 |
4.2 动态路网下的电动汽车出行规划 |
4.2.1 时变动态路网模型 |
4.2.2 电动汽车出行路径规划 |
4.3 考虑用户参与的电动汽车模糊响应机制 |
4.3.1 用户需求响应心理分析 |
4.3.2 用户响应客观参与能力 |
4.3.3 用户响应主观参与度 |
4.3.4 基于模糊规则的用户响应机制 |
4.4 电动汽车需求响应潜力评估 |
4.4.1 电动汽车集群响应潜力 |
4.4.2 仿真计算流程 |
4.5 基于模糊决策的自动实时充放电控制器设计 |
4.5.1 设计思路 |
4.5.2 控制器设计 |
4.6 算例分析 |
4.6.1 需求响应潜力评估 |
4.6.2 模糊决策实时充放电率控制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改进(s,S)存库的电动汽车充换电调控策略 |
5.1 (s,S)库存管理基本概述 |
5.2 车辆到达换电站建模 |
5.2.1 换电站车辆到达描述 |
5.2.2 车辆换电条件和概率 |
5.3 基于电池库存优化的充换电站控制模型 |
5.3.1 换电站电池库存和运营规划 |
5.3.2 基于库存优化的电池充、换电调控模型 |
5.4 算例分析 |
5.4.1 算例参数设置 |
5.4.2 优化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论文主要结论 |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 |
(4)锡盟800kV换流站工程精益化质量管理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安排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换流站工程精益化质量管理理论基础 |
2.1 精益化质量管理理论概述 |
2.1.1 质量与质量管理 |
2.1.2 精益化质量管理定义 |
2.1.3 精益化质量管理原则 |
2.1.4 精益化质量管理特点 |
2.1.5 精益化质量管理与其他主流管理方法的关系 |
2.2 换流站工程质量管理概述 |
2.2.1 换流站工程的特点 |
2.2.2 换流站工程质量管理的概念 |
2.2.3 换流站工程质量管理的特点 |
2.2.4 换流站工程质量管理现状 |
2.2.5 换流站工程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
2.3 换流站工程精益化质量管理 |
2.3.1 换流站工程精益化质量管理定义 |
2.3.2 换流站工程精益化质量管理过程分析 |
2.3.3 精益质量管理工具 |
2.4 换流站工程贯彻实行精益化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锡盟 800kV换流站工程精益化质量管理 |
3.1 锡盟 800kV换流站工程介绍 |
3.1.1 锡盟 800kV换流站工程基本情况 |
3.1.2 锡盟 800kV换流站工程建设规模 |
3.1.3 锡盟 800kV换流站工程施工质量目标 |
3.2 锡盟 800kV换流站工程精益化质量管理实施现状 |
3.2.1 推行现场 5S管理 |
3.2.2 准时化管理 |
3.2.3 标准化管理 |
3.2.4 看板管理 |
3.2.5 持续改进 |
3.2.6 全面质量管理 |
3.2.7 精益质量文化建设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锡盟 800kV换流站工程精益化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4.2 锡盟 800kV换流站工程精益化质量管理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 |
4.2.1 精益人员管理 |
4.2.2 标准化管理 |
4.2.3 可视化管理 |
4.2.4 精益文化建设 |
4.2.5 精益管理持续改进 |
4.2.6 外部质量监管 |
4.3 锡盟 800kV换流站工程精益化质量管理指标体系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锡盟 800kV换流站工程精益化质量管理评价模型 |
5.1 层次分析法 |
5.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5.3 模糊层次分析法 |
5.4 锡盟 800kV换流站工程精益化质量管理评价模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锡盟 800kV换流站工程精益化质量管理评价 |
6.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6.2 质量管理评价等级 |
6.3 单因素隶属度确定 |
6.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 |
6.5 评价结果分析 |
6.6 建议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A:指标相对重要性调查问卷 |
附录B:专家评分调查问卷 |
(5)我国电网产业发展的财税支持研究 ——以南方电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内容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2 电网产业发展的财税支持理论研究 |
2.1 相关概念 |
2.1.1 电网产业相关概念 |
2.1.2 财税支持相关概念 |
2.2 财税政策促进电网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 |
2.2.1 外部性理论 |
2.2.2 规制理论 |
2.2.3 均衡经济理论 |
2.2.4 福利经济学理论 |
2.2.5 技术创新理论 |
2.2.6 博弈论 |
2.3 财税政策促进电网产业发展的一般模式 |
2.3.1 财政投资 |
2.3.2 财政补贴 |
2.3.3 税收政策 |
2.3.4 电价政策 |
2.3.5 财政贴息 |
2.3.6 融资政策 |
3 国外电网产业发展及财税支持分析 |
3.1 国外电网产业发展现状 |
3.1.1 北美电网产业发展现状 |
3.1.2 欧洲电网产业发展现状 |
3.1.3 亚洲电网产业发展现状 |
3.1.4 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
3.2 国外电网产业发展的财税支持分析 |
3.2.1 美国 |
3.2.2 德国及欧盟 |
3.2.3 日本 |
3.2.4 国外电网产业发展的财税支持小结 |
4 我国电网产业发展及财税支持分析 |
4.1 我国电网发展历程及其产业状况 |
4.1.1 我国电网发展历程 |
4.1.2 我国电网产业发展现状 |
4.1.3 我国一次能源发展情况 |
4.1.4 我国电网产业发展方向 |
4.1.5 我国电网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
4.2 我国电网产业发展的财税支持分析 |
4.2.1 我国财税政策支持电网产业发展主要途径 |
4.2.2 我国财税政策支持电网产业发展现状 |
4.2.3 我国财税政策支持电网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
5 南方电网财税支持现状、问题及风险的案例 |
5.1 南方电网公司行业典型性分析 |
5.1.1 南方电网公司基本情况 |
5.1.2 南方电网公司电网产业的典型性 |
5.2 南方电网财税支持现状 |
5.3 南方电网财税支持存在的问题及风险 |
5.3.1 财政投入及补贴的引导作用未充分发挥 |
5.3.2 税收政策适用困难及风险 |
5.3.3 电价模式单一 |
5.3.4 直接融资利用程度较低 |
6 南方电网财税支持方案的建议 |
6.1 南方电网财税支持环境分析 |
6.1.1 外部环境分析 |
6.1.2 内部环境分析 |
6.2 南方电网利用财税支持的总体要求 |
6.3 南方电网利用财税支持的筹划建议 |
6.3.1 增值税筹划 |
6.3.2 所得税筹划 |
6.3.3 电价政策支持 |
6.3.4 融资政策支持 |
6.4 南方电网成员单位利用财税支持的角色分析 |
6.4.1 集团母公司 |
6.4.2 跨区域电网运营企业 |
6.4.3 省地县级电网经营企业 |
6.4.4 科学技术研究机构 |
6.4.5 新能源及节能减排等综合能源企业 |
6.4.6 财务保险等金融机构 |
6.4.7 对外电力投资和合作企业 |
6.4.8 上市公司平台 |
7 促进我国电网产业发展的财税支持建议 |
7.1 我国财税政策支持电网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
7.1.1 立足国情积极借鉴 |
7.1.2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
7.1.3 统筹考虑密切配合 |
7.1.4 明确职责合力推动 |
7.1.5 平衡利益实现共赢 |
7.2 完善我国财税政策支持电网产业发展的具体建议 |
7.2.1 合理安排与加大关键领域的财政投资 |
7.2.2 精准发力提升财政补贴效果 |
7.2.3 积极运用税收优惠减轻企业负担 |
7.2.4 充分利用财政贴息与金融支持 |
7.2.5 充分发挥电价的信号与调节功能 |
7.2.6 健全财税支持配套体系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6)基于持续改善原理的A企业薪酬体系精细化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A企业概况及其薪酬体系分析 |
2.1 A企业概况 |
2.2 A企业管理人员分析 |
2.2.1 管理人员界定 |
2.2.2 管理人员工作分析 |
2.3 A企业薪酬体系分析 |
2.3.1 薪酬体系现状 |
2.3.2 企业精细化管理 |
2.3.3 A企业薪酬体系的问题 |
第三章 高压供电企业薪酬体系精细化构建的理论依据 |
3.1 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
3.1.1 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
3.1.2 精细化管理特点 |
3.1.3 精细化管理的过程 |
3.1.4 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 |
3.1.5 人力资源薪酬精细化管理 |
3.2 胜任力 |
3.2.1 胜任力概念 |
3.2.2 胜任力模型 |
3.3 薪酬 |
3.3.1 薪酬概念 |
3.3.2 薪酬构成 |
3.3.3 薪酬功能 |
3.3.4 薪酬体系 |
第四章 管理人员薪酬体系精细化构建的前期工作 |
4.1 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构建 |
4.1.1 管理人员胜任力指标提取 |
4.1.2 管理人员胜任力指标体系构建 |
4.2 构建管理人员胜任力评价体系的方法 |
4.3 管理人员指标重要度比较 |
4.4 管理人员指标判断矩阵构造 |
4.5 管理人员指标权重确定 |
4.6 管理人员胜任力模糊综合评价 |
4.6.1 管理类管理人员模糊综合评价 |
4.6.2 生产类管理人员模糊综合评价 |
4.6.3 胜任力水平确定 |
第五章 管理人员薪酬体系精细化构建 |
5.1 薪酬体系精细化构建的步骤 |
5.2 薪酬体系精细化构建 |
5.2.1 薪酬与胜任力挂钩 |
5.2.2 宽带薪酬划分 |
5.2.3 薪酬结构确定 |
5.2.4 薪酬调整 |
5.3 薪酬体系精细化成果实用案例 |
5.4 薪酬体系精细化构建前后对比分析 |
5.4.1 不同点分析 |
5.4.2 沿袭之处 |
5.4.3 优缺点分析 |
5.5 薪酬体系精细化构建后薪酬体系实施保障 |
5.5.1 前期准备 |
5.5.2 精细化的薪酬体系的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
5.5.3 改进与完善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内蒙古发电侧低碳发展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思路 |
1.4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发电侧碳排放基本情况分析 |
2.1 我国电源结构、电力消费和发电侧碳排放基本情况 |
2.1.1 我国电源结构基本情况 |
2.1.2 我国电力消费基本情况 |
2.1.3 我国发电侧碳排放现状 |
2.2 内蒙古发电侧基本情况 |
2.2.1 内蒙古发电侧概述 |
2.2.2 内蒙古电力消费情况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发电侧低碳电力评价体系及分析模型 |
3.1 低碳电力的相关概念 |
3.1.1 发电侧低碳电力的含义 |
3.1.2 发电侧低碳发展的方向 |
3.2 发电侧低碳综合评价体系及碳排放相关分析模型 |
3.2.1 发电侧低碳综合评价体系 |
3.2.2 碳足迹测算模型 |
3.2.3 碳排放强度计算模型 |
3.2.4 基于灰色理论的碳排放量预测模型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内蒙古发电侧低碳发展实证分析 |
4.1 内蒙古能源及产业结构基本分析 |
4.2 内蒙古发电侧低碳综合评价及碳排放相关分析 |
4.2.1 内蒙古发电侧低碳综合评价分析 |
4.2.2 内蒙古发电侧碳足迹的测算分析 |
4.2.3 内蒙古发电侧碳排放强度计算分析 |
4.2.4 内蒙古发电侧碳排放量预测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内蒙古发电侧低碳发展建议及启示 |
5.1 建立低碳技术创新体系 |
5.2 建立政府引导的配套政策 |
5.3 建立低碳经济补偿机制 |
5.4 基于内蒙古发电侧低碳发展的启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8)调控一体化技术在包头土右旗地区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选题背景 |
1.1.2 实践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电网运行研究动态 |
1.2.2 体制管理研究动态 |
1.2.3 调度管理研究动态 |
1.2.4 变电站管理现状 |
1.2.5 调控一体化模式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2章 电力系统运行情况研究 |
2.1 电力系统组成 |
2.1.1 调度系统——核心环节 |
2.1.2 控制系统——监督环节 |
2.1.3 运行系统——实施环节 |
2.1.4 检修系统——保障环节 |
2.1.5 营销系统——辅助环节 |
2.1.6 总结 |
2.2 国内电网运行管理模式 |
2.2.1 调度 |
2.2.2 发电 |
2.2.3 输电 |
2.2.4 变电 |
2.2.5 配电 |
2.2.6 电缆 |
2.2.7 检修 |
2.2.8 计量 |
2.2.9 保护 |
2.2.10 营销 |
2.2.11 总结 |
2.3 国外电网运行模式 |
2.3.1 美国 |
2.3.2 英国 |
2.3.3 日本 |
2.3.4 丹麦 |
2.3.5 俄罗斯 |
2.3.6 总结 |
2.4 本章总结 |
第3章 土右旗地区电力系统运行及管理模式现状 |
3.1 土右旗地区地理概况 |
3.2 土右地区电网结构 |
3.2.1 土右地区负荷情况 |
3.2.2 土右地区电网组成 |
3.2.3 未来发展形势 |
3.3 土右地区电网运行模式 |
3.3.1 调控一体化模式 |
3.4 土右地区电网管理模式 |
3.5 目前电网运行的缺陷 |
第4章 土右旗地区调(控)配一体化应用情况 |
4.1 调(控)配一体化技术在土右旗地区的必要性 |
4.2 调度一体化技术说明 |
4.2.1 技术体系 |
4.2.2 调控配一体化组织体系 |
4.2.3 调控配一体化操作流程 |
4.3 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现状 |
4.3.1 情况简介 |
4.3.2 系统可靠性 |
4.3.3 系统稳定性 |
4.3.4 系统安全性 |
4.3.5 信息的完整性 |
4.3.6 数据准确性与实时性 |
4.4 调控配一体化模式实施及效果 |
4.5 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实用化工作总结 |
4.5.1 实现县调自动化的必要性 |
4.5.2 开展实施县调自动化系统改造工程的过程 |
4.5.3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安森美公司客户服务管理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客户服务概念 |
2.1.2 客户服务管理 |
2.1.3 服务利润链理论 |
2.1.4 客户满意度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客户服务人员的激励 |
2.2.2 客户分级管理 |
2.2.3 客户关系管理 |
3 安森美公司客户服务管理现状 |
3.1 公司概况简介 |
3.2 公司服务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3.3 客户服务管理的内容 |
3.4 公司客户服务管理现状 |
4 安森美公司客户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客户服务管理体系方面 |
4.1.1 客户服务质量与服务标准不规范 |
4.1.2 客户期望值和需求调研管理不完善 |
4.1.3 客户关系管理与客户分级管理不合理 |
4.1.4 没有形成真正的客户投诉管理体系 |
4.2 管理思想方面 |
4.2.1 客户服务管理缺乏创新的个性化服务 |
4.2.2 与客户服务相关部门的整体协调性差 |
4.2.3 客户服务人员服务意识及素质相对不高 |
5 公司客户服务管理改进策略制定 |
5.1 以客户为中心服务管理体系的建立 |
5.1.1 改善客户服务质量与客户服务标准 |
5.1.2 加强客户期望值与客户需求调研 |
5.1.3 客户关系营销与客户分级管理策略 |
5.1.4 客户投诉管理策略 |
5.2 管理思想方面客户服务管理改进策略 |
5.2.1 定制化与渠道化服务策略 |
5.2.2 全方位客户服务跨部门协作策略 |
5.2.3 客户服务人员素质提升策略 |
6 安森美公司客户服务管理改进策略实施的保障 |
6.1 建立健全统一客户服务管理制度 |
6.2 提供安全可靠信息网络服务保障 |
6.3 制定客户服务人员管理激励体制 |
6.4 塑造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服务文化 |
6.5 定期对客户及客户服务进行评估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与创新点 |
7.1.1 主要结论 |
7.1.2 创新点 |
7.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安森美公司客户满意度调查问卷 |
图表索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供电企业变电生产管理模式效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变电生产运行的含义 |
1.1.2 生产管理模式转变的必要性 |
1.2 相关发展研究动态 |
1.2.1 生产管理模式发展动态 |
1.2.2 电力项目分析研究动态 |
1.2.3 层次分析法在电力系统中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课题研究目标及拟解决关键问题 |
第2章 现状分析及研究方法 |
2.1 国内生产管理模式分析 |
2.1.1 “运检分离”生产管理模式 |
2.1.2 “运检合一”生产管理模式 |
2.1.3 “运维一体”生产管理模式 |
2.2 国外生产管理模式分析 |
2.2.1 英国国家电网公司 |
2.2.2 法国输电公司 |
2.2.3 新加坡新能源电网公司 |
2.3 电网生产管理模式发展现状分析 |
2.4 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的基本原理 |
2.5 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 |
2.5.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
2.5.2 构造判断矩阵 |
2.5.3 层次单排序与一致性检验 |
2.5.4 层次总排序与一致性检验 |
2.5.5 结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变电生产管理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3.1.1 确定目标 |
3.1.2 设置指标集 |
3.1.3 完善化处理 |
3.1.4 指标体系构建 |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3.1 变电生产管理模式评价的指标体系 |
3.3.2 技术性指标 |
3.3.3 适应性指标 |
3.3.4 经济性指标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供电企业变电生产管理模式效益评价 |
4.1 评价指标的分析 |
4.1.1 准则层指标分析 |
4.1.2 技术性指标分析 |
4.1.3 适应性指标分析 |
4.1.4 经济性指标分析 |
4.2 基于AHP的变电生产管理模式评价 |
4.2.1 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
4.2.2 构造判断矩阵 |
4.2.3 层次单排序与检验 |
4.2.4 层次总排序与检验 |
4.3 评价结果分析 |
4.4 模式调整存在风险及应对措施 |
4.4.1 存在的风险和困难 |
4.4.2 应对措施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论内蒙古电力系统科技人员激励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M公司内蒙古西部区域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蒋德良.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内蒙古电力公司信息综合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李佳芮.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3]电动汽车广泛接入对电网的影响及其调控策略研究[D]. 陈丽丹.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4]锡盟800kV换流站工程精益化质量管理评价[D]. 魏文. 华北电力大学, 2017(03)
- [5]我国电网产业发展的财税支持研究 ——以南方电网为例[D]. 唐忠良. 武汉大学, 2016(06)
- [6]基于持续改善原理的A企业薪酬体系精细化构建研究[D]. 杨志义. 天津大学, 2015(03)
- [7]内蒙古发电侧低碳发展实现路径研究[D]. 周承英. 华北电力大学, 2015(02)
- [8]调控一体化技术在包头土右旗地区的应用[D]. 周晓东.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2)
- [9]安森美公司客户服务管理改进策略研究[D]. 杜宁. 北京交通大学, 2014(02)
- [10]供电企业变电生产管理模式效益评价[D]. 陈炜.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