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瑛[1]2003年在《城市流动人口高危行为的社会文化透视》文中认为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变,使以谋求经济利益为目标的人口流动成为可能,其中经济型乡城流动人口又是流动大军的主要组成部分。农村流动人口来到城市后,同时兼受城市文化和农业文化影响。现代的城市文化和传统的农村文化,在这个特殊人群——流动人口中间产生了激烈碰撞。另外一方面,由于制度性原因而造成的城乡隔离和流动人口客观上脱离于乡土社会控制之外的状况,使流动人口既无法融入主流社会又游离于本土文化规范体系之外,他们实际上处于文化空白带上。在这种情况下,某些流动人口的行为逐渐发生异化,既脱离出流出地农村地域文化的认同范围,又不被城市主流社会文化所接纳,变异的个体行为在一定范围内产生示范作用,影响着群体的变异,逐步导致了流动人口亚文化在某些群体中的形成,体现出行为变异对文化变异的影响作用。这种变异的文化,与个体特征及其他相关因素结合,又成为了流动人口产生高危行为(如卖淫、嫖娼、静脉吸毒等)的主要诱因,体现出文化对行为的指导,支配作用。 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立题的意义,并提出了从社会文化视角研究流动人口高危行为的理论框架。第二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它着力于从地域文化差异塑造了不同的地域行为模式、文化冲突是行为变异的主要动因及行为变异与亚文化的互动关系叁个方面构建了文化—行为互动理论,并且将该理论用于解释流动人口高危行为。第叁部分是对流动人口亚文化及其高危行为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通过实地问卷调查,收集了有关一手资料,进行定量分析验证流动人口亚文化及其高危行为的互动关系。第四部分运用了地理学的空间分析理论和方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ARCVIEW3.2绘制了流动人口高危行为空间分布图,在此基础上对流动人口亚文化分类地带性和高危行为的分布进行了空间分析,从空间上对流动人口亚文化与高危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定性解析。第五部分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从社会文化视角提出了流动人口管理的思路和对策。 论文从对流动人口发展、变化规律及控制对策的一般性研究,转入对影响、支配流动人口行为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深层次研究。目的是从社会文化层面入手,分析支配流动人口行为的主导社会文化和促使该种文化模式形成的乡—城社会文化背景,发掘助长流动人口产生高危行为的文化因素。最后,根据实地考察和理论分析结果,从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角度,构筑指导流动人口管理的社会文化理论,并提出相应的具体管理措施,缓解或控制流动人口高危行为的产生。
魏大和, 薛婧[2]2012年在《浅谈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高危性行为发生状况及特征》文中认为流动人口是艾滋病感染和传播的脆弱易感群体,是控制艾滋病性途径传播的重点人群。人口流动本身并不是导致HIV/AIDS扩散的根本原因,而是人口流动与艾滋病病毒传播因素相结合,才真正导致了艾滋病病毒的加速传播。我国流动人口与艾滋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在预防知识缺乏、高危行为发生较多及性病、艾滋病发病率较高等。
参考文献:
[1]. 城市流动人口高危行为的社会文化透视[D]. 吴瑛. 云南师范大学. 2003
[2]. 浅谈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高危性行为发生状况及特征[J]. 魏大和, 薛婧. 商场现代化. 2012
标签:人口学与计划生育论文; 经济型乡城流动人口论文; 亚文化论文; 高危行为论文; 文化整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