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结构的固定论文-陈石穿

微结构的固定论文-陈石穿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结构的固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二维材料,微结构,电子自旋,氧空位

微结构的固定论文文献综述

陈石穿[1](2019)在《二维材料的微结构调控及其在H_2O分解和CO_2固定方面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当前的能源和环境危机,研究和设计高效的催化剂材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解决方法。本论文以二维纳米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构筑纳米材料中的微结构,调控其物理化学性质,从而提高材料的催化性能。本论文旨在探索纳米材料的微结构和宏观催化性能的构效关系,以进一步提高催化材料在不同反应中的催化活性并且探究其催化反应的机制。在本论文中,采用构建超薄结构,缺陷工程和表界面结构等策略,对催化材料进行了结构调控和性能优化。同时利用了同步辐射的X射线的近边吸收光谱,半原位的同步辐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原位的红外测试等多种表征测试方式,对纳米材料的精细结构以及催化反应中的应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设计和发展高性能的高效二维催化材料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新的理解。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催化材料的导电性和对水的吸附能力是影响电催化析氢反应中催化剂活性的两个关键点,两者都与材料的电子构型密切相关,特别是和催化剂的自旋态相关。作者以镍的硫属化合物为例,通过有机-无机杂化辅助的液相剥离方式合成制备出NiSe2和NiS的二维薄片材料,引入结构扭曲,从而引起催化剂材料中金属离子的自旋态发生离域化。通过理论模拟计算,将硒化镍限域在二维结构中后,自旋态发生离域变化,可以实现电子的离域,增强了活性位点和反应中间产物之间的电子转移。同时,自旋态离域化后降低了水分子在催化剂上的吸附能,提高了活性位点的催化活性。电催化测试表明,NiSe2和NiS二维纳米片呈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本工作预示着引入超薄结构和调控自旋离域,使其在电催化分解水的领域有着更广阔的潜在应用前景。2.明确电催化剂的活性电位有利于理解电化学分解水产氧的反应机理和设计高效的电催化剂。在本工作中,作者以具有金属性的Fe7S8超薄纳米片为例,研究了 Fe活性位点在电催化分解水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通过同步辐射X射线的近边吸收的表征,Fe7S8超薄纳米片中的电子离域可以促进系统内的电子转移,同时Fe7S8中的二价铁和叁价铁的d轨道彼此重迭,使其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基于以上超薄结构的调控,得到具有很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电子离域态的Fe7S8超薄纳米片。其中,Fe7S8的超薄二维片在10mAcm-2时有极低的过电位0.27 V。而在电位0.5 V下,Fe7S8的超薄二维片的电流密度达到300 mA cm-2,是其对应块材的5倍。本工作不仅为深入理解Fe活性位点在电催化产氧过程中的作用提供指导,同时还为未来设计新的高效电催化材料提供了新的方向。3.为解决在温和条件下直接光催化固定CO2的问题,研究通过调控超薄纳米片中的氧空位,以单电子转移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固定CO2。采用原位氧化剥离方式,成功制备出超薄Bi203的二维材料。理论模拟显示,氧空位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局域电子,还能降低CO2在Bi2O3表面上的吸附能。利用X射线衍射、高分辨透射电镜、原子力显微镜等表征手段,证实了所得样品为超薄的二维结构。通过X射线电子能谱、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和荧光光谱测试,显示了Bi2O3超薄纳米片中存在氧空位。同时,利用半原位的同步辐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和原位的红外测试证实了反应过程中富有氧空位的Bi203纳米片能够增强二氧化碳离子(·CO2-)的生成,这也是CO2固定的反应中的速控步,而且氧空位的引入也有效地提高了最终产物碳酸二甲酯的产率。4.通过表界面结构的调控,实现高效的热催化COO2和甲醇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作者采用溶剂热的制备方式,设计合成Cu2O/Cu纳米片。通过HAADF-STEM证实了制备出来的Cu2O/Cu纳米片存在Cu2O-Cu的界面结构。半原位的同步辐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表明了CO2在界面处可以被活化成二氧化碳离子(·COOf),这是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反应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体,同时原位的红外测试证实反应过程中,Cu2O/Cu纳米片可以高效的催化反应中碳酸二甲酯的生成,远高于纯相的Cu2O和Cu的纳米片。本工作在二维材料中引入表界面,大大增加了催化剂材料的反应活性位点,使得催化制备碳酸二甲酯的产率也极大的提高,从而进一步的探究了热催化CO2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1)

李旭升,高明暄,梁晓燕,李生贵,邵宏斌[2](2014)在《椎体骨微结构参数与椎弓根螺钉固定强度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测量不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条件下椎体松质骨显微结构参数,并与椎弓根螺钉拔出力作相关性分析,以了解与螺钉稳定性相关的骨显微结构参数,进一步明确螺钉松动的原因。方法采用新鲜尸体脊柱标本,根据BMD检测结果,按临床诊断标准分为骨质正常、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和重度骨质疏松4个水平。然后植入椎弓根螺钉,进行螺钉轴向拔出实验,测定最大拔出力(maximum pullout strength,MPS)。收集螺钉拔出实验后椎体标本,在椎体中央部钻取松质骨柱状样本,对样本进行显微CT扫描,获取椎体松质骨显微结构参数,并进行各项指标的不同BMD水平间的比较分析,在了解这些指标随骨质疏松程度加重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再对骨显微结构参数与所对应的螺钉MPS开展相关性分析。结果 BMD水平从正常下降到重度疏松程度,MPS随之显着性下降。随BMD水平的依梯次下降,即骨质疏松程度进行性加重,椎体松质骨显微结构参数发生相应明显变化,存在BMD水平间的显着性差异。广泛的相关性存在于BMD、显微CT参数和螺钉MPS指标之间。其中,螺钉MPS与显微CT扫描所得的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和小梁间隙(Tb.Sp)呈高度相关性。结论随BMD下降,骨组织会同时发生质的退变;螺钉MPS与部分骨显微结构参数高度相关。(本文来源于《医用生物力学》期刊2014年03期)

孙艳文[3](2014)在《表面活性剂聚集体微结构对增溶/固定化酶催化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酶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包括化学选择性、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利用酶进行物质的合成与转化,是生物学和化学交叉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绿色化学的发展,离子液体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被广泛用作生物催化反应的溶剂。然而,在纯亲水性离子液体介质中,酶能在单分子水平分散,但通常没有催化活性。而在疏水性离子液体介质中,酶有催化活性,但不能在单分子水平上分散。尽管离子液体具有可设计性,酶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度与酶活力的保持的矛盾目前还难以调和。由此可见,构建不同的微环境,研究微结构对酶学性能的影响对指导设计基于离子液体的高催化性能体系有重要帮助。为此,本文尝试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基于阳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的疏水离子液体包水微乳液的构建、表征及应用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水/油微乳液常常成为酶催化研究的首选介质。使用疏水性离子液体取代挥发性的油构筑的离子液体基微乳液,综合了离子液体和微乳液各自的优点。关于疏水离子液体基微乳液的构建、表征及在生物上的应用方面,国内外已经有一些报道。但到目前为止,由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稳定的W/IL微乳液报道几乎没有。基于上述原因,我们通过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溴化1-十四烷基-3-甲基咪唑([C14mim]Br)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复配,构建了一个具有正电性界面膜的W/IL微乳液。绘制了[C14mim]Br与Triton X-100不同摩尔比的[C14mim]Br/Triton X-100/H2O/[Bmim]PF6的拟叁元相图。通过电导率的测定将拟叁元相图的单相区划分为W/IL、双连续、IL/W叁种微乳液。通过归一化的红外光谱表明微乳液中水以不同形式存在。不同w0下CoⅡ为探针的紫外吸收光谱进一步证明了本体水的存在。增溶在W/IL微乳液中的漆酶具有催化活性,但W/IL微乳液界面对漆酶活力的表达有抑制作用。通过对界面电性质对漆酶的催化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叁种不同电性的表面活性剂对漆酶的抑制作用大小依次为[C14mim]Br> Triton X-100> AOT。2.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溴化正十二烷基吡啶在丙酮/水中形成的凝胶的表征及其在酶的固定化方面的潜在应用在实际应用中,虽然由两亲性表面活性剂稳定的的微乳液被广泛认为是酶催化反应有效介质,然而,酶的重复利用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微乳液凝胶作为酶的固定化的良好载体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相对于水溶液中的脂肪酶,增溶在凝胶骨架中的酶以更刚性结构存在,不但能保持催化活性,增强稳定性,凝胶骨架的微通道也有利底物的传质。基于大分子的凝胶固定化酶已有报道。然而,基于小分子凝胶的固定化酶研究鲜有报道。我们报道了一个由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形成的新型的凝胶体系。研究发现在没有添加剂的帮助下,溴化正十二烷基吡啶在丙酮/水的混合物中能够形成凝胶。并通过流变学、形貌学、FT-IR、1H NMR等方法对凝胶的结构和胶凝机制进行了研究。丙酮/水的混合物中的凝胶因子在氢键作用、范德华力和其它非共价键作用的驱使下能够自组装形成棒状纤维结构,这些纤维结构相互缠绕形成了叁维网络结构。包埋在凝胶中的漆酶和辣根过氧化物酶具有生物活性或电活性,说明该凝胶体系是漆酶和辣根过氧化物酶固定的良好载体。由于该凝胶在疏水离子液体[Bmim]PF6不溶胀,说明其在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方面的存在较好的应用潜能。(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4-05-30)

邢丹,马信龙,陈阳,杨阳,朱少文[4](2013)在《髓内与髓外固定对大鼠长骨干骨折塑型期的生物力学性能影响及基于Micro-CT技术对骨内微结构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目前临床上骨折以后的再骨折仍然是骨科界的难题。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建立两种不同大鼠股骨干骨折模型观察长骨骨折愈合后骨改建的过程以及通过Micro-CT技术观察骨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将40只8周龄SD雄鼠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建立髓内固定模型和髓外固定模型,每组20只。建立骨折模型后,分别于术后8、12周两个时间点对两组大鼠进行分批次处死后取材,每组每批处死10只,对骨折愈合程度通过X线进行评分,并测量骨折处骨痂的最大横截面积、体积,骨痂的最大载荷、最大载荷恢复率,使用Micro-CT对股骨进行叁维重建,观察骨内微结构的差异,使用Mimic软件重建后计算兴趣区域内BT、TV以及BT/TV值。结果 X线评价结果显示两组模型骨折愈合程度均达到了影像学上的骨折愈合标准,且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8、12周,髓内固定的骨痂最大横截面积和体积大于髓外固定,且各时间点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外固定的骨痂最大横截面积和体积逐渐变小,两时间点的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髓外固定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模型BT、TV以及BT/TV值组间有统计学差异,但髓外固定前后时间点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生物力学性能显示,最大载荷和最大载荷恢复率两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而髓外固定两时间点前后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大鼠股骨干骨折愈合后的塑型期,髓内固定组骨痂的力学性能随时间推移在不断的增加,矿化程度逐渐提高;相反,髓外固定组的力学性能和矿化程度却未见明显提高。虽然从标本大体观察以及X评分来看两种内固定均实现了骨折的愈合,但通过Micro-CT技术对骨内微结构的观察发现,两种模型骨折端矿化的程度并不相同。(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第二届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骨伤科学术年会、第十九届浙江省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3-06-21)

邢丹,马信龙,马剑雄,王杰,陈阳[5](2013)在《髓内与髓外固定对大鼠长骨干骨折塑型期的生物力学性能影响及基于Micro CT技术对骨内微结构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目前临床上骨折以后的再骨折仍然是骨科界的难题。笔者通过建立两种不同大鼠股骨干骨折模型观察长骨骨折愈合后骨改建的过程及通过Micro CT技术观察骨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将40只8周龄SD雄鼠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建立髓内固定模型和髓外固定模型,每组20只。建立骨折模型后,分别于术后8、12周两个时间点对两组大鼠进行分批次处死后取材,每组每批处死10只,对骨折愈合程度通过X射线进行评分,并测量骨折处骨痂的最大横截面积、体积,骨痂的最大载荷、最大载荷恢复率,使用Micro CT对股骨进行叁维重建,观察骨内微结构的差异,使用Mimic软件重建后计算兴趣区域内BT、TV及BT/TV值。结果X射线评价结果显示,两组模型骨折愈合程度均达到了影像学上的骨折愈合标准,且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8、12周,髓内固定的骨痂最大横截面积和体积大于髓外固定,且各时间点的组间差异(本文来源于《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叁十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3-04-01)

蔡贤华,李振华[6](2011)在《用于假体固定的骨基质明胶复合骨水泥超微结构与成骨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新复合材料超微结构与成骨活性,探讨其用于人工关节假体固定的可能性。方法将自制的兔骨基质明胶(bone matrix gelatin,BMG)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等质量比复合,制成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其结构特点,将复合材料植入兔臀部肌肉中观察其成骨性能。结果在复合材料表面及内部,见100~300μm的不规则孔隙,相互贯通;直径为100~400μm的BMG颗粒分布不均匀。术后4周,光镜下可见肌组织内明显成骨现象。结论 BMG/PMMA复合材料的多微孔结构及其诱导成骨效应,为其用于假体固定提供了可能性。(本文来源于《华南国防医学杂志》期刊2011年05期)

李瑛,邹季,熊勇,李勇光,赵婷秀[7](2008)在《小夹板外固定用于实验性兔长管状骨骨折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小夹板外固定后长管状骨骨折端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改变及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新西兰家兔45只,随机分成A组、B组、C组,各组15只。左胫骨中下1/3处造成3mm骨缺损横行骨折模型,A、B两组用石膏固定,5天后分别换成小夹板外固定,夹板上扎带的松紧度不同,A、B组扎带上下移动分别约为3mm和7mm;C组用四孔钢板内固定。术后14d、24d、34d时分别处死动物,并通过光镜、电镜方法观察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结果:光镜结果显示:A组骨外膜骨痂,桥梁骨痂能早期加速形成,并逐渐形成连接骨痂,34d时骨痂已连接骨端,骨折端进行编织骨向板层骨转化。B组:14d时,骨折端仍有血肿以及肉芽组织,骨痂量少,24d时骨折端有部分软骨连接,编织骨少见,34d时骨折端没有完全连接,且仍能见到肥大的软骨细胞。C组:14d时骨折端见少量的纤维骨痂,仍有肉芽组织,24天时见少量的软骨连接,34d时骨痂已跨过骨折端,但未完全连接。电镜结果显示:A组早期成骨细胞丰富且活跃,线粒体丰富,胶原排列整齐。结论:不同的固定影响多种细胞,且在整个骨折愈合过程中都产生影响。A组骨折局部有恰当的微动应力,骨折愈合最快;B组骨折断端稳定性较差,C组骨折断端固定虽稳定,但缺乏微动应力,愈合均较A组慢。(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期刊2008年11期)

张璟焱,刘世勇[8](2007)在《温敏性聚离子复合物胶束的制备及其微结构点击化学固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和点击化学(click chemistry)合成了一对主链带相反电荷,支链均为 PNIPAM 链的接枝型离聚物:聚(甲基丙烯酸-co-甲基丙烯酸迭氮丙酯)-g-聚(N- 异丙基丙烯酰胺),和季铵化的聚(甲基丙烯酸二甲胺基乙酯-co-甲基丙烯酸迭氮丙酯)-g-聚(本文来源于《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期刊2007-10-01)

徐坚,王玉军,骆广生,戴猷元[9](2006)在《利用醋酸纤维素/聚四氟乙烯复合膜中的微结构固定化脂肪酶》一文中研究指出脂肪酶的固定化是降低其使用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提出了利用亲水/疏水复合膜中的微结构固定化脂肪酶的新思路.首先制备由致密的亲水层和多孔的疏水层组成的醋酸纤维素/聚四氟乙烯(CA/PTFE)复合膜,然后利用复合膜的特殊微结构,用超滤的方法实现了脂肪酶的固定化.扫描电镜照片结果表明,大部分被截留的酶位于复合膜的界面处.制备得到的固定化酶膜应用于水解橄榄油的反应,其最高催化活力达到1·24μmolFFA·min-1·cm-2,大大高于文献报道值.同时研究了固定化脂肪酶膜的催化动力学,考察了亲水层厚度和脂肪酶负载量对固定化效果的影响,优化了固定化条件.在经过10次(50h以上)的重复使用后,固定化酶膜的活力仅降低了20%.(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06年10期)

张健伟,邢萱,施政一,汤莹,杨勇骥[10](2006)在《电刺激与冷冻固定同步以获得生物组织毫秒级功能变化时的超微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组织功能变化发生时间历程极短(以毫秒计),常规化学固定(固定时间以分钟计)无法保留其瞬间超微结构变化,这也是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物理学亟待解决的难题。我们采用红外线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控制电刺激超低温快速冷冻固定(微秒级),并以骨骼肌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对(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杂志》期刊2006年03期)

微结构的固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测量不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条件下椎体松质骨显微结构参数,并与椎弓根螺钉拔出力作相关性分析,以了解与螺钉稳定性相关的骨显微结构参数,进一步明确螺钉松动的原因。方法采用新鲜尸体脊柱标本,根据BMD检测结果,按临床诊断标准分为骨质正常、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和重度骨质疏松4个水平。然后植入椎弓根螺钉,进行螺钉轴向拔出实验,测定最大拔出力(maximum pullout strength,MPS)。收集螺钉拔出实验后椎体标本,在椎体中央部钻取松质骨柱状样本,对样本进行显微CT扫描,获取椎体松质骨显微结构参数,并进行各项指标的不同BMD水平间的比较分析,在了解这些指标随骨质疏松程度加重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再对骨显微结构参数与所对应的螺钉MPS开展相关性分析。结果 BMD水平从正常下降到重度疏松程度,MPS随之显着性下降。随BMD水平的依梯次下降,即骨质疏松程度进行性加重,椎体松质骨显微结构参数发生相应明显变化,存在BMD水平间的显着性差异。广泛的相关性存在于BMD、显微CT参数和螺钉MPS指标之间。其中,螺钉MPS与显微CT扫描所得的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和小梁间隙(Tb.Sp)呈高度相关性。结论随BMD下降,骨组织会同时发生质的退变;螺钉MPS与部分骨显微结构参数高度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结构的固定论文参考文献

[1].陈石穿.二维材料的微结构调控及其在H_2O分解和CO_2固定方面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2].李旭升,高明暄,梁晓燕,李生贵,邵宏斌.椎体骨微结构参数与椎弓根螺钉固定强度的相关性[J].医用生物力学.2014

[3].孙艳文.表面活性剂聚集体微结构对增溶/固定化酶催化性质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4

[4].邢丹,马信龙,陈阳,杨阳,朱少文.髓内与髓外固定对大鼠长骨干骨折塑型期的生物力学性能影响及基于Micro-CT技术对骨内微结构的观察[C].第二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第二届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骨伤科学术年会、第十九届浙江省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3

[5].邢丹,马信龙,马剑雄,王杰,陈阳.髓内与髓外固定对大鼠长骨干骨折塑型期的生物力学性能影响及基于MicroCT技术对骨内微结构的观察[C].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叁十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

[6].蔡贤华,李振华.用于假体固定的骨基质明胶复合骨水泥超微结构与成骨活性分析[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1

[7].李瑛,邹季,熊勇,李勇光,赵婷秀.小夹板外固定用于实验性兔长管状骨骨折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8

[8].张璟焱,刘世勇.温敏性聚离子复合物胶束的制备及其微结构点击化学固定[C].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2007

[9].徐坚,王玉军,骆广生,戴猷元.利用醋酸纤维素/聚四氟乙烯复合膜中的微结构固定化脂肪酶[J].化工学报.2006

[10].张健伟,邢萱,施政一,汤莹,杨勇骥.电刺激与冷冻固定同步以获得生物组织毫秒级功能变化时的超微结构[J].解剖学杂志.2006

标签:;  ;  ;  ;  

微结构的固定论文-陈石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