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冰洋西部论文_董林森,石学法,刘焱光,方习生,陈志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北冰洋西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北冰洋,沉积物,表层,西部,组分,生产力,北极海。

北冰洋西部论文文献综述

董林森,石学法,刘焱光,方习生,陈志华[1](2014)在《北冰洋西部表层沉积物矿物学特征及其物质来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北冰洋西部7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全岩X射线衍射矿物组成分析,结合洋流和地质背景,探讨各矿物分区的物质来源。矿物组合分区表明研究区物质来源变化较为复杂:(1)在楚科奇海的中部靠近白令海峡处长石含量很高,主要是阿纳德尔流携带的来自阿纳德尔河的沉积物;在楚科奇海的西侧的长石含量也较高,且与其他矿物组合分区相比,角闪石含量较高,这是因为受阿纳德尔流和东西伯利亚沿岸流的双重影响,沉积物来自西伯利亚陆地的一些高含长石的火山岩及沉积岩等。在楚科奇海的东侧,石英含量很高,来源为阿拉斯加沿岸流携带的育空河及卡斯奎姆河的沉积物。在阿拉斯加北部,碳酸盐岩和石英含量高,这与马更些河搬运的沉积物有关;(2)北冰洋西部深水区中加拿大海盆的南端和中部方解石和白云石的含量较低,说明受波弗特环流携带的加拿大北极群岛的碳酸盐影响相对较小,且与其他矿物组合分区相比,云母含量最高,说明沉积物主要来源为来自拉普捷夫海的海冰沉积物;此外,一些黏土级细粒物质可能由大西洋中层水携带而来。深水区的其他海域以方解石和白云石含量高为特点,主要受波弗特环流的影响,来源主要为加拿大北极群岛的班克斯岛和维多利亚岛;此外,还受来自西伯利亚陆架,主要是拉普捷夫海沉积物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极地研究》期刊2014年01期)

王昆山,刘焱光,董林森,陈志华[2](2014)在《北冰洋西部表层沉积物重矿物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中国首次(1999年)和第二次(2003年)北极科学考察在楚科奇海及邻近的北冰洋深水区采取的47站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碎屑重矿物鉴定分析。结果表明北冰洋西部表层沉积物中重矿物以抗风化能力较弱的绿帘石、紫苏辉石和普通角闪石为优势矿物,钛铁矿、石榴子石、磷灰石和赤铁矿为特征矿物。矿物组合分区表明研究区物质来源和水动力变化较为复杂:白令海峡以南沉积物中重矿物含量高,水动力强;白令海峡以北的洋流变化与所经区域沉积物重矿物种类和含量变化相一致,即楚科奇海中部沉积物富集紫苏辉石、钛铁矿和石榴子石,物质来源可能与楚科奇山原相关,而在阿拉斯加沿岸沉积物中富集绿帘石和紫苏辉石,与阿拉斯加沿岸流携带物质相关;楚科奇海北部深水区碎屑矿物沉积速率低且矿物多有蚀变。(本文来源于《极地研究》期刊2014年01期)

王汝建,孙烨忱,刘伟男,肖文申[3](2011)在《北冰洋西部晚第四纪的古海洋与古气候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北极系统是全球系统的一部分,在新生代地球环境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全球变暖,北冰洋海冰大面积消失,使北极地区逐渐成为全球的重要碳汇之一,同时北极对于调节全球热辐射平衡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北冰洋西部是北极的重要区域,终年海冰的大面积(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1-10-21)

陈志华,李朝新,孟宪伟,石学法,程振波[4](2011)在《北冰洋西部沉积物黏土的Sm-Nd同位素特征及物源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北冰洋西部(楚科奇海及北部边缘地带、加拿大海盆)3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黏土组分的Sm-Nd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1)黏土组分的Sm-Nd同位素分异明显,可将沉积物划分为北部、西部、南部和东部等多个同位素物源区;(2)在楚科奇海,太平洋入流的向北输运自西向东形成了3个不同的同位素物源区,沉积物的c(147Sm)/c(144Nd)比值、εNd(0)值和TDM年龄自西向东呈递减趋势;(3)在研究区北部,顺时针方向流动的波弗特涡流将马更些河物质向西搬运至加拿大海盆和楚科奇高地,使该区沉积物εNd(0)值明显偏低,TDM偏大;(4)在楚科奇海北部外陆架、海台和陆坡区,太平洋水、大西洋水和波弗特涡流的相互作用使该区沉积物TDM年龄的标准偏差大,同时出现了南-北源和西-南源等同位素混合类型。(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2011年02期)

王汝建,肖文申,李文宝,孙烨忱[5](2009)在《北冰洋西部楚科奇海盆晚第四纪的冰筏碎屑事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北冰洋西部楚科奇海盆M03孔的沉积物颜色旋回、AMS14C测年、有孔虫丰度、冰筏碎屑(Ice-Rafted Detritus,IRD)与北风脊NWR5孔的对比,建立了M03孔的地层框架,其347cm长的沉积物被划分为MIS7~MIS1的沉积序列.其中,深度16~20cm之间可能存在长达10~20ka的沉积间断.晚第四纪以来,楚科奇海盆M03孔可以识别出7个IRD事件,它们分别出现在MIS1,MIS3,MIS5以及MIS7.这些IRD主要被大冰块或者冰山所夹带,通过加拿大北极群岛的麦克卢尔海峡冰流输出到波弗特海,并被波弗特环流输送至楚科奇海盆.楚科奇海盆晚第四纪的IRD事件不仅指示了这些粗碎屑沉积物的来源和冰山的输出事件,而且还反映了波弗特环流和北美冰盖的演变历史.(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9年23期)

王汝建,肖文申[6](2009)在《北冰洋西部楚科奇海盆晚第四纪生源沉积物及其古海洋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北冰洋西部楚科奇海盆M03孔晚第四纪以来生源沉积物,有孔虫丰度和冰筏碎屑(Ice-Rafted Detritus,IRD)的综合研究表明,海洋氧同位素(Marine Isotope Stage,MIS)7期以来,碳酸钙(CaCO_3)含量和浮游有孔虫丰度在间冰期的增加和冰期的降低,分别指示大西洋水输入的加强和减弱。而有机碳(TOC)和生源蛋白石(Biogenic Opal)含量的变化可能主要与输入到海底的TOC降解和Opal溶解作用与底层水中的溶解氧有关。间冰期低的TOC和Opal含量可能反映楚科奇海盆海冰覆盖减少,营养盐供给多,表层生产力增加,通气作用好,底层水富氧,降解和溶解作用增强,保存在沉积物中的TOC和Opal减少;而冰期相对高的TOC和Opal含量可能反映楚科奇海盆海冰覆盖时间较长,营养盐供给少,表层生产力较低,通气作用差,底层水少氧,降解和溶解作用减弱,保存在沉积物中的TOC和Opal增多。(本文来源于《极地研究》期刊2009年04期)

王汝建,肖文申,成鑫荣,陈建芳,高爱国[7](2009)在《北冰洋西部晚第四纪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记录的海冰形成速率》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冰洋西部晚第四纪浮游有孔虫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sin.)(Nps)壳体的δ18O和δ13C与浮游有孔虫丰度和筏冰碎屑含量的综合研究表明,MIS 7晚期以来,Nps的δ18O和δ13C值出现7次明显的偏轻,可能与海冰形成速率的提高造成轻同位素卤水的生产和下沉相关。偏轻的Npsδ18O和δ13C值对应于极低的浮游有孔虫丰度和筏冰碎屑含量,因此这些轻值与温暖的大西洋水和淡水的输入无关,应当指示进入北冰洋的大西洋水减弱和楚科奇海陆架水的大量减少。相反,Npsδ18O的重值则反映输入北冰洋的淡水和太平洋水的减少;Npsδ13C的重值指示来自陆架流通性更好的表层和盐跃层水向北冰洋的输送。(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09年06期)

郁慧福[8](2008)在《北冰洋西部地区沉积物中碳酸盐的分布特征及其古海洋学意义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北极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器和调节器,对全球的气候变化非常敏感,通过对北极海域古海洋学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预测未来的全球气候演变趋势。在古海洋学研究中常用碳酸盐含量作为古海洋学研究的指标,但是北冰洋西部地区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使得沉积物中的碳酸盐含量特别低,以至于碳酸盐指标的应用价值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所以,本文通过测定研究区样品的碳酸盐含量,来探讨研究区碳酸盐指标的古海洋学意义。本文应用容量法测定了研究区样品碳酸盐含量值,并且利用导师提供的岩芯年代框架资料,探讨了研究区沉积物中碳酸盐的分布特征、溶解(包括碳酸盐补偿深度)和沉积作用以及碳酸盐的古气候、古生产力指示意义。得出以下几条结论:⑴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普遍偏低,含量范围在0.22%~13.22%之间,平均含量为3.48%,高出10%的样品仅出现在半深水区的几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平面分布表现出与水深的密切关系;⑵碳酸盐含量垂向上都偏低,不过在低值的大背景下出现个别峰值;⑶C9站从底(5mbsf)往上碳酸盐堆积速率变化在0.008g·cm-2·a-1 ~ 0.016g·cm-2·a-1之间,R11站从底(5mbsf)往上碳酸盐堆积速率由0.009g·cm-2·a-1 ~ 0.017g·cm-2·a-1递增。明显地看到研究区陆架区碳酸盐堆积速率存在上升的势头;⑷根据碳酸盐-水深二维图,初步推测1800m~2000m为研究区的溶跃面,3500m处为本研究区的碳酸盐补偿深度(CCD);⑸碳酸盐含量峰值基本上是出现在氧同位素期次交替的时期,但也有少量特殊的情况存在,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在MIS6中间出现的尖峰,期间可能发生了一个次一级的气候变暖事件。碳酸盐含量曲线并没有表现出冰期-间冰期的有规律地波动,所以其古气候指示意义不是很大;⑹楚科奇研究区存在很强的钙质溶蚀作用及硅质生物的抑制作用,M03岩芯中碳酸盐出现峰值的层位(10%以上)所对应的年代,估计楚科奇研究区初级生产力较高。(本文来源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期刊2008-06-01)

王汝建,肖文申,向霏,陈建芳,高爱国[9](2007)在《北冰洋西部表层沉积物中生源组分及其古海洋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中国首次和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在北冰洋西部所采取的66个表层沉积物中生源组分的分析,探讨了该海区表层生产力变化与水团的相互关系。楚科奇海西南部呈现出高的有机碳和生源蛋白石含量,而中部和东部哈罗德浅滩至阿拉斯加沿岸,以及楚科奇海台、北风脊和加拿大海盆表现出低的有机碳和生源蛋白石含量。楚科奇海陆架区表层沉积物以底栖有孔虫为主,丰度低;而楚科奇海台、北风脊和加拿大海盆则以浮游有孔虫占绝对优势,丰度较高。生源组分的分布特征显然与通过白令海峡进入楚科奇海的叁股太平洋水和大西洋次表层水相关。楚科奇海西侧沿富营养的阿纳德尔流方向的区域呈现出高的表层生产力。而东侧受寡营养的阿拉斯加沿岸流及阿拉斯加西北沿岸陆源物质输入的影响,呈现出低的表层生产力。北纬75°以北及加拿大海盆受海冰覆盖影响,也表现出最低的表层生产力。而受北大西洋次表层水的影响,楚科奇海陆架外侧高纬海域表现出较高的钙质生物生产力。表层沉积物中Corg/N比值及其分布反映楚科奇海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碳以海洋自身来源为主,且主要受生物泵过程控制。有机碳和生源蛋白石含量呈现高的正相关关系,说明硅藻等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可能控制着生物泵对碳的吸收和释放。(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07年06期)

肖文申,王汝建,成鑫荣,陈荣华,高爱国[10](2006)在《北冰洋西部表层沉积物中的浮游有孔虫稳定氧、碳同位素与水团性质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浮游有孔虫Neogloboquadrinapachyderma(sin.)在北冰洋的古海洋学研究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对该属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冰洋的东部。本文对中国首次及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在北冰洋西部所采集的32个表层沉积物中N.pachyderma(sin.)壳体进行了稳定氧、碳同位素分析,并试图找出其与水团性质的关系。对北冰洋西部N.pachyderma(sin.)的研究显示,该属种主要生活在北冰洋西部30—100m水深范围,其壳体的δ18O差异在楚科奇海主要反映水体盐度和温度的差异,而在楚科奇海台、北风脊海域和加拿大海盆则主要反映水体盐度的差异。N.pachyderma(sin.)壳体的δ13C差异主要反映水体营养状况的差异,在楚科奇海中部其壳体δ13C的轻值反映低营养盐利用率,在北风脊东侧的加拿大海盆反映营养盐的再生环境,而在楚科奇海台和北风脊海域其壳体δ13C的重值反映低营养环境。(本文来源于《微体古生物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北冰洋西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中国首次(1999年)和第二次(2003年)北极科学考察在楚科奇海及邻近的北冰洋深水区采取的47站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碎屑重矿物鉴定分析。结果表明北冰洋西部表层沉积物中重矿物以抗风化能力较弱的绿帘石、紫苏辉石和普通角闪石为优势矿物,钛铁矿、石榴子石、磷灰石和赤铁矿为特征矿物。矿物组合分区表明研究区物质来源和水动力变化较为复杂:白令海峡以南沉积物中重矿物含量高,水动力强;白令海峡以北的洋流变化与所经区域沉积物重矿物种类和含量变化相一致,即楚科奇海中部沉积物富集紫苏辉石、钛铁矿和石榴子石,物质来源可能与楚科奇山原相关,而在阿拉斯加沿岸沉积物中富集绿帘石和紫苏辉石,与阿拉斯加沿岸流携带物质相关;楚科奇海北部深水区碎屑矿物沉积速率低且矿物多有蚀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北冰洋西部论文参考文献

[1].董林森,石学法,刘焱光,方习生,陈志华.北冰洋西部表层沉积物矿物学特征及其物质来源[J].极地研究.2014

[2].王昆山,刘焱光,董林森,陈志华.北冰洋西部表层沉积物重矿物特征[J].极地研究.2014

[3].王汝建,孙烨忱,刘伟男,肖文申.北冰洋西部晚第四纪的古海洋与古气候记录[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4].陈志华,李朝新,孟宪伟,石学法,程振波.北冰洋西部沉积物黏土的Sm-Nd同位素特征及物源指示意义[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1

[5].王汝建,肖文申,李文宝,孙烨忱.北冰洋西部楚科奇海盆晚第四纪的冰筏碎屑事件[J].科学通报.2009

[6].王汝建,肖文申.北冰洋西部楚科奇海盆晚第四纪生源沉积物及其古海洋学意义[J].极地研究.2009

[7].王汝建,肖文申,成鑫荣,陈建芳,高爱国.北冰洋西部晚第四纪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记录的海冰形成速率[J].地球科学进展.2009

[8].郁慧福.北冰洋西部地区沉积物中碳酸盐的分布特征及其古海洋学意义分析[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08

[9].王汝建,肖文申,向霏,陈建芳,高爱国.北冰洋西部表层沉积物中生源组分及其古海洋学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

[10].肖文申,王汝建,成鑫荣,陈荣华,高爱国.北冰洋西部表层沉积物中的浮游有孔虫稳定氧、碳同位素与水团性质的关系[J].微体古生物学报.2006

论文知识图

北冰洋西部表层沉积物中生源蛋...北冰洋西部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洋...北冰洋西部表层沉积中N.pachyder...北冰洋西部楚科奇海盆M 03孔与...北冰洋西部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北冰洋西部表层沉积物中粒径大...

标签:;  ;  ;  ;  ;  ;  ;  

北冰洋西部论文_董林森,石学法,刘焱光,方习生,陈志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