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动态模拟预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下水,动态,景观,模型,土地利用,格局,灌区。
动态模拟预测论文文献综述
陈军,刘太雷[1](2019)在《底水气藏气井水锥动态模拟及见水时间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外底水气藏开发实践中,底水锥进展核心问题,准确的见水时间预测,对于底水气藏开发具有重大意义。为解决底水气藏开发实践中存在的水锥动态难模拟、见水时间难预测等问题,基于底水气藏开发实践中射孔方案形成的3种渗流型态,建立了底水气藏气井渗流模型并推导了底水气藏气井的水锥动态模型及见水时间预测公式,综合考虑了气体非达西效应、表皮系数、原始束缚水饱和度、原始含气饱和度等因素对于见水时间的影响。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推导的公式进行气井水锥动态模拟及见水时间预测的结果符合气井的实际生产状况。研究成果对水驱气藏气井的配产具有现实意义,可有效指导底水气藏气井的科学开发。(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期刊2019年01期)
伍靖伟,杨洋,朱焱,余乐时,杨文元[2](2018)在《考虑季节性冻融的井渠结合灌区地下水位动态模拟及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以季节性冻融灌区内蒙古河套灌区为研究对象,建立灌区冻融期地下水补排模型,与叁维地下水数值模型相结合,构建适用于季节性冻融灌区的生育期-冻融期全周年地下水动态模拟模型。采用河套灌区2006—2013年灌区实测地下水埋深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并针对河套灌区不同地下水矿化度可开采区(分别为2.0、2.5及3.0g/L)、不同渠井结合比设置了18种井渠结合节水情景,对其地下水动态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该文构建的冻融期模型能准确反映其地下水动态过程;井渠结合后地下水埋深变化与井渠结合区地下水开采利用的矿化度上限和渠井结合比有关,井渠结合区地下水矿化度上限越大,渠井结合比越小,地下水埋深增加越多;实施井渠结合后,灌区生育期平均地下水埋深增加0.103~0.445 m,秋浇期增加0.076~0.243 m,冻融期增加0.096~0.216 m;从空间上看,全灌区年均地下水埋深增加0.096~0.316 m,井渠结合区增加0.346~0.635 m,非井渠结合区变化较少,一般不足7 cm。该文为季节性冻融灌区开展大规模井渠结合灌溉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8期)
李明泽[3](2017)在《基于导水裂缝带的地下水动态模拟及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煤炭地下气化过程中形成的导水裂缝带对地下水流场的影响,以FLAC 3D模型模拟导水裂缝带发育结果为基础,利用Visual Modflow构建分时段气化区地下水流数值模型来模拟气化过程中地下水渗流场的变化特征,并预测矿井涌水量。结果表明:上含水系统地下水渗流场特征在点火之后至燃烧结束变化不甚明显,气化过程未对上含水系统产生影响;顶板隔水层被导通的初始阶段,导通区域会形成明显的"反降落漏斗",导通沟通了气化层与顶板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与顶板含水层相似的地下水渗流场特征。叁维数值模拟法预测矿井涌水量为164m~3/d,可以作为矿井排水方案的设计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期刊2017年12期)
王帅兵,张雪蕾,李常斌,杨林山,杨文瑾[4](2015)在《基于Visual MODFLOW的武威盆地地下水动态模拟及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Visual MODFLOW(VMOD)模型对武威盆地地下水动态进行数值模拟,预测规划年水资源配置方案下威武盆地地下水动态.模型识别与验证结果表明VMOD模拟效果良好,可用于研究区地下水系统采补平衡分析.水资源配置方案下的VMOD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各规划年地下水系统补、径、排空间格局总体趋势变化较小,山麓洪积扇井河混灌区南部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至2020年,地下水位上升区间由盆地中部逐渐向东南方向移动,泉水溢出区地下水系统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地下水位整体下降情况逐步得到改善.(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李彩梅,杨永刚,秦作栋,邹松兵,李晋昌[5](2015)在《基于FEFLOW和GIS技术的矿区地下水动态模拟及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矿区地下水动态研究是山西亟待解决的重大需求问题。针对山西矿区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恶化等现状,通过分析气象、水文、地质地貌、开采现状等监测数据资料,以FEFLOW模型和GIS技术为平台,构建山西矿区叁维地下水数值模型,进行地下水动态研究,模拟并预测了4种不同情境下矿区地下水动态过程,从而定量分析采矿活动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揭示矿区开采对地下水系统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当矿区开采强度提高10%、30%、50%时,地下水整体流场和运动趋势没有大的变化,但在矿区南部地下水流场发生突变,等值线形变,且在东南部形成一个水位变化剧烈的低水位带,迫使地下水流向发生偏转。水位分析表明采矿活动会造成地下水位整体下降,下降幅度与开采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地下水系统均衡分析表明,当开采强度保持现状或提高10%,地下水系统仍然处于正均衡,补给量大于排泄量,当开采强度提高30%、50%时,系统转为负均衡状态,补给量小于排泄量,地下水水量大幅度减少。研究成果可为矿区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保护矿区地下水资源提供参考依据,为有效遏制矿区水环境恶化、确保矿区水安全提供科技支撑。(本文来源于《干旱区地理》期刊2015年02期)
张文武[6](2014)在《湿法冶金全流程动态模拟与预测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发展都离不开矿产资源的供给。我国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但是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过程,而且我国人口众多,矿产资源需求量非常大。因此,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保证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湿法冶金能够高效处理复杂矿、低品位矿,并且在生产过程较易实现自动化和连续化。因此,湿法冶金应用广泛,而且新工艺不断涌现。但是我国的湿法冶金优化控制技术却发展缓慢,矿产资源利用率较低。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某黄金精炼厂湿法冶金全流程过程为背景,建立了湿法冶金全流程动态机理模型,并进行了稳态优化目标的预测控制,最后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湿法冶金全流程动态模拟和优化控制系统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本文主要工作归纳如下:(1)分析湿法冶金的典型工艺:浸出、压滤洗涤和置换过程,分别建立了浸出和置换过程动态机理模型,并对机理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2)建立了湿法冶金全流程动态机理模型,针对湿法冶金全流程过程存在回路循环的问题,采用序贯模块法的方法,对湿法冶金全流程动态模型过程进行求解,并对全流程机理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3)通过建立以经济效益最大为目标函数的全流程优化模型,得到稳态优化目标,然后采用动态矩阵预测控制的方法追踪该稳态优化目标,得到最优操作变量,并进行了仿真验证。(4)在对湿法冶金全流程动态机理模型和优化控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发了基于C#、Matlab和SQL Server数据库之间混合编程的湿法冶金全流程动态模拟及优化控制仿真平台,以便指导现场操作。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对湿法冶金全流程动态模拟及优化控制相关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对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4-06-01)
于柳媚[7](2014)在《基于CA-Markov模型的百色市右江河谷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模拟与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百色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作为百色市重要的资源富集区、工业集中区和城镇群发展区域的百色市右江河谷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景观格局也随之显着改变,这种变化势必会给社会经济和生态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及时准确地掌握该区景观格局现状和动态变换过程并预测变化趋势,对百色右江河谷区域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百色右江河谷作为研究区域,以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叁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运用ERDAS软件对遥感影像进行解译,获得该区域叁期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分布图。基于解译数据,综合运用GIS和景观生态的有关理论与方法,对研究区2000-2010年期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和演变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从自然、经济、社会以及政策四方面探讨了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因素。在此基础,建立土地利用景观变化模拟的CA-Markov模型,基于模型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变化进行模拟研究,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以为百色市右江河谷地区的土地利用管理提供相关借签。文章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2000-2010年期间,百色右江河谷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显着,从宏观角度来说,土地利用系统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利用结构总体上呈现建设用地、园林地、水域、未利用地增加和耕地、草地减少的趋势。(2)2000-2010年间百色市右江河谷景观格局变化较大。整体景观格局趋于多样化,景观破碎化程度在逐渐加深,而斑块形状较为复杂,不同类型斑块的面积趋向于不均匀,耕地景观和建设用地景观类型的优势斑块作用明显。建设用地和园林地、水域、未利用地的面积增加显着,耕地和草地的面积下降。(3)分析影响景观格局变化的因素表明,自然因素中坡度、距离行政中心和交通路线的远近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较大;规划因素研究中,建设用地管制区和基本农保保护区的划定,将限制建设用地的发展和强化耕地保护。在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挖掘百色市右江河谷景观格局模拟的转换规则。(4)构建土地利用景观变化模拟的CA-Markov模型,基于模型模拟2010年研究区域的景观格局,并将模拟结果与实际的景观格局图进行对照。从对比结果看,数量和空间模拟精度的检验均达到85%,表明模拟效果较好,可信度较高。通过精度检验之后,再模拟2020年的景观格局。根据模拟结果,2010-2020年百色右江河谷的景观类型变化显着:园林地,草地面积减少;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等景观类型面积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加深,斑块数量增加,景观多样性呈上升趋势,表明人类活动对百色右江河谷景观格局的影响程度在不断加深。(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学院》期刊2014-06-01)
曹生现,付俊杰,崔长龙,孙玲玲,曹其宏[8](2013)在《水冷式换热器腐蚀动态模拟及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水冷式换热器腐蚀速率与影响因素的定量关联及机理,开发了腐蚀速率叁电极传感器,并基于自制的腐蚀速率动态模拟实验台,以典型水样作为实验介质,在一定工况条件(水温30℃,流速0.4m/s)下,动态模拟了管式碳钢换热器腐蚀过程,通过在线或离线检测,为腐蚀速率预测建模获取了不同水质的腐蚀速率、Cl-、pH、溶解氧、电导率以及ORP等参数数据,并对腐蚀速率和各水质参数变化曲线进行了分析。基于获取的实验数据,利用支持向量机(SVM)算法,建立了腐蚀速率预测模型,并进行了误差分析。结果表明:腐蚀速率预测误差为5.91%,与实际测量腐蚀速率能够较好吻合,该方法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可为水冷式换热器防腐对策选取和设备维护提供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化工机械》期刊2013年05期)
张茜[9](2013)在《基于CA-Markov模型的杭州湾南岸湿地景观格局动态模拟与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杭州湾地区既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工业集中区,又是重要的滨海湿地南北过渡带,该地区湿地类型丰富多样。但在人类长期不合理的活动干扰下,该区自然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生态系统被严重破坏,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加剧,使得杭州湾湿地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以杭州湾南岸湿地为研究对象,以该地区2001年和2009年两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Erdas Imagine9.2软件对其进行景观类型的划分,继而通过景观动态度、信息熵等指数研究土地利用的变化,并运用Fragstats3.3软件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景观格局的变化规律,之后探讨了该地区的景观格局演变与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在IDRISI Andes15.0软件支持下构建CA-Markov模型,对2017年杭州湾南岸地区的景观格局进行模拟预测,最后根据模拟结果探讨了能够促进该区湿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分析杭州湾南岸湿地的景观格局现状及其变化规律,并探讨促使这种景观格局形成及变化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杭州湾南岸湿地的景观格局进行预测,从而提出能够促进杭州湾南岸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2001-2009年间杭州湾南岸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显着,从宏观角度来说,土地利用系统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其中以城乡聚落为主的建设用地增加程度最高,未利用地(包括沿海滩涂和滨海沼泽)减小程度最高。(2)2001-2009年间杭州湾南岸湿地景观格局变化显着。整体景观格局趋于多样化,景观破碎化程度在逐渐加深,而斑块形状较为复杂,不同类型斑块的面积趋向于不均匀,旱地景观和城乡聚落等非湿地景观类型的优势斑块作用明显。旱地景观、城乡聚落和浅海水域的面积增加显着,沿海滩涂和滨海沼泽等自然湿地的面积大幅下降。几乎所有的景观类型均参与了向城乡聚落转变的过程,但主要来源是沿海滩涂、滨海沼泽等自然湿地景观以及水田景观等人工湿地景观和旱地景观。从湿地分类的角度来看,自然湿地向其他景观类型转变较为明显。(3)分析影响景观格局变化的因素表明,自然因素中海拔、坡度、距离行政中心和交通路线的远近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较大;而在社会经济因素中,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以及相关政策法规是造成景观格局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本文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为未来杭州湾南岸湿地景观格局的模拟提供转换规则。(4)运用CA-Markov模型模拟2009年研究区域的景观格局,并将模拟结果与实际的景观格局图进行对比,精度检验的Kappa系数为0.7585,表明模拟效果较好,可信度较高。通过精度检验之后,再模拟2017年的景观格局。根据模拟结果,2009-2017年杭州湾地区各景观类型变化明显:浅海水域、沿海滩涂和滨海沼泽等自然湿地面积显着减少;在其他景观中,旱地景观和林地景观面积减少,而城乡聚落面积大幅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加深,斑块数量增加,景观多样性呈上升趋势,表明人类活动对杭州湾南岸地区景观格局的影响程度在不断加深。(5)针对杭州湾南岸地区景观格局的预测分析结果,本文最终提出了促进杭州湾南岸湿地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四点建议:首先是加强土地整治,促进景观格局优化;其次要制定长期规划,保护自然湿地;再次要加强监测管理,实现湿地的污染控制、治理及修复;最后还要强化部门间的协调,健全湿地保护法律法规。(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06-01)
李慧[10](2013)在《南昌市土地利用变化环境影响动态模拟与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土地资源管理、城市规划和地理科学等相关学科学者的高度重视。土地利用及其变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因此,需要在开展土地利用之前,对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评价,为南昌市土地可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提供重要依据。本文从南昌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现状出发,首先分析了目前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然后运用系统动力学建立南昌市城市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在模型有效性检验中得出所描述的系统行为与实际系统行为基本相符的基础上,构建环境影响指标体系,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四个方面选取18个具体的指标来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变化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南昌市土地利用在2001-2010年这十年间发生了很大变化,建设用地面积逐年递增、牧草地及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是南昌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最大特征;南昌市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环境影响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地利用环境影响是个正效应过程,土地利用与环境之间正逐渐呈现出协调发展趋势。南昌市土地利用环境影响的模拟研究是实现土地资源持续合理利用,避免土地闲置、水土流失、土壤污染问题的必要手段,为区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有效决策支持。(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期刊2013-05-01)
动态模拟预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该文以季节性冻融灌区内蒙古河套灌区为研究对象,建立灌区冻融期地下水补排模型,与叁维地下水数值模型相结合,构建适用于季节性冻融灌区的生育期-冻融期全周年地下水动态模拟模型。采用河套灌区2006—2013年灌区实测地下水埋深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并针对河套灌区不同地下水矿化度可开采区(分别为2.0、2.5及3.0g/L)、不同渠井结合比设置了18种井渠结合节水情景,对其地下水动态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该文构建的冻融期模型能准确反映其地下水动态过程;井渠结合后地下水埋深变化与井渠结合区地下水开采利用的矿化度上限和渠井结合比有关,井渠结合区地下水矿化度上限越大,渠井结合比越小,地下水埋深增加越多;实施井渠结合后,灌区生育期平均地下水埋深增加0.103~0.445 m,秋浇期增加0.076~0.243 m,冻融期增加0.096~0.216 m;从空间上看,全灌区年均地下水埋深增加0.096~0.316 m,井渠结合区增加0.346~0.635 m,非井渠结合区变化较少,一般不足7 cm。该文为季节性冻融灌区开展大规模井渠结合灌溉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态模拟预测论文参考文献
[1].陈军,刘太雷.底水气藏气井水锥动态模拟及见水时间预测[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9
[2].伍靖伟,杨洋,朱焱,余乐时,杨文元.考虑季节性冻融的井渠结合灌区地下水位动态模拟及预测[J].农业工程学报.2018
[3].李明泽.基于导水裂缝带的地下水动态模拟及预测[J].中国煤炭.2017
[4].王帅兵,张雪蕾,李常斌,杨林山,杨文瑾.基于VisualMODFLOW的武威盆地地下水动态模拟及预测[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5].李彩梅,杨永刚,秦作栋,邹松兵,李晋昌.基于FEFLOW和GIS技术的矿区地下水动态模拟及预测[J].干旱区地理.2015
[6].张文武.湿法冶金全流程动态模拟与预测控制[D].东北大学.2014
[7].于柳媚.基于CA-Markov模型的百色市右江河谷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模拟与预测[D].广西师范学院.2014
[8].曹生现,付俊杰,崔长龙,孙玲玲,曹其宏.水冷式换热器腐蚀动态模拟及预测研究[J].化工机械.2013
[9].张茜.基于CA-Markov模型的杭州湾南岸湿地景观格局动态模拟与预测[D].浙江大学.2013
[10].李慧.南昌市土地利用变化环境影响动态模拟与预测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