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数据传输子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两新两高,油田网络,数据传输系统,OTN光传送网
数据传输子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袁桂梅,张少飞,祖祺[1](2018)在《某油田物联网数据传输子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处新疆的某油田进入成熟开发期后,老区产量不断递减,油气生产综合成本持续升高。随着基于"互联网+"的油气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为油田降低成本,坚持"两新两高"发展模式奠定了基础。本文结合油田骨干网的实际需求,对作为油田信息通讯网络、数据传输网存在的带宽不足、接入手段单一、安全可靠性低等问题进行了仔细分析,本着高"效费比"的原则对该系统进行了重新规划构建;并介绍了其中部分骨干层OTN光传送网和某作业区汇聚层、接入层网络实施的成功案例。(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通信》期刊2018年20期)
吴美华,吴金峰,张明强[2](2018)在《塔里木油田物联网数据传输子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油田骨干网的实际需求,对作为油田信息通讯网络、数据传输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仔细分析,对该系统进行了重新规划构建,并介绍了其中部分骨干层OTN光传送网和某作业区汇聚层、接入层网络实施的成功案例。(本文来源于《数字通信世界》期刊2018年09期)
殷万君,熊建云[3](2017)在《基于STM32传输层子系统的无线数据传输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智慧城市的建设,依靠物联网思维,设计一套智慧城市系统,使得人们能够感受到电子技术带给我们的便捷。本文以传输层为突破口,给出了该层的设计方法,实现了感知层各种ZigBee节点的网络接入、传感参数采集、设备运行状态控制等功能。(本文来源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期刊2017年03期)
熊远[4](2012)在《小卫星相机数据获取与传输子系统的模拟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课题得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遥感小卫星智能观测技术与应用示范(项目编号:2011BAH23B0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视场拼接相机的数字基高比模型与精度评价机理(项目编号:11174017)”的支持。论文研究围绕着搭建小卫星地面实验室仿真研究平台,用CMOS图像传感器模拟小卫星前端相机,对小卫星前端多相机拍摄的图像数据进行存储后再将其往地面进行传输这个过程进行一个地面实验室模拟。本论文做的工作主要有几下叁点:1.设计并实现基于CMOS图像传感器的单路成像系统,本系统采用FPGA为控制核心,完成CMOS图像传感器的数据采集,并能在VGA上实现同步显示。本系统为实现多路相机的控制提供了技术基础,控制多路相机的同步拍摄则需在多个单路成像系统上添加相关相机曝光同步控制等多个模块。2.设计并实现一套无线传输模拟软件,主要包括发送文件和文件夹;发送控制包含手动发送、自动发送、定时发送;对于正在发送的文件需要显示其已传输百分比;能检测发送端和接收端网络是否连接好;对于已经传送完毕的文件能进行Word报表生成,以进行信息记录等。3.搭建无线传输模拟平台并完成相关实验,经过测试。文件传输速率能达到11MB/S,其余模块功能满足要求。(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2-12-28)
王伟[5](2010)在《内部网络化的高安全性操作系统——子系统间数据传输机制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因特网的高速发展,当今网络安全形势日趋严峻,木马、病毒等网络入侵对网络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隐私及敏感信息很容易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被泄露或窃取。具有较高网络安全性的新型计算机体系结构sCPU-dBUS (single CPU and dual BUSes)可以降低传统的冯·诺伊曼结构易受攻击的特性,是一种低成本的、免入侵、保障信息安全的网络终端。为了有效地管理新型计算机的各种资源,以及方便基于该计算机的应用开发,设计了一种基于sCPU-dBUS安全体系结构的内部网络化的高安全性操作系统netOS-Ⅰ(network Operating System I)。在sCPU-dBUS体系结构中,本地子系统与网络子系统通过双总线结构相互隔离,但在两个子系统之间仍然需要一定的数据交换,为此在netOS-Ⅰ中实现了一种子系统间的数据传输机制,以便能够在两个子系统间安全有效的进行数据传输。本文针对sCPU-dBUS的结构特点,在netOS-Ⅰ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子系统间的数据传输机制。该数据传输机制主要包括子系统间数据传输接口、子系统间数据传输协议。子系统间数据传输的接口是分别在网络子系统和本地子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间数据传输守护进程,其主要功能是负责子系统间数据传输的管理。为保证数据在两个子系统之间传输时的安全性,两个守护进程间通过子系统间数据传输协议进行通信。子系统间数据传输接口是唯一的子系统间数据传输的途径,任何子系统内的任何进程想要向另一个子系统内发送数据就必须通过该接口。在netOS-Ⅰ中,两个子系统抽象为两个子网,数据传输守护进程(路由进程)抽象为连接两个子网的路由器,除了数据传输守护进程外的所有进程抽象为网络用户。本文提出的子系统间数据传输协议是一个私有协议,该协议实现了一系列安全机制如身份验证,报文摘要,加密等来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同时该协议是一个面向连接的协议,数据传输分为连接建立,数据传送,连接释放叁个阶段,具有重发机制,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最后,本文给出一个子系统间安全数据传输的功能测试,从而验证该机制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0-05-14)
吴敏[6](2009)在《RSS平台高速数据传输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星载SAR半实物仿真系统是分析验证星载SAR系统和指标性能的有力工具,为星载SAR系统总体可行性论证和系统验证提供支持。雷达信号模拟(Radar Signal Simulation,RSS)平台实现雷达模拟信号的采集、传输和回放功能,是星载SAR半实物仿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星载SAR半实物仿真系统为应用背景,对RSS平台高速数据传输子系统进行研究并在工程中实现。本文主要根据RSS平台在数据传输方面的基本要求,在深入分析和研究现有大容量高速数据传输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模块化设计思想,提出了一种基于cPCI总线和FPGA的快速稳定的高速数据传输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案。论文主要从硬件、FPGA程序和软件程序的设计与实现叁个方面进行研究。在硬件设计上选用了PLX公司的PCI9656作为cPCI总线接口控制芯片,同时选用Xilinx公司的Virtex-4 FPGA作为连接DDR2 SDRAM、cPCI设备和数据采集回放设备之间的桥梁。在FPGA程序设计中运用标准的VHDL硬件描述语言,并充分利用FPGA丰富的I/O资源和用户可自定制逻辑的优势,来帮助完成采集设备、回波播放设备、DDR2 SDRAM与cPCI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程序的编写和调试。在软件设计上采用驱动程序代替应用程序完成数据分割存取、减少应用程序对驱动程序频繁调用的设计思路,分别选用DriverStdio和LabVIEW对驱动程序和PC机控制应用程序进行设计并实现。设计中采用DMA数据传输模式,完成PC机与RSS平台之间的数据传输。本文设计的RSS平台高速数据传输子系统实现了星载SAR半实物仿真系统中海量存储子系统与RSS平台之间以及RSS平台中各模块间的高速数据传输,对于构建星载SAR半实物仿真系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09-04-01)
陈海勇,武林,王娟[7](2008)在《基于Web Services的网格数据传输子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数据是网格环境中一类特殊的资源,它的流动、管理以及统一视图是网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分析数据的特点并设计实现一个基于FTP协议,支持多线程、断点续传、异常识别、连接维持以及第叁方传输和"中转不落地传输"两种传输模式的数据传输子系统。该子系统提供了数据的动、静态部署能力,为在超级计算机和集群上运行作业提供数据支持,形成在各个网格资源上所部署的数据的统一视图,方便对数据的进一步操作。(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期刊2008年19期)
张仲琨[8](2007)在《地震数据采集与传输控制子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半世纪以来,随着地震探测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地震检测技术也在飞速的进步、完善和提高。数字地震观测及记录手段已经渐渐取代了传统的模拟地震观测手段。数字地震观测的方法不仅能够提供更大的动态范围、高分辨率、高稳定性的地震测量数据,而且还易于操作、与计算机连接,使得数据的维护更加便捷,因此在地震数据采集测量方面日益重要。本文主要对数字地震数据采集监控中心子系统的设计方案、关键技术、系统功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本文论述了监控中心子系统的设计方案,也就是PC监控机软件的结构和组成,对软件的各个组成部分功能作了概述,并根据实际要求给出了系统的设计目标及方案。详细阐述了软件的开发过程,内容包括开发方式敏捷方法的应用,及.NET开发平台的环境和软件的开发技术要点等。着重论述了串行通信的方式、多线程编程的要点、组件化编程的设计思路等。利用Windows API编写串口通信类,对采集终端进行控制,包括向终端发送不同的命令,处理终端发送来的数据,对地震测量数据进行存储,并以图形方式显示,最终设计完成一个数据采集控制子系统的集成环境。实验结果表明,数据采集传输控制系统较好的实现各项主要功能,可以应用于实际测量。(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7-05-01)
谢凡[9](2006)在《城市轨道交通CBTC系统的数据传输子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ommunication Based Train Control,CBTC)系统是利用连续、大容量的车地双向数字通信实现列车控制信息、列车状态信息传输的先进列车控制系统。通过CBTC系统可以减小行车间隔,实现更多的列车控制功能,从而提高线路的利用率和行车安全。数据传输系统(Dig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DCS)实现CBTC系统地面设备之间和车地设备之间的双向信息交互,是CBTC系统的核心。论文首先从CBTC系统对控制、安全、效率等方面的要求入手,分别论述了DCS的地面骨干网络和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应提供的功能和具备的性能。以城市轨道交通为应用背景,提出了以有线以太网为地面骨干网络、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无线局域网)为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DCS解决方案,提出了WLAN一些性能的测试方法并进行了测试。论文接着分析了网络安全隐患对DCS可能造成的危害,提出了针对网络攻击的解决方法,重点介绍了网络安全通信解决方案IPSec(Internet Protocol Security,互联网络安全协议),进行了基于实时操作系统VxWorks和使用IPSec实现安全通信功能的安全设备SD(Security Device)的设计与开发,并对SD进行了测试。论文最后建立了DCS的网络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分析。(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06-12-01)
程敬原,宋克柱,王砚方,杨俊峰,陆增援[10](2006)在《时移地震数据采集和记录系统中数据汇聚和传输子系统的设计(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该系统的整体结构,包括:水下压力获取子系统,船载数据汇聚和传输子系统,以及室内控制和数据记录子系统。然后详细介绍了船载数据汇聚和传输子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它使用了可编程逻辑阵列FPGA和嵌入式操作系统VxW orks,显示出了良好的可靠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本文来源于《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数据传输子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结合油田骨干网的实际需求,对作为油田信息通讯网络、数据传输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仔细分析,对该系统进行了重新规划构建,并介绍了其中部分骨干层OTN光传送网和某作业区汇聚层、接入层网络实施的成功案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数据传输子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袁桂梅,张少飞,祖祺.某油田物联网数据传输子系统设计[J].中国新通信.2018
[2].吴美华,吴金峰,张明强.塔里木油田物联网数据传输子系统设计[J].数字通信世界.2018
[3].殷万君,熊建云.基于STM32传输层子系统的无线数据传输设计[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7
[4].熊远.小卫星相机数据获取与传输子系统的模拟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2
[5].王伟.内部网络化的高安全性操作系统——子系统间数据传输机制的设计与实现[D].青岛大学.2010
[6].吴敏.RSS平台高速数据传输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
[7].陈海勇,武林,王娟.基于WebServices的网格数据传输子系统[J].计算机工程.2008
[8].张仲琨.地震数据采集与传输控制子系统[D].华中科技大学.2007
[9].谢凡.城市轨道交通CBTC系统的数据传输子系统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6
[10].程敬原,宋克柱,王砚方,杨俊峰,陆增援.时移地震数据采集和记录系统中数据汇聚和传输子系统的设计(英文)[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