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发行首日收益率论文-胡跃雷

新股发行首日收益率论文-胡跃雷

导读:本文包含了新股发行首日收益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IPO,首日收益率,新股发行体制,抑价

新股发行首日收益率论文文献综述

胡跃雷[1](2015)在《基于新股发行体制改革视角的A股IPO首日收益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IPO即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是指完成相关准备、具备一定条件的企业通过证券交易所申请在一级市场上首次向社会公开招股发行,向投资者发售股票的行为。新股IPO是股份制公司由少数人持股模式转变为公共持股的重要步骤,也是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主要方式。长期以来,新股发行定价问题一直困扰着国内外的研究学者,学术界关于IPO定价的有效性从未停止过讨论。主要因为新股发行定价是否有效决定着新股发行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发行人、投资者以及承销商的切身利益,而且也关系到股票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对股票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产生着影响。但是从现实的股票市场数据来看,新股IPO后出现了IPO首日收益率偏高,IPO定价效率过低的现象。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我国整个证券市场的经营管理体制都得到了不小程度的改善。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证券市场仍然存在不少尚待解决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够被解决的,需要我国政策制定者进行深入的考量和探索。经过对我国股票市场数据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我国股票市场的首日收益率存在较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我国A股股票市场的IPO首日收益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IPO抑价现象。这种高IPO抑价现象对我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不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合理成长。针对我国股票市场新股发行体制缺陷所引起的种种问题,我国证监会在2009年至2014年间先后四次进行了新股发行体制改革。这四次改革的平均间断时间不足两年,说明我国政府认识到了证券市场上所存在的问题,而且新股发行定价不合理的现象确实对我国整体的经济环境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在证券市场上,也对股票市场的实体企业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我国在认识到新股发行体制所出现的问题后对新股发行机制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令人欣慰的是经过这几轮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我国证券市场的发行体制机制有了极大的改善,新股IPO首日收益率超高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缓解。本文着重在四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对新股IPO首日收益率在我国股票市场上的表现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找到影响股票市场抑价现象的影响因素,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研究,帮助监管机构出台针对性政策提高我国IPO定价效率,规范股票市场运营。本文主要采用规范性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IPO首日收益率进行了研究,首先,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简要概括了不同体制阶段对首日收益率的影响,对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前和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后IPO首日收益率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确实对抑制IPO首日收益率过高产生了积极地作用;其次,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影响IPO首日收益率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发行价格、发行规模、首日市盈率、首日换手率及中签率等因素与IPO首日收益率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最后,对全文的相关结论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并且也对我国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期刊2015-05-25)

赵宏博[2](2013)在《新股发行体制改革背景下我国A股IPO首日收益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简称IPO),是上市公司进行股权融资的一种重要方式,IPO的定价问题直接影响到了上市公司的融资效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乃至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纵观世界各国证券市场,IPO首日收益率偏高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因此IPO抑价问题一直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长期关注。自我国证券市场成立以来,我国资本市场日趋成熟,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市场体制日趋健全。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我国证券市场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同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证券市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我国IPO首日收益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直接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资本质量和资源配置效果。针对这一问题,证监会先后在2009年6月和2010年8月启动了两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并于2012年4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拉开了新一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序幕。经过叁轮股改之后,我国IPO首日收益率有了显着的下降。本文结合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背景,在分析IPO首日收益率的影响因素时将制度变迁考虑在内,对我国的IPO抑价情况和新一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来讨论新一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效和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3-06-01)

李博[3](2010)在《投资者情绪、新股发行方式与IPO首日收益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基于投资者情绪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市场投资者情绪指数,同时结合一级市场的发行方式来研究2000年至2008年的新股首日收益率。研究结果表明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情绪对新股首日收益率产生显着为正的影响,询价发行方式下的新股首日收益率明显较低;同时,相对于其他发行方式而言,询价发行方式更能反映二级市场投资者的情绪和需求,能显着降低市场投资者情绪对新股首日收益率的影响,使首日收益率更为稳定。(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陈乐[4](2010)在《询价制下我国新股发行上市首日收益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股首日收益率也称为新股抑价率,是指由于新股发行定价过低,新股上市首日股价普遍高于发行价,上市首日即能获得异常的超高收益率。因此新股首日收益率的高低也被看作为该国证券市场效率高低的标志之一。研究表明,世界各国证券市场中普遍存在新股上市首日超额收益率,而我国新股首日收益率与其他国家的新股首日收益率相比又显得过高。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新股首日收益率现象的研究成果,并介绍了我国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历程;同时阐述了我国新股询价制度施行现状,并对施询价制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重点对本次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后的实施效果进行实证分析,然后通过介绍国外新股发行制度以及提出完善我国新股发行制度的建议,最后得出结论。本文通过对询价制度施行效果实证分析认为,我国2005年起施行的询价制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新股首日收益率仍然居高不下,并且新股发行投机现象十分严重。2009年对询价制度进行改革后,询价制的施行效果要好于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前的施行效果;并且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后,有效遏制了机构利用资金优势申购新股,并操纵新股的现象;同时影响新股首日收益率的显着因素中基本面因素有所增加,说明我国新股发行市场上参与新股投资的投资者比以前更为理性。但是新股上市的投机现象仍然是造成我国新股首日收益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而且通过对子样本的实证分析看出,累计投标询价对新股首日收益率没有产生显着影响,这说明我国施行新股询价制的效果仍有待改进。最后,本文通过对比国外新股发行制度和我国新股发行制度的差别,提出应通过提高保荐机构的保荐能力以及对询价对象建立评价体系,扶持保荐水平高的保荐机构兼并重组保荐水平较低的机构和有效约束询价对象的报价行为,提高询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同时本文认为在询价阶段赋予主承销商股票分配权力和赋予主承销商超额配售选择权将会有效提高询价的质量。(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0-04-20)

蒋顺才,蒋永明,胡琦[5](2006)在《不同发行制度下我国新股首日收益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1991~2005年首次公开发行并在上海和深圳交易所上市的1230家IPO样本,发现其平均首日收益率高达145.87%,若将15年来中国A股IPO发行审核制度分成4个阶段,其平均首日收益率逐渐下降。多元回归结果表明,西方IPO理论中的“事前不确定性假设”和“投资银行声誉假设”难以得到中国A股IPO市场的证据支持,“市场气氛假设”可能适用于中国IPO市场,而制度变迁是影响我国A股IPO首日收益率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管理世界》期刊2006年07期)

刘文晶[6](2004)在《A股股票新股发行首日收益率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上海证券交易所2000年1月—2004年1月发行并且上市的新股为总体对象,研究导致我国新股发行首日收益率超高的影响因素。此前一些学者对这类问题进行了十分广泛的研究,研究数据的选取一般都集中于2000年前,根据这些数据分析的结果,学者们普遍认为:新股发行市盈率的低估是导致发行首日收益率超高的主要因素。考虑到我国曾尝试进行的股票发行上市政策的改革,并通过对新股发行相关数据进行观察,本文发现,从99年底到2001年9月份左右,证券监管部门放松了对新股发行市盈率的管制,允许发行人、承销商和投资者根据每个上市公司各自的财务状况、市场供求等综合情况来共同确定新股发行市盈率的数值。在这一期间,新股发行市盈率的确定充分考虑了各个上市公司的自身特点,不再象过去一样被限于15左右,其数值范围从最低值的16.25到最高值的接近70,分布相当广泛,并且平均值为34左右,与股票二级市场实际的平均市盈率也十分接近。这说明,这一期间新股发行所确定的市盈率数值近似正常值,新股发行价的低估成分很小。按照以前文献的结论,由于新股发行市盈率的“一刀切”政策的影响已经弱化,那么这一期间新股发行首日收益率就不应该再象以前一样出现超高现象了,即便仍然呈现较高的态势,其“高涨”的程度也应该大幅度降低。所以本文将2000年1月—2001年9月的数据作为小样本进行单独研究,看看这一期间新股发行首日收益率还是不是存在普遍超高现象,如果仍然普遍超高,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又是什么。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存在自身缺陷,曾尝试执行的市场化发行方式很快地暴露出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适应性,加之伪造利润、披露虚假上市信息、操纵股价等等市场不规范因素的干扰,2001年我国的股票市场遭受极大震动,上证指数由2200多点骤降至1500多点,整个投资环境受到重创。为了扭转这种窘境,净化投资环境,增强投资者信心,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国家重又加强了对股票发行上市的管制,其发行市盈率大都控制在20以内。经过股票市场一系列的震荡、洗礼,此次“加强管制”主要出<WP=39>于保证上市公司质量的考虑,加大对拟上市公司上市资格、财务资料的审核力度,而非一味地限制发行市盈率、压低股票发行价格。因此,2001年9月以后的股票市场也许更能反映我国股票市场的自身特点和发展方向,较之2000年以前也更加规范、更具有研究价值。由于2001年9月以后发行新股并上市的公司数目较少,其可获取的有效样本数目就更少,故对于这一期间股票市场的研究,主要利用2000年1月—2004年1月新股总体样本的研究来进行,通过大小两个样本数据的比较,分析经过规范、调整后的股票市场及其股票市场新股发行首日收益率的状况,反映我国新股发行上市市场的未来走向。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选取2000年1月至2004年1月的新股作为研究的大样本,并将2000年1月—2001年9月之间的新股单独列为小样本,分别对两个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验证了在发行市盈率的制定受到限制时,其数值的低估是造成我国新股发行首日收益率超高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即便是在2000年1月—2001年9月,新股发行市盈率数值近似正常值的时候,新股发行首日收益率依然呈现超高状态,并且其高涨程度较2001年10月—2004年1月(期间新股发行市盈率受到限制)还要高。根据本文对两个样本进行逐步分析得到的结果,总资产规模、发行前期市场涨跌、发行前期净资产收益率等都是影响我国新股发行首日收益率高低的重要因素。这些可量化指标的影响作用、影响方式与国外成熟股票市场上新股发行首日收益率的影响因素有相一致的地方。我国新股发行首日收益率远远高于国外成熟股票市场上的新股发行首日收益率,除了这些可以量化因素的影响外,其主要原因也在于我国自身特有的经济发展的整体环境。虽然由于各种实际情况的限制,短时间内对股票发行上市的整体环境加以改变难度很大,而且已经尝试进行的改革也暴露出了种种问题,引发了股票市场的动荡,但不能因此而裹足不前,不意味着要保持现状,完全可以在新股发行上市的具体措施上加以完善,逐步探索改革的途径,引导股票市场向良性发展的轨道前进。 通过研究,本文发现整个经济发展的外部大环境决定了我国股票市场上新股发行首<WP=40>日收益率的超高现象,而上市公司自身的财务素质使得各个新股发行首日收益率在普遍高涨的情况下,呈现高低差别。即经济发展的整体环境和上市公司自身的财务状况共同决定了我国新股发行首日收益率的高低。作为研究的副产品,本文也从侧面证实了我国股票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的弱式有效和相对风险收益的存在。(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4-04-01)

新股发行首日收益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简称IPO),是上市公司进行股权融资的一种重要方式,IPO的定价问题直接影响到了上市公司的融资效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乃至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纵观世界各国证券市场,IPO首日收益率偏高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因此IPO抑价问题一直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长期关注。自我国证券市场成立以来,我国资本市场日趋成熟,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市场体制日趋健全。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我国证券市场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同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证券市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我国IPO首日收益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直接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资本质量和资源配置效果。针对这一问题,证监会先后在2009年6月和2010年8月启动了两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并于2012年4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拉开了新一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序幕。经过叁轮股改之后,我国IPO首日收益率有了显着的下降。本文结合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背景,在分析IPO首日收益率的影响因素时将制度变迁考虑在内,对我国的IPO抑价情况和新一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来讨论新一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效和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股发行首日收益率论文参考文献

[1].胡跃雷.基于新股发行体制改革视角的A股IPO首日收益率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

[2].赵宏博.新股发行体制改革背景下我国A股IPO首日收益率分析[D].河北大学.2013

[3].李博.投资者情绪、新股发行方式与IPO首日收益率[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4].陈乐.询价制下我国新股发行上市首日收益率研究[D].西南大学.2010

[5].蒋顺才,蒋永明,胡琦.不同发行制度下我国新股首日收益率研究[J].管理世界.2006

[6].刘文晶.A股股票新股发行首日收益率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4

标签:;  ;  ;  ;  

新股发行首日收益率论文-胡跃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