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孔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多孔,电化学,电容器,自生,催化剂,基材,褐煤。
多孔炭论文文献综述
刘顺强,付璐,杜秋江,桂玉梅,钱清华[1](2019)在《自生模板法制备多孔炭材料及其超级电容器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柠檬酸锌为前体,利用碳化过程中产生的ZnO作为模板,制备了具有高比表面积和丰富孔道结构的多孔炭材料,系统研究了碳化温度对所得材料比表面积、孔体积及超级电容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比表面积增大,孔容增大,多孔炭材料的电容性能也相应提高,在碳化温度为1273K时,所得炭材料(Zn C1273)的比表面积高达1763m2/g,孔容为3. 08cm3/g。利用1. 0mol/L四乙基四氟硼酸铵的乙腈溶液为电解质,所得炭材料作为电极应用于超级电容器,在0. 5~20A/g高电流密度下的容量保持率为93. 2%。(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9年11期)
石其其,王玉亭,沈伯雄,张笑[2](2019)在《负载氯的分级多孔炭制备及其脱汞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纳米碳酸钙为模板,水稻秸秆为碳前驱体,采用共热解法制备了负载氯的分级多孔生物质炭。在模拟烟气条件下,利用固定床实验台架研究了生物质碳材料对烟气中的单质汞(Hg0)的脱除性能。采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N_2吸附-脱附(BET)、程序升温脱附(Hg-TPD)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方法对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盐酸浸渍不仅可去除模板产物生成多孔结构,并且有效地将氯负载到材料表面。负载氯的分级多孔炭B1C1-Cl2的比表面积和总孔容分别达到398.1 m~2/g和0.4923 cm~3/g。在120℃,空速(GHSV)为225000 h~(-1)时,脱汞效率可达95%。多孔结构有利于气体扩散,高比表面积为材料提供了更多的反应位点,微孔-介孔内表面上的C-Cl共价键为脱汞的主要化学吸附活性位点。(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赵际沣,程青,黄继忠,罗胜利[3](2019)在《磁性多孔炭材料的制备及其Cr(Ⅵ)吸附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资源循环利用和可再生清洁能源已成为解决世界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的必然选择。以废电路板中的非金属组分为碳源,通过活化-磁化两步法制备磁性多孔炭材料,研究了孔隙结构和纳米零价铁对Cr(Ⅵ)吸附行为的影响。室温时,所制备的材料能将100 mg/L的Cr(Ⅵ)在120 min快速降解,去除率为98. 6%。该研究不仅为废电路板的循环利用提供一条新的路径,而且为污水中的重金属吸附提供一种替代材料。(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9年07期)
段菲菲,秦蕾,陈朝秋,杨永珍,覃勇[4](2019)在《多孔炭纳米球水相吸附四溴双酚A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葡萄糖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多孔炭纳米球(PCNs)。以该多孔炭纳米球为吸附剂,研究其对水中四溴双酚A(TBBPA)的吸附性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热重分析仪考察了PCNs的结构及形貌特征。水分散性实验表明,PCNs能在水中均匀分散,且经12 h静置后可以自然沉降,有利于吸附后从溶液中分离。考察了吸附时间、温度、TBBPA浓度、溶液pH值以及盐度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PCNs对TBBPA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吸附量达到10.91 mg/g;吸附动力学过程可以用准二级速率方程描述,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方程拟合。溶液pH和盐度对吸附均有影响,中性环境有利于吸附的进行,PCNs是一种潜在的水处理材料。(本文来源于《新型炭材料》期刊2019年03期)
杨玉飞[5](2019)在《掺N多孔炭/氧化镍钴/碳微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容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超级电容器储能装置已经变得不可或缺,尤其是在一些新型产业,如新能源汽车等。决定超级电容器性能的关键是电极材料。而目前商业化的碳电极材料存在比电容不够高的问题。为了获得性能优良的电极材料,本文以原位聚合的煤基聚苯胺为碳氮源,以乙酸镍和草酸钻作为热解催化剂前驱体,以二茂镍和乙酸镍为碳管生长催化剂前驱体,采用二段炉工艺,联合制备碳微纳米管和掺N多孔炭/镍(钴)。并将叁者中的金属离子化后,分别采用水热法、尿素直接沉淀法制备出了掺N多孔炭/氧化镍钴/碳微纳米管复合材料。并对其结构和电容性能进行系统研究,取得的结果如下:采用二段炉工艺、化学气相沉积法成功制备掺N碳微纳米管。氮以石墨化氮的状态掺入碳管中。制备的碳微纳米管形态多样,有直管,弯管,竹节状,糖葫芦串状等。管径范围10-100nm,管长由几百纳米至几十微米,管壁厚10-15m nm。其生长模式主要有:“底端生长”、“顶端生长”、“两端同时生长”、“竹节状生长”叁种类型。以乙酸镍分别做热解催化剂及生长催化剂时,碳管产率最高,为9.36 g/l g乙酸镍/320 g煤基聚苯胺。而二茂镍做生长催化剂时,碳微纳米管的品质更好。采用水热法成功合成平均孔径为8.4 nm的掺N多孔炭/氧化镍钴/碳微纳米管介孔复合材料。金属氧化物主要以NiCo2O4,NiO的形式存在,以六边形纳米层片的形态附着在多孔炭表面。当掺N多孔炭/银与掺N多孔炭/钴质量比1:2,碳微纳米管掺杂量为10%,反应条件为120℃,12 h时,制得的掺N多孔炭/氧化镍钴碳微纳米管复合材料与水性电解液有良好的润湿性,且电容性能最佳,有较高的比电容、良好的倍率特性和循环稳定性。lA/g下,比电容达847.4F/g。5A/g下,循环5000次后,电容保留率为81.1%。采用尿素直接沉淀法成功合成平均孔径为56.3 nm的N多孔炭/氧化镍结/碳微纳米管介孔复合材料。多孔炭中掺入的氮主要以吡咯型氮和氧化型氮的状态存在。金属氧化物主要以NiCo204形式存在,以纳米花状形态附着在多孔炭表面。当掺N多孔炭/镍与掺N多孔炭/钴质量比1:2,碳微纳米管掺杂量为10%,反应条件为80℃,6 h时,制得的掺N多孔炭/氧化镍钴/碳微纳米管复合材料与水性电解液有良好的润湿性,且电容性能最佳,有较高的比电容、良好的倍率特性和循环稳定性。在1A/g下,比电容达992.4 F/g。5 A/g下,循环3000次后,电容保留率为84.5%。以它为正极,活性炭为负极,组装出的非对称超级电容器兼具双电层与法拉第电容特性,在1A/g下,比电容可达120.3 F/g,能量、功率密度分别为16.7Wh/kg,500W/kg。(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徐静[6](2019)在《褐煤碱分离物制备多孔炭材料用于超级电容器》一文中研究指出超级电容器具有较高的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是一种新型的储能器件,可以很好地满足人们对日益增长的电力储存需求。电极材料是影响其性能的关键,科研人员追求的目标是开发价格低廉、性能优异的电极材料。褐煤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但褐煤发热量低、灰分高和含水量高等缺点抑制了其在工业上大规模应用。本文采用宝清褐煤为原料,通过KOH溶液抽提分离得到抽提物和残渣,分别活化制得多孔炭材料,并与KOH和煤物理掺混活化制得的多孔材料进行对比。为得到性能更为优良的材料,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考察碱煤比、活化温度和活化时间对材料孔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以比表面积与孔径测定仪(BET)、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现代分析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分析样品的微观结构和表面化学组成等特点,以恒流充放电(GCD)、循环伏安(CV)和交流阻抗(EIS)等电化学方法测试产品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结果如下:(1)以碱煤比4:10抽提分离得到的碱抽提物在600 ~oC下活化60 min制备出多孔炭材料(LC),样品具有丰富的中、微孔,为离子快速传输提供通道,比表面积最大可达1422 m~2/g,有利于电解质的离子吸附。叁电极体系中,在6 mol/L KOH电解液中电流密度为0.5 A/g时的比电容最高可达276.6 F/g,在4 A/g时的比电容为219.9 F/g;由此材料组装成的纽扣电池,在0.5 A/g的比电容可达299.9F/g,循环5000圈后的电容保持率为94.99%。(2)以碱煤比4:10抽提分离得到的残渣在700 ~oC下活化30 min制备出的多孔材料(SC)作为电极材料,在叁电极体系中,在0.5 A/g时,比电容量最大为248.7 F/g,在4 A/g时,比电容量为204.0 F/g,由此组装成的纽扣电池,在0.5A/g的比电容量为268.4 F/g,循环5000圈的电容衰减率仅为5.39%。(3)以KOH为活化剂,将物理掺碱法和碱抽提分离法制备出的样品进行对比。在叁电极体系中,由碱煤比5:10进行物理掺混后活化得到的样品(PCL-5),在0.5 A/g时比电容量达到最大,为175.3 F/g,在4 A/g的比电容量为136.0 F/g;由碱煤比4:10进行物理掺混后活化得到的样品(PCS-4),在0.5 A/g时的比电容值为188.4 F/g,在4 A/g时比电容量则为144.2 F/g。对比发现褐煤由碱分离制备出的多孔材料(LC与SC)具备更优异的电化学性能,表明碱分离法更适合制备多孔炭材料用于超级电容器。褐煤有望成为比容量和倍率性较高并且可逆性较好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张傲[7](2019)在《氧解残煤微波制备多孔炭及吸波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以煤为碳源制备新型炭材料的研究日益增多。褐煤氧化解聚提取小分子活性物质,是褐煤高效清洁利用的重要技术手段,氧化提质后形成氧解残煤。本文立足于氧解残煤利用研究较少的现状,以云南曲靖褐煤为原料,经氧化降解获取氧解残煤。进而研究了氧解残煤的微波炭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利用微波一步炭化活化法制备出了煤基多孔炭,研究了影响煤基多孔炭结构的主要因素,并考察了其在锂电方面的应用。进一步还研究了煤基多孔炭负载镍锌铁氧体及其吸波性能。为煤炭能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开拓新的途径。在氧解残煤的微波炭化研究中,主要探讨了微波参数和矿物质对炭化料结构的影响,分析了氧解残煤中矿物质的催化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增大微波功率、延长微波时间有利于炭化产物有序程度的提高,使碳微晶在横向纵向发展。氧解残煤中矿物质对其微波炭化过程起到催化石墨化的作用,能促进碳微晶趋于规整排列。矿物质催化作用表现为G-效应与A-效应混合作用。G-效应是碳原子与矿物质中的铁元素形成相应碳化物,后碳化物分解,碳原子得以重排而趋于规整排列。A组分使催化石墨化的均一化程度得到提高。以脱灰氧解残煤为原料,利用微波一步炭化活化法制备了煤基多孔炭,研究了微波功率、微波时间和碱炭比对煤基多孔炭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得煤基多孔炭热稳定性良好,所含官能团种类少,具有丰富的孔结构,主要以微孔为主,并有少量中孔。通过调控微波功率、微波时间、碱炭比这些实验因素可调控煤基多孔炭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和孔结构。微波技术高效节能、反应迅速,当碱炭比为3,微波功率600 W时,仅需反应10 min,所获得煤基多孔炭比表面积高达3285 m~2·g~(-1),总孔容达1.81 cm~3·g~(-1),微孔容达1.63 cm~3·g~(-1)。研究了以煤基多孔炭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在电流密度100mA·g~(-1)下,煤基多孔炭的首周放电比容量达到了955 mAh·g~(-1),循环70圈后其放电比容量仍可达到698 mAh·g~(-1)。即使是在2000 mA·g~(-1)的大电流密度下,其放电比容量仍可保持在300 mAh·g~(-1)左右。以煤基多孔炭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循环稳定性良好,倍率性能优异,应用前景广阔。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镍锌铁氧体Ni_(0.8)Zn_(0.2)Fe_2O_4前驱体粉末。通过微波固相反应制备了煤基多孔炭负载Ni-Zn铁氧体吸波材料,探索了煤基多孔炭孔结构和煤基多孔炭配比对负载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微波固相反应法进行煤基多孔炭负载Ni-Zn铁氧体,所得Ni-Zn铁氧体颗粒较大、在煤基多孔炭表面分布不均匀,存在团聚现象。煤基多孔炭孔结构对吸波性能的影响较小,孔结构中具有较大微孔容的负载材料吸波性能较好,中孔容的影响并不明显。煤基多孔炭配比对负载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很显着,当煤基多孔炭配比为50%时,在15.2 GHz处达到最大衰减20.8 dB,有效频带宽为4.4 GHz。煤基多孔炭拓宽了镍锌铁氧体的吸波性能,所得负载材料吸波性能优异,通过调整涂层厚度,可满足各频段的吸波要求。(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战友,殷秀珍,贾超,刘丽来,刘小珍[8](2019)在《秸秆/石墨烯多孔炭的制备及其对苯酚的吸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使玉米秸秆得到资源化利用,以玉米秸秆和天然鳞片石墨为原料,在改进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的基础上,以KOH为活化剂,通过微波水热法及限氧控温裂解法制备秸秆/石墨烯多孔炭复合材料。利用EA、XPS、XRD、FTIR、SEM及BET等表征方法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及成分组成进行表征和分析,并研究秸秆/石墨烯多孔炭复合材料对模拟苯酚废水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孔隙结构丰富、比表面积大。当苯酚质量浓度40 mg/L、吸附剂添加量0.4 g/L、吸附时间2 h、温度20℃时,秸秆/石墨烯多孔炭对模拟苯酚废水中苯酚的吸附量为94.21 mg/g。该复合材料经活化后,比表面积提高了220多倍,对苯酚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陈宇卓,王哲,毛善俊,王勇[9](2019)在《基于氮掺杂多孔炭的加氢催化剂的理性设计(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性加氢反应是化学化工领域中最具挑战性的反应之一.针对选择性加氢反应来设计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负载型纳米催化剂一直是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研究热点与难点.载体是负载型催化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类型的载体中,炭载体因其来源广、成本低、耐酸碱、具有高比表面积而被广泛采用.但是,由于炭材料本身相对惰性,炭与负载的金属之间相互作用较弱;此外,碳前驱体的种类甚至产地对炭载体性能影响也非常大,导致催化剂活性及稳定性难以满足工业要求,从而严重限制了炭负载型催化剂的发展.近年来,氮掺杂炭由于其独特的性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大量的研究证实氮原子的掺入有助于提高炭负载型纳米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本文将重点关注氮掺杂多孔炭负载型催化剂在选择性加氢反应中的应用;最后,将讨论并展望如何基于氮掺杂炭理性设计新型负载型纳米金属催化剂.氮掺杂炭材料中的氮主要可分为石墨氮、吡啶氮、吡咯氮和氨基氮.氮的引入一方面可改变炭材料的局域电子密度,引发电子在载体与活性组分之间的重新分配,电子转移的方向和程度可通过氮掺杂形式(如吡啶型或石墨型氮等)及浓度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对活性组分电子结构的调控;另一方面,提供了孤对电子用于形成氢键网络,从而调节了催化剂的亲水性,改善了催化剂在反应体系中的分散性.而且丰富的氮物种可为活性组分提供了稳定的锚定位点,从而提高了活性组分在炭载体上的分散度和稳定性.此外,部分氮物种为催化剂提供了碱性位点,可作为固体碱参与反应,丰富了氮掺杂炭负载型催化剂的应用范围.本文将氮掺杂炭负载型催化剂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传统负载型、包覆型、镶嵌型以及单原子催化剂.传统负载型催化剂即以氮掺杂炭材料为载体,采用浸渍法或液相还原法等将活性组分负载其上,该类型催化剂已经被广泛研究和使用.对于包覆型和镶嵌型催化剂,其金属和载体间的相互作用要强于传统炭负载型催化剂,这种强相互作用可有效提升催化剂稳定性,更能使某些高活性亚稳相稳定存在,进而大幅增强催化性能.但是炭层的过度包覆会导致暴露的金属活性位点减少,进而影响催化剂的性能.最近,炭负载型单原子催化剂得到迅速发展,它有着独特的配位环境和微观结构,众多单原子催化剂(如镍、钌、金等)已在选择性加氢反应中展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且在某些反应中表现出独特的选择性.最后,本文讨论了氮掺杂炭负载型加氢催化剂未来的发展方向.原始生物质是氮掺杂炭的理想原料,且制备过程应尽量避免模板剂的使用.丰富氮掺杂炭材料的形貌和微观结构,以应对不同的反应需求是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贵金属催化剂拥有优异的催化性能,如何提升其稳定性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非贵金属催化剂的活性相对较低,多组分协同催化是提升其性能的有效方法,进一步的工业应用也值得期待.不含金属的氮掺杂炭直接催化加氢反应需要极为苛刻的反应条件,其工业应用前景相对较低.(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孙靖[10](2019)在《多孔炭材料的微结构调控及其超级电容器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锂离子混合型超级电容器是一种兼具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二者优势的新型储能装置,具有高功率密度、高能量密度、快速充放电以及长循环寿命等优点,受到了电动汽车、电子器件和能源存储等领域的广泛关注。电极材料是影响电容器性能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混合型超级电容器电容型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科学家们致力于研发新型高效的电容型电极材料。本文选用来源丰富、价格低廉、自身孔隙发达的农业废弃物玉米芯为碳源制备玉米芯基衍生多孔活性炭材料。首先,采用简单的一步法通过调节活化条件(KOH/玉米芯活化比、升温速率)制备出了具有优异电化学性能的分级多孔活性炭,获得了一步法制备玉米芯基衍生多孔活性炭的最优条件;然后,在一次活化条件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再活化的概念,并利用再活化法制备双重多孔活性炭;最后,采用水热法对碳源进行预处理,再经过炭化活化制得高石墨化微孔-小介孔活性炭。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升温速率诱导法来制备玉米芯基衍生分级多孔活性炭。一方面,KOH/玉米芯活化比会对活性炭的微结构和电化学性能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KOH/玉米芯活化比的增加,KOH与炭材料的反应更加剧烈,侵蚀作用加强,从而形成了发达的叁维孔结构;当KOH的量继续增加时,由于KOH强烈的侵蚀作用,石墨化结构遭到破坏,使得原有的叁维结构出现坍塌的现象,堵塞了部分孔结构。因此,当KOH的浓度为15%时,制备的ACs-15具有适宜的分级多孔结构和最优的比容量,且比表面积可达1654 m~2g~(-1),在3 A g~(-1)的电流密度下,其比容量可达115 F g~(-1)。另一方面,适宜的升温速率有利于构筑活性炭材料的分级多孔结构,增加石墨化程度。升温速率较低时,活化过程较为平缓,多以微孔为主;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反应越来越剧烈,KOH与炭材料的作用也随之加强,形成的孔结构也越明显。当升温速率为8 ~oC min~(-1)时,制备的C-ACs-8具有1154 m~2 g~(-1)的高比表面积,在0.5 A g~(-1)的电流密度下的比容量为158 F g~(-1),并且经过5000次循环测试后其比容量仍能保有87%。以LiPF_6为电解液,组装的C-ACs-8//Fe_3O_4/G锂离子混合电容器在功率密度为562 W kg~(-1)时其能量密度可达75 Wh kg~(-1),且1000次循环测试后容量保持率高达86.4%。(2)通过简单新颖的再活化法制备的HPACs具有完整的叁维孔结构,高的比表面积(2351 m~2 g~(-1)),适宜的双重多孔结构(微孔和介孔)以及良好的石墨化程度。研究表明,在再活化过程中,活化剂KOH具有双重作用:一是,KOH会继续侵蚀一次活化过程中形成的微孔,使之成为介孔;二是,KOH会侵蚀炭材料,形成新的微孔结构。而且,再活化会提高活性炭材料的石墨化程度,增加材料的导电性。因此,通过再活化法制备的HPACs-1-2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1 A g~(-1)的电流密度下,其比电容为187F g~(-1),且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此外,以HPACs-1-2为正极,以Fe_3O_4/G复合材料为负极组装成锂离子混合型超级电容器,在功率密度为536 W kg~(-1)时,其能量密度高达102Wh kg~(-1)。HPACs-1-2//Fe_3O_4/G LIC在2000次循环测试后仍然具有较高的电容保持率以及良好的循环稳定性。(3)通过水热预处理法制得的高石墨化微孔-小介孔活性炭ACs-1.5具有完整的叁维多孔结构,高的比表面积,适宜的孔径分布以及良好的石墨化程度。研究表明,在水热预处理过程中,浓硫酸具有以下四方面的作用:一是,浓硫酸与碳骨架发生反应,造成碳结构的重构,材料表面产生碳微球,有利于多孔结构的形成;二是,浓硫酸会造成材料的脱水反应从而可以很好的保护碳源;叁是,浓硫酸会与碳源发生磺化反应,增加材料表面的官能团;四是,浓硫酸预处理过程中发生的碳结构的重构,增加了材料的石墨化程度,提高了活性炭的导电性。因此,水热预处理制备的ACs-1.5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0.3 A g~(-1)的电流密度下,其比电容为250 F g~(-1),且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此外,以ACs-1.5为正极,以Fe_3O_4/G复合材料为负极组装成锂离子混合型超级电容器,在功率密度为3726 W kg~(-1)时,其能量密度高达118 Wh kg~(-1)。ACs-1.5//Fe_3O_4/G LIC在5000次循环测试后仍然具有较高的电容保持率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9-05-01)
多孔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纳米碳酸钙为模板,水稻秸秆为碳前驱体,采用共热解法制备了负载氯的分级多孔生物质炭。在模拟烟气条件下,利用固定床实验台架研究了生物质碳材料对烟气中的单质汞(Hg0)的脱除性能。采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N_2吸附-脱附(BET)、程序升温脱附(Hg-TPD)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方法对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盐酸浸渍不仅可去除模板产物生成多孔结构,并且有效地将氯负载到材料表面。负载氯的分级多孔炭B1C1-Cl2的比表面积和总孔容分别达到398.1 m~2/g和0.4923 cm~3/g。在120℃,空速(GHSV)为225000 h~(-1)时,脱汞效率可达95%。多孔结构有利于气体扩散,高比表面积为材料提供了更多的反应位点,微孔-介孔内表面上的C-Cl共价键为脱汞的主要化学吸附活性位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孔炭论文参考文献
[1].刘顺强,付璐,杜秋江,桂玉梅,钱清华.自生模板法制备多孔炭材料及其超级电容器性能[J].化工新型材料.2019
[2].石其其,王玉亭,沈伯雄,张笑.负载氯的分级多孔炭制备及其脱汞性能的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19
[3].赵际沣,程青,黄继忠,罗胜利.磁性多孔炭材料的制备及其Cr(Ⅵ)吸附行为研究[J].现代化工.2019
[4].段菲菲,秦蕾,陈朝秋,杨永珍,覃勇.多孔炭纳米球水相吸附四溴双酚A的性能[J].新型炭材料.2019
[5].杨玉飞.掺N多孔炭/氧化镍钴/碳微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容性能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9
[6].徐静.褐煤碱分离物制备多孔炭材料用于超级电容器[D].中国矿业大学.2019
[7].张傲.氧解残煤微波制备多孔炭及吸波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9
[8].战友,殷秀珍,贾超,刘丽来,刘小珍.秸秆/石墨烯多孔炭的制备及其对苯酚的吸附性能[J].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2019
[9].陈宇卓,王哲,毛善俊,王勇.基于氮掺杂多孔炭的加氢催化剂的理性设计(英文)[J].催化学报.2019
[10].孙靖.多孔炭材料的微结构调控及其超级电容器性能[D].济南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