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大山[1]2003年在《人表皮细胞膜片的体外培养及组织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表皮细胞膜片的体外培养及组织结构研究 目的:人表皮细胞膜片体外培养条件的优化,包括细胞消化、分离与收集方法,适宜的细胞接种密度等问题。以获得可供临床移植的人表皮细胞膜片,并进而对其显微及超微结构进行探索。 方法:1 人表皮细胞体外培养种子细胞的分离、培养,采用不同表皮细胞收集方法,并分别在两种不同条件下培养。2 分别以不同密度接种表皮细胞,研究接种密度与融合时间的关系。3 对体外培养的人表皮细胞膜片(HES,human epidermal sheet)进行大体、光镜及电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鉴定。 结果:1 确定了DispaseⅡ消化法为较好的表皮细胞分离方法,含10%FCS、含3T3滋养细胞为较好的培养体系。2 较适宜的表皮细胞接种密度为2×10~6/75cm~2flask。3 培养形成的人表皮细胞膜片基本具备临床应用要求。 结论:正常人表皮细胞经DispaseⅡ消化分离收集后,以2×10~6/75cm~2flask密度接种在有3T3滋养层、含10%FCS培养体系中,生长良好,培养7-9天可融合形成人表皮细胞膜片(HES)。外观膜片完整,经组织学检查细胞连接紧密,可自培养瓶中揭下,具一定韧性,可供临床应用。
马忠锋[2]2005年在《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的研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制无细胞毒性猪去细胞真皮基质(PADM),进行PADM修复深度烧伤创面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制备成纤维细胞-胶原-PADM复合基质,构建组织工程全层皮肤并进行烧伤创面修复的实验研究。 方法:1.取0.3-0.4mm厚的猪断层皮片,使用高渗盐水/氢氧化钠法制备PADM,经交联和消毒后进行细菌学及猪病毒学检测。PADM植入SD大鼠皮下,术后动态观察。SD大鼠背部做全层皮肤缺损,实验组Ⅰ(高渗盐水/氢氧化钠法制备的PADM+自体微粒皮、同种异体皮移植)、实验组Ⅱ(Dispase Ⅱ/TritonX-100法制备的PADM+自体微粒皮、同种异体皮移植),手术后2,4、6周动态观察植皮成活情况。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切削痂后创面,应用PADM+自体微粒皮+异体皮覆盖创面,手术后观察创面愈合情况。2.酶消化法进行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培养,绘制表皮细胞原代生长曲线,MTT法测定传代后表皮细胞的增殖。成纤维细胞直接或与胶原混合后种植于PADM表面,构建活性真皮替代物。ELISA法测定培养液中人TGF-β1、bFGF含量。表皮细胞种植在活性真皮基质的胶原面,构建组织工程皮肤。RT-PCR法检测气-液面培养对表皮细胞bFGF、TGF-β1、KGF表达影响。SD大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分别进行组织工程皮肤(实验Ⅰ组)和单纯表皮细胞膜片移植(实验Ⅱ组)的实验研究。 结果:1.PADM无细胞成分,细菌学和病毒检测均为阴性。大鼠皮下植入PADM术后24周,仍然可见其结构。2.实验组Ⅰ、Ⅱ愈合质量无差异,上皮细胞分化良好,胶原纤维排列有序,基底膜完整。PADM结合自体微粒皮和异体皮移植,创面愈合质量明显优于自体微粒皮和异体皮移植的临床效果。3.成纤维细胞和表皮细胞体外培养均贴壁生长。原代表皮细胞生长速度为包皮组>头皮组>腋窝组,经过传代后不同部位表皮细胞生长增殖无差别(P>0.05)。4.实验组Ⅰ的TGF-β和bFGF含量至第8天已经达到稳定水平,实验组Ⅱ第4天含量达到稳定水平,实验组Ⅱ的细胞因子含量高于实验组Ⅰ(P<0.05)。5.组织工程皮肤具有上皮层和真皮层,表皮细胞之间有桥粒连接。气
高文娟, 张逸, 鲁双云, 刘扬, 何红[3]2007年在《表皮细胞培养及其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对表皮细胞的培养方法、临床应用进展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展望其发展趋势。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70-01/2006-08相关表皮细胞的文献,检索词“keratinocytes,culture,skin grafting”,同时检索中国期刊网2000-01/2006-08期间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表皮细胞,培养,皮肤移植”。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相关文献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表皮细胞的培养。②表皮细胞的移植。排除标准:综述文献、重复研究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0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英文文献26篇,中文文献4篇,其中与培养相关的文献19篇,与移植相关的文献11篇。资料综合:自1975年以来,表皮细胞从最初的有血清、有滋养层培养,到无血清、无滋养层培养,再到后来的自动化培养。其培养方法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些发展促进了其临床应用,从细胞悬液移植到自、异体细胞膜片移植,再到表皮细胞-生物材料复合物移植。培养和移植方法的发展使人们在治疗大面积皮肤缺损方面看到了希望。结论:目前在表皮细胞培养及其临床应用上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但随着表皮细胞培养方法和技术的进一步完善,特别是与纳米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的交叉,定能在不远的将来获得理想的永久性皮肤替代物。
刘族安[4]2004年在《人表皮细胞培养及细胞膜片在供皮区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表皮细胞培养及细胞膜片在供皮区应用的研究 大面积烧伤病人及皮肤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对皮肤组织的需求一直很大,但临床上能够获得的供体皮肤组织十分有限。传统的治疗方法是移植自体皮,这常常导致供皮区色素改变,瘢痕形成。1975年Green等人首先培养成功人工皮肤组织的表皮细胞,并成功地用于皮肤缺损创面的治疗,成为烧伤治疗领域的一个里程碑。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已有公司开发出了商品化的皮肤,这些皮肤都是由皮肤细胞和不同的基质材料构成。构建皮肤组织时需要大量的成纤维细胞和表皮细胞等种子细胞,所以皮肤种子细胞的培养是当前皮肤组织工程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至今,成纤维细胞的培养技术已经日臻完善,但角质细胞的培养仍然是一个难题。角质细胞中能够增殖的主要是表皮干细胞和短暂扩充细胞,占表皮基底层细胞数目总数的1%-10%,而表皮干细胞是一种定向干细胞,体外培养很容易分化,而且寿命很短。 表皮细胞分离培养技术的第一步就是要从皮肤中分离基底层细胞。迄今为止,表皮基底层细胞的分离都是用pH值7.2~7.4的中性蛋白酶或(和)胰蛋白酶溶液消化分离法。培养方法有滋养层培养、无滋养层培养和气液界面培养等,培养基有血清培养基和无血清培养基。表皮细胞临床应用的方法有单纯细胞膜片移植、表皮细胞与各种真皮基质结合的复合移植。但是要获得更多能增殖的角质细胞及更快培养出可以临床应用的表皮细胞,还是有难度的。本实验将着眼于异体表皮细胞分离、优化血清培养和传代条件以及人纤维蛋白胶为载体的气液界面培养表皮细胞膜片在供皮区临床应用移植的相关研究。 第一部分 pH值对人表皮基底层细胞分离及培养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中性蛋白酶和胰蛋白酶联合热消化分离表皮基底层细胞过程中,pH值对表皮分离的影响。观察不同时间点的表皮分离情况并评分记录,得到表皮完第二军医大学中文摘要学位论文全分离的最短时间。观察分离细胞的培养生长情况。方法分别用3种pH值水平的中性蛋白酶在37℃条件下消化分离全厚皮的表皮,分离过程中对分离状况进行观察、评分并记录。至其中有一组表皮完全分离的时候,将各组各观察时间点的评分求和,并进行比较。分离的表皮和真皮做病理切片观察基底层分离情况。分离的表皮继续用相同的胰蛋白酶消化分离得到表皮基底层细胞。用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活性。然后SP法染色,用K一19抗体标记分离的基底层干细胞,计数染色阳性细胞,并比较。将各组细胞按相同条件分别接种培养,考察其生长增殖能力。结果中性蛋白酶消化90min时记录的表皮分离状况平均累积积分分别为9.625士0.629、10.375士0.946、5.75士0.645,此时pH值为6一7的中性蛋白酶己经可以将表皮和真皮完全分离。3组分离的表皮分别经0.25%胰蛋白酶在37℃下进一步分离得到的基底层细胞。所得的细胞用台盼蓝染色计算细胞活性分别为81%、85.25%、86%。进一步培养结果显示,各组细胞的生长增殖能力无明显差异。结论pH值为6一7的0.25%中性蛋白酶联合0.25%胰蛋白酶热消化分离表皮基底层细胞的时间为90分钟左右。比常规方法的分离时间少了近30分钟。而且分离得到基底层细胞的活力和生长增殖能力与常规方法相比无明显差异。因此,我们认为采用在37℃条件下pH值为6一7的0.25%中性蛋白酶联合0.25%胰蛋白酶消化分离表皮基底层细胞的速度快,细胞生长增殖能力正常。第二部分优化表皮细胞血清培养和传代条件目的采用DF12血清培养基系统,调节其中钙离子浓度,观察不同钙离子浓度状况下表皮细胞的生长情况;比较用0.25%中性蛋白酶和0.2%EDTA溶液作为消化液进行传代与传统的0.25%胰蛋白酶溶液传代方法进行比较。方法测定四种不同配比的DF12培养基和小牛血清的生化指标,计算出各种配制培养基的钙离子浓度。调节培养液的钙离子浓度,镜下观察对比四种不同培养基培养的传代表皮细胞生长情况;将用0.25%中性蛋白酶和0.2%EDTA溶液消化传代的细胞与0.25%胰蛋白酶溶液传代细胞进行培养,计算细胞活性、贴壁率、克隆形成率;测定细胞增殖活力及制作细胞生长曲线,按XTT细胞增殖测定试剂盒操作方法,以酶联免疫检测仪于450lun波长测定光吸收值(OD值),根据第二军医大学中文摘要学位论文OD值制作反映细胞增殖活力的细胞生长曲线。采用碘化丙淀一步荧光染色法流式细胞仪检测表皮细胞的细胞周期,对比各个细胞周期阶段的细胞比率,分析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各种血清培养基钙离子浓度分别是:2.40(DMEM)、1.58(D压一l/l)·l·30(ozF=l/2)、1 .15(o用=1 23)、0.53(rlZ)mmol八。用这四种培养基培养传代的表皮细胞贴壁率分别是(32.43土17.94)%(DMEM)、(34.50士18.47)%(D/F二l/l)· (38.67士20.69)%(D邝二l/2)、(46.23士24.72)%(o用=l/3);克隆形成率分别是:0.31士0.09、0.33士0.13、0.34士0.12、0.47士0.16;成膜时间分别是:9.25、8.25、8.25、8.25、7.25天。0.25%胰蛋白酶溶液传代表皮细胞的贴壁率、克隆形成率、成膜时间、Gl%分别是:(38.67士20.69)%、0.34士0.14、8.5、72.88%;0.25%中性蛋白酶+02%EDTA溶液传代?
陶克[5]2005年在《人胎儿皮脂腺细胞和汗腺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和人胎儿表皮干细胞向毛囊、皮脂腺和汗腺诱导分化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 烧伤后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损害均与皮肤屏障的丧失有关,尽早封闭创面并最大可能地恢复功能与外观是烧伤治疗的主要目标。目前在烧伤的临床治疗中所广泛采用的自体断层皮片移植法虽然成功救治了众多患者,但也面临着严重烧伤时自体皮源不足、增加创面面积、移植后皮肤挛缩及缺乏皮肤附件等难题。皮肤组织工程技术为烧伤创面的修复提供了新的方法。目前研制开发的组织工程皮肤多以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膜片或自体刃厚皮片为表皮层,以人工合成的真皮接种成纤维细胞或异体/异种脱细胞真皮为真皮层,其中部分已商品化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但现有各类组织工程皮肤也面临着共同的难题,即均缺乏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皮肤附件,无法构建“功能性组织工程皮肤”。皮肤及其附件(毛发、汗腺、皮脂腺等)均是由外胚层衍生而来,表皮干细胞作为皮肤组织特异性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潜能及多向分化潜能,被认为是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皮肤附属器发生、修复、改建的关键性源泉,理论上可以分化为皮肤的各种细胞成份和结构。因此,建立皮脂腺细胞、汗腺细胞体外培养模型,详尽地了解皮脂腺细胞、汗腺细胞体外培养生长特点,并通过模拟特定的微环境,调控表皮干细胞分化方向,在皮肤修复的同时能够诱导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的发生,无疑是构建包含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皮肤附件的“功能性组织工程皮肤”的重要途径。研究表明脐带血
孙红[6]2005年在《自体表皮细胞和同种异体无细胞真皮基质用于修复皮肤缺损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皮肤组织工程为改善创面修复质量,解决皮源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复合移植真皮支架材料与自体刃厚皮片、培养的表皮细胞膜片,既可以缩短供皮区愈合时问和减少瘢痕形成,又可以克服薄皮片移植后皮片挛缩、色素沉着的缺陷,还可提高柔韧度,从而改善创面愈合后的外观和功能。组织工程皮肤主要涉及叁个方面的内容:种子细胞的来源、真皮支架的制备以及细胞因子的添加。其中无细胞真皮基质的研发是组织工程皮肤支架材料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除去真皮内细胞有较多方法,已商品化的产品存在一些缺陷。 本研究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首次采用高渗盐-NaOH消蚀法制备无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 ADM),初步研究其生物学性能,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高渗盐-NaOH消蚀法制各的ADM,保留完整的胶原纤维支架结构;细胞毒性小于1级,在ADM上接种成纤维细胞,发现FB可以较为均匀地分布在ADM的天然孔隙中,有较好的活力;生物相容性实验结果表明宿主成纤维细胞能够在ADM上浸润生长,血管化明显;这些结果都与我国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的要求相一致。通过高渗盐-NaOH消蚀法制备的ADM,由于制备过程简便,有较好临床推广应用前景。此外,我们还探索了皮肤组织工程中种子细胞的培养、鉴定方法。该研究将会极大推动组织工程方法在修复皮肤缺损中的应用。
刘旺, 郇京宁, 陈玉林, 夏照帆, 肖仕初[7]2001年在《无细胞异种真皮与表皮细胞膜片复合移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研究用无细胞异种真皮与体外培养的人表皮细胞膜片复合移植的方法 ,以及修复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效果。方法 用猪皮制备无细胞异种真皮 ,在体外培养人表皮细胞膜片。采用裸鼠为实验动物 ,随机分两组 ,实验组于背部皮下埋藏无细胞异种真皮 ,1周后作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 ,在埋藏的无细胞异种真皮上移植表皮细胞膜片 ;对照组创面单纯移植人表皮细胞膜片。术后定期观察创面愈合情况 ,并活检行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创面覆盖率高 ,愈合外观好 ,创面收缩程度低。组织学检测提示实验组上皮分化充分 ,胶原增生有序 ,表皮 -真皮连接结构重建明显 ,未见明显的急性排斥反应。结论 无细胞异种真皮作为一种真皮替代品 ,可与体外培养的人表皮细胞膜片复合移植 ,并可较明显地改善创面愈合质量
汪培铭[8]2004年在《不同细胞滋养层对人角朊细胞体外培养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在烧伤创面治疗中取自体皮片移植仍是最主要的方法,对于大面积烧伤患者来说自体皮源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使体外培养人表皮细胞的技术不断得以完善,自体皮肤(主要是角朊细胞)体外快速扩增为烧伤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经典的角朊细胞培养方法以放射线处理的3T3细胞作为滋养层,以FAD作为培养基,角朊细胞体外培养周期一般需要2周,不能及时满足临床需要。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即对传统的人角朊细胞体外培养方法进行研究及改进,利用丝裂霉素处理的3T3细胞和人成纤维细胞分别作为滋养层,比较人角朊细胞在两种细胞滋养层上体外培养融合的周期,以期找到能使人皮肤角朊细胞体外培养更快融合的培养体系。探索和寻找人角朊细胞体外培养适宜的滋养层细胞,完善人角朊细胞体外培养快速扩增的技术和方法。 本实验分别在3T3细胞、原代培养的人成纤维细胞上接种原代人角朊细胞,并设无滋养层细胞的空白对照。通过角朊细胞在不同滋养层上贴壁生长及融合时间的观察,确定适合角朊细胞生长的最佳细胞滋养层。在对不同滋养层细胞的处理上分别采用了钴60放射线照射的传统方法和丝裂霉素C处理,通过对处理前后成纤维细胞形态的改变以及存活时间的观察,比较两种处理方法对滋养层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我们还在丝裂霉素对同一个体相同代数人成纤维细胞适宜的作用浓度方面进行了研究,设计了3个实验浓度的丝裂霉素C(5μg/ml、10μg/ml、15μg/ml),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分别处理人成纤维细胞及3T3细胞,以处理后细胞失去增殖能力为标准,确定适宜的作用浓度。并对处理后成纤维细胞的存活时间进行了观察。 实验结果发现:1.对于不同的滋养层细胞,丝裂霉素C的适宜作用浓度,人成纤维细胞为15抖g/ml;3T3细胞为10pg/ml。应用适宜浓度的丝裂霉素C处理成纤维细胞,细胞至少可以存活3周以上,适宜浓度丝裂霉素处理的3T3细胞可以存活大约10天左右。2.以丝裂霉素C处理成纤维细胞和放射线处理均可以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分裂、增殖,而且用丝裂霉素处理的成纤维细胞存活时间比用放射线处理明显延长,在细胞滋养层的制备上,两种处理方法均可以满足培养角肮细胞的需要。3.人角肮细胞在3T3细胞滋养层及人成纤维细胞滋养层上均可良好地生长融合,成片的皮肤角肮细胞具有典型的上皮样特征:高核浆比,细胞排列紧密,轮廓分明。镜下呈铺路石样。在不更换滋养层细胞的前提下,以人成纤维细胞做滋养层,角肮细胞生长融合速度明显快于3T3细胞做滋养层及无滋养条件。相同条件下角肮细胞贴壁生长在人成纤维细胞滋养层上约需要30小时,在3T3细胞滋养层上约需要55小时,无滋养层细胞条件下70小时后仅有少量细胞贴壁。相同接种密度条件下角肮细胞生长融合成片,在人成纤维细胞滋养层上约需要10天,在3T3细胞滋养层上约需要巧天,无滋养层细胞条件下大于20天。培养融合的细胞CK10染色阳性,证明为人皮肤角肮细胞。 结论:经丝裂霉素处理的原代培养人成纤维细胞是体外扩增人角肮细胞的理想滋养层细胞。在相同接种密度条件下,角肮细胞生长融合的时间较以3T3细胞作滋养层明显缩短。
顾华[9]2004年在《人工皮肤种子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实验条件下人角质形成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技术,明确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中是否存在表皮干细胞,确定表皮干细胞在皮肤组织中的定位。方法:利用细胞工程方法进行组织分离、原代培养及传代培养等,观察细胞形态;(1)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利用角蛋白单克隆抗体对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进行鉴定,并利用表皮干细胞的相对特异标识分子—CK19对其进行检测分析:(2)利用波形丝蛋白抗体对培养的成纤维细胞进行鉴定;(3)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利用CK19作为特异标识分子,观察人表皮干细胞在不同解剖结构皮肤组织的定位。结果:1、表皮自真皮较完整分离,电镜及免疫组化证实培养细胞为角质形成细胞,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K反应阳性,部分细胞CK19阳性,表明有表皮干细胞存在。2、利用组织块培养方法,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细胞鉴定并证实得到较纯的成纤维细胞。3、免疫组化染色发现CK19阳性细胞位于无毛区皮肤组织的基底层,位于有毛区皮肤组织的毛囊外毛根鞘。结论:体外分离、培养角质形成细胞及成纤维细胞成功,且分离得到的角质形成细胞中有表皮干细胞存在;表皮干细胞在无毛区皮肤组织中位于表皮基底层,在有毛区皮肤组织中位于毛囊外毛根鞘。为人工皮肤的成功构建奠定了基础。
张逸[10]2007年在《中药复合材料在创伤修复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本研究对丹参促进烧伤创面修复的研究进展和表皮细胞培养及其临床应用进行了系统的文献复习,回顾了丹参的主要化学成分及抗氧自由基损伤、保护内皮细胞、改善微循环、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抑制过再生、免疫调节作用等功能;总结了培养的表皮细胞来源、表皮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方法及表皮细胞的临床应用,并对其将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同时也回顾了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应用及纳米生物安全性问题。目的:构建丹参纳米银壳聚糖膜复合材料。研究该复合材料对治疗SD大鼠深Ⅱ度切割伤的作用及其生物安全性;研究角质形成细胞在丹参纳米银壳聚糖膜复合材料上的贴壁、生长及增殖情况。方法:首先用纳米自组装技术将纳米银组装到壳聚糖膜上,再将丹参固定在组装有纳米银的壳聚糖膜上。用无菌试验、热原试验、原发性皮肤刺激试验、皮内刺激试验、急性全身毒性试验对丹参纳米银壳聚糖膜复合材料的生物安全性情况进行评价,再将其用于治疗SD大鼠深Ⅱ度切割伤,通过肉眼观察、计算愈合率、组织病理切片手段评价该材料的治疗疗效,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经该材料治疗的SD大鼠全血及肝、脑、肾中的痕量银进行测定;将丹参纳米银壳聚糖膜复合材料用于培养角质形成细胞,计算培养6h,12h,24h后的贴壁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进行鉴定。结果:通过无菌试验、热原试验、原发性皮肤刺激试验、皮内刺激试验、急性全身毒性试验发现丹参纳米银壳聚糖膜复合材料无菌、无热原、无皮肤刺激作用、无皮内刺激作用、无毒性;该材料用于治疗SD大鼠深Ⅱ度切割伤,术后10d、13d愈合率分别为90.65±4.03%和98.98±5.04%,比对照组显着提高了愈合率(P<0.05),且经丹参纳米银壳聚糖膜复合材料治疗的SD大鼠无感染;对经丹参纳米银壳聚糖膜复合材料及磺胺嘧啶银治疗后的SD大鼠全血及组织中的痕量银进行测定,发现丹参纳米银壳聚糖膜组各个时点全血银的含量明显比磺胺嘧啶银组低(P<0.01)。第13d丹参纳米银壳聚糖膜组SD大鼠创面恢复时,全血银含量基本恢复正常水平(与正常组银含量相比,P>0.05),而此时磺胺嘧啶银组SD大鼠创面未恢复,其银含量是正常全血银的5倍(P<0.01)。深Ⅱ度切割伤大鼠使用丹参纳米银壳聚糖膜复合材料和磺胺嘧啶银后,各组织银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磺胺嘧啶银组各组织银含量都比丹参纳米银壳聚糖膜复合材料组高(P<0.01)。在丹参纳米银壳聚糖膜复合材料上培养新生鼠的角质形成细胞,与壳聚糖膜组、空白培养板组相比,该材料显着提高了角质形成细胞的贴壁率。24h时,角质形成细胞在该材料上的贴壁率为65.55±3.01%,在空白培养板上仅为28.61±2.23%;12h、24h时,角质形成细胞在丹参纳米银壳聚糖膜复合材料上的贴壁率是最高的,而6h时,角质形成细胞在壳聚糖膜上的贴壁率最高。另外,在该复合材料上几乎没有成纤维细胞的生长。结论:丹参纳米银壳聚糖膜复合材料无菌、无热原、无刺激、无毒性,具有促进创面愈合、缩短创面愈合周期及抗感染功能,且机体对纳米银的吸收比经典创面抗感染药磺胺嘧啶银要少得多,减少了银中毒的可能性,提高了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该材料能显着提高角质形成细胞的贴壁率,并能促进其增殖,且增殖的角质形成细胞保持原有的生物活性,该材料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将为研究应用组织工程化皮肤开阔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人表皮细胞膜片的体外培养及组织结构研究[D]. 于大山.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2003
[2]. 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的研制与应用[D]. 马忠锋.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5
[3]. 表皮细胞培养及其临床应用[J]. 高文娟, 张逸, 鲁双云, 刘扬, 何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
[4]. 人表皮细胞培养及细胞膜片在供皮区应用的研究[D]. 刘族安. 第二军医大学. 2004
[5]. 人胎儿皮脂腺细胞和汗腺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和人胎儿表皮干细胞向毛囊、皮脂腺和汗腺诱导分化的初步研究[D]. 陶克. 第四军医大学. 2005
[6]. 自体表皮细胞和同种异体无细胞真皮基质用于修复皮肤缺损的实验研究[D]. 孙红.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5
[7]. 无细胞异种真皮与表皮细胞膜片复合移植的研究[J]. 刘旺, 郇京宁, 陈玉林, 夏照帆, 肖仕初. 中国医师杂志. 2001
[8]. 不同细胞滋养层对人角朊细胞体外培养的影响[D]. 汪培铭. 第四军医大学. 2004
[9]. 人工皮肤种子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的实验研究[D]. 顾华. 昆明医学院. 2004
[10]. 中药复合材料在创伤修复中的应用[D]. 张逸.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