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理论的校园网学习支持服务设计

基于学习理论的校园网学习支持服务设计

武丽志[1]2004年在《基于学习理论的校园网学习支持服务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校园网作为学校学习支持服务的重要元素之一,先进而富有活力,集数字化、网络化、多媒化、交互强、高速度等特性与优势于一身,在学校学习支持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概括而言,其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主要包括资源支持和过程支持两个方面。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与情境认知叁种学习理论从不同的视角对学习予以了解读。它们之间有共识,也有不同,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对于学习的不同解读,导致了叁种学习理论指导下校园网学习支持服务设计的差异。作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基础的校园网较好的实现了对不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支持。我们在设计校园网学习支持服务时,应持兼收并蓄的态度,通过汲取和整合叁种学习理论的精华,选择恰当的学习理论或学习理论组合作为依据,设计、提供相应的、适量的学习资源,并给予必要的过程支持,从而保证学习目标的最终实现和学习者的全人发展。

倪浩[2]2009年在《混合式学习中学习支持服务的设计研究》文中认为信息技术已在很大程度上从硬件和软件方面改变了高校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的提出则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目前,传统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相辅相成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有效方式之一。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网络课程或其他学习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开展混合式学习的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主题大多集中在混合式学习中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等方面。而在混合式学习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开展混合式学习,并设计和实施适合混合式学习的学习支持服务,最终使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学习支持服务的概念来自于远程教育领域,但学习支持服务的理念并不仅仅局限在远程教育中。在混合式学习中,教师面对面的课后辅导、网络论坛、聊天室的答疑和讨论,都属于学习支持服务的范畴。在混合式学习中应用设计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多方面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深化,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文章以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混合式学习为例,主要从学习支持服务的人员支持服务、资源支持服务、环境支持服务、活动支持服务和管理支持服务等五个方面探讨了课程学习支持服务的整体设计、应用案例及应用效果。希望借此给高校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策略和建议。

赵俊[3]2016年在《教师生成性学习研究》文中提出近20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方兴未艾。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中坚力量,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举足轻重。现阶段,我国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处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正在向“融合创新”阶段推进。教师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研究将教师生成性学习作为研究对象,探索自下而上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路径,以期与国家层面自上而下实施的能力提升工程形成互补。从一般意义讲,教师生成性学习是让学习回归教师生活世界的专业学习范式,教师与外部世界进行交互,主动建构知识,适应外部世界变化,实现专业自觉、自主,追求生命意义。面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的实然,本文将教师生成性学习定义为:教师主体通过生成性学习活动与可为环境交互,在内化、转化、外化和俗化的转变过程中,在外部的弹性支持下,基于自身已有经验主动建构知识,使自身意义结构发生转变、能力得以发展的过程。本文以学习的“生长隐喻”为切入点,以社会文化-活动理论为解释框架,将生成过程、生成性学习活动及支持、可为环境作为教师生成性学习的核心构成,在同化与顺应、预设与生成、给养与塑造的动态平衡关系中构建教师生成性学习的理论模型。并基于此,在具体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项目中,将生成性学习作为教育干预,采用设计研究的范式,通过设计、开发、应用、评估多轮迭代,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教师生成性学习的应用策略并验证其有效性。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通过文献研究,追溯生成性学习在教育哲学、心理科学和教师学习领域中的研究脉络,剖析生成性学习的内涵。在综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对教师生成性学习的界定。第二章通过文献研究,面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以哈瑞的学习环路模型为基础,提出教师生成性学习过程分析框架,重点阐释内化、转化、外化和俗化四次转变过程,并进一步分析四次转变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的内在联系。第叁章通过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将生成性学习活动作为教师信息技术用能力发展的基本载体,提出生成性学习活动的设计思路及支持策略。重点剖析了叁个设计要素(即问题情境、生成路径和活动系统)和自生长的迭代型可持续支持网络。第四章构建既能为教师生成性学习提供使能给养,又让生成过程塑造自身的可为环境,并面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重新诠释了可为环境中的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个人学习空间及境域的微文化。第五章通过叁个设计研究与一个实证研究,将生成性学习作为教育干预应用于大规模教师远程研修项目,针对内化与转化阶段的生成性学习活动及支持网络,因地制宜地通过多轮迭代,找到设计与应用的基本策略,并初步评估了生成性学习的有效性。

许浒[4]2016年在《基于IPv6组播技术校园网络视频服务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IPv6组播技术的优势性,结合IPv6数字化校园高清视频流媒体服务需求,对IPv6数字化校园高清视频流媒体的实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并通过模拟仿真的方式进行测试,为下一步实施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杨志和[5]2012年在《教育资源云服务本体与技术规范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数字化教育资源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剧增长,以中央电教馆的基础教育资源云、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中国教育电视台的果实网、清华同方的知好乐教育云等为代表的教育资源云的不断涌现和发展,使得基于云服务的资源整合、云服务管理与数据中心建设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热点问题。教育资源逐渐以云服务的形式运行在智能手机、Pad、电子书包等云端个人学习环境与设备当中。同时,教育资源云服务所呈现出的海量、动态、自主、协同、演化等特性是云环境下教育资源服务的应用生态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合理有效的云服务信息的描述、组织和管理,是云环境下一切数字化教育活动的基础。现有的教育资源描述模型扩展性不足,难以满足教育资源云服务的语义描述的需求,更难以实现云服务的自动管理和搜索,严重影响了云服务在系统之间的共享和互操作。本体(Ontology)作为语义Web的核心技术,是描述概念层次结构和语义模型的最佳方法,是解决知识交互、共享和重用的一个有效手段。标准化和形式化的领域本体为信息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本研究把本体用在教育资源云的描述,以及资源云服务的描述、整合、管理和检索上面,既实现了教育资源云之间的交流和互操作,也为构建具体的教育资源云实例提供了工程化的借鉴与重用,同时也可利用本体的推理和匹配技术来发现最适合用户的教育资源云服务,从而实现根据语义进行资源云服务的发现与选择,满足云端用户随时随地“应需而变”的资源云服务需求。据此,本研究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本研究的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1)在基于领域特征分析的服务工程方法的指导下,构建了教育资源云的概念模型,实现了教育资源云的领域本体,接着提出了教育资源云服务的概念模型,以服务的方式描述了所有数据和应用服务,清晰地描述了教育资源云服务的用例,分析了教育资源云服务的流程,然后采用面向对象的本体创建方法开发了教育资源云服务应用本体,有效地解决了云服务描述的一致性问题,通过云服务类与对象的继承与多态,解决了云服务描述的可扩展性问题,实现了教育资源云服务的自治与共享。(2)为了实现本体的正确性,本研究采用了基于应用的本体评价方法,对本研究提出的教育资源云服务的概念模型进行了一定的技术实践与应用。利用基于本体的概念匹配技术和Racer本体推理机,在教育资源云的实例平台中实现了基于本体的教育资源云服务的智能检索,建立了资源云服务导航体系结构。(3)为了推动本体的实践与应用,本研究根据现有国内外标准组织和研究机构发布的云计算与Web服务相关标准,结合本团队的实际项目以及电子书包系统应用的核心问题,构建了《电子书包资源服务技术规范(草案)》,制定了云环境下电子书包资源服务的分类、描述、元数据和原子服务接口等规范,并参与设计与开发了两个基于此技术规范的实践范例,实施了规范草案的适用性评价,进一步推进了教育资源云服务的实践与应用。本研究在教育资源云服务描述、管理与整合方面的成果已经在华师京城教育云、华东师范大学电子书包资源服务云、上海云未科技的电子书包桌面云等环境中得到实际应用;本研究的《电子书包资源服务技术规范(草案)》已经被教育部CELTSC标准组织接纳,进入试用标准论证审批程序。本研究得到了如下科研课题(项目)的资助:2010年上海重点科技攻关专项“‘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项目编号:10DZ2253000);2011年上海重点科技攻关专项“跨平台智能数字化教育服务平台”(课题编号:11dz1504400);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电子书包的环境设计与教育应用创新研究”(课题编号:116220155);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电子课本出版与生态发展的研究”(课题编号:11AXW001);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多媒体互动电子书包系统研制及教学成效研究”(课题编号:CCA100119);国家发展改革委项目“国家信息化试点工程——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试点示范工程(首席科学家单位)”(发改办高技[2009]735号)

尹红[6]2004年在《E-learning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教育资源服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开展,网络基础建设、教学管理平台建设、教育数字内容建设将日趋完善,e-learning环境正在形成。E-learning是指主要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 借助因特网和现代信息技术,教与学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传统的学习方式正在向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协作学习转变。作为一种基于数字化资源的学习与教学活动,e-learning适应了教育改革的需要,有利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能够实现终身学习,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创建。E-learning以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为条件、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途径、以教育资源管理与服务为支撑,对现行的教学方式产生新的挑战和冲击,将会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其中,教育资源管理与服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教育资源的支持,e-learning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高等学校图书馆长期承担着举足轻重的教育和情报职能,在教育资源建设与服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开展e-learning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教育资源服务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从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环境入手,从网络基础设施及教学管理平台建设、数字化内容建设及信息化人才培养及信息素质教育叁个方面,简要分析了国内e-learning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以e-learning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突破口,以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创新为先导,运用调查研究和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对e一learning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的教育资源服务需求和高校图书馆教育资源服务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对e一learning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教育资源服务总体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关键问题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探讨,并以四川大学为例进行了图书馆教育资源服务总体设计的个案研究,对e一learning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教育资源服务总体设计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作用。关键词:高校图书馆e一learning教育资源服务服务设计必

唐敏[7]2010年在《湖南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规划设计与实现研究》文中认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学校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组成部分,对提升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其作用在于驾驭新的技术力量来实现高等教育的目的。数字化是信息化建设高级阶段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将信息化革新力量从技术层面传递到思想层面的中间环节,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成果。本文以湖南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依据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原理提出了高校数字化校园标准规范的体系结构,分别论述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概念、建设原则等内容,并重点分析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整体需求。分析了湖南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际需求,包括统一的信息平台建设、统一的信息资源规划、统一的信息资源整合叁个内容。最后对湖南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进行了系统架构设计。高校校园网上运行的应用系统越来越多,信息系统变得越来越庞大和复杂。校园网用户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不断增加,因此对信息系统的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规划,提出了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原则,给出了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概要设计。最后根据上述的校园建设方案从综合信息门户系统、用户管理及身份认证和校园数据中心网络安全叁个方面具体介绍了实现过程。结果表明,该研究工作对湖南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科学合理配置资源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郭海滨[8]2013年在《莆田学院校园网网络优化改造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论文对高校校园网的应用发展与网络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从莆田学院原有校园网结构及网络运行安全现状入手,就网络综合布线、网络设备选型、网络服务、网络安全策略部署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设计,提出了适合学院校园网发展的网络体系结构的设计思想和解决方案。网络结构设计采用了一个由多核心设备构成的叁级网络架构,核心层采用了千兆路由交换设备,并进行集中与分级的网络管理模式;接入层、汇聚层与核心层的连接速度达到应对远程教育、网上教学、流媒体、多媒体等业务需求;校园网安全防范能力提升,网络体系的自身免疫力得以提高,改造了不适应网络发展和应用的薄弱环节,使得网络资源实现优化组合,整个网络体系源于安全。系统利用OSPF与静态路由策略相结合的技术方案,解决了负载均衡等许多网络应用实际问题,对网络分级结构中的路由设计、L2环路解决方案、安全策略部署等影响网络可用性和抗攻击能力的关键性环节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分析。学院校园网通过优化改造与升级建设后,校园网具有了安全可信的网络安全架构,形成了叁级多核心环形多业务安全网络系统;为各类网络应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网络基础平台,为学院教学、科研、管理提供了高性能、高带宽、安全、稳定可靠的网络基础环境。研究成果具有推广价值。

林楠[9]2011年在《面向校园用户的信息化开放创新平台构建与LivingLab服务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研究了面向校园用户的信息化开放创新平台构建和以校园开发者为中心的LivingLab服务方案设计。它的研究背景涉及当前校园信息化所面临的问题和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契机,研究方法遵循LivingLab创新体系与模式。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包括校园信息化开放创新架构的构建,校园叁维社交业务门户的实现,以及校园开发者的服务方案设计。按照LivingLab创新体系与模式方法,我们首先研究了校园创新环境的组成和校园用户的需求特点,在真实校园中构建开放创新环境,探索适合校园用户需求的创新架构与服务模式,详细设计了面向校园的信息化开放创新架构。接着详细设计开发实现了校园叁维社交业务门户平台,为校园用户提供包含多媒体日志和好友墙在内的全新业务体验,有效融合校园环境中人-地-事的信息和资源,成为校园信息化架构的重要业务实现案例。然后,研究校园信息化架构的创新服务体系,详细设计了以校园开发者为中心的LivingLab服务方案,通过一系列创新活动的开展和服务的提供,在北京邮电大学真实环境中实践完成了上述创新服务体系,获得了丰富的创新成果与实践经验。最后,本文总结了目前的实践成果和发现的问题,肯定了开放架构,业务实现以及服务方案对于校园信息化和创新服务实践的促进作用,为未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解决思路。

朱军军[10]2011年在《面向定制服务的校园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面向定制的校园综合信息服务系统能够满足高校学生和教师及管理员等各类角色对校园网络内各种各样的综合信息服务的需求。它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登录平台,能够有效地对校园网用户的身份以及权限进行一个管理。通过统一平台的管理,面向定制的校园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将校园网的各类资源有效地进行整合,形成一个个面向校内各种用户群的应用服务,方便广大师生有效地学习、办公、生活。面向定制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实现,一方面降低了校园师生对学校各个系统频繁访问所带来的麻烦;另外一方面随着系统平台的不断升级,通过对新产生的服务进行重新生成定制,也对后台管理员对整个校园信息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管理带来了方便,同时也保证了整个系统的生命力,并且节省了日后重新开发各类信息服务系统的经费。在该论文中,首先介绍了在四川师范大学校园网中开发面向定制的校园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背景及重要性,强调了要按角色分类来使用校园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其中对学校主要角色的服务需求分析进行了详细介绍,并且突出了不同角色对系统需求需要用服务定制的形式展现。接着阐述了建设这样一个系统的过程中所要涉及到的关键技术,讨论了单点登录和身份验证技术在系统中如何设计,着重分析了面向定制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对服务生成的设计思路和方法。最后,介绍了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整体构架,开发环境,并且详细地介绍了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实现过程,并且做了必要的测试工作。

参考文献:

[1]. 基于学习理论的校园网学习支持服务设计[D]. 武丽志. 河北大学. 2004

[2]. 混合式学习中学习支持服务的设计研究[D]. 倪浩. 浙江师范大学. 2009

[3]. 教师生成性学习研究[D]. 赵俊.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4]. 基于IPv6组播技术校园网络视频服务设计[J]. 许浒.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6

[5]. 教育资源云服务本体与技术规范研究[D]. 杨志和. 华东师范大学. 2012

[6]. E-learning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教育资源服务研究[D]. 尹红. 四川大学. 2004

[7]. 湖南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规划设计与实现研究[D]. 唐敏. 湖南大学. 2010

[8]. 莆田学院校园网网络优化改造的设计与实现[D]. 郭海滨. 南京邮电大学. 2013

[9]. 面向校园用户的信息化开放创新平台构建与LivingLab服务设计[D]. 林楠. 北京邮电大学. 2011

[10]. 面向定制服务的校园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朱军军. 四川师范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  

基于学习理论的校园网学习支持服务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