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贞节观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贞节,程朱理学,刘兰芝
贞节观念论文文献综述
王旗[1](2019)在《中国古代妇女“贞节”观念的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南宋之前,贞操、守节之类观念还未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深入人心,女性对婚姻有较大的自主权,离婚和改嫁很正常,社会舆论对此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妇女的名誉身价也不因此而损减。南宋时期,随着民族矛盾的激化、社会结构的变化,重在思想控制进而社会控制的程朱理学大受推崇,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禁锢人们思想意识的道德标准、伦理纲常日益强化,妇女的婚姻自由受到严苛地压抑和束缚,"贞节"观念遂成为妇女婚变后沉重的精神枷锁。(本文来源于《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高松[2](2017)在《略论满族贞节观念的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满族从其先世早期的贞节观念比较淡漠,妇女再嫁现象屡见不鲜,没有特意倡导"守节"的做法。在清朝定鼎中原之后,满族统治者受到汉族儒家礼教的影响,大力提倡妇女守贞,并大范围旌表贞女烈妇,使得贞节观念在满族人的思想中不断加强,越来越倾向于儒家礼教。(本文来源于《满语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易水霞[3](2017)在《从小说话本和笔记看宋元时期的贞节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宋元时期,虽然朝廷和社会精英极力鼓吹妇女贞节,但这并不等于民众的重视和践履,现实和礼教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宋元小说话本和笔记表明,民众也尊崇贞节,不过他们赞扬的是以真情为基础的贞节,对失节改嫁的妇女也很宽容,更重要的是对夫妻双方的忠贞提出了同等要求,体现出超越时代的进步性,不过其贞节观念中的庸俗功利性也不容讳言。(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11期)
贺拥军[4](2015)在《男女正位 人伦之始——中国早期贞节观念的源始内涵及其伦理价值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早期贞节观念的源始内涵是指,男女各自端正自己的性别角色,互不逾越,对两性关系加以节制和约束。礼规定了男女之间"授受不亲"的基本原则、内外分明的角色定位、从生到死不同的人生道路、建立婚姻关系的"敬慎重正"原则,从而使男女正位和两性关系的节制得以实现。这种最初的贞节观念有着深层的伦理价值:作为一种内心的道德品质和观念,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使人有了父母兄弟之分和上下尊卑之序,是社会秩序得以建立和稳定的前提和保证。(本文来源于《海岱学刊》期刊2015年01期)
秦菲[5](2013)在《论16世纪朝鲜王朝社会的贞节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朝鲜王朝建立后,鉴于前朝佞佛亡国的覆辙,施行排斥佛教,尊崇儒学的政治理念,同时开始确立以朱子学说为主干的儒学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因此,本文以朱子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及影响为线索,着重阐述16世纪前朝鲜王朝贞节观念法制化进程,进而探析16世纪士林阶层深化女性贞节观念的表现。以此为基础,更深入地探讨当时朝鲜王朝女性守节、殉节的情况。全文共分为五章,由绪论、正文和结论叁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正文从第二章至第四章共阐述了叁个方面的内容。第二章主要论述16世纪前贞节观念法制化进程。1392年,高丽将军李成桂政变上台,改国号朝鲜。朝鲜王朝建立后,大力推崇朱子理学,以达到稳定家庭、国家之目的。其中在中央权力中心占主导地位的勋旧派也积极推进女性贞节观念法制化进程,即通过限制女性外出、禁止寡妇再嫁以及施行对节烈妇女的旌表政策,逐步加强对女性的贞节要求,使得女性贞节观念逐步法制化。第叁章主要分析16世纪士林阶层深化贞节观念的表现。朝鲜王朝社会每一个时期依照主导的儒学会呈现不同的特点。16世纪前后随着士林派逐渐掌权,强化父权家长制度,对家庭伦理也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在女性贞节观念方面,开始以天地阴阳、男尊女卑之说为理论基础来阐述男子生来尊贵女性生来低下之道理;在日常生活中,为了严防“男女之有别”,房屋分为外庭和内庭,女孩子十岁之前活动范围仅限于闺房之内;从士林阶层的家训来看,也注重女子为丈夫守节。第四章主要探讨16世纪贞节观念下节烈妇女守节、殉节情况。朝鲜王朝建立后,大力推崇程朱理学,逐渐强化女性贞节观念,以至于“男尊女卑”、“夫死不嫁”的思想日益成为朝鲜女性的精神支柱。至朝鲜王朝中期,女性的贞节观念愈加强化,守节和殉节行为愈加惨烈,情节愈加离奇,方式愈加极端。结论部分主要在前面几章的研究基础上对本论文进行归纳总结。朝鲜王朝贞节观念法制化是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即从建国到朝鲜王朝16世纪,这种从有所宽松到强化趋势是很明显的。通过对16世纪朝鲜王朝守节妇女和殉节妇女日益惨烈情形研究,认识到古代贞节观念维护封建阶级统治的一面,也要看到其对妇女身心及其残害的另一面。(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3-05-24)
刘学华[6](2013)在《清代妇女贞节观念的演化及其原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妇女的贞节观念是清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贞节观念作为一种对女性要求的行为和思想规范,对清代妇女的身心和思想造成了重大影响。贞节观的发展在中国经历了先秦、秦汉至隋唐、宋元、明清四个阶段。从先秦时期对贞节观念的首次强调,经历秦汉、隋唐时期贞节观念的相对淡薄,再到宋元时期对贞节观的强化。本文重点探讨清代(1840年前)妇女贞节观念的演变及社会各阶层对此的反应,包括封建政府对妇女守节的奖励措施及中下层民众如何开展自我旌表,政府上层对妇女守节大力提倡的行为与中下层民众的盲目崇拜。通过对清代妇女贞节观念的演化来重点展现其原因中隐而不显的一面-清代妇女贞节观念的演化特点和原因。贞节观念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对妇女的某种要求,它对妇女的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影响,它揭示的是特定社会中人们的一种心理状态。清代妇女贞节观念的演变主要包括:清朝统治阶层贞节观念的演变、满汉士大夫贞节观念的演变、以及满汉民众贞节观念的演变叁个方面。妇女贞节观念至清时已经成为一种世俗观念,成为衡量女性人生价值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清代妇女贞节观念的演化特点主要包括政治性日益明显、制度化不断完善、贞节观念趋向宗教化、教条化、以及民族差异性更加显着和阶级差异性更加显着六个方面。对于清朝来说,清代妇女贞节观念的演化之所以出现上述特点主要是因为统治阶级想利用贞节观念来加强政治和社会控制,以来维护自身的封建统治,另外清朝时理学的统治地位和社会上流行的满汉一家的思想以及社会风俗习惯,加之清代社会会民间宗族势力的推崇和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转变共同将妇女贞节观念推向了宗教化的鼎峰。清代妇女贞节观念的强化,对妇女造成了震撼人心的苦痛。研究清代妇女贞节观念的演化及其原因对于必要的贞节启蒙是不可或缺的。贞节观念直至今天仍然存在,并在我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中起着作用。所以加强对清代妇女贞节观问题的研究对今天清除封建伦理道德方面的男女不平等,实现真正的、彻底的男女平等,更好地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3-04-01)
刘学华[7](2013)在《浅析清代妇女贞节观念的阶级差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妇女对贞节观念的崇拜已经发展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恪守贞节"成为社会上评价妇女德行的唯一标准,许多女子也自觉不自觉、甘愿不甘愿的为此献出个人的青春和希望。但是社会各阶层由于其自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所受教育的不同,对妇女贞节观念的态度不尽相同。同时国家对待各阶层妇女守节的旌表制度也有阶级差异性。(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3年05期)
程春梅[8](2012)在《从《废都》出版事件看贞节观念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1993年6月,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废都》在《十月》杂志连载后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在出版之前媒体早已经热议不断,书出版后迅速掀起了一场购买高潮,人人欲一睹而后快。有人为之叫好,有人对之激烈批评,有人将之誉为"当代《红楼梦》",有人则打着"当代《金瓶梅》"的旗号进行炒作,这(本文来源于《芒种》期刊2012年22期)
王星晨,刘瀚伦[9](2012)在《元代妇女贞节观念淡薄原因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蒙元统治者在政权建立与巩固的过程中不断吸收中原地区的思想观念与制度措施,汉化程度不断加深。与此同时,蒙古民族的许多风俗习惯也深深地影响到了汉地,在妇女贞节观念方面就有重要体现。本文拟从理学的传播、旌表制度的推行、元律婚姻的规定和蒙元婚俗的影响四个方面,对元代妇女贞节观念相对淡薄的原因进行论述。(本文来源于《前沿》期刊2012年17期)
陈瑜[10](2012)在《曲译“忠贞”:《巴黎茶花女遗事》对晚清贞节观念的新演绎》一文中研究指出《巴黎茶花女遗事》是中国近代最有影响力的翻译小说之一。在这部小说中,译者林纾不但用古文笔法重塑了"茶花女"的忠贞形象,更对妇女忠贞评判标准做了巧妙的演绎,使"贞节"评判的重心不在"性贞",而是转移到"情贞"上,肯定以"真挚之爱"为核心的两性道德,拉开了五四前后贞节观念辩论的序幕。(本文来源于《妇女研究论丛》期刊2012年03期)
贞节观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满族从其先世早期的贞节观念比较淡漠,妇女再嫁现象屡见不鲜,没有特意倡导"守节"的做法。在清朝定鼎中原之后,满族统治者受到汉族儒家礼教的影响,大力提倡妇女守贞,并大范围旌表贞女烈妇,使得贞节观念在满族人的思想中不断加强,越来越倾向于儒家礼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贞节观念论文参考文献
[1].王旗.中国古代妇女“贞节”观念的演化[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
[2].高松.略论满族贞节观念的转变[J].满语研究.2017
[3].易水霞.从小说话本和笔记看宋元时期的贞节观念[J].广西社会科学.2017
[4].贺拥军.男女正位人伦之始——中国早期贞节观念的源始内涵及其伦理价值探微[J].海岱学刊.2015
[5].秦菲.论16世纪朝鲜王朝社会的贞节观念[D].延边大学.2013
[6].刘学华.清代妇女贞节观念的演化及其原因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3
[7].刘学华.浅析清代妇女贞节观念的阶级差异性[J].青春岁月.2013
[8].程春梅.从《废都》出版事件看贞节观念的变迁[J].芒种.2012
[9].王星晨,刘瀚伦.元代妇女贞节观念淡薄原因探微[J].前沿.2012
[10].陈瑜.曲译“忠贞”:《巴黎茶花女遗事》对晚清贞节观念的新演绎[J].妇女研究论丛.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