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结构监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结构健康监测,数据处理,智能计算,在线监测
结构监测论文文献综述
方旭,薛景锋,宋昊,申雅峰,赵启迪[1](2019)在《飞机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数据处理及在线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飞机结构健康监测的概念和基本组成部分,从监测结构和监测量方面梳理了常见的监测对象;评述了近期结构健康监测数据处理的典型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和预处理、数据分析两个方面,可以看到智能计算的思想和方法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其中;展望了飞机结构健康监测未来走向大范围在线工程应用的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叁个要点,分别是机载化在线监控系统硬件的研发、算法的开发和行业的标准化,然后梳理了飞机结构健康监测传感器技术的近期研究案例,并介绍了新兴算法应用于在线监测系统中的案例,为进一步推动飞机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本文来源于《计测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祝安龙,答子虔,刘建友,刘道平[2](2020)在《京张高铁八达岭长城站结构安全智能监测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京张高铁八达岭长城站规模大、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为实现车站及大跨过渡段的安全建设,八达岭长城站建立了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隧道围岩及结构安全智能监测系统,通过在围岩和结构中预埋传感器,监测地下车站和大跨过渡段的围岩,以及锚杆、锚索等支护结构的受力和变形,并进行自动化采集、实时传输和处理,实现隧道围岩及结构力学状态的可视化实时显示与预警。超大跨隧道结构安全智能监测系统确保了复杂围岩条件下长、大隧道及隧道群的施工期和运营期安全,体现了现场监测信息对施工与设计的指导意义,为类似工程的施工和监测提供了参考与借鉴。(本文来源于《铁道标准设计》期刊2020年01期)
苏靖棋[3](2019)在《轨道上部结构异常的监测和评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1背景从20世纪中叶开始,德国便在定期线路检查时使用专用的轨道检测列车检测轨道几何形状,而检测数据的评估以叁电平信号为基础。这种检测评估方法源于德国铁路路网股份公司(DB Netz AG)开发的轨道检测列车,该检测列车安装了移动弦测量系统,可发出叁电平信号。技术人员为此类信号制定了评估标准和中断阈(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轨道交通》期刊2019年12期)
万音泽[4](2019)在《基于数据结构编码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在舆情监测项目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GB/T4754—2017《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代码编制方法为基于整数数字顺序编码,在金融工程的舆情监测项目中进行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时存在编码数量扩展、层级扩展、属性扩展等问题。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差别化整数数字顺序编码方式,提出一套基于数据结构的分类编码方法,进而提出采用CSV、XML格式文件进行存储和读取,在舆情监测项目中采用C++语言编制针对CSV格式文件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编码的读取程序,并形成XML树状结构。采用基于数据结构的编码方式,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可有效实现编码层级扩展、编码数量扩展、编码属性扩展,能广泛用于数据存储、读写、交换,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对于些国民经济统计、分类、存储及金融工程的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项目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期刊2019年12期)
杨胜利,王伟荣[5](2019)在《产业结构升级、教育与流动人口收入——基于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的加快,流动人口就业与收入呈现出新的变动趋势。采用2016年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探讨产业结构升级对流动人口收入影响的群体性差异。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和教育可以缩小行业收入差距;产业结构升级给男性、已婚、年龄小、城城流动、跨省份流动、高学历和流动时间长的流动人口带来的收入效应更大;流动人口就业行业越高端,工作经验的收入效应越小,教育的收入效应越大。收入效应的群体差异来源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和流动人口自身特征的差异性。(本文来源于《云南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杨军,杨振兴,包建平,王采扣[6](2019)在《软土地区深基坑支护结构内力及变形监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软土地区某深基坑支护结构形式及变形和内力监测分析工作,包括地下连续墙侧向变形、支撑轴力等,得到了支护结构内力及变形的变化规律和监测经验。(本文来源于《建筑技术开发》期刊2019年22期)
徐志祥,姜光宇,张海,尚书阳,郑荣焘[7](2019)在《基于B/S结构的物联网煤矿电机远程监测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基于B/S结构的物联网煤矿电机远程监测系统。介绍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阐述了云平台的搭建,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桌面端软件。系统基于B/S结构设计,应用物联网的相关技术,可实现单台或多台煤矿电机重要运行参数的远程连续监测。现场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稳定可靠,实现了煤矿电机运行状态的远程不间断监测。(本文来源于《煤矿安全》期刊2019年11期)
彭良亮[8](2019)在《轨道动态检测在地铁土建结构监测中的拓展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轨道专业设备组合形成的轨道结构为一个研究整体,以土建结构组合形成另一个研究整体,通过分析了解两个研究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对轨道结构进行动态检测的同时间接监测土建结构的设备状态。提出了将原本应用于轨道几何状态检测的设备工具及检测数据作为一种辅助方式拓展到土建结构的监测管理的方法,弥补运营线路中土建结构设备监测周期长、病害隐蔽难发现等不足,及时做好轨道和土建两大专业设备的养护维修、病害治理和安全管控,为城市轨道安全运营提供坚实保障。(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9年20期)
李亚文,李晓飞,尹赫男,国海楠[9](2019)在《基于BIM技术的斜拉桥结构监测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面向结构安全评价的斜拉桥试验缩尺模型进行研究,建立了基于BIM的大型斜拉桥健康监测系统。在BIM技术中融入传统健康监测方法,实现了基于BIM平台的监测数据的实时智能分析和预处理系统。系统中嵌入基于神经网络的桥梁健康智能识别模块,对监测数据进行损伤识别与安全监控,使桥梁管理者及时掌握结构运营状态,并在突发结构破坏时通过监控系统预警,通过BIM全寿命周期关键安全指标数据管理系统,提高了现代桥梁安全管理效率。(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全国BIM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9-11-16)
张永炘,高来先,黄伟文,李佳祺[10](2019)在《基于新型智能监测手段的电力竖井结构施工应用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力竖井结构工程,具有施工周期短、地质条件复杂、开挖深度深、安全风险大等特点,为了确保加林至迭泉双回线路电力竖井开挖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采用光纤布里渊传感技术对电力井筒井壁结构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智能分析预警平台和视频监控以及工地广播系统进行辅助管理。经过实践检验,该做法对确保电力竖井结构施工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全国BIM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9-11-16)
结构监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京张高铁八达岭长城站规模大、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为实现车站及大跨过渡段的安全建设,八达岭长城站建立了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隧道围岩及结构安全智能监测系统,通过在围岩和结构中预埋传感器,监测地下车站和大跨过渡段的围岩,以及锚杆、锚索等支护结构的受力和变形,并进行自动化采集、实时传输和处理,实现隧道围岩及结构力学状态的可视化实时显示与预警。超大跨隧道结构安全智能监测系统确保了复杂围岩条件下长、大隧道及隧道群的施工期和运营期安全,体现了现场监测信息对施工与设计的指导意义,为类似工程的施工和监测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结构监测论文参考文献
[1].方旭,薛景锋,宋昊,申雅峰,赵启迪.飞机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数据处理及在线应用[J].计测技术.2019
[2].祝安龙,答子虔,刘建友,刘道平.京张高铁八达岭长城站结构安全智能监测技术[J].铁道标准设计.2020
[3].苏靖棋.轨道上部结构异常的监测和评估方法[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9
[4].万音泽.基于数据结构编码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在舆情监测项目中的应用[J].天津科技.2019
[5].杨胜利,王伟荣.产业结构升级、教育与流动人口收入——基于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9
[6].杨军,杨振兴,包建平,王采扣.软土地区深基坑支护结构内力及变形监测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19
[7].徐志祥,姜光宇,张海,尚书阳,郑荣焘.基于B/S结构的物联网煤矿电机远程监测系统[J].煤矿安全.2019
[8].彭良亮.轨道动态检测在地铁土建结构监测中的拓展应用[J].山西建筑.2019
[9].李亚文,李晓飞,尹赫男,国海楠.基于BIM技术的斜拉桥结构监测系统研究[C].第五届全国BIM学术会议论文集.2019
[10].张永炘,高来先,黄伟文,李佳祺.基于新型智能监测手段的电力竖井结构施工应用实践[C].第五届全国BIM学术会议论文集.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