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食生境论文_植毅进,卢萍,戴年华,邵明勤,曾健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取食生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境,种子,岩羊,红豆杉,白鹤,长江,水深。

取食生境论文文献综述

植毅进,卢萍,戴年华,邵明勤,曾健辉[1](2019)在《鄱阳湖滨藕塘生境中白鹤取食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12月—2017年2月和2017年12月—2018年1月,采用焦点动物法对鄱阳湖滨藕塘生境中白鹤(Grus leucogeranus)的取食行为进行观察,共记录921只次成鹤和547只次幼鹤的取食行为。结果表明,白鹤栖息水深为(17.29±8.75)cm(n=1468),取食水深为(18.84±10.32)cm(n=600),单次取食持续时间为(3.10±1.69)s(n=600),取食频次为(12.24±3.89)次/min(n=1012),取食成功频次为(1.78±1.59)次/min(n=1468),取食成功率为(16.26±14.41)%(n=1012)。成鹤取食成功频次(SymbolcA@~2=70.797,df=1,P=0.000)和取食成功率(SymbolcA@~2=5.356,df=1,P=0.020)均显着高于幼鹤,表明成鹤取食能力较幼鹤强,成鹤可以获得更多的能量。成鹤除维持自身能量支出外,还需要花费较多的能量用于辅食和警戒行为。成幼鹤的取食频次和单次取食持续时间无显着差异,这与成幼鹤的体型大小、能量需求和体内氧气储存量类似有关,也与多数研究认为幼鹤觅食经验不足,觅食成功率低,需要靠多次取食来补偿能量的观点不同。成鹤取食水深极显着高于幼鹤(SymbolcA@~2=50.945,df=1,P<0.0001),这可能与体型和取食经验有关。不同栖息水深下白鹤的取食成功率(SymbolcA@~2=15.297,df=4,P=0.004)和取食成功频次(SymbolcA@~2=23.155,df=4,P<0.0001)均存在极显着差异。不同时段的取食频次、取食成功频次和取食成功率均无显着差异,这可能与藕塘生境中白鹤采取触觉取食有关。此外,白鹤昼间取食行为无明显节律性,因此昼间能量需求相似,取食参数没有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康海斌,王得祥,常明捷,康冰,胡有宁[2](2017)在《啮齿动物对不同林木种子的搬运和取食微生境选择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植物种子依靠不同的方式实现扩散,啮齿动物对林木种子搬运后在取食点微生境和贮藏方式的选择存在偏好,研究其贮藏行为与微生境的关系是探究幼苗建成的关键。在秦岭中段火地塘林区,采用标签标记法,以锐齿槲栎、华山松和油松种子为材料,探究了小型啮齿动物对松栎混交林建群种种子扩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油松种子原地取食率显着高于锐齿槲栎和华山松种子,且啮齿动物更倾向于搬运后取食(60%)和埋藏(4.33%)华山松种子,搬运后取食距离也为华山松最大(2.49 m);锐齿槲栎小种子被搬运后埋藏的距离最大(4.92 m)。2)除华山松种子外,其他类型种子被搬运后单个取食的比例均在85%以上;油松种子不存在埋藏点,而其他类型种子90%以上均以单个形式被埋藏。3)大部分种子被啮齿动物搬运后选择在裸地丢弃;锐齿槲栎大种子(87.5%)、小种子(78.57%)和华山松种子(53.33%)较大比例被啮齿动物埋藏在灌丛下方,埋藏在裸地的种子较少。4)大部分种子在灌丛下方被取食,仅华山松种子被啮齿动物搬运到洞穴取食;除油松种子被大量原地取食外,其他类型种子被搬运到取食点的种子比例基本呈现由微生境植被复杂到简单(灌丛—草丛—灌丛边缘—裸地)而逐渐减小的趋势。种子的营养价值及取食和搬运过程中啮齿动物付出的成本是影响种子命运的关键性因子,且啮齿动物对种子埋藏和取食地点的微生境存在较明显的选择性。(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22期)

许玲霞[3](2016)在《黑啄木取食生境偏好与潜在适宜生境》一文中研究指出黑啄木(Dryocopus martius)属鴷形目,啄木鸟科的一类大型啄木鸟,被认为是森林生物多样性的指示物种,多种鸟类会主动利用其巢洞进行筑巢或是繁殖。为调查黑啄木的取食生境偏好以及解释近两年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黑啄木种群数量增加的现象,我们于2015年3月至11月应用固定样线和定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设置样线,开展黑啄木取食生境偏好特征研究。样线均匀分布于保护区内,穿过穿过云冷杉林、红松林、落叶松林、桦树林等,覆盖保护区的所有生境类型。在样线的起点及样线上,选择黑啄木取食或出现黑啄木活动痕迹(食痕)的地点设置20m×20m的样方,若没有黑啄木的活动痕迹则在样线上每隔100m设置样方,生境偏好的调查数据在样方中测得。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保护区提供的1::25000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矢量化地形图及从中科院数据云下载的DEM高程数据,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黑啄木取食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进行迭加分析。为了得到黑啄木在景观水平上对取食生境的偏好特征,我们对黑啄木的综合生境适宜性评价图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用景观空间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 4.2进行景观指数的计算。我们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影响黑啄木取食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为食物、地形因子、水源。黑啄木主要在已死亡的云冷杉树上取食,蛀干害虫是黑啄木的主要食物来源,偏爱选择胸径较大,有林窗的地方觅食。地形因子是影响黑啄木取食生境选择的重要因子,偏爱在海拔小于400m的半阴半阳坡区域觅食。水源对黑啄木的觅食影响也非常重要,黑啄木偏爱在湿度大的地方觅食,主动选择距河流200m以内的区域。2.食物因子在影响黑啄木取食生境选择的各影响因子中占主导地位,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黑啄木的适宜生境面积为1726ha,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7%,主要分布在保护区海拔较低、距河流较近、云冷杉大量分布的的中部地区;不适宜生境面积为3197ha,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0%,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水源较少的保护区外围区域。3.斑块水平上,黑啄木偏爱选择面积较大,几何形状较规则的斑块觅食;在景观水平上,黑啄木偏爱选择呈聚集型分布的斑块,即不喜破碎化的生境。由此判断出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黑啄木属于内部种。(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6-04-01)

曹长雷,郭心怡,王红霞,韩邦青,由玉岩[4](2014)在《长江师范学院校园白头鹎的生境分布及取食生态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白头鹎的保护以及城市自然保护规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0年7月~2011年5月对长江师范学院校园白头鹎的生境分布和取食生态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共记录白头鹎取食行为400次,主要取食生境为乔灌木林(46.50%)和建筑区(37.75%),其生态位宽度为2.61;白头鹎取食方式的生态位宽度为2.32,主要采用拾取方式(61.50%);取食基质的生态位宽度为3.94,主要倾向于叶层(41.00%);取食高度的生态位宽度为3.12,主要倾向于中层(46.00%)和地面(25.25%)。[结论]白头鹎的取食生态位宽泛,为杂食性鸟类,主要以植物的芽、嫩叶、花、果实、种子以及昆虫等为食。(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15期)

李宁,王征,鲁长虎,熊天石,傅文源[5](2014)在《斑块生境中食果鸟类对南方红豆杉种子的取食和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境斑块化对食果鸟类的移动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对植物种子的传播格局和效率。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是我国一级保护植物,在南方山区多因人为干扰而呈斑块状分布。2011年,2012年10月底到12月中,以分布于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豆杉生态园中南方红豆杉种群为对象,研究斑块生境中鸟类对南方红豆杉种子的取食和传播行为,并评估专性鸟类和泛性鸟类的传播效率。结果发现:南方红豆杉源斑块共吸引22种食果鸟类取食红豆杉种子,并与13种鸟类形成了种子传播关系。不同年间,黑短脚鹎(Hypsipetes leucocephalus)都是植物的主要传播鸟类,而其他鸟类传播者种类具有一定的年间变化。生境斑块化导致专性鸟类黑短脚鹎和泛性鸟类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种子传播效率差异。与红嘴蓝鹊相比,黑短脚鹎飞行的平均距离较短((16.3±11.0)m,Mean±SD,n=125),传播距离相对较近;且它们取食后偏好在源斑块中活动,喜栖息在同种成树、甜楮(Castanopsis eyrei)及其他阔叶树等栖树上。红嘴蓝鹊取食后常在斑块间移动,常停歇在同种成树和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上,传播距离相对较远((24.9±20.0)m,Mean±SD,n=95)。空间一致性结果表明,黑短脚鹎移动距离对幼苗更新距离的空间一致性程度高;而红嘴蓝鹊偏好生境与幼苗更新生境一致性程度高。结果表明,斑块生境中植物能与专性鸟类、泛性鸟类之间形成种子传播互惠关系,且种子传播效率受到专性鸟类和泛性鸟类传播距离和传播生境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PHILIP,STOTT[6](2011)在《同域分布的鹿类动物多空间尺度下取食生境利用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Moose(Alces alces)and roe deer(Capreolus pygargus)are sympatric in the forest region of northeastern China.Using univariate analyses of feeding sign data,we found the 2 species were positively associated,but there were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ir use of forage resources across landscape, patch,and microhabitat scales.We used resource selection function models to predict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covariates on moose and roe deer foraging;we detected covariate effects at the landscape and microhabitat scales but not at the patch scale.Forage resources used by the 2 species were similar, but moose used wetter areas and more low-visibility habitats than did roe deer,which strongly avoided areas with sparse vegetation.Both species were influenced by forage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at the microhabitat scale but exhibited differences in intensity of use of plant species and microhabitats.Moose used areas with deeper snow and avoided hiding cover;roe deer avoided areas with higher total basal areas of tree stems and preferred areas with high plant species richness.For moose,there was a tradeoff in the use of concealment cover between the landscape and microhabitat scales.We detected avoidance by moose of roads where roe deer occurred.Roe deer exhibited more capacity for coping with human disturbance and interspecific interaction.In areas similar to our study area,road closures and suppression of roe deer near roads within 3-5 years postlogging may benefit moose.Furthermore,a mosaic of areas with different logging intervals may contribute to spatial separation of moose and roe deer and promote their coexistence.(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10-28)

刘滨,王嵘,刘映良,徐高福,陈小勇[7](2011)在《不同干扰强度生境中啮齿动物对苦槠种子的取食和扩散》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浙江省千岛湖地区,选择了受人类活动干扰较轻、中度和严重的3个生境,采用金属片标记法研究了啮齿动物对苦槠种子的取食和扩散。结果表明:在研究点捕获的取食种子的啮齿动物为针毛鼠(Niviventer fulvescens),尽管捕获的数量少,但种子被取食和扩散的速率很快,3个样地内的种子均在2d内被取食或扩散完毕;中等干扰强度的生境中,被就地取食的种子最多,占鉴别种子总数的37.8%。种子扩散距离大多<5m,最大扩散距离为24.76m,3个样地种子扩散均符合负指数分布,且样地间没有显着差异;饱满种子与虫蛀种子被就地取食与搬运后取食的命运没有显着差异,但饱满种子的最大扩散距离均显着大于虫蛀种子(P<0.05),除中等干扰样地中饱满种子与虫蛀种子平均扩散距离没有显着差异外,其余2个样地中饱满种子的平均扩散距离均显着大于虫蛀种子,显示啮齿动物对饱满种子与虫蛀种子有一定的区分能力。(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1年08期)

刘国库,周材权,刘延德,潘立[8](2011)在《春、夏季矮岩羊(Pseudois schaeferi)取食和卧息生境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2009年3月至8月,采用样线法在竹巴笼自然保护区对春、夏季矮岩羊的取食地和卧息地的选择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春季矮岩羊选择在2900 m左右,坡度较缓且草本覆盖度较高,灌木高度1 m左右中坡位的草甸取食,在灌木高度较高的中上位的断坡、悬崖灌丛卧息。而夏季食物相对较丰富,矮岩羊在中坡位取食和卧息的频次明显增加,矮岩羊对取食地各生境因子的选择很好地体现了草本食物和灌木食物质量的变化;夏季矮岩羊在断坡灌丛的取食频率达到35.2%,与草甸几乎相等。而卧息时选取断坡、悬崖灌丛的频率比较高。春季和夏季矮岩羊取食和卧息都主要选择了西向坡(约70%),其次选择南坡(约20%),而避免选择东坡和北坡,而坡位主要选择中坡位或中上坡位。春季人为干扰,家畜干扰对矮岩羊的取食地和卧息地的影响差异显着(P<0.05),矮岩羊取食地多选择距离家畜基本上都在500 m,或者大于500 m,而卧息要稍小于500m。与春季相比,夏季矮岩羊取食地距离人类、家畜活动的地点较近,而选择海拔较高,远离人类和家畜活动点,坡度较大的地点卧息;由于矮岩羊奔跑能力很强,水源距离是影响矮岩羊选择生境的一个因子,但并不是限制矮岩羊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说明矮岩羊对取食和卧息地的选择主要平衡食物和安全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四川省动物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1-03-18)

周伟,李宁,邓忠坚,张庆,李明会[9](2010)在《云南大中山黑颈长尾雉取食生境模拟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用ArcGIS从宏生境尺度模拟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的取食生境,期望为该物种的科学管理和生境恢复提供科学指导。外业工作分别于2006年和2008年的3–4月,2005年和2008年的10–11月在中国云南大中山进行。以资源选择函数、距离分析和生境层级选择方法评价生态因子的选择性。利用ArcGIS模拟黑颈长尾雉空间取食生境斑块。结果显示,黑颈长尾雉春、秋季潜在和实际取食生境斑块重复很大。秋季的生境斑块数量、总面积均小于春季的。秋季的斑块最小面积和平均面积却大于春季的,而秋季的潜在和实际取食斑块的最大面积却与春季的相等。春、秋两季间生存和安全条件选择的相似性是黑颈长尾雉对栖息地景观因子选择的主要策略,而景观基质选择的季节差异是辅助策略。季节间斑块的变化反映了该鸟对资源需求的差异。取食生境的片断化和小型化将导致黑颈长尾雉小种群的形成。(本文来源于《Chinese Birds》期刊2010年04期)

李宏群,廉振民,陈存根[10](2010)在《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冬季褐马鸡取食生境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冬季栖息地的特征,2006年11~12月和2007年1月,在陕西黄龙山采用样线法对褐马鸡冬季取食生境选择性做了研究.在选定的8条样线上一共测定了42个利用样方以及96个对照样方的19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褐马鸡冬季多偏向针叶林、阳坡和半阴半阳坡以及中下坡位.对利用样方和对照样方进行比较,发现褐马鸡冬季的利用样方以海拔低、接近水源和林边、人为干扰距离较近、乔木盖度和密度较小、乔木高度较低、灌木盖度和高度较大和隐蔽级较小为主要特征.主成分分析表明,前7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已经达到了78.847%,可以较好地反映褐马鸡的生境特征.第1和2主成分具有较大的信息荷载量,说明海拔、坡位、乔木密度、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乔木盖度、乔木高度、乔木胸径、灌丛盖度和灌丛高度等生态因子在生境选择中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取食生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不同植物种子依靠不同的方式实现扩散,啮齿动物对林木种子搬运后在取食点微生境和贮藏方式的选择存在偏好,研究其贮藏行为与微生境的关系是探究幼苗建成的关键。在秦岭中段火地塘林区,采用标签标记法,以锐齿槲栎、华山松和油松种子为材料,探究了小型啮齿动物对松栎混交林建群种种子扩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油松种子原地取食率显着高于锐齿槲栎和华山松种子,且啮齿动物更倾向于搬运后取食(60%)和埋藏(4.33%)华山松种子,搬运后取食距离也为华山松最大(2.49 m);锐齿槲栎小种子被搬运后埋藏的距离最大(4.92 m)。2)除华山松种子外,其他类型种子被搬运后单个取食的比例均在85%以上;油松种子不存在埋藏点,而其他类型种子90%以上均以单个形式被埋藏。3)大部分种子被啮齿动物搬运后选择在裸地丢弃;锐齿槲栎大种子(87.5%)、小种子(78.57%)和华山松种子(53.33%)较大比例被啮齿动物埋藏在灌丛下方,埋藏在裸地的种子较少。4)大部分种子在灌丛下方被取食,仅华山松种子被啮齿动物搬运到洞穴取食;除油松种子被大量原地取食外,其他类型种子被搬运到取食点的种子比例基本呈现由微生境植被复杂到简单(灌丛—草丛—灌丛边缘—裸地)而逐渐减小的趋势。种子的营养价值及取食和搬运过程中啮齿动物付出的成本是影响种子命运的关键性因子,且啮齿动物对种子埋藏和取食地点的微生境存在较明显的选择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取食生境论文参考文献

[1].植毅进,卢萍,戴年华,邵明勤,曾健辉.鄱阳湖滨藕塘生境中白鹤取食行为研究[J].生态学报.2019

[2].康海斌,王得祥,常明捷,康冰,胡有宁.啮齿动物对不同林木种子的搬运和取食微生境选择机制[J].生态学报.2017

[3].许玲霞.黑啄木取食生境偏好与潜在适宜生境[D].东北林业大学.2016

[4].曹长雷,郭心怡,王红霞,韩邦青,由玉岩.长江师范学院校园白头鹎的生境分布及取食生态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

[5].李宁,王征,鲁长虎,熊天石,傅文源.斑块生境中食果鸟类对南方红豆杉种子的取食和传播[J].生态学报.2014

[6].PHILIP,STOTT.同域分布的鹿类动物多空间尺度下取食生境利用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英文)[C].第七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1

[7].刘滨,王嵘,刘映良,徐高福,陈小勇.不同干扰强度生境中啮齿动物对苦槠种子的取食和扩散[J].生态学杂志.2011

[8].刘国库,周材权,刘延德,潘立.春、夏季矮岩羊(Pseudoisschaeferi)取食和卧息生境比较[C].四川省动物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9].周伟,李宁,邓忠坚,张庆,李明会.云南大中山黑颈长尾雉取食生境模拟分析(英文)[J].ChineseBirds.2010

[10].李宏群,廉振民,陈存根.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冬季褐马鸡取食生境的选择[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论文知识图

红隼取食地生境因子主成分特征值碎石图藏原羚秋季取食生境13个因子聚类...一17马鹿取食点在各类郁闭度生境中的分...一11马鹿卧迹在各种植被类型中的分布一12马鹿取食点植被类型分布不同生境土壤动物取食活性变化

标签:;  ;  ;  ;  ;  ;  ;  

取食生境论文_植毅进,卢萍,戴年华,邵明勤,曾健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