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蓄水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能力,喀斯特,湖泊,黑河,灌丛,沧州。
蓄水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张岚山[1](2019)在《全市建蓄水坑塘10161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张岚山)记者从日前沧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阳光政务”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沧州市采取了包括提高地表水供给能力等系列措施,推进节水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以来共引水4.71亿立方米。沧州市位于我省缺水最严重的东部平原地区,全市(本文来源于《河北日报》期刊2019-11-25)
王春蓓[2](2019)在《由蓄水工程部分调节的河道供水能力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蓄水工程调节下,河道径流的自然规律已发生改变,水源地设计供水能力,已无法用典型年径流系列直接计算。先假定不同的水源调节目标,据水库运行方案按时历法调节演算,可分别求得相应的供水保证率,并分析归纳出理论频率曲线,据此,由项目设计保证率返推供水能力。方法概念明确,精度可靠;根据工程特性、调度方案及气象条件,可确定水库运行的边界参数,便于调节演算程序化。先假定不同的水源调节目标(本文来源于《东北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06期)
袁杰[3](2019)在《祁连山黑河源区土壤储碳蓄水能力及潜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黑河源区作为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的重要组成单元,不仅是西北内陆干旱区的重要水源补给区域和天然绿色屏障,更是一个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黑河源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问题更加显得尤为迫切。土壤作为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因子,不仅能够直观反映区域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相互作用下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而且更是区域环境内最主要的水分储藏所和调节器。因此,明晰该区土壤储碳蓄水能力及潜力不仅对挖掘区域潜在碳汇功能至关重要,同时在维持生态环境安全方面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对该区生态环境保护可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基于此,选取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的重要组成单元黑河源区为研究对象,以野外调查数据和遥感数据为基础,应用多种统计方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植被覆盖现状及土壤物理性状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土壤储碳蓄水能力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揭示影响土壤储碳蓄水能力的主导因素。在此基础上,量化了研究区现阶段主要生态系统的土壤储碳蓄水量,并以土壤储碳蓄水量为现估算值不变,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情景预测下,对2030年研究区土壤储碳蓄水量进行预估,最后对研究区土壤储碳蓄水潜力进行探讨,为该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乃至祁连山国家公园后期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分析结果表明:(1)近15年以来研究区植被盖度整体自西北向东南呈逐渐增加趋势,增加面积占到研究区面积的50.58%;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草地、冰川/裸岩、林地为主,占到研究区面积的90%以上,对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计算后发现,研究区近15年内土地利用变化强度较小;各生态系统中,除草地土壤质地为砂-粉砂壤级外,其余生态系统土壤质地均为粉砂-砂壤级;各生态类型土壤容重基本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总孔隙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层变小。(2)土壤储碳能力总体上随土层的增加而减弱。(1)草地生态系统中,单位质量和单位面积土壤储碳能力大小顺序一致,均表现为湿地>高山草地>高寒草甸>高寒沼泽;(2)林地生态系统中,青海云杉单位质量和面积上土壤储碳能力均大于祁连圆柏;(3)灌丛生态系统中,单位质量和单位面积土壤储碳能力大小顺序一致,均表现为混合灌丛>箭叶锦鸡儿灌丛>金露梅灌丛。(4)生态系统间,单位质量和单位面积土壤储碳能力均表现出湿地>林地>灌丛>草地>耕地。(5)0~20cm土层中土壤容重、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总孔隙度、NDVI、高程及坡向等6个环境因素的变化是影响土壤储碳能力的主导因子,解释率为66%;30~50 cm土层中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粉砂含量、坡度、NDVI等4个环境因素的变化是影响土壤储碳能力的主导因子,解释率为62.80%。(3)土壤实际蓄水能力在土层深度范围内差异不大,土壤饱和蓄水能力随土层的增加而减小。(1)草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实际蓄水能力大小顺序为湿地>高寒沼泽>高寒草甸>高山草地;土壤饱和蓄水能力大小顺序为湿地>高寒沼泽>高山草地>高寒草甸;(2)林地生态系统中,青海云杉土壤实际蓄水能力和土壤饱和蓄水能力均强于祁连圆柏;(3)灌丛生态系统间土壤实际蓄水能力和土壤饱和蓄水能力大小顺序相反,其中土壤实际蓄水能力表现为混合灌丛>箭叶锦鸡儿灌丛>金露梅灌丛。(4)不同生态系统间,土壤实际蓄水能力大小顺序为湿地>灌丛>草地>林地>耕地,土壤饱和蓄水能力大小顺序为林地>湿地>灌丛>草地>耕地。(5)0~20 cm土层中土壤容重、土壤质量含水量、坡度及坡向是影响土壤蓄水能力的主导因素,解释率为89.1%。30~50 cm土层中土壤容重、土壤质量含水量、平均粒径、高程、土壤砂粒、土壤粉砂、坡向及NDVI是影响土壤饱和蓄水量的主导因素,解释率为69.1%。(4)研究区土壤储碳蓄水能力在空间上分布规律较为一致,基本表现出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强的分布规律。(1)2015年不同生态系统0~50 cm土层土壤储碳量由大到小顺序分别为草地(1.10?10~8 t)>灌丛(2.83?10~7 t)>沼泽湿地(6.27?10~6t)>林地(4.23?10~6 t)>耕地(1.26?10~6 t)>裸地(2.18?10~5 t)>人工用地(1.57?10~5 t),其中土壤储碳量为现估算值的情景预测下,至2030年草地和裸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将分别减少9.41?10~6 t和6.49?10~2 t,耕地、灌丛、林地、人工用地、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将分别增加2.04?10~4 t、5.64?10~6 t、7.06?10~5 t、3.06?10~4 t、6.22?10~5t。(2)2015年不同生态系统0~50 cm土层土壤蓄水储量由大到小顺序分别为草地(17.27?10~8 t)>灌丛(4.63?10~8 t)>沼泽湿地(8.70?10~7 t)>林地(5.80?10~7 t)>耕地(1.60?10~7 t)>裸地(3.50?10~6 t)>人工用地(2.14?10~6 t),其中土壤蓄水储量为现估算值的情景预测下,至2030年草地和裸地土壤蓄水储量将分别减少1.38?10~8 t和3.12?10~4 t,耕地、灌丛、林地、人工用地、沼泽湿地土壤蓄水储量将分别增加2.14?10~5 t、8.10?10~7 t、8.99?10~6 t、4.57?10~5 t、8.88?10~6 t。(5)研究区土壤储碳储碳蓄水量为现估算值不变的情景预测下,各生态系统中灌丛、林地、湿地土壤储碳蓄水潜力最大,而草地作为研究区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土壤储碳蓄水储量至2030年将明显减少且减少幅度远大于其它生态系统。(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4-01)
杨芙荣[4](2019)在《静强度有限元影响下的橡胶坝蓄水能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提取橡胶坝表面微元,获取橡胶坝拉力计算方程,确定橡胶坝拉力承载及断面内力,使用静态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目标橡胶坝进行静态有限元分析,根据橡胶坝断面拉力,建立橡胶坝曲面方程,实现橡胶坝有限元曲面拟合,分别对常见叁类高度橡胶坝内部折算应力进行计算,应力极值能够直接反应橡胶坝当前蓄水能力,实现对闸坝蓄水能力的分析。实验数据表明,与传统技术相比,静强度有限元影响下的橡胶坝蓄水能力分析技术,对单轴拉抻下的橡胶坝应力分析精度提高17%,双轴拉抻下的橡胶坝应力分析精度提高22%,可以对橡胶坝蓄水能力进行高精度分析。(本文来源于《水利技术监督》期刊2019年02期)
王永超,孙砳石,肖鑫,梁爽,李春河[5](2019)在《扎龙湿地边缘区域叁类典型土壤蓄水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2017年在干旱条件下,对扎龙湿地及其边缘区域叁类典型土壤含水量及各层土壤的剖面形态及水分物理特征进行观测基础上,建立湿地土壤水分盈亏状况的客观评价方法,分析研究扎龙湿地非饱和下垫面水分盈亏状况,揭示湿地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呈亏缺状况将导致植被类型的变化,是形成湿地景观破碎化的诱因之一,草甸沼泽土在水量得不到及时补充造成的情况下,亏缺量表现比较明显,一旦腐殖质层遭到破坏,其功能恢复将会非常困难。(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气象》期刊2019年01期)
朱金方,李俊生,赵彩云,柳晓燕,李飞飞[6](2019)在《不同植被修复年限对喀斯特地区飞机草入侵生境土壤蓄水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飞机草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主要外来有害入侵杂草,植被替代修复技术是控制飞机草入侵的主要方式之一,目前对于不同植被修复年限下的土壤蓄水能力变化鲜有研究。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分析了不同植被修复年限的生境中土壤物理性质和蓄水能力的变化,探讨不同植被修复年限对广西喀斯特地区飞机草入侵生境土壤蓄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喀斯特地区飞机草入侵生境下土壤物理性质在植被修复过程中得到明显改善,主要表现为随植被修复年限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渐降低,土壤孔隙度逐渐升高,其中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受植被修复年限的影响显着,而毛管孔隙度受植被修复年限的影响相对较小;土壤蓄水能力在植被修复过程中得到明显提高,土壤滞留蓄水量和饱和蓄水量随着植被修复年限的增加逐渐升高,修复10a后分别比未修复生境增加了174.9%和11.6%,而土壤吸持蓄水量受植被修复年限影响较小,在修复过程中无显着变化。因此,植被修复能够显着提高喀斯特地区飞机草入侵生境的土壤蓄水和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水土流失,促进入侵地的植被恢复,为外来植物入侵生态系统修复提供重要的技术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邓金运,范少英,庞灿楠,刘聪聪[7](2018)在《叁峡水库蓄水期长江中游湖泊调蓄能力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中游通江湖泊的调蓄能力与整个区域的水安全密切相关。在对洞庭湖、鄱阳湖(下称"两湖")调蓄机理探讨的基础上,揭示了两湖泊调蓄的临界状态及临界条件,分析了叁峡水库蓄水期两湖泊调蓄能力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洞庭湖与鄱阳湖具有相同的调蓄机理,其调蓄能力变化受入湖流量和长江干流顶托的双重影响,湖泊调蓄过程表现为入湖与出湖水量的动态调整,湖泊调蓄量不断向0趋近。叁峡水库运用后,两湖泊9—10月份调蓄能力下降明显,与2003—2007年相比,2008—2014年两湖汛后调蓄水量的减小更大。(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8年05期)
尤誉杰,王懿祥,张华锋,邱烷婷,吴敏娟[8](2018)在《不同人为干扰措施对天然次生灌丛土壤肥力及蓄水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遭反复干扰后退化形成的天然次生灌丛在未管护模式下难以恢复为乔木林。在浙江省临安市选择典型天然次生灌丛,以强度人为干扰为对照、分别进行保护性干扰和适度人为干扰,探讨灌丛土壤蓄水能力和肥力质量的响应。4年试验结果表明:与强度人为干扰相比,保护性干扰和适度人为干扰后的土壤总贮水量、吸持贮水量和滞留贮水量分别提高了12.41%、5.33%、17.37%和29.13%、33.23%和26.24%;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分别提高了23.35%、9.51%、17.55%和48.63%、56.08和71.05%;与强度人为干扰相比,保护性干扰和适度人为干扰的综合肥力分别提高了1.9%和38.5%,其中保护性干扰的水解氮、有机碳和有机质含量提高了12.11%、38.91%和38.94%,适度人为干扰的水解氮、有效磷、有机碳和有机质含量提高了61.97%、90.57%、130%和130.04%,保护性干扰和适度人为干扰的土壤综合评价指数分别提高了15.43%和58.94%。研究表明,与保护性干扰相比,适度人为干扰在土壤的蓄水保水、肥力和固碳增汇等方面更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有条件经营的情况下,可以选择适度人为干扰措施对天然次生灌丛进行管理从而达到加快土壤恢复的目的。(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李银发[9](2017)在《叁湖同护 绿色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抚仙湖打好水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清清溪水从大鲫鱼河流入抚仙湖,放置在溪边的环保监测设备监测着每一滴流湖的水质。走近湖边,湖水清澈见底,清风吹来,几棵海草被吹到岸边,抚仙湖管理监督员王明华赶紧过来拾起水草,他说 “我负责一公里,(本文来源于《云南日报》期刊2017-05-25)
潘方杰[10](2017)在《基于LUCC的江汉平原湖泊演变及其蓄水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湖泊作为一种天然的屏障,在抵御湖区水系洪水灾害、保障区域防洪安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自然环境变化及人类开发利用活动的影响,出现了水资源过度开发、水质恶化、湖泊萎缩、湖泊淤积等问题,对湖泊调蓄功能产生重要影响,严重威胁着湖区群众财产安全,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江汉平原为研究区域,以Landsat TM遥感影像和江汉平原土地利用数据库为基础数据源,首先对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整体特征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水体指数模型(NDWI),结合人工目视解译方法,分别提取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六个时期面积大于0.1 km2的湖泊水面面积数据,并结合收集到的湖泊属性数据建立江汉平原湖泊数据库,分析1990-2015年江汉平原湖泊时空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1990-2015年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指标的时空变化规律,探讨了各驱动因素影响下的湖泊演变机制;最后建立湖泊蓄水能力评价模型对不同时期的湖泊蓄水量进行估算。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从整个研究期来看,表现出耕地和未利用地持续减少趋势,水域和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趋势,而林地和草地波动变化;其中耕地、林地、未利用地面积分别减少了 2200.12 km2、2.82 km2和23.08 km2;而建设用地、水域、草地面积分别增加了 1036.03 km2、1169.54 km2和20.45 km2。从变化速率来看,尤其以耕地的减少、水域和建设用地的增加表现的较为突出;建设用地增长最快,其次为水域,草地增长较慢,叁者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5%、1.11%和0.57%;而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年均减少速率分别为0.40%、0.01%和0.43%,未利用地减少最快,耕地次之,林地最慢,但耕地减少量却远大于未利用地和林地,约是未利用地的95倍。各地类转化为水域的面积之和,远大于水域转化为其它地类的面积之和,水域面积呈持续增加趋势。(2)江汉平原面积大于0.1 km2的湖泊斑块数量在1990-2015年六个时期分别为563、482、424、473、417和469,除2005年略有增加外,整体呈现出持续减少的态势:湖泊斑块数量减少了 94个,减少了 16.70%。六个时期湖泊面积分别为1631.19 km2、1523.26 km2、1464.85 km2、1505.99 km2、1440.41 km2 和 1503.34 km2,湖泊总面积前期呈持续减少,后期缓慢增加的趋势;研究区湖泊总面积共减少了127.85 km2,减少了 7.84%。从空间分布上看,分布在0-50米高程范围的湖泊面积最大,总面积介于1363.42 km2-1507.62km2,约占区域总湖泊面积的92%-95%,并且呈上升趋势;1990-2015年江汉平原湖泊质心整体偏移量为5.49 km,湖泊偏移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其中2005-2010年湖泊质心偏移量最大。(3)所选取的叁个自然因素指标中,年均降雨量和年实际蒸发量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而年平均气温呈轻微波动上升趋势;具体来讲,研究期内年平均降雨量为1291.89mm,其中1990-2001年年平均降雨量为1418.61mm,2002-2015年年平均降雨量为1183.28mm,相比下降了 235.33mm;年平均气温为16.60℃,其中1990-2002年年平均气温上升了 1.91℃,2003-2015年年平均气温仅上升了 0.38℃。人类活动因素的叁个指标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14.30‰下降到2015年的4.911‰,分阶段来看呈现出先剧烈下降后缓慢上升的趋势;城镇化增长率呈现出剧烈波动到逐渐平稳趋势,1990-2001年波动剧烈,2002-2015年整体平稳;经济增长率波动较大,总体发展趋势不明显。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降雨量、人口增长率、城镇化率这叁个因子对湖泊水面面积变化的影响最为显着。(4)影响湖泊蓄水能力的因素包括湖底地形、湖泊水深、湖泊面积、河湖连通性等方面,而由于江汉平原湖泊形成的特殊性,导致湖泊蓄水能力与湖泊面积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构建湖泊水面面积与湖泊蓄水能力关系模型。据此,计算出研究期内江汉平原湖泊总的蓄水量为47.80×108m3-55.09×108m3,并且随着江汉平原湖泊水面面积的减少,湖泊蓄水量整体上呈现出降低趋势,但不同年份间变化幅度差异较大。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于湖泊演变的研究众多,而从防洪减灾的角度分析湖泊演变对区域防洪蓄水能力影响的研究比较少,并且通过构建湖泊蓄水能力评价模型,实现大范围的湖泊调蓄功能评价的研究也较缺乏,本研究能弥补该类缺口。本研究可以为区域湖泊防洪能力研究提供参考,还可以为江汉平原乃至整个湖北省的湖泊防洪建设提供科学指导。(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蓄水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蓄水工程调节下,河道径流的自然规律已发生改变,水源地设计供水能力,已无法用典型年径流系列直接计算。先假定不同的水源调节目标,据水库运行方案按时历法调节演算,可分别求得相应的供水保证率,并分析归纳出理论频率曲线,据此,由项目设计保证率返推供水能力。方法概念明确,精度可靠;根据工程特性、调度方案及气象条件,可确定水库运行的边界参数,便于调节演算程序化。先假定不同的水源调节目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蓄水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1].张岚山.全市建蓄水坑塘10161座[N].河北日报.2019
[2].王春蓓.由蓄水工程部分调节的河道供水能力计算[J].东北水利水电.2019
[3].袁杰.祁连山黑河源区土壤储碳蓄水能力及潜力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9
[4].杨芙荣.静强度有限元影响下的橡胶坝蓄水能力分析[J].水利技术监督.2019
[5].王永超,孙砳石,肖鑫,梁爽,李春河.扎龙湿地边缘区域叁类典型土壤蓄水能力研究[J].黑龙江气象.2019
[6].朱金方,李俊生,赵彩云,柳晓燕,李飞飞.不同植被修复年限对喀斯特地区飞机草入侵生境土壤蓄水能力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9
[7].邓金运,范少英,庞灿楠,刘聪聪.叁峡水库蓄水期长江中游湖泊调蓄能力变化[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8
[8].尤誉杰,王懿祥,张华锋,邱烷婷,吴敏娟.不同人为干扰措施对天然次生灌丛土壤肥力及蓄水能力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8
[9].李银发.叁湖同护绿色发展[N].云南日报.2017
[10].潘方杰.基于LUCC的江汉平原湖泊演变及其蓄水能力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