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子区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分子,区间,标记,细胞,地龙,序列,锈菌。
分子区间论文文献综述
王桂秀,吕惠萍,殷保华[1](2018)在《尿嘧啶及其5位取代物分子的指纹区间的非谐性振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B3LYP/6-311++G~(**)水平上利用振动二阶微扰理论对2-吡啶酮,尿嘧啶及其5-取代物:5-溴-尿嘧啶、5-氯-尿嘧啶、5-氟-尿嘧啶、5-叁氟甲基-尿嘧啶、5-腈-尿嘧啶、5-羟基-尿嘧啶(排斥式和氢键式)、胸腺嘧啶分子做了非谐性计算,研究这些分子在1 600~1 850 cm-1指纹区间振动模式的非谐性频率,非谐性常数与取代基影响的关系,并计算了费米共振峰,用振动激子模型模拟了耦合常数.和2-吡啶酮中的C=O和C=C伸缩振动相比,不同的5位取代基引起嘧啶分子中C=O跃迁偶极矩波动,取代基的电负性使C=C伸缩的跃迁偶极矩增加,并使得嘧啶分子中C=O和C=C伸缩振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值改变显着,跃迁偶极耦合常数值和跃迁振动电子立方密度充分说明电子相互作用对模式间的耦合起着关键作用.(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曾丹妮[2](2017)在《从转染细胞活性Meta分析SPIO用于分子影像学研究的最佳浓度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检测转染细胞的活性,Meta分析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在分子影像学实验中用于转染细胞的最佳浓度区间。方法:系统检索国外(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及国内主要数据库(万方、维普、中国知网及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建库至2016年3月间关于SPIO转染细胞的最佳浓度区间的相关文献,结合Cochrane协作网的推荐,制定纳入研究文献的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并提取研究数据。采用STATA 12.0进行统计学分析:偏倚性检验(Begg’s检验)、异质性检验(I2、P值、Q值检验法),在异质性较大时行亚组分析,讨论各组异质性(I2、P值、Q值检验法),计算各组死细胞比率均差值在各浓度上的合并效应量及95%可信区间,并画出SPIO浓度对细胞活性影响的剂量反应曲线,获取最佳浓度区间。结果:共14篇国内外研究论着符合纳入标准,文献异质性检验I2=60.61%;P=2.675×10-9;Q=139.62,提示数据组间存在显着的异质性,故进一步行亚组分析,按SPIO修饰或标记材料不同分为4组[A组:SPIO-聚乙烯酰胺(PEI)组;B组:SPIO-多聚赖氨酸(PLL)组;C组:SPIO-葡聚糖组;D组:SPIO-核苷酸组],各组数据无明显异质性;拟合各组各浓度节点死细胞比率均差值及95%可信区间,画出剂量反应曲线(叁次样条插值拟合曲线),分别得到A至D组较适宜的浓度区间值:4~6μg/m L、10~50μg/m L、10~50μg/m L、5~25μg/m L。Deeks漏斗图呈较对称漏斗形,P=0.23>0.1,表明数据无明显发表偏倚。结论:在分子影像学研究中,当SPIO由聚乙烯酰胺(PEI)、葡聚糖、葡聚糖-多聚赖氨酸(PLL)包裹或制备为SPIO-核苷酸探针时,以SPIO对细胞的毒性影响为主要衡量指标,标记细胞的适宜浓度区间分别为:4~6μg/m L、10~50μg/m L、10~50μg/m L、5~25μg/m L。(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侯红艳[3](2017)在《TIGIT分子调控NK细胞功能异质性的机制研究及健康成人淋巴细胞功能参考区间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TIGIT分子调控健康个体NK细胞功能异质性的机制研究[目的]研究TIGIT分子在健康个体NK细胞上的表达及其调控NK细胞功能异质性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健康志愿者和四个疾病组(非活动性HBV携带者、潜伏性结核感染、自身免疫病、胃肠癌)患者的新鲜外周血,通过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cyte cells,PBMCs)。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NK细胞表面TIGIT分子的表达。流式评估NK细胞的表型和功能并分析其与TIGIT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在健康个体PBMCs中加入TIGIT Fc融合蛋白或对照IgG共同孵育,观察封闭TIGIT信号通路后对NK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及杀伤活性的影响。[结果]我们发现TIGIT分子明显表达在NK细胞表面。健康个体NK细胞上TIGIT的表达水平呈现个体差异性,且和NK细胞的表型和功能呈负相关关系。根据TIGIT的表达水平可以将NK细胞分为叁个亚群,低表达TIGIT(TIGIT%:30%-50%)、中表达 TIGIT(TIGIT%:50%-70%)和高表达 TIGIT(TIGIT%:70%-90%)的 NK 细胞。我们发现TIGIT低表达的NK细胞其脱颗粒、细胞因子分泌和杀伤活性均高于TIGIT高表达的NK细胞,但TIGIT表达水平与健康个体NK细胞的凋亡和增殖能力无明显相关性。封闭TIGIT信号通路后明显提高NK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特别是在TIGIT高表达的NK细胞中。和健康对照相比,我们进一步发现消化道肿瘤患者NK细胞上TIGIT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相反,该分子在自身免疫病患者NK细胞上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并且,消化道肿瘤和自身免疫病患者NK细胞上TIGIT的表达水平和分泌IFN-γ的能力也呈负相关关系。[结论]健康个体NK细胞上TIGIT分子的表达具有个体差异性,且TIGIT表达水平和NK细胞功能异质性相关。该研究发现并证实了 TIGIT信号通路是调控健康个体NK细胞功能异质性的分子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个体间对多种疾病,如感染、自身免疫病和肿瘤易感性的不同。第二部分探讨健康成人NK细胞功能的参考区间[目的]探讨NK细胞功能检测的方法并建立健康成人NK细胞功能的参考区间。[方法]该研究纳入160例健康成人和30例新近诊断的结直肠癌患者。采集其新鲜外周血,通过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s。使用IL-12和IL-18诱导PBMCs,并通过流式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技术检测NK细胞胞内IFN-y的表达。PBMCs与人白血病细胞K562共同孵育后,流式检测NK细胞表面脱颗粒指标CD107a的表达。使用IL-12活化PBMCs,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上清液中可溶性 IFN-γ 的水平。[结果]健康成人NK细胞分泌IFN-y的能力和CD107a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而且和IL-12诱导后PBMCs上清液中可溶性IFN-y的水平也呈正相关关系。因此,以上叁个指标均可用于评估NK细胞的活性。此外,在评估年龄和性别对NK细胞活性的影响时,我们发现NK细胞活性在不同年龄、性别组的健康成人中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我们用评估了 160例健康个体NK细胞中IFN-γ和CD107a的表达以及PBMCs上清液中可溶性IFN-γ水平,建立了代表NK细胞功能指标的参考区间。以上指标的均值和参考区间分别为:IFN-y+NK(%):28.09(11.3-51.95);CD107a+NK(%):17.90(9.852-27.56);可溶性 IFN-y(pg/ml):330.4(41.38-717.8)。我们进一步在结直肠癌患者中对已建立的参考区间进行验证,发现癌症患者NK细胞中IFN-y的表达(11.28 ±0.8075 vs.28.09 ±1.014,p<0.001)和 CD107a 的表达(5.151±0.8526vs.17.9 ± 0.4198,p<0.001)确实显着低于健康成人水平。[结论]该研究使用较简便的方法来综合评估NK细胞功能,建立了健康成人NK细胞功能的参考区间,并在结直肠癌患者中进一步验证了该区间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NK细胞功能参考区间在宿主免疫状的评估,免疫相关性疾病的诊断和预后监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第叁部分采用多色流式技术建立健康成人全血淋巴细胞功能的参考区间[目的]建立使用流式评估全血中淋巴细胞活性的方法及健康成人淋巴细胞功能的参考区间。[方法]收集200例健康成人的新鲜外周血,通过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s。在PMA/离子霉素的诱导下,通过流式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技术检测CD4+T、CD8+T和NK细胞胞内细胞因子(IFN-γ、TNF-α、IL-2)的表达。流式检测CD4+T、CD8+T细胞、NK细胞天然状态下活化性受体(HLA-DR、NKG2D)、趋化因子受体(CCR7)的表达及其杀伤活性。流式检测稀释全血在PMA/离子霉素诱导后,CD4+T、CD8+T细胞、NK细胞中IFN-γ的表达。[结果]PBMCs在PMA/离子霉素诱导下,CD4+T、CD8+T和NK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与TNF-α和IL-2均呈正相关关系,IFN-γ的分泌能力与细胞的活化、趋化及杀伤活性之间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可以将IFN-y的分泌能力作为评估淋巴细胞功能的指标。为了进一步简化实验步骤,我们使用稀释的全血代替PBMCs,通过探讨不同浓度PMA及不同作用时间的诱导条件下对IFN-γ分泌的影响,发现50 ng/ml PMA联合1μM离子霉素作用4小时是活化稀释全血的最适条件。因此,我们建立了在全血中通过流式检测IFN-y表达来同时评估CD4+T、CD8+T和NK细胞功能的方法,且该方法在检测同一个体的多个样本时具有很好的可重复性。据此,我们建立了健康成人CD4+T、CD8+T和NK细胞功能的参考区间,并进一步在肾移植术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和健康成人相比,移植术后患者的淋巴细胞活性显着降低,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淋巴细胞活性则显着升高。[结论]该研究用IFN-γ 一项指标同时对叁种淋巴细胞功能进行评估,为临床评估淋巴细胞功能提供了更加简便、易行的实验方法。我们建立的健康成人CD4+T、CD8+T和NK细胞功能参考区间,在宿主免疫状态的评估、疾病诊断、预后监测和个体化治疗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4-01)
王付平[4](2015)在《新疆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和分子多样性分析及与中国西部其他流行区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条锈病是小麦上极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流行年份给小麦造成了惨重的产量损失。该病害病原菌是一种严格的活体营养专性寄生物,具有高度的变异性,而毒性变异是病害再次流行的主导因素,明确该病菌群体毒性变异原因及流行规律,对病害的有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地理环境复杂,小麦安全生产也受到该病害的威胁,而对该地区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变异及与其他流行区间的关系目前知之甚少,鉴于此,本研究对采自中国西部五省(新疆、西藏、甘肃、宁夏和青海)308个条锈菌菌系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比较不同流行区间的关系,取得以下重要研究结果。1.通过19个中国鉴别寄主将308个条锈菌菌系区分为56个毒性类型,新疆(R1)178个被区分为27个已知致病类型和8个未知小种,其中HY46-8为主要优势类群,频率高达33.71%,而其他小种(致病型)的频率低于10%。98个来自青海、宁夏、甘肃叁省的菌系(R2)被鉴定为18个已知小种(致病型)和6个新小种,其中,CYR32和CYR33为该区域主要流行小种,毒性频率分别为26.8%和18.54%。在西藏流行区(R3),33个菌系鉴定出了14个已知小种和3个新小种,其中CYR25频率最高,为18.18%,其他小种的频率相对较低,未达到5%。毒性普较窄的古老小种(CYR28之前的小种),仅仅在新疆和西藏流行区监测到,而对Yr26抗病基因具有毒性的新小种,只存在内地流行区(甘肃、青海和宁夏),未在新疆和西藏监测到,说明不同的地区间,条锈菌的毒性组成差异大。分析条锈菌小种对不同抗病基因的毒性频率,结果显示存在显着差异性(P<0.01),而且不同流行区间的相关性很低(相关系数r=0.0072)。2.毒性多样性显示,不同区域条锈菌群体存在着差异,在整体物种水平上,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2.0,条带多态性百分率(P)为98.47%,多态性位点(NP)为15,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89,香农信息指数I和毒性基因多样性指数H在叁个流行区分别为0.62、0.63、0.60和0.23、0.31、0.17,方差分析表明条锈菌毒性多样性存在显着差异(α=0.05),内地群体最高,新疆次之,西藏群体最低,分析造成不同区系间群体毒性多样性差异显着的原因可能是局部气候条件及寄主布局共同作用的结果。3.用15对SSR引物对新疆、内地、西藏叁个流行区小麦条锈菌群体分子多样性分析,香农信息指数I分别为0.67、0.64和0.62,显着性分析显示新疆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西藏最低。新疆地区亚群体间不存在遗传分化,遗传相似度高;而叁大群体间分化值分别为0.04、0.05、0.03,存在显着差异(P<0.01),表明叁个群体遗传距离远,存在遗传变异,并且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占98%,群体间只占2%。连锁不平衡检验表明甘肃群体可能存在有性重组(rd=0.07,P=0.01)过程,而新疆和西藏群体很少发生。4.结合毒性和分子数据分析表明,新疆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结构和其他流行区群体相似,但多样性水平较为丰富。系统进化树构建和聚类分析揭示新疆是一个独立的条锈病流行区,而且与内地和西藏群体间的基因交流较少,这些研究结果对指导全国小麦条锈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李晓伟,李震宇,何盼,张允娜,王东琴[5](2013)在《基于正交设计优化款冬花反向简单重复序列区间多态性分子标记(ISSR)反应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正交试验设计,优化款冬花(Tussilago farfara L.)的ISSR反应体系,并分析各因素及因素间二阶交互作用对整个体系的影响。方法采用含交互作用的正交表L27(313)进行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并采用方差法和极差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建立了稳定性高、重复性好的款冬花反向简单重复序列区间多态性分子标记(ISSR)反应体系,其中,Mg2+对款冬花反向简单重复序列区间多态性分子标记体系影响最显着(P<0.01),其次是Taq酶(P<0.05)、dNTPs(P<0.05);二阶交互作用中,Mg2+与dNTPs的交互作用对体系影响最大(P<0.1)。结论在ISSR反应体系的优化过程中,应要特别注意考察体系中各因素及因素间二阶交互作用对整个体系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学杂志》期刊2013年24期)
王琳艳,曹晨忠,朱韵[6](2012)在《指定紫外吸收区间的4,4’-二取代二苯乙烯分子的设计与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作者报导的反式4,4’-二取代二苯乙烯化合物紫外吸收能量方程进行计算,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在指定紫外吸收波长区间有吸收的反式4,4’-二取代二苯乙烯化合物.通过实验测定其紫外吸收能量,比较了文献报导的2个方程的设计合理性,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叁参数的方程,对目标化合物的紫外吸收能量进行计算和设计.结果表明,文献报导的2个方程基本上可以用于分子设计,而新提出的叁参数方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相关性更好.方法可为二苯乙烯类光学材料的分子设计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吴文如,李薇,赖小平[7](2011)在《地龙类药用动物的简单序列重复区间分子鉴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利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SSR)分子标记方法在核酸分子水平上鉴别不同来源的地龙类药用动物。【方法】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能扩增明显多态性条带的引物,对采集自广东、福建、湖北、上海等地的7个不同品种的地龙类药用动物样品进行扩增和凝胶电泳分析,寻找特征位点。采用NTSYS软件计算材料间的相似系数,并用UPGMA法构建系统树,按遗传距离构建分子聚类图。【结果】8条引物共扩增出137个DNA片段,其中127个片段呈现多态性,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2.35%,可单独或联合应用鉴别地龙类药用动物。【结论】ISSR分子标记技术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重现性,可用于地龙类药用动物的鉴别和遗传亲缘关系研究。(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姚火春[8](2009)在《猪链球菌2型MRP的分子致病作用及16S~23S rDNA区间序列鉴定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猪链球菌2型(Streptococcus suis type2,SS2)是猪链球菌病的重要病原,能导致仔猪患脑膜炎、败血症、关节炎、心内膜炎、肺炎,且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对养猪业及公共卫生均构成严重威胁。本文研究了重组猪链球菌2型MRP诱导猪肺巨噬细胞凋亡,以阐明猪链球菌2型的分子致病机理;建立了基于16S~23S rDNA区间序列(Intergenic Spacer region, ISR)的鉴定猪源链球菌的PCR方法;对猪链球菌1998年江苏分离株进行了病原学研究。以纯化的重组猪链球菌2型MRP蛋白与猪肺巨噬细胞作用,研究MRP对猪巨噬细胞的致病作用,以探讨MRP的致病机制。通过光学显微镜形态及电子显微镜形态观察,DNA琼脂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等手段,研究MRP对猪巨噬细胞的作用。结果表明,50μg/mL和100μg/mL的重组MRP能诱导猪肺巨噬细胞发生凋亡,在作用6h后,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可见感染细胞呈现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DNA琼脂凝胶电泳呈“梯带”图谱,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明显的亚二倍体DNA峰,凋亡率分别为10.8%和13.32%。证实MRP是SS2的重要毒力因子。猪链球菌2型与马链球菌兽疫亚种是我国猪源链球菌病的两种主要病原,对养猪业构成严重威胁。本试验利用16S-23S rDNA区间序列(ISR)的多态性,结合16S rDNA和23S rDNA的保守性,分别在16S rDNA末端和23S rDNA前端保守区设计上下游引物,PCR结果为23株猪源和8株人源猪链球菌2型参考株及分离株扩增长度约为1180bp,1株猪链球菌2型弱毒株(T15)为1070bp,25株马链球菌兽疫亚种约为1390bp,因此由PCR产物长度可区分猪链球菌和马链球菌兽疫亚种,从而达到一对引物区分两种细菌的目的。另外,针对猪链球菌2型和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分别在16S-23S rDNA区间序列内设计两对引物,结果显示能特异性地扩增出230和190bp的目的片段。由此,基于16S-23S rDNA ISR的PCR技术能鉴定猪链球菌2型和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对叁株代表菌(HA9801, T15, ATCC35246)的16S-23S rDNA ISR进行测序发现,种的差异表现为碱基的插入和缺失,此对引物为区分猪链球菌2型强毒和弱毒株提供了可能。取1998年在江苏分离的3株猪源链球菌,进行了病原学鉴定。其形态、染色均符合链球菌的特点,具α或β溶血,生化试验结果不稳定。用国际通用的链球菌乳胶分型诊断液检测上述分离株,均不在其检测范围,即不属于链球菌兰氏分群的A~G群。但它们凝集猪链球菌2型抗血清,人工接种小鼠无致病性,兔有致病性。表明此次流行的猪败血症的病原不同于以往曾在我国广泛流行的马腺疫链球菌兽疫亚种,而是猪链球菌2型。(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9-12-01)
朱志良,葛元新,马红梅,赵建夫[9](2008)在《不同分子质量区间腐殖酸的氯化反应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自配的腐殖酸水样为研究对象,投加次氯酸钠对其进行消毒,考察了消毒过程中叁卤甲烷、卤乙酸的生成量及DOC、UV254、A410、A465/A656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分子质量为50~100 ku的腐殖酸为生成叁卤甲烷和卤乙酸的最主要前体物;消毒反应后,各分子质量区间腐殖酸的DOC、UV254和A410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对小分子质量腐殖酸的DOC、UV254和A410的去除率高于对大分子质量腐殖酸的;A465/A656的变化表明消毒过程中腐殖酸的分子质量呈下降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08年19期)
胡佳林,郑学礼,王倩,陈晓光,黄勇平[10](2008)在《应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分子标记鉴定我国12个城市与地区常见嗜尸蝇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ISSR分子标记鉴定我国不同地区常见嗜尸蝇类,分析其亲源关系及基因差异。方法采集广州、深圳、阳江、南京、长春、宜昌、北京、武汉等12个城市与地区常见嗜尸蝇类:家蝇(Musca domestica),丝光绿蝇(Lucilia sericata),大头金蝇(Chrysomyia megacephala),黑尾麻蝇(Helicophagella melanura),棕尾别麻蝇(Boetthcherisca peregrina)。设计22个ISSR引物,对采集的蝇类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从中筛选出8个引物用于我国不同地区法医蝇类的鉴定,进行ISSR分析,用PAUP聚类分析软件绘制聚类图。结果8种ISSR引物鉴定我国部分城市与地区5种蝇类,总共扩增样品次数为121,可放大679个清晰和稳定的带,其中516个是多态性。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城市与地区的家蝇、大头金蝇、丝光绿蝇、棕尾麻蝇、黑尾麻蝇分别呈现不同带谱,不同地区的家蝇呈现种内与地域多态性的遗传带谱,而5种腐尸性蝇种间呈现完全不同的带谱,发现种特异性的片段。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0个不同地区的家蝇聚类为一棵分枝树,细分为4个不同层次的类群,不同地区的大头金蝇、丝光绿蝇的绝大多数种类聚类在一起,亦存在种内基因型与地理株的基因组DNA差异。结论应用ISSR技术,首次对我国12个城市和地区的常见嗜尸蝇类做出鉴定,揭示我国10个城市与地区的家蝇种类存在种内基因型和遗传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大头金蝇、丝光绿蝇亦存在种内基因型与地理株基因组DNA的差异。(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分子区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检测转染细胞的活性,Meta分析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在分子影像学实验中用于转染细胞的最佳浓度区间。方法:系统检索国外(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及国内主要数据库(万方、维普、中国知网及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建库至2016年3月间关于SPIO转染细胞的最佳浓度区间的相关文献,结合Cochrane协作网的推荐,制定纳入研究文献的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并提取研究数据。采用STATA 12.0进行统计学分析:偏倚性检验(Begg’s检验)、异质性检验(I2、P值、Q值检验法),在异质性较大时行亚组分析,讨论各组异质性(I2、P值、Q值检验法),计算各组死细胞比率均差值在各浓度上的合并效应量及95%可信区间,并画出SPIO浓度对细胞活性影响的剂量反应曲线,获取最佳浓度区间。结果:共14篇国内外研究论着符合纳入标准,文献异质性检验I2=60.61%;P=2.675×10-9;Q=139.62,提示数据组间存在显着的异质性,故进一步行亚组分析,按SPIO修饰或标记材料不同分为4组[A组:SPIO-聚乙烯酰胺(PEI)组;B组:SPIO-多聚赖氨酸(PLL)组;C组:SPIO-葡聚糖组;D组:SPIO-核苷酸组],各组数据无明显异质性;拟合各组各浓度节点死细胞比率均差值及95%可信区间,画出剂量反应曲线(叁次样条插值拟合曲线),分别得到A至D组较适宜的浓度区间值:4~6μg/m L、10~50μg/m L、10~50μg/m L、5~25μg/m L。Deeks漏斗图呈较对称漏斗形,P=0.23>0.1,表明数据无明显发表偏倚。结论:在分子影像学研究中,当SPIO由聚乙烯酰胺(PEI)、葡聚糖、葡聚糖-多聚赖氨酸(PLL)包裹或制备为SPIO-核苷酸探针时,以SPIO对细胞的毒性影响为主要衡量指标,标记细胞的适宜浓度区间分别为:4~6μg/m L、10~50μg/m L、10~50μg/m L、5~25μg/m L。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子区间论文参考文献
[1].王桂秀,吕惠萍,殷保华.尿嘧啶及其5位取代物分子的指纹区间的非谐性振动特征[J].化学研究.2018
[2].曾丹妮.从转染细胞活性Meta分析SPIO用于分子影像学研究的最佳浓度区间[D].重庆医科大学.2017
[3].侯红艳.TIGIT分子调控NK细胞功能异质性的机制研究及健康成人淋巴细胞功能参考区间的建立[D].华中科技大学.2017
[4].王付平.新疆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和分子多样性分析及与中国西部其他流行区间的关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5].李晓伟,李震宇,何盼,张允娜,王东琴.基于正交设计优化款冬花反向简单重复序列区间多态性分子标记(ISSR)反应体系[J].中国药学杂志.2013
[6].王琳艳,曹晨忠,朱韵.指定紫外吸收区间的4,4’-二取代二苯乙烯分子的设计与合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7].吴文如,李薇,赖小平.地龙类药用动物的简单序列重复区间分子鉴定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
[8].姚火春.猪链球菌2型MRP的分子致病作用及16S~23SrDNA区间序列鉴定方法[D].南京农业大学.2009
[9].朱志良,葛元新,马红梅,赵建夫.不同分子质量区间腐殖酸的氯化反应特性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8
[10].胡佳林,郑学礼,王倩,陈晓光,黄勇平.应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分子标记鉴定我国12个城市与地区常见嗜尸蝇类的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