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言语论文_彭思远,牛盾

导读:本文包含了视觉言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视觉,表征,言语,记忆,工作,效应,负载。

视觉言语论文文献综述

彭思远,牛盾[1](2018)在《言语工作记忆表征在不同负载条件下的视觉注意捕获》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视觉工作记忆对视觉注意选择自上而下的引导或捕获作用得到了大量研究的证实。而同样作为工作记忆子成分的言语工作记忆,对视觉注意选择的影响却饱受争议。本研究采用工作记忆与视觉搜索相结合的双任务范式,通过两个行为实验来探究不同知觉负载和工作记忆负载条件下与言语工作记忆内容相匹配刺激的注意捕获效应。实验1发现,知觉负载的高低影响注意选择的速度,在不同知觉负载条件下,与言语工作记忆内容相匹配的目标或干扰刺激均能捕获注意。实验2将言语工作记忆的负载增加到两个,结果发现,知觉负载的影响减弱了,在不同知觉负载条件下,当言语工作记忆内容中有一个刺激与视觉搜索任务中的刺激相匹配时,目标匹配条件下的注意捕获效应消失了,而干扰匹配条件下的捕获效应仍然存在;当这两个言语工作记忆表征都与搜索任务中的刺激相匹配时,无论是与目标刺激还是干扰刺激相匹配均发现了显着的注意捕获效应,且一个干扰匹配与两个干扰匹配条件下的注意捕获效应之间无显着差异。这些结果表明,知觉负载影响注意选择的速度,且受到工作记忆负载的调节,与言语工作记忆内容相匹配的刺激能有效地捕获注意,在认知资源充分的情况下,能够存在多个言语工作记忆表征对视觉注意的捕获。(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滕斯瑶[2](2018)在《SNARC效应中视觉—空间和言语工作记忆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若干对数字的研究如大小比较、奇偶判断任务中,研究者们均发现,被试对一系列数字里较小的数总是左手反应较快,而对较大的数则总是右手较快。研究者将这种数字大小和空间方位的系统性关联称为“空间-数字反应编码联合”(the Spatial-Numerical Association of Response Codes)效应,也就是SNARC效应,这一效应常常是不受实验任务影响而自发、自动产生的。最早对SNARC效应产生机制的解释是心理数字线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加工数字时会将其自左向右以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在心理空间中的一条模拟直线上,当知觉到某个数字时,其所对应的心理空间方位就被自动激活,从而易化或干扰了相应方位的反应。然而当要求被试记忆一串数字的同时进行大小比较的任务时发现,SNARC效应被顺序位置效应(ordinal positional effect)所代替,因此有人提出数字-空间表征的工作记忆,认为是工作记忆中保存的数列的顺序,而非数字大小本身决定了数字和空间的关系。那么究竟SNARC效应与顺序位置效应是来自共同的工作记忆基础,还是二者分别基于长时记忆的固有反应和工作记忆中的临时顺序呢?如是前者,又是工作记忆的哪些成分在起作用呢?本文通过视觉和言语工作记忆负载下的数字判断任务加以研究。实验一采用双任务范式,让被试在记忆视觉呈现的3个、5个或7个数字的顺序(工作记忆任务)后,对记忆过的数字的大小(实验一 a)或奇偶(实验一 b)进行判断(判断任务)。实验为以工作记忆负载水平(3vs.5vs.7)、反应的空间方位(左手vs.右手)和数字大小(大于5vs.小于5)为自变量的叁因素组内设计。结果发现,在大小判断任务中,顺序位置效应和SNARC效应随着工作记忆负载的加大而产生了相互影响,在记忆数字个数为7个时,顺序位置效应消失了,这说明两种效应通过某种相似的机制产生,即均来自工作记忆中对顺序信息的加工,反驳了双过程理论认为的SNARC效应完全来自于长时记忆中大小-空间的固有映射的观点。而奇偶判断任务中两种效应却能够共同存在,我们认为这是由于奇偶判断任务中SNARC效应需要调动的是言语-空间的工作记忆通路,而实验一中顺序位置效应的基础是视觉-空间工作记忆,两者相对独立,互不影响。实验二中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假设,将工作记忆任务的数字顺序记忆由视觉呈现改为了听觉呈现,即由视觉-空间工作记忆任务改为言语工作记忆任务。结果发现,实验结果与实验一相反,在大小比较任务中SNARC效应和顺序位置效应共存,但在奇偶判断任务中,两者随工作记忆负载增加而受到影响。这一结果可以证明SNARC效应确实是来源于于工作记忆的加工,但在不同情况下占用不同的加工通道:进行大小比较时SNARC效应由工作记忆的视觉-空间成分所主导,因此只受到实验一中视觉空间工作记忆负载的影响,而进行奇偶判断时SNARC效应由语音工作记忆加工形成,因此只受到实验二中语音工作记忆负载的影响。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SNARC效应并不像双过程解释所说仅仅源于长时记忆中的固有模式,而是和顺序位置效应具有共同的产生机制,均需要工作记忆资源对顺序信息进行加工,印证了工作记忆解释的适用性。(2)进行大小比较时SNARC效应由工作记忆的视觉-空间成分所主导,因此只受到视觉空间工作记忆负载的影响,而进行奇偶判断时SNARC效应由语音工作记忆加工形成,因此只受到语音工作记忆负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潘云[3](2018)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指导下《不相关言语对视觉觉察的影响》翻译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不相关言语对视觉觉察的影响》是一篇心理语言学领域的学术论文,专业性较强,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翻译难度较大。为准确传达原文信息,注重信息传递的效果和译文读者的反应,同时兼顾原文意义和形式的准确传译,在本翻译项目中,译者依据彼得·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通过文本功能定位和语言特点分析,在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指导下并运用相关翻译技巧开展翻译实践。在翻译报告中,笔者在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指导下,解决实际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如心理语言学术语、图表、长难句的翻译。本文涉及的术语有两类:固定术语和半专业术语,通过查询专业词典完成前者的翻译,通过参照平行文本和知网翻译助手等工具完成后者翻译。图表翻译时充分考虑外国读者接受度,翻译图表中长串词组时,根据词与词之间的内在逻辑修饰关系是否清晰,灵活选用顺译法或倒译法。通过合理断句后使用人称代词和被动语态完成长难句的翻译。通过对文本的翻译,探索和总结出翻译此类专业型文本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解决翻译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以翻译出地道译文,使目标语读者读懂该译文受益并提升译者的翻译实践能力是本次翻译实践项目的最终目标。该研究目的是在翻译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例分析中解决问题,最后用研究成果重新指导今后的翻译实践。(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8-03-01)

王秀礼[4](2017)在《言语和视觉工作记忆表征引导视觉注意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视觉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系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通过视觉系统接受大量的刺激,然而视觉系统接受的大量刺激只有有限的一部分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加工。注意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从视觉场景中选择出与当前任务相关的信息做进一步加工,另一方面抑制与当前任务无关的干扰刺激,以确保有限的加工资源不被干扰刺激占用。视觉注意的引导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自下而上的刺激驱动方式,例如,视觉场景中的凸显刺激对视觉注意的自动捕获;另一种是自上而下的目标导向方式,例如,保持在工作记忆中的目标表征对视觉注意的引导效应。关于工作记忆表征对视觉注意的引导效应,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得到不少结果。无论工作记忆表征为视觉表征还是言语表征,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够表现出对视觉注意的引导效应。言语工作记忆对视觉注意的引导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常见,对其机制的研究更有价值。工作记忆表征对视觉注意的引导过程包括早期的自动引导过程和后期的受控制的引导过程。以往对言语工作记忆表征引导效应的研究中,主要探讨了言语工作记忆表征能否引导视觉注意,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果,而未发现言语工作记忆表征引导效应的研究中,并未详细讨论过没有发现引导效应的原因。以往的研究中探讨过视觉工作记忆表征引导效应的影响因素,而鲜有讨论言语工作记忆表征引导效应的影响因素。如前所述,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影响的是工作记忆表征是否强健和后期的认知控制过程是否干扰早期的注意引导。本研究将重点讨论在言语工作记忆表征条件下,引导效应如何受到认知控制因素的干扰,言语工作记忆表征的引导过程与视觉工作记忆表征条件下相比有何特点,并且保证在研究中工作记忆表征的强健性满足以往研究中可以引导注意的条件。在视觉工作记忆表征对视觉注意引导效应的研究中,通常通过控制工作记忆任务记忆项呈现的SOA和任务难度来控制认知控制因素的介入。SOA越长,任务完成所需时间越长,被试越容易使用一定的策略来完成任务,越容易导致认知控制的介入。在后续的实验中将控制这些因素来探讨言语工作记忆表征对视觉注意的引导效应,以及言语和视觉工作记忆表征引导效应之间的差异。本研究通过四个实验,探讨了认知控制对言语工作记忆表征对视觉注意引导效应的影响以及视觉和言语工作记忆表征对于视觉注意的引导效应之间的差异。实验一使用Dombrowe等(2010)所采用的在工作记忆任务保持阶段完成视觉搜索任务的任务范式,探讨言语工作记忆表征对视觉注意引导效应的时间进程,实验结果发现,在记忆项呈现的SOA为300ms和1000ms时均发现了言语工作记忆表征对视觉注意的引导效应,而在3500ms时引导效应消失了。实验二使用在工作记忆任务保持阶段完成注意探测任务的双任务范式,并在中性条件和干扰项匹配的无效条件的基础上加入目标项匹配的有效条件,探讨减少认知控制的影响后在3500ms的SOA条件下能否表现出言语工作记忆表征的引导效应,结果发现,在无效条件下观察到了言语工作记忆表征的引导效应,而在有效条件下没有观察到引导效应。实验叁探究实验二中有效条件下没有观察到引导效应是否是由于SOA导致的认知控制的影响,结果发现,在SOA为300ms时有效条件下仍未观察到言语工作记忆表征的引导效应。实验四进一步探究有效条件下没有观察到引导效应是否受工作记忆表征类型影响,结果发现,在视觉工作记忆表征的有效条件下表现出了引导效应。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言语工作记忆表征能够在早期引导视觉注意,这一引导效应会在后期一定强度的认知控制的影响下消失,言语工作记忆表征的引导效应比视觉工作记忆表征下更容易受到认知控制的影响。(2)在注意引导过程的早期阶段,视觉工作记忆表征比言语工作记忆表征对视觉注意的引导效应更强。(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6-12)

辛晓雷[5](2017)在《视觉工作记忆中客体的视觉和言语编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些行为和神经科学的研究已经证明,视觉工作记忆中的客体刺激同时存在视觉和言语两种不同的编码方式。在此结论的基础上,本研究尝试分析不同因素对视觉工作记忆中客体的视觉和言语编码的影响方式。使用变化觉察范式共设计叁个实验分别研究叁种不同的因素,包括任务要求,记忆中的时间因素和记忆项的空间位置因素。实验一通过记忆探测项的改变来实现不同的工作记忆任务要求:只判断颜色,判断颜色或代表颜色的文字,只判断代表颜色的文字。结果,工作记忆中视觉客体的言语编码是自动发生的,而且被试会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改变自己对视觉客体的编码方式,调整言语编码的程度。实验二探讨了记忆客体不同呈现时间和不同的记忆延迟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记忆项的呈现时间和记忆延迟时间的变化更多的是对工作记忆中客体的视觉编码起作用,而不会影响其言语编码的效果。实验叁探讨了记忆客体的不同空间排列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记忆项空间排列方式的变化更多的是对工作记忆中客体的视觉编码起作用,而不会影响其言语编码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22)

李梦霞[6](2017)在《SNARC效应的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Deheane等人(1993)通过系列实验证实了空间-数字联合编码效应(spatial-numerical association ofresponse codes effect,简称 SNARC 效应)以来,对SNARC效应的解释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其中,言语-空间和视觉-空间的双编码解释更为完整和合理。本研究以"数字认知的层级理论"为研究框架,对SNARC效应的视觉-空间编码与言语-空间双编码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的目的在于检验基础性数字认知层次、具身性数字认知层次、情境性数字认知层次等叁个数字认知的层次中SNARC效应的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的解释机制。具体而言可分解为六个子问题,即SNARC效应的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的空间方向依赖问题、空间极性依赖问题、数字符号依赖问题、阅读文化依赖问题、空间参照依赖问题和任务依赖问题等。针对上述目的和内容,本研究共设计了4个子研究,共6个实验。(1)实验1a、1b采用含有言语信息的大小比较任务,分别检验了阿拉伯数字、简体中文数字和繁体中文数字的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SNARC效应中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解释,结果表明阿拉伯数字、简体中文数字、繁体中文数字符号条件下,水平SNARC效应中存在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解释。垂直SNARC效应的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解释仅适用于繁体中文数字符号。(2)实验2a、2b采用排除对言语信息偏好的大小比较实验任务,分别检验对阿拉伯数字、简体中文数字和繁体中文数字叁种数字符号而言,是否在水平和垂直SNARC效应中依然存在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解释。结果表明,当实验任务中排除对言语-空间编码的反应偏好时,对于叁种数字符号而言均不存在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解释。(3)实验3a、3b分别作为实验1a、2a和实验1b、2b的基线研究,分别采用经典的大小比较任务检验了同样检验了叁种数字符号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是否存在典型的SNARC效应。结果表明,对于叁种数字符号在经典的大小比较任务中均存在典型的水平和垂直SNARC效应。证实了实验1和实验2结果的可靠性。(4)实验4采用含有言语信息的大小比较任务检验了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解释是否适用于单手(左手、右手)参照。结果表明,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解释同样适用于单手(左手、右手)参照。(5)实验5a和5b分别采用经典的大小比较任务检验和含有言语信息的大小比较任务来检验左利手被试的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问题。结果表明,左利手被试在简体中文数字符号条件下存在视觉-空间编码的解释,阿拉伯数字符号和繁体中文数字条件下,未能明确地支持视觉-空间编码解释,并且拒绝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解释。(6)实验6选用了汉语被试、维-汉双语被试执行了含有言语信息的大小比较任务,检验不同方向的阅读和书写模式文化下的视觉-空间编码与言语-空间双编码解释。结果发现,当实验任务中使用的是自左向右的阅读和书写系统的文字时,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解释同样也适用于有自左向右阅读和书写习惯,又有自右向左阅读和书写习惯的双语被试;当实验任务中使用的是自右向左的阅读和书写系统的文字时,言语-空间编码解释将不再适用,而仅出现了视觉-空间编码解释。通过上述六个实验,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为:(1)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是SNARC效应产生的原因之一。(2)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存在一定的灵活性,其受到数字符号、空间方向、空间极性、实验任务以及阅读和书写文化的影响。(3)为了更好地理解数字-空间表征的SNARC效应视觉一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解释机制问题需要以"数字认知的层级理论"为研究框架来开展研究。(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刘思耘,周倩,贾会宾,赵庆柏[7](2016)在《不相关言语对视觉觉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前人多在记忆层面探讨不相关言语效应(the Irrelevant Speech Effect,ISE),而本文选择在意识觉察(conscious awareness)阶段观察这一现象。所有实验均采用视觉掩蔽及听觉输入不相关声音的视听交互方式。实验1在安静、纯音及不相关言语3种听觉背景下让被试对简单图片做视觉觉察判断,结果发现不相关言语干扰了视觉觉察,而纯音则未产生干扰。实验2在相同的3种听觉背景下要求被试对复杂图片做视觉觉察判断,结果同实验1。实验3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在同样的3种听觉背景下观察被试对简单图片做视觉觉察判断时的脑电变化,结果发现不相关言语干扰了视觉觉察负波的形成,验证了行为学研究的结果。本文结果表明不相干言语在视觉意识觉察阶段就对被试的行为产生了干扰。(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曾嘉鸿,陆爱桃,连松洲,洪秀秀[8](2016)在《变化盲视:基于言语编码还是视觉编码的短时记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考察变化盲视是基于言语编码还是视觉编码的短时记忆机制,本研究使用了无意义客体图形以避免个人对图形进行言语编码,从而验证在无意义图形中是否可获得Mondy和Coltheart的研究结果:"消失"条件下的变化检测与变化识别正确率成绩高于"出现"条件,而"出现"条件下的正确率高于"位置改变"条件。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在变化检测任务中,"出现"与"消失"条件下的正确率均高于"位置改变",反应时也显着短于"位置改变",而两者之间无论在正确率还是反应时上均无显着差异;在变化识别任务中,"出现"和"消失"条件的正确率高于"位置改变"条件。本研究的结果不支持Mondy和Coltheart所提出的变化盲视中的言语编码机制,而认为视觉编码形成了短时记忆才是变化盲视的主要机制。(本文来源于《心理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李健雪,郑慧[9](2015)在《《文本与图像:视觉和言语划界的批评性导论》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继《多模态与体裁》(Multimodality and Genre)(2008)与《多模态电影分析》(Multimodal Film Analysis)(2012)之后,德国不莱梅大学应用英语语言学教授John A.Bateman于2014年隆重推出了由劳特利奇出版社出版的学术巨着《文本与图像:视觉和言语划界的批评性导论》(Text and Image:A critical in-(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5年40期)

徐绍飞[10](2015)在《视觉工作记忆和言语工作记忆之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WM)是当前认知心理学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概念,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一个重要的认知心理学概念,目前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工作记忆是个体进行信息存储与加工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各种高级认知活动中都离不开工作记忆的参与,例如进行推理、学习、阅读等活动。在过去的叁十年中,工作记忆的相关的研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与此同时,工作记忆的概念定义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不断发展使工作记忆的理论得到不断的完善,同时这些新的理论也被应用在教育、心理健康治疗方面。大量的学者对工作记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先后提出了十几个关于工作记忆的模型,其中以Baddeley和Hitch的工作记忆模型最受肯定,在Baddeley的工作记忆模型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中央执行系统(central executive),视空画板(主要处理视觉信息,visuo-spatial sketchpad),语音环(主要处理言语信息,phonological loop)。通常,人们把语音环有关的工作记忆成分称作言语工作记忆,把与时空画板有关的工作记忆成分叫视觉工作记忆,后来为了弥补模型中的某些缺陷,增加了一个全新的子系统:情景缓冲器(episodic buffer),这个缓冲模板能够存储多维度的模板或者组块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来自于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甚至可能是嗅觉或者味觉通道。这个缓冲器给不同通道的工作记忆的成分提供了一个临时存储的信息通路,而这些不同成分的工作记忆基于不同的编码系统,通过情景缓冲器,不同成分的工作记忆信息能够混合编码,并能够和知觉信息和长时记忆系统存储的信息就行相互影响。回顾国内外以往有关工作记忆成分的研究,绝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单独对工作记忆的子成分进行,很少对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国际上虽有研究涉及,但是却出现了两派截然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视觉工作记忆不受言语工作记忆的影响,但是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在完成视觉工作记忆任务的同时进行言语工作记忆任务,那么视觉工作记忆的成绩就会显着地下降;即言语工作记忆影响了视觉工作记忆任务的完成。[1]实验1采用“双任务范式”对以上的观点进行研究,范式中结合嵌套了言语工作记忆和视觉工作记忆,初步探索在适度视觉工作记忆负载情况下,视觉工作记忆与言语工作记忆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工作记忆广度的测试范式使用Vogel 2004年研究中所使用的变化觉察范式,任务中需要记忆和再认的项目数为2个、4个、6个。K=广度的计算使用Pashler和Cowan所创立的公式K=S×(H-F)。结果发现视觉工作记忆与言语工作记忆之间没有出现交互作用。实验2同样使用言语工作记忆与视觉工作记忆“双任务范式”对以上的观点重新进行研究,只是在实验1中被试需要按照提示,根据提示的线索的方向进行记忆,在实验2中进行整屏记忆,记忆项目数量由变化为4个和8个。尝试探索在视觉工作记忆高负载的情况下,视觉工作记忆和言语工作记忆之间的关系是否会出现新的变化。结果同样发现言语工作记忆和视觉工作记忆之间相互独立。考虑到人类的工作记忆广度一般为3—4个客体,因此实验2的任务难度可能过高造成了地板效应。实验3中引入ERP脑电指标CDA和N2pc,以便从生理信号水平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实验3的程序和材料同实验2完全相同。主要是使用了脑电设备进行了分析,在实验3中,对所有的trials进行分析,没有视觉工作记忆约言语工作记忆的相互作用,然后我们对只有视觉工作记忆任务正确的trials进行分析,发现言语工作记忆和视觉工作记忆之间同样不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来自脑电的数据的N2pc成分和CDA成分的结果同样没有发现视觉工作记忆言语工作记忆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证据,无论是基于所有trials的脑电数据还是只有视觉任务中反应正确的trials的数据,实验3的结果和实验1、实验2的结果一样。本次研究对视觉工作记忆和言语工作记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视觉工作记忆和言语工作记忆之间不存在着相互影响,也就是说,视觉工作记忆和言语工作记忆分别调用的认知资源之间几乎不存在相互干扰,因为他们分属于视空画板和语音环,在同时进行两个任务的时候,两个任务不会造成认知资源的冲突。(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5-03-26)

视觉言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若干对数字的研究如大小比较、奇偶判断任务中,研究者们均发现,被试对一系列数字里较小的数总是左手反应较快,而对较大的数则总是右手较快。研究者将这种数字大小和空间方位的系统性关联称为“空间-数字反应编码联合”(the Spatial-Numerical Association of Response Codes)效应,也就是SNARC效应,这一效应常常是不受实验任务影响而自发、自动产生的。最早对SNARC效应产生机制的解释是心理数字线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加工数字时会将其自左向右以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在心理空间中的一条模拟直线上,当知觉到某个数字时,其所对应的心理空间方位就被自动激活,从而易化或干扰了相应方位的反应。然而当要求被试记忆一串数字的同时进行大小比较的任务时发现,SNARC效应被顺序位置效应(ordinal positional effect)所代替,因此有人提出数字-空间表征的工作记忆,认为是工作记忆中保存的数列的顺序,而非数字大小本身决定了数字和空间的关系。那么究竟SNARC效应与顺序位置效应是来自共同的工作记忆基础,还是二者分别基于长时记忆的固有反应和工作记忆中的临时顺序呢?如是前者,又是工作记忆的哪些成分在起作用呢?本文通过视觉和言语工作记忆负载下的数字判断任务加以研究。实验一采用双任务范式,让被试在记忆视觉呈现的3个、5个或7个数字的顺序(工作记忆任务)后,对记忆过的数字的大小(实验一 a)或奇偶(实验一 b)进行判断(判断任务)。实验为以工作记忆负载水平(3vs.5vs.7)、反应的空间方位(左手vs.右手)和数字大小(大于5vs.小于5)为自变量的叁因素组内设计。结果发现,在大小判断任务中,顺序位置效应和SNARC效应随着工作记忆负载的加大而产生了相互影响,在记忆数字个数为7个时,顺序位置效应消失了,这说明两种效应通过某种相似的机制产生,即均来自工作记忆中对顺序信息的加工,反驳了双过程理论认为的SNARC效应完全来自于长时记忆中大小-空间的固有映射的观点。而奇偶判断任务中两种效应却能够共同存在,我们认为这是由于奇偶判断任务中SNARC效应需要调动的是言语-空间的工作记忆通路,而实验一中顺序位置效应的基础是视觉-空间工作记忆,两者相对独立,互不影响。实验二中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假设,将工作记忆任务的数字顺序记忆由视觉呈现改为了听觉呈现,即由视觉-空间工作记忆任务改为言语工作记忆任务。结果发现,实验结果与实验一相反,在大小比较任务中SNARC效应和顺序位置效应共存,但在奇偶判断任务中,两者随工作记忆负载增加而受到影响。这一结果可以证明SNARC效应确实是来源于于工作记忆的加工,但在不同情况下占用不同的加工通道:进行大小比较时SNARC效应由工作记忆的视觉-空间成分所主导,因此只受到实验一中视觉空间工作记忆负载的影响,而进行奇偶判断时SNARC效应由语音工作记忆加工形成,因此只受到实验二中语音工作记忆负载的影响。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SNARC效应并不像双过程解释所说仅仅源于长时记忆中的固有模式,而是和顺序位置效应具有共同的产生机制,均需要工作记忆资源对顺序信息进行加工,印证了工作记忆解释的适用性。(2)进行大小比较时SNARC效应由工作记忆的视觉-空间成分所主导,因此只受到视觉空间工作记忆负载的影响,而进行奇偶判断时SNARC效应由语音工作记忆加工形成,因此只受到语音工作记忆负载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视觉言语论文参考文献

[1].彭思远,牛盾.言语工作记忆表征在不同负载条件下的视觉注意捕获[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2].滕斯瑶.SNARC效应中视觉—空间和言语工作记忆的作用[D].广西师范大学.2018

[3].潘云.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指导下《不相关言语对视觉觉察的影响》翻译报告[D].南京理工大学.2018

[4].王秀礼.言语和视觉工作记忆表征引导视觉注意的差异[D].山东师范大学.2017

[5].辛晓雷.视觉工作记忆中客体的视觉和言语编码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6].李梦霞.SNARC效应的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7].刘思耘,周倩,贾会宾,赵庆柏.不相关言语对视觉觉察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6

[8].曾嘉鸿,陆爱桃,连松洲,洪秀秀.变化盲视:基于言语编码还是视觉编码的短时记忆?[J].心理研究.2016

[9].李健雪,郑慧.《文本与图像:视觉和言语划界的批评性导论》评介[J].考试周刊.2015

[10].徐绍飞.视觉工作记忆和言语工作记忆之间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参与式多媒体学习模式二、多媒体学习材...的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模型不同言语负载条件下视觉空间系列的检...3-2(二)空间邻近原则与应用策略...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1多媒体双重编码理论尽管已有文献从不同...

标签:;  ;  ;  ;  ;  ;  ;  

视觉言语论文_彭思远,牛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