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并购国内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外资并购国内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任晓旭[1]2008年在《外资并购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绩效和风险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资本流动出现新的趋势,跨国并购成为并购的主要方式。从并购后企业效应的角度看,有的外资并购对中国的产业发展起到良好作用,但过度的被外资并购会出现各种风险。因此,对外资并购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绩效和风险分析十分有意义。本文选取1995年至2006年发生外资并购行为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采用会计研究法,运用SPSS软件,分别从企业获利能力、成长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四个方面进行绩效的实证研究,按外资股占第一大股东和第二大股东的情形进行分类,分别将外资控股比例与企业财务指标进行线性回归检验对假设进行验证。同时利用杠杆系数分别从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总体风险进行样本配对检验。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外资股占第一大股东时随着控股比例增加企业资产运营能力增强,外资股占第二大股东时随着控股比例增大企业资产运营能力下降。同时外资股占第一大股东时的经营杠杆系数和总体杠杆系数增长幅度大于外资股占第二大股东的情况,但外资股占第一大股东时的财务风险增长幅度大于外资股占第二大股东时的情形。本文的创新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资本市场的现状,首次从制造业的角度出发,系统阐述了外资在并购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时的行为特点,并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考察了外资并购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和财务风险的影响,并深入分析了外资股占第一大股东和第二大股东的并购行为对公司绩效和风险的影响。

李建[2]2007年在《外资并购对目标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跨国并购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和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国内相关外资并购政策的出台等,外资并购国内上市公司的事件增多。但是,外资并购是否能提升目标公司的绩效吗?针对此问题,本文对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先是回顾了一般并购动因理论和并购绩效理论、跨国并购动因理沦、跨国并购绩效理论以及相应的实证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研究部分收集了1996年至2004年的37个外资并购样本,选取了反映公司绩效的13个财务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和配对样本T检验等数学统计方法,对并购前后总共四年的目标公司的绩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外资并购目标公司的绩效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现象:并购当年的绩效与并购前一年相比绩效上升,但并购后一年、并购后二年的绩效却比并购当年下降。从整体上来看,外资并购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上市公司绩效,但不具有统计上的显着性,说明外资并购对目标公司绩效的影响不显着。横向并购优于混合并购,横向并购和混合并购的绩效变化趋势相反。横向并购目标公司绩效先升后降;混合并购目标公司的绩效先降后升。最后,本文在实证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政策和建议。

李静[3]2008年在《上市公司外资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外资并购井喷式的发展吸引了多方关注。但是,自我国1995年6月发生第一起外资并购上市公司事件以来,并购参与各方对外资并购的认识一直有所不同,国家政策也经历了长期的反复。从监管者及政府的角度来看,外资并购可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来有力地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同时也可能在并购过程中形成垄断力量,危害国家经济安全和消费者权益;从国内上市公司来看,外资并购作为一种外部治理机制,可以激励管理层提高公司经营水平,当然,也可能使不具备并购经验的公司陷入敌意收购的窘境;对于投资者来说,外资并购传递了关于宏观经济、产业发展和具体并购公司的诸多信息,更与他们在股票市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外资并购上市公司发展历程和研究文献,然后通过案例分析和理论探讨,定性地研究了影响外资并购绩效的因素。最后通过选取发生自1995年6月到2006年8月的50个符合研究标准的外资并购上市公司样本,综合运用事件法、会计研究法和非参数检验法,研究了影响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的短期和长期绩效问题。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发现了共同驱动外资并购产生短期和长期绩效的因素,同时也发现了在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中起不同作用的因素。在短期中,外资并购方式、外资在目标企业中的持股数量、人民币汇率以及高管持股情况对并购绩效有影响;在长期中,在消除行业不同对目标公司财务指标的干扰后,本文发现人民币汇率不再显着影响并购企业的长期绩效。在得到以上一些实证结论后,本文将该结论与反垄断和国家经济安全联系起来,讨论了本文的政策含义。

王卫铭[4]2004年在《外资并购国内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国际资本流动出现新的趋势,跨国并购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外商对华投资的不断增长,外资并购已悄然兴起,中国入世后,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旨在规范和鼓励外商投资活动的系列法规,这进一步促使外资并购国内上市公司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在当前环境下,对外资并购的动机、影响,外资并购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以及外资并购是否能创造价值等问题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为此,本文作如下结构安排: 首先是引言部分,阐述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思路。 第一章介绍有关外资并购问题的研究综述。首先,对企业并购以及外资并购的概念进行界定,指出外资并购是企业并购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跨国延伸;其次,对企业并购及外资并购的实证研究进行综述;最后,给出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二章对外资并购的特征进行分析。首先,分别从外资方、国内上市公司以及地方政府的角度分析外资并购兴起的原因;其次,回顾了外资并购的发展历程,并对外资并购的模式进行分析;再次,分别对外资并购的行业选择、并购模式以及地域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和原因分析,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最后,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析外资并购的积极影响。 第叁章对外资并购的股价反应进行实证分析。主要采用事件分析法分别对外资并购全部样本、沪市样本及深市样本的累计超额平均收益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外资并购事件从总体上会使目标公司产生正的累计超额平均收益,这说明该事件对目标公司而言具有利好性质,它增加了目标公司的价值。本章内容也是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第四章分析了外资并购可能带来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市场从总体上对外资并购国内上市公司事件作出了积极反应,从这个意义上讲,外资并购创造了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也不可否认外资并购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一方面我们应该积极促进外资并购在国内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对各种有关外资并购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不断规范外资并购活动。

郑迎飞[5]2006年在《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企业的产业效应与政府规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扩大在投资领域的对外开放范围,世界跨国巨头并购国内企业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而且,由于中国市场条件和产业组织结构特征的独特性,中国市场的跨国并购和其他东道国市场的跨国并购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影响力。本研究采用“新产业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将国内产业组织结构作为跨国公司,中国政府和企业叁者之间的长期相互作用的初始条件,也是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个理论框架下,本文将目前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企业的若干特征模型化,以跨国公司市场进入的因果为主线,以提高国内社会福利为目标,从本国政府如何规制外资并购的角度重点研究了如下几个关键问题:跨国公司的市场进入策略与政府规制、并购策略与条件识别、跨国并购的“融资和战略投资”双重特性与政府规制、基于市场结构的跨国公司选择,以及外资并购的产业效应和企业微观绩效。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了跨国公司在国内市场的进入策略和并购策略,其结论作为本国政府规制方案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本部分强调跨国公司的动机,研究了东道国的市场容量特征以及当事企业之间在技术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的非对称性对跨国公司东道国市场进入策略以及进入之后的并购行为的影响。关于跨国公司对国内市场的进入策略:首先通过理论分析比较在不同市场容量和成本差距水平下跨国公司在跨国并购、新建投资和出口叁种市场策略之间的选择。指出,跨国公司海外市场进入方式除了受到成本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海外市场容量大小的影响。当市场容量大时,跨国公司易选择新建投资,而市场容量极小时,跨国公司易选择国际贸易,而跨国并购与市场容量不存在单调的相关关系。然后,在产业组织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几个产业的实际案例分析认为,促进跨国并购的产业组织结构特征包括,市场集中度高,市场地域分割,国内外产业发展不平衡,国内外市场分割,国内市场容量大,成长率高等。最后,以中国银行业为例分析东道国制定外资参股上限情形下的外资进入方式。关于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的并购策略:分别研究了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存在成本差距和定价实力差距两种情形下,跨国公司通过并购挤占国内企业和并购之后两家企业共存从而形成合作两种并购策略的选择。同时关注了跨国公司以多个品牌进入国内市场的现象。结论表明,国内外企业存在成本差距的情形下,国外企业选择挤占策略的重要原因在于:国内外企业之间成本差距大;产品差异化程度低;并购之后整顿成本高;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数量少,尤其是低成本企业数量少。另外,国内政府对无协同效应内资并购的鼓励,以及国内市场品牌的区域分割现象,促进了外资挤占并购策略的条件形成。在国内外企业定价实力存在差距的情形下,有利于跨国公司实施挤占策略的市场条件包括:主并方拥有多个竞争品牌,而其他企业品牌数量较少,国内企业定价实力较弱,产品差异化程度较低,国内市场容量较大等。第二部分研究了本国政府对国内企业具有外资并购概念的融资策略和战略投资者选择的干预,提出了以国内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相关政策倾向。本部分强调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企业的连锁效应、以及国内企业和本国政府的主动性。关于国内企业的融资策略:基于对外资并购同时具有战略投资和资金融通双重性质的认识,研究了跨国公司注入国内企业资金和作为战略投资者的双重作用对企业和社会福利的影响,然后分析了这一影响产生的国内企业重组的连锁效应。通过对利润和社会福利效应的分析,得到了重组的企业动机和政府倾向。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政策建议是,鼓励大企业,尤其是那些与外方之间具有互补优势的大企业引进外资,并借助引进外资的财务能力,以现金收购的方式收购其他较大企业,以股权收购的方式收购较小企业部分股权。对行业中达不到规模经济的小企业,鼓励其以股权收购的方式进行重组。关于对跨国公司的选择:基于跨国公司进入国内先后不同引起的国内市场地位的非对称性,研究了一家跨国公司同时并购多家国内企业较多家跨国公司分别并购多家国内企业的情形下,企业自身利润的变化和对国内社会福利的影响。在对需求函数作弱假定的基础上,计算企业并购的外部效应,结合并购协议宣告的股市效应,设计出了对国内社会福利的理论结合实证的计算方法。因此也就得到了有关部门审批个别并购案例的依据。在此基础上,以一个线性需求函数的模型为例,展示了在不同的开放程度的经济条件下,企业利润最大化动机和政府国内社会福利最大化动机的异同,得到了东道国国际贸易开放程度的内生依据。第叁部分研究了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企业的产业效应和企业微观绩效。关于产业效应:首先用图解和多个产业的实例说明国内产业组织结构是跨国公司,中国政府和企业叁者之间的长期相互作用的初始条件,也是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多个产业跨国公司进入的实例进行分析,表明:中国的市场集中度将向着国际化产业集中度的方向收敛,并以市场集中度提高为主;跨国公司之间,以及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之间竞争的气氛将更加浓厚;产业效率将得到提高,国内消费者福利增加,但国内产业竞争力可能受到压制,企业自身的发展以及国家竞争力的提高还需本国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最后借助默契合谋理论来预测今后国内形成跨国公司垄断的可能性。关于微观绩效:从股市效应和财务业绩两方面评价了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绩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股市效应的检验,同时计算了短期和长期(叁年)效应,并按照并购发生的时间和所属产业进行分类检验。总体而言,短期内显着为正的累积反常收益表明外资并购发生时股市存在严重的题材炒作现象,而长期显着为负的累积反常收益表明并购的效果不好。分类检验的结果表明外资并购的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不大,但各产业的外资并购效果存在显着差异。第二部分将被并上市公司的财务业绩与股市效应相结合,揭示了上市公司受外资并购影响最大的经营业绩是主营业务业绩,而投资者关注的是总利润业绩。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1.在动态博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跨国公司在国内的市场策略之若干影响因素以及相应的政府规制思路。通过解析东道国政府干预和产业组织结构的各种参数的变化对跨国公司海外市场进入方式、以及并购策略的影响。解释或预测了不同东道国,以及同一东道国在产业发展不同的阶段、不同产业政策下跨国公司市场进入方式和并购行为的差异。了解跨国公司各种环境下的进入策略和并购动机,有利于国内企业和有关当局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本研究不同于以往跨国公司行为研究的是:首先,现有文献一般只比较研究新建投资和跨国并购两种跨国直接投资方式,或比较研究跨国直接投资和出口两种方式,极少文献同时考虑叁种选择。而且,本文在一个动态博弈的框架下,分析了市场容量,企业之间技术非对称性等产业组织结构参数变化的影响力。而不是仅得出一个强假定条件下的特殊结论,增强了结论的适用性。其次,本研究关注了中国作为东道国所具有的市场容量特征,产业技术水平特征以及产业政策对跨国公司市场进入行为的影响。具有创新性。2.在动态博弈的框架下,得到国内企业选择跨国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的准则,同时得到了政府审批外资并购的准则和确定相关政策的依据。二者的准则存在差异的内在原理是外资并购的企业动机主要取决于双方的市场份额和并购的协同效应,而影响政府倾向的因素除此之外还包括本国产业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因此,二者的差异表明存在政府干预的空间。本研究基于不同策略下跨国公司利润,国内企业利润,国内社会福利叁者的关系,而以上叁者的关系又取决于东道国产业政策和不同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企业时存在的如下叁方面的差异: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而言的融资效应差异,跨国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的协同效应差异,跨国公司在国内的市场地位差异。3.通过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揭示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企业的产业效应:首次提出国内可能出现产业效率提高和产业竞争力被压制双重效果的观点,从而引导本国政府干预外资并购行为。通过对股市效应和财务效应的分析,揭示了外资并购的业绩和投资者的评价。同时,在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关注被外资并购企业主营业务的观点。

朱庆子[6]2009年在《外资并购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允许和鼓励外资并购国内上市公司是我国推进资本市场发展、调整企业经济结构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对并购与公司治理关系、国内外公司治理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本文提出外资并购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路径,即股权结构、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高管层以及信息披露六个层面。本文以我国沪、深两市在1999-2005年度内发生外资并购的48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影响路径的六个层面中选取13个指标,定量研究外资并购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单项指标均值分析结果表明:外资并购整体上对改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因子分析法将13个指标计算出一个综合得分,发现并购前后样本公司综合得分均值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外资并购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改善不显着。不同外资并购模式下,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得到优化的比例呈现较大差异:外资直接并购模式引发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改善的效果要优于间接并购模式;公司治理结构得到优化的上市公司中,90%以上来自于制造业,其中以化学、塑胶塑料类公司治理结构得到优化的比例最高。

马剑锋[7]2005年在《我国上市公司外资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01年以来,随着一系列涉及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法规和办法的相继出台,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制度性障碍已经排除;目前,外资并购已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兴起,成为了我国证券市场上一个持续的热门话题。从2001年和2004年,有36家国内上市公司发生了外资并购事件,是2001以前所有年份的外资并购事件的四倍左右,同时也为本文研究外资并购绩效提供了足够的样本数据。 在我国,对上市公司外资并购这一现象缺乏深入系统的实证研究;本文针对已有实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收集了从1995年至2004年所有的46家上市公司的外资并购事件,并从中选取有效样本对外资并购的绩效进行实证研究。文中主要采用了事件研究法和会计研究法对有效样本进行研究,根据现代证券估价理论(股价是预期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事件研究法通过计算由于外资并购引起的目标上市公司股票的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来前瞻性地判断外资并购是否给我国上市公司带来绩效;同时,本文还将使用会计研究法,以防止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不高以及股价操纵行为扭曲事件研究法的结论。 通过事件研究法我们发现,市场从总体上对上市公司外资并购事件作出了积极反应,投资者普遍将外资并购事件视为利好消息,即普遍认为外资并购将提高目标上市公司绩效;另外,会计研究的结果也表明发生外资并购的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从总体上得到了改善,并且这种改善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事件研究法和会计研究法的实证结果基本上相互印证,因此,本文认为外资并购给我国上市公司带来了较为明显的绩效。 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有:(1)系统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外资并购的绩效问题;(2)分别采用了平均股价、累积平均收益率、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叁个不同的指标来估算外资并购的股价效应;(3)在会计研究法中,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财务指标体系进行合成,得到财务绩效的综合得分,然后对外资并购前后的绩效综合得分进行对比检验。

黄海霞[8]2006年在《我国上市公司外资并购的动因与企业价值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跨国并购增长迅速,并已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流形式。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对外资开放的行业和区域等方面的制度性限制将逐步放开。近年来,外资并购上市公司日渐活跃,其规模不断扩大,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已经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学术界开始关注上市公司外资并购这一新生事物,但对并购的动因和目标企业价值的相关性尚未作深入的探讨。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将这一问题作为了研究思路和研究的重要内容。文中首先在西方并购理论和并购动因分类的基础上,对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动因进行了分析。本文把我国上市公司外资并购的动因区分为战略性动因、投机性动因及其介于二者之间的战略-投机性动因和投机-战略性动因。在此基础上,对1995~2004年共57宗我国上市公司外资并购案例的动因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解释。分析结果显示,在1995~2004年间,我国上市公司外资并购案例绝大多数(占92.98%)是出于比竞争对手更快速进入并占领中国市场、获取劳动力成本优势、战略性地利用我国上市公司的重要资源等战略性动因。只有较小的一部分(合计占7.02%)是出于获取融资平台、二级套利、变相物业投机、目标企业价值低估等投机性动因发生的并购行为。接着从企业价值贴现模型提炼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途径,并据此构建实证分析指标体系,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2001~2003年间国内22宗上市公司外资并购的目标企业价值进行了研究。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总体上,并购当年企业价值综合得分锐降,并购后先升后降。为了观察并购方动因与目标企业价值的相关关系,本文提出假设:目标企业价值与并购动因的战略性程度成正相关关系,而与投机性程度成负相关关系。本文的研究结论是:(1)出于战略性动因的外资并购行为只能部分地改善目标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效益,提升目标上市公司的价值。即二者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不是完全正相关关系;(2)投机性或以投机性为主的动因与企业价值存在负相关关系。我国政府应通过建立和完善外资并购的法律体系、建立相应的监察机制、进一步明确外资并购产业准入范围、发展产权市场等来规范外资并购行为;国内企业则应清楚自身的优劣势、有策略地选择外资并购方、尽量创造更好的谈判条件,以吸引更多双赢的战略性投资并购,减少投机性并购。

李治[9]2004年在《外资并购和国内企业并购绩效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并购重组是证券市场中最能体现其市场效率和最具有创新活力的一环。它不断给市场输入新的内容、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不断推动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一般来说,企业通过并购可以加速促进生产集中,适度扩大企业规模,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现实中许多案例表明事实上并不是每个并购企业都能够顺利达到这个目标,这与一再证明并购是经济飞跃发展的必然过程这一规律相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协调的情况呢?学术界对此尚无统一的认识。判断并购成功与否,不仅在于研究方法和选取样本的差别,而且在于并购本身的复杂性。企业并购动机的多种多样,各国政府对待并购态度的不断变化以及市场的竞争法则的演进,这些都使企业并购行为及其影响日趋复杂,进而大大增加了评价并购成败的难度。今天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在市场竞争中企业间并购活动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绩效有着全局性的、深刻的影响,因此,很有必要从并购的角度对上市公司绩效问题展开新的探索。 本文以上市公司并购绩效为主线,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研究了外资并购和国内企业并购的绩效。在理论方面,本文在对并购的内涵加以阐释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国内企业并购和外资并购的特点,然后在透视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发展的基本历程的前提下,进一步研究了企业并购绩效的理论与评价方法。 在实证方面,本文运用市场反应法和财务绩效法对我国上市公司2000年发生的并购事件进行了比较研究:首先运用超额收益法实证分析了外资并购和国内企业并购在二级市场上的反应,研究中通过计算不同累计期间的超额收益率发现,国内上市公司并购中流通股股东的超额收益总体上要小于外资并购上市公司中流通股股东的超额收益,且国内上市公司并购后甚至出现负收益。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配对T检验法对外资并购和国内企业并购的财务绩效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两类并购类型中,从整合效果来看,外资并购绩效提升最为显着;国内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在并购两年后虽有上升趋势,但仍需要时间的进一步检验,短期内(5年)其业绩还是出现了整体的先恶化后提升的趋势。这表明外资并购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范围经济效应,其并购行为更具有市场行为特征。同时对影响实证结果可靠性的因素进行了探讨。 最后本文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在并购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的深层次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规范措施。

沈林[10]2004年在《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国际上收购兼并已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资本的跨国流动有80%通过股权并购实现,但在中国受到政策和市场成熟度影响,跨国并购只占中国吸收外资的5%—10%。在这其中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的案例所占的比例就更小了。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全球跨国并购浪潮的掀起和国内外资政策环境的逐步完善,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的案例逐渐增加,成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一个热点。 本论文正是在此背景下,试图通过对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这一现象做的整体实证研究,发现目前在并购这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和上市公司应对的策略建议。 本论文共分为五大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是导论。这是整个实证研究的基础部分,其中分别对整个实证研究的研究意义、基本概念和范围界定、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与步骤进行了陈述。 第二部分是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的动因。在外资并购动因理论即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企业并购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动因类别对目前外资并购的动因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对结果进行原因探索并进行预测。 第叁部分是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的方式和目标选择。这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在通过各种手段收集的数据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所需方式、行业、地域、股本规模和结构以及财务状况方面的分析,并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得出目前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的真实状况,进行原因分析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第四部分是外资并购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影响。首先在分析财务绩效的过程中,通过构建回归分析模型,对国内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和外资并购的规模进行相关性分析。其次在分析市场绩效的过程中,根据预先确定的分析方法,对并购消息公布前后的股价变动特点进行分析,通过计算加权平均波动幅度得出外资并购题材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大小。 第五部分是推进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健康发展的对策。在实证分析的结果基础上,发现目前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上市公司应对的策略建议。

参考文献:

[1]. 外资并购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绩效和风险实证研究[D]. 任晓旭. 北京化工大学. 2008

[2]. 外资并购对目标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 李建. 暨南大学. 2007

[3]. 上市公司外资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D]. 李静. 浙江大学. 2008

[4]. 外资并购国内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D]. 王卫铭. 武汉大学. 2004

[5]. 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企业的产业效应与政府规制研究[D]. 郑迎飞. 上海交通大学. 2006

[6]. 外资并购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研究[D]. 朱庆子. 中南大学. 2009

[7]. 我国上市公司外资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D]. 马剑锋. 河海大学. 2005

[8]. 我国上市公司外资并购的动因与企业价值实证研究[D]. 黄海霞. 电子科技大学. 2006

[9]. 外资并购和国内企业并购绩效比较研究[D]. 李治. 湖南大学. 2004

[10]. 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实证研究[D]. 沈林.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  ;  ;  ;  ;  

外资并购国内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