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薄液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流体力学,流体,工质,水力学,传质,稳态,形貌。
薄液膜论文文献综述
梁健明,王昕,崔中雨[1](2019)在《高强铝合金在含Cl非稳态薄液膜环境下的应力腐蚀行为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2D和3D显微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了2024-T351和7075-T651分别在含Cl溶液环境和非稳态薄液膜环境下的应力腐蚀行为。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氧的扩散速率加快和表面溶液碱化,两种铝合金在非稳态薄液膜环境中的腐蚀更加严重,2024-T351表现为更大的腐蚀坑和更深的晶间腐蚀。这使得试样的有效厚度减小,从而导致其在非稳态薄液膜环境下的应力腐蚀行为比溶液环境更严重。对于7075-T651,在溶液环镜下形成局部腐蚀坑,腐蚀(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10-24)
李春曦,施智贤,庄立宇,叶学民[2](2019)在《活性剂对表面声波作用下薄液膜铺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表面声波作用下含不溶性活性剂的部分润湿薄液膜的铺展过程,推导出了液膜厚度和表面活性剂浓度的无量纲演化方程组,通过数值计算研究了声波引起的漂移流主导的液膜铺展过程及漂移流与毛细力共同控制的铺展过程.结果表明表面声波驱使液膜铺展及移动,而活性剂进一步促进了液膜的铺展过程,且当活性剂存在时受漂移流与毛细力共同控制的铺展过程中出现了铺展半径收缩的现象,使得液膜达到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更长.另外,液膜最大厚度和铺展半径的变化速度随着分离压与活性剂浓度的相关系数a值、Marangoni数M值的增大而加快.(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21期)
高国富,李康,李瑜,向道辉,赵波[3](2019)在《超声激励薄液膜Faraday波形成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35 kHz超声激励薄液膜形成的Faraday波,采用实验和有限元仿真,对Faraday波的形成机理进行探究。建立超声激励下的两相流计算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Faraday波的形成过程进行有限元仿真,通过分析相图和流线图,探讨Faraday波的形成机理,得到Faraday波的振动频率约为超声激励频率的1/2。液体惯性的存在,导致超声激励与液体表面波存在不断变化的相位差,相位差变化周期约等于2个超声激励周期。通过35 k Hz超声激励薄液膜实验,在薄液膜表面观察到排列整齐的Faraday波图案,通过测量Faraday波的波长,得出实验获得的Faraday波频率约为超声激励频率的1/2,与有限元仿真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徐巧变[4](2019)在《二元工质薄液膜形貌和联合传热特性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相接触线附近薄液膜区的传热传质特性,涉及蒸发、沸腾等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许多常见现象,涵盖了流体力学、传质传热学等多种学科领域的知识,固体基底表面上含多组分工质的此类现象的机理提示则更显复杂。目前尚无理论全面揭示薄液膜形貌和蒸发机理,并且很少考虑二元工质,表面张力特性,固体基底热物性等因素对薄液膜区联合传热特性的影响。本文主要基于Young-Laplace方程和动力学理论,建立了薄液膜区流动和蒸发的数值传热模型,采用Matlab迭代算法对薄液膜形貌和蒸发传热传质特性进行求解,并明确了薄液膜区域的划分。探究了液相工质,过热度,环境温度和热毛细力对薄液膜区形貌和传热传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纯水,二元工质醇溶液的薄液膜区域更长、传热效果更好。过热度会对薄液膜形貌和传热特性产生重要影响。过热度增加,薄液膜厚度增加速度加快、液膜变厚、薄液膜长度减小,薄液膜区的蒸发和换热特性增强,但薄液膜区换热对液膜整体传热的贡献比例减少。由于正丁醇溶液特殊的表面张力特性,不同环境温度下,热毛细力对二元工质薄液膜的形貌影响不同。为更进一步接近实际过程中液滴蒸发和薄液膜的传热传质,本文建立了固着液滴蒸发薄液膜区、宏观弯月面区、固体基底内部、气相区域及气液、液固、气固界面的二维联合传热模型,运用FLUENT软件和用户自定义函数(UDF)探究固体基底热物性、相对厚度以及亲、疏水性对蒸发薄液膜区和宏观弯月面区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叁相接触线附近的固体底板温度存在小范围的温度谷值,蒸发越剧烈,温度谷值越大;减小固体基底的导热系数或增大基底的厚度均能增加薄液膜长度但降低了薄液膜区的蒸发质量流量;固体基底表面的润湿性越好,越有利于气液界面的蒸发传热传质。对于疏水表面,气相区域存在一个逆时针的涡流,蒸发后的液相分子在空气侧涡流的带动下重新回到气-液界面,抑制薄液膜区域乃至整个液滴的蒸发。(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9-03-01)
徐巧变,周乐平,杜小泽,杨勇平[5](2018)在《固着液滴蒸发薄液膜区传质传热特性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扩展Young-Laplace方程和动力学理论,以水为工质,建立固着液滴蒸发薄液膜区、宏观弯月面区、固体基底内部及气液、液固、气固界面的耦合传热模型,并探究固体基底厚度和热物性对蒸发薄液膜区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液滴蒸发过程中的冷却效应,叁相接触线附近的基底温度低于周围固体温度;蒸发速度越快,温度差越大。蒸发薄液膜的长度、最大质量流量和传热量与基底厚度与液滴半径比值h_r有关;当h_r=0.4时,薄液膜区传热对总体传热贡献最大;基底的热导率越小,蒸发液滴具有更长的蒸发薄液膜长度及更强的界面传热,薄液膜区传热对总体传热影响越显着.(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林炎海,杨孟[6](2018)在《非牛顿纳米流体薄液膜流动传热传质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采用近似解析方法与数值计算方法研究非牛顿纳米流体薄液膜流动传热传质过程。假设流体从狭槽进入,由于表面作延伸运动或者存在温度差与浓度差,从而形成水平的有限厚度延伸表面薄液膜流。薄液膜附着于延伸表面作运动,另外一面考虑自由运动边界条件或者进一步考虑成Marangoni效应界面。薄液膜流动传热传质过程考虑磁场、粘性耗散、化学反应等影响。纳米流体一方面考虑传统的修正系数模型,另一方面考虑布朗运动与热迁移影响的Buongiorno污染物模型。建立薄液膜的流动传热传质控制方程组与边界条件,寻找合适的相似变换进行化简,采用打靶法结合BVP4C程序、连续有限元法结合Freefem++程序以及同伦分析近似解析方法进行求解。运用表格与图形分别讨论相关的物理参数如粘性耗散、非稳态参数、纳米流体体积份额等对非牛顿纳米薄液膜流动传热传质过程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25)
王东祥,凌祥,崔政伟,俞建峰[7](2018)在《转盘离心雾化高黏非牛顿流体薄液膜纤维化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黏性流体经转盘离心雾化以液滴形式进入气相可显着改善气液相间接触,其纤维化特性直接决定了雾化液滴的尺寸,是影响物料品质的关键因素。针对转盘离心雾化器,对非牛顿黏性液膜失稳纤维化过程的物理机制进行了分析,分析了高黏度流体,仅考虑黏性作用时,黏性力对纤维间距的贡献,建立了黏性力与表面张力耦合作用下液膜破碎的纤维间距预测模型,探讨了液膜纤维化的一般规律。结果表明,黏性对液膜的失稳纤维化起抑制作用,黏度提高,纤维数量减小,纤维间距增大。纤维数量与转盘边缘液膜线速度相关。进入完全纤维状模式后,纤维数量趋于稳定,提高转速引起纤维数量稳定的流量范围缩小,不利于雾化,可采用低转速、大直径转盘改善雾化效果。非牛顿高黏流体液膜破碎后的纤维数量与Weber数、等效Reynolds数和流变指数直接相关。研究结果对高黏流体的转盘离心雾化系统设计与优化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与应用基础。(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于阳,卢琳,李晓刚[8](2018)在《微区电化学技术在薄液膜大气腐蚀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薄液膜大气腐蚀的本质是吸附于金属基体表面的水汽形成薄电解质液膜引起的金属腐蚀现象.由于液膜很薄,无法满足常规的叁电极溶液测试体系要求,使得微区电化学技术在该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对比分析了用于薄液膜大气腐蚀的电化学测试技术,着重介绍了扫描Kelvin探针、丝束电极、微液滴电极等测试方法在薄液膜大气腐蚀研究中的应用,并通过总结测试中涉及的关键参数揭示了薄液膜/液滴尺寸与腐蚀动力学过程的关系.最后提出了微区电化学方法在该领域应用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可进一步提升的可能.(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李昀[9](2018)在《液滴撞击超亲水表面薄液膜的波动特性和温度演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液滴撞击过程广泛存在于自然、日常生活等方面,并因其较强的质热交换能力而在喷雾冷却、农药喷洒、海水淡化和航空航天等相关的工业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加深对液滴撞击过程的认识,对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与革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液滴撞击液膜、极薄液膜时的水力学特征和温度演化规律做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其中特有的规律。通过制备超亲水表面来实现壁面薄液膜环境,并分析了液滴在其上的铺展规律。利用高速摄像和红外热像仪等设备研究了液滴撞击受热壁面、液膜后的水力学特征和温度演化规律。发现,在低韦伯数下,在液滴撞击高温液膜的初始时刻后会在撞击中心和铺展外缘之间出现一个低温环状结构。从内至外温度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即撞击后的最低温出现在该处而并非存在于撞击中心。而对于液滴撞击高温壁面的情况来说,其温度分布规律在整个铺展过程中均保持从内至外逐渐上升的趋势,直至液滴温度升高至壁面温度。通过液滴撞击过冷壁面的实验研究了撞击韦伯数和初始液膜厚度的影响,发现,在低韦伯数下在热液膜上出现的低温环状结构演变为了高温环状结构。随着撞击韦伯数的增加,液滴从液膜上的铺展行为演变为形成冠状水花及水花飞溅现象。且高温环状结构随着韦伯数的增加逐渐消失并演变为中心高温区。随着液膜厚度的增加,液滴的铺展距离逐渐减小。在薄液膜下形成的高温环状结构随着液膜厚度增大逐渐向中心处靠拢,当厚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环状结构在中心处融合并且消失。与高韦伯数下的温度分布规律结果相类似,液滴在撞击中心处形成高温区并保持至整个过程结束。通过这部分研究确定了产生环状温度分布的临界韦伯数以及初始液膜厚度的区间,实现了对于液滴撞击液膜后的温度分布的调控。同时,为了探究撞击后形成该环状温度分布的机理,采用CLSVOF方法对整个撞击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建立了二维/叁维不可压缩液滴撞击液膜的数值模型,揭示了液膜内部流场和液滴分布规律。对不同条件下撞击后的温度分布进行了归纳。发现液滴撞击液膜后会在液膜内部形成一个涡旋。该涡旋的产生致使液滴阻滞,致使出现的逆方向的低温/高温分布。而随着撞击韦伯数的增大,撞击后的水力学行为由铺展变成了水花的形成,液膜内部涡旋逐渐减弱直至消失且液滴更易滞留于撞击中心处,因此环状温度分布消失。该现象的发现和机理的揭示对强化、调控撞击过程中的传热传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5-01)
王艳红[10](2018)在《润湿性对纳米尺度薄液膜爆炸沸腾现象影响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和微电子机械加工技术的快速发展,微电子设备越来越趋于微型化和紧凑化,使其热流密度过大,解决其散热问题成为传热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沸腾换热由于具备传热温差小和换热系数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微电子器件的热管理问题。沸腾相变由于汽泡行为的随机性和影响因素的多样性,使得沸腾相变的研究仍极具挑战性。沸腾相变的精细调控需要从微纳尺度去控制汽泡核化及动力学行为,而设备的微小化也使得沸腾相变行为发生在微纳尺度上。因此,从微纳尺度研究沸腾核化和汽泡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子动力学的模拟方法研究了壁面润湿性和液膜厚度对纳米尺度薄液膜沸腾的影响,主要内容包括叁部分:(1)研究壁面润湿性对沸腾核化起始点的影响,发现纳米尺度薄液膜的沸腾行为和宏观沸腾不同,只有蒸发和爆沸两种形式。当液膜厚度达到一定厚度时,疏水表面液膜爆沸所需过热度小,而亲水表面液膜爆沸所需过热度大,与经典核化理论相符。当亲疏水表面均发生爆沸时,亲水表面更早出现沸腾,这与微观传热模式相关。在纳米尺度,分子碰撞导热占主导,亲水表面固液相互作用势能大,更易于传热,使得爆沸更快发生。(2)除壁面润湿性外,模拟发现液膜厚度也影响液膜的沸腾行为。液膜较薄时,亲疏水表面均只发生表面蒸发,液膜厚度增大到某一值时,亲水表面易发生爆沸而疏水表面仍为蒸发,液膜厚度进一步增大,亲疏水表面液膜均发生爆沸。液膜厚度影响的主要原因在于,液膜越厚,液膜内部积聚能量越大,沿厚度方向温度梯度越大,越易发生爆沸。亲水表面比疏水表面更利于能量积聚和形成温度梯度。(3)通过研究发现了壁面润湿性对液膜爆沸过热度及爆沸快慢的影响规律,本文提出了采用亲疏水组合壁面来精细调控爆沸行为的方法。研究发现亲水壁面所占比例越大,整个液膜平均温度和液体内部积聚能量越大,液膜越易发生爆沸。液膜厚度达到某一值时,亲疏水壁面交界处会观察到明显的“液膜撕裂现象”。综上,本文通过模拟发现了纳米尺度液膜爆沸行为异于宏观沸腾的新现象,只有蒸发和爆沸两种现象。亲疏水性在沸腾起始点和沸腾快慢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一定液膜厚度范围内,经典核化理论适用于纳米尺度液膜沸腾起始点问题,液膜厚度低于某一值将不再适用。液体内部能量积聚是发生爆炸的主要原因。亲疏水组合壁面更为精细调控沸腾行为提供了方法。因此,揭示纳米尺度下液膜沸腾核化的新机理,对于微电子产业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8-03-01)
薄液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表面声波作用下含不溶性活性剂的部分润湿薄液膜的铺展过程,推导出了液膜厚度和表面活性剂浓度的无量纲演化方程组,通过数值计算研究了声波引起的漂移流主导的液膜铺展过程及漂移流与毛细力共同控制的铺展过程.结果表明表面声波驱使液膜铺展及移动,而活性剂进一步促进了液膜的铺展过程,且当活性剂存在时受漂移流与毛细力共同控制的铺展过程中出现了铺展半径收缩的现象,使得液膜达到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更长.另外,液膜最大厚度和铺展半径的变化速度随着分离压与活性剂浓度的相关系数a值、Marangoni数M值的增大而加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薄液膜论文参考文献
[1].梁健明,王昕,崔中雨.高强铝合金在含Cl非稳态薄液膜环境下的应力腐蚀行为及机理研究[C].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2019
[2].李春曦,施智贤,庄立宇,叶学民.活性剂对表面声波作用下薄液膜铺展的影响[J].物理学报.2019
[3].高国富,李康,李瑜,向道辉,赵波.超声激励薄液膜Faraday波形成机理[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9
[4].徐巧变.二元工质薄液膜形貌和联合传热特性的数值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
[5].徐巧变,周乐平,杜小泽,杨勇平.固着液滴蒸发薄液膜区传质传热特性数值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8
[6].林炎海,杨孟.非牛顿纳米流体薄液膜流动传热传质过程研究[C].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8
[7].王东祥,凌祥,崔政伟,俞建峰.转盘离心雾化高黏非牛顿流体薄液膜纤维化特性[J].化工学报.2018
[8].于阳,卢琳,李晓刚.微区电化学技术在薄液膜大气腐蚀中的应用[J].工程科学学报.2018
[9].李昀.液滴撞击超亲水表面薄液膜的波动特性和温度演化规律[D].大连理工大学.2018
[10].王艳红.润湿性对纳米尺度薄液膜爆炸沸腾现象影响的分子动力学模拟[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