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组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物,纳米,共聚物,基材,传感器,胶束,肝素。
生物组装论文文献综述
吴燕,陈锦杨,付翠翠,石文兵[1](2019)在《基于催化发卡组装信号放大技术的比率型SERS生物传感器用于miRNA检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MicroRNA (miRNA)在多种疾病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已成为一类有希望用于早期癌症诊断的生物标志物。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催化发卡组装信号放大技术(CHA)的比率型SERS生物传感器用于miRNA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检测研究。以银纳米颗粒修饰硅片(AgNPs@Si)作为SERS基底,以4-氨基苯硫酚为内参比,通过Ag-S固定于SERS基底上。当目标miRNA-21存在下,将一端标记R6G拉曼信号分子的发卡探针H1打开,形成H1-mRNA-21中间体,由于其不稳定性,继而与发卡探针H2进一步反应,使目标miRNA-21释放继续参与下一轮CHA循环。同时,H1-H2双链结构可以与固定于SERS基底的捕获DNA杂交,使得R6G靠近SERS基底表面,R6G的SERS信号强度增加,而4-ATP的则保持相对不变。该方法结合比率型SERS策略和CHA方法技术的优势,对miRNA-21的检测限为3.5 fM,线性范围为10f M~100 nM。(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 20)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03)
刘波,陶勇[2](2019)在《生物制造“细胞工厂”的设计与组装》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化石资源为原料的化学品制造行业在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同时,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这给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生物制造带来了发展机遇。与传统化工制造不同,生物制造把细胞作为"生产车间","车间"内每一道工序由酶催化完成。"细胞工厂"除了反应条件温和,还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可根据需求调整或者重构代谢途径来合成各种目标化学品。"细胞工厂"的设计过程遵循如下的准则:1)构建一条由原料到产品的最优合成途径;2)平衡代谢途径中每步反应的代谢流,使该途径代谢通量远高于细胞基础代谢;3)足量地供应合成途径的前体,多个前体根据需要调整供应比例;4)酶促反应往往有各种辅因子的参与,顺畅的代谢通路需要平衡或者再生各种辅因子;5)通过遗传改造或者工艺改进解除产物和代谢中间体的反馈抑制,以获取更高的产量。(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李汉红,程珍琪,张玉红,孙争光[3](2019)在《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及其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自组装的类型及其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包括在眼用装置、组织工程中的应用,以及作为药物载体、基因载体等,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胶体与聚合物》期刊2019年03期)
李青,柏韶伟,姜淋,李全顺[4](2019)在《基于生物基材料构建脂肪酶-MOF组装体及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柴油是典型的"绿色能源",脂肪酶催化合成生物柴油的方法具有合成过程简单、能源消耗少、产生的气泡少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脂肪酶在工业生物催化中的应用面临很大的挑战,例如在工业生产条件下低的稳定性和重复利用率等。酶固定化技术是解决上述瓶颈的一条有效途径,其能够赋予酶分子良好的催化活力、稳定性、对环境的高度抗性及重复利用能力。(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8-08)
汤玉娇,戴诗岩,周羽婷,程圭芳,何品刚[5](2019)在《基于DNA模板点击化学和催化发夹型DNA自组装反应的新型均相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检测miRNA-21》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了一种利用DNA模板点击化学和催化发夹型DNA自组装反应(Catalyzed hairpin assembly,CHA)指示并放大信号,检测miRNA-21的新型均相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根据目标物miRNA-2的序列设计了两种发夹结构的探针,分别修饰5-氨基-2,3-二氰基-1,4-萘醌(ADNQ)和3(2-呋喃)丙酸(FPA),利用目标物miRNA-2引发的两种探针间的催化发夹组装使ADNQ和FPA的分子间距缩小,发生Diels-Alder反应,在实现目标物循环信号放大的同时,破坏ADNQ的化学结构,导致电化学响应信号降低,据此检测miRNA-21的浓度。采用循环伏安法(CV)、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和凝胶电泳等考察了此传感器的分析性能。结果表明,在0.1~1.0×10~4 pmol/L浓度范围内,此传感器响应电流变化值与miRNA-21浓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37 pmol/L(S/N=3)。将此传感器用于小鼠血清和全血裂解液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本传感器适用于miRNA-21的检测。(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9年07期)
蒋伍玖,谭宇星,邝代治,张复兴,刘梦琴[6](2019)在《微波辅助自组装合成有机锡配合物及其生物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微波"一锅法"合成了4个有机锡配合物(C1~C4),通过红外光谱(I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VisUV)、~1H NMR、~(13)C NMR、~(119)Sn NMR、高分辨率质谱(HRMS)、X射线单晶衍射以及热重分析等表征了配合物的结构.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C1~C4均为中心对称的平面Sn_2O_2四元环结构.通过MTT法,测试了配合物C1~C4对癌细胞NCI-H460、HepG2、MCF7以及正常人体肝细胞HL7702的体外抑制活性,结果显示,配合物C1对3种癌细胞的抑制活性优于其他配合物及卡铂,有望成为金属有机抗癌药物候选化合物.通过紫外光谱、荧光光谱、黏度、分子对接实验,证实了配合物C1与DNA的相互作用是插入结合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化学》期刊2019年08期)
高苗苗,王成龙,窦红静,许国雄[7](2019)在《卡铂@葡聚糖纳米载体的自组装/聚合一步法制备及生物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接枝共聚辅助自组装(GISA)制备葡聚糖纳米载体的过程中,利用丙烯酸单体与卡铂之间的非共价键作用,使得卡铂参与到葡聚糖纳米载体的形成中,从而一步实现了卡铂@葡聚糖纳米载体的制备,并使用肿瘤还原性环境敏感的二硫键来交联纳米载体,得到了对肿瘤还原环境响应的纳米药物载体.对纳米药物载体的结构、粒径及形貌进行表征,结果显示,纳米药物载体粒径为(92±0. 2) nm,Zeta电位为(-8±0. 3) e V.通过体外药物释放研究发现,在还原性环境中,载体可持续72 h释放药物,最大释放量达80%.细胞摄取实验表明负载卡铂的纳米药物载体可在4 h内高效地进入细胞核;其半抑制浓度(IC_(50))为25. 32μg/mL,达到和相同浓度游离卡铂相仿的促肿瘤细胞凋亡效果.此一步法所制备的卡铂@葡聚糖纳米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王焱明[8](2019)在《肝素类自组装纳米胶束的制备及其生物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生物相容性好的肝素(hep)和具有降低胆固醇作用的小分子口服药去氧胆酸(DOCA)为原料,制备了一种两亲性化合物肝素-去氧胆酸(hep-DOCA,HD)。采用核磁氢谱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动态光散射(DLS)实验测得hep-DOCA胶束在不同时间的粒径、zeta电势和多分散系数(PDI)的变化较小,说明hep-DOCA胶束稳定性良好。透射电镜(TEM)结果说明hep-DOCA胶束在水相呈现出均匀分散的圆球状,且粒径比较均一。以具有抗炎和抗氧化活性的香草醇与1,4-环己烷二甲醇和草酰氯为原料进行缩聚反应,制备了一种具有H_2O_2响应性的聚合物(PVAX),并进行核磁表征。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得PVAX重均分子量(Mw)为7600。将疏水性的小分子药物吲哚美辛(IDM)和过氧化氢响应性聚合物(PVAX)采用超声载药的方法,分别合成出具有更好抗凝效果的载药胶束HD-IDM和HDP。调节PVAX的加入量分别制备了两种不同载药量的纳米胶束HDP-2和HDP-4。细胞毒性和溶血实验探讨了HD、HD-IDM和HDP胶束的生物相容性。纳米胶束浓度为0.4 mg/mL时,纳米胶束都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和远低于安全值的溶血率。抗凝血指数(BCI)、全血凝血时间和血栓重量实验,探讨了胶束的抗凝血活性。包载IDM和PVAX后,载药胶束的抗凝活性显着增加。过氧化氢检测实验和小鼠活体实验探究了HDP胶束对H_2O_2和炎症因子IL-6的清除能力以及对血栓的预防效果。HDP胶束能够清除周围环境中的H_2O_2,降低小鼠体内因卡拉胶诱发的炎症因子IL-6的浓度,并且HDP胶束能够降低鼠尾血栓形成的长度。(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期刊2019-06-07)
孟龙[9](2019)在《大分子自组装生物功能涂层材料及抗菌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入感染目前已成为生物医用金属植入器件临床应用的巨大障碍,开展抗植入感染材料的开发与研究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植入感染本质上是材料表面粘附的细菌与生成的生物膜引起的,从研究思路、方法和效果的角度分析,聚合物涂层因其结构功能可设计性、抗菌可靠性高、不影响整体机械性能等优点,无疑是解决细菌粘附与定殖的有效策略。近年来,基于聚合物的抗菌材料及抗菌机理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考虑和解决:如死细菌在杀菌型涂层表面累积问题;细菌抵抗型表面往往同时抵抗细胞粘附,缺乏相应生物活性的兼顾与调控,且抑菌活性仍不理想;多重抗菌涂层结构设计复杂,制备困难;LbL法与表面接枝法等涂层制备方法过程繁琐、冗长、不可控,制备工艺亟需进步等。这些都是本文关注并尝试解决的主要问题。大分子自组装及其组装聚集体研究一直是高分子科学领域的热点之一,随着多年发展,科学家们更加关注通过多组分、多级次组装方式探索大分子自组装聚集体的功能化及其应用。但大多数自组装研究集中在嵌段聚合物,因合成相对困难,其实际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相对于嵌段共聚物,双亲性无规共聚物简单易得,其组装胶体表面同时存在离散分布的亲疏水功能微区,还可作为生物活性组分(如抗菌、锚定组分等)载体。基于这种独特的结构特点,以无规共聚物胶体粒子作为涂层构建基元可以提供一种简单、便捷的方法构筑多功能且结构可控的涂层表面,以解决以上抗菌涂层面临的诸多问题,拓宽大分子自组装实际应用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围绕以上背景,本文设计合成了不同结构、功能的双亲性无规共聚物,以其自组装体作为构筑涂层的基本基元,再结合电泳沉积技术在钛及其合金表面制备了多功能且结构可控的抗菌涂层材料,以解决抗菌涂层面临的诸多问题,为制备多功能抗菌涂层提供新思路。主要研究路线是:首先,构建了季铵盐接触型抗菌涂层材料,就死细菌是否会在杀菌材料表面累积进行验证,并探究涂层对有毒离子释放的抑制能力;其次,基于疏水化两性离子聚合物构建了细菌粘附抵抗型涂层材料,在解决细菌在材料表面粘附问题的同时实现了细胞的粘附与增殖,研究了涂层促进细胞粘附的机制;为进一步提高涂层的抗菌性能并调节细胞粘附行为,从聚合物结构、组装组分与涂层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出发,构筑了具有可控细胞粘附行为的多重抑菌杂化涂层材料,阐述了调控机理及理论依据。最后,通过优化聚合物结构及合成路径,发展了羧酸甜菜碱型两性离子复合涂层,获得更优抗菌效果的同时验证了涂层疏水性调节细胞粘附机理的实用性和普适性。具体探究内容如下:1、季铵盐型功能涂层及其性能研究首先在医用镍钛合金表面构建了季铵盐接触型抗菌功能涂层,并探究了涂层对镍钛合金中有毒Ni~(2+)离子释放的抑制能力和杀菌能力。通过控制聚合单体投料比和随后季铵化反应程度合成了不同羟基(-OH)与叔胺(-N(CH_3)_2)基团比率和不同季铵盐含量的光敏性季铵盐聚合物聚(7-(丙烯酰氧基)-4-甲基香豆素-co-甲基丙烯酸羟乙酯-co-甲基丙烯酸二甲氨乙酯-co-甲基丙烯酸二甲氨乙酯十二烷基季铵盐)(PCHD-Q),季铵盐组分摩尔分数分别控制在1%(Q1)和10%(Q10)左右。将所得聚合物在选择性溶剂中自组装成胶体粒子,粒子对pH、盐浓度、UV辐照具有响应性。最后,以15 V、5 min的沉积电泳条件和UV辐照10 min的光交联条件在镍钛合金表面制备了涂层材料,电泳沉积机理为电化学粒子凝聚机理,光交联过程增加了涂层结构的致密性与均匀性。研究结果表明:涂层有效地抑制了有毒Ni~(2+)的体外释放,并降低了释放Ni~(2+)诱导的细胞毒性,抑制机理主要是:一方面,电泳涂层经光交联增加了涂层结构致密性与均匀性,在早期起到物理阻隔作用;另一方面,基于涂层中-OH和-N(CH_3)_2基团起到物理吸附作用,在后期抑制了Ni~(2+)向外释放,且-OH含量更高的涂层抑制效果更好。同时,所制备的季铵盐型涂层材料具有突出的杀菌能力和良好的细胞相容性,抗菌能力随季铵盐组分的增加而增强。此外,季铵盐涂层抗菌结果显示了死细菌会在涂层表面粘附、累积。2、疏水化两性离子型抑菌及促细胞粘附功能涂层材料基于两性离子聚合物构建了双亲性细菌粘附抵抗型涂层材料,以解决细菌在抗菌材料表面粘附这一问题,同时实现了细胞在此类涂层表面的粘附与增殖。首先,通过引入手性单体丙烯酸异冰片酯(ISA)合成了疏水化的两性离子聚合物聚(磺酸基甜菜碱甲基丙烯酸酯-co-甲基丙烯酸二甲氨乙酯-co-丙烯酸异冰片酯)(PSDI)并自组装成胶体粒子(CP);然后,将CP溶液与单宁酸水溶液(TA)等体积混合后共电泳沉积在钛合金表面构筑了抑菌功能涂层材料。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疏水化两性离子聚合物PSDI,其磺化程度为84.3%;CP与TA混合形成了CP-TA_X复合胶体溶液(X为TA浓度),过高的TA含量不利于胶体体系稳定;经探索以25 V、60 s沉积条件制备了涂层材料,TA组分的引入增加了电泳过程的稳定性,改善了涂层形貌的完整性和平整度,并通过氢键和离子键作用与聚合物PSDI形成叁维物理交联网络结构,提高了涂层的溶液稳定性;所制备的复合涂层有效地抑制了细菌在表面的定殖与粘附,主要抑菌机理为:涂层表面兼具ISA和SBMA功能团,通过建立手性表面、静电屏蔽表面及一定程度的水化表面协同抑制了细菌初始粘附;同时,ISA组分的引入在不影响抑菌功能的同时增加了涂层的疏水性,形成的适度亲水表面促进了细胞的粘附与增殖,初步提出增加抑菌涂层疏水性可实现细胞粘附的机制,这对两性离子型表面是十分有意义的。3、可控细胞粘附及多重抑菌杂化涂层材料基于聚合物结构与细胞粘附行为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一结论,设计特定结构的聚合物并研究其结构对细胞粘附行为的调控是本章的重点;为了进一步提高抗菌活性,多重抗菌理念被引入涂层材料中。首先,设计合成了一些列不同组分、配比以及磺化度的双亲两性离子聚合物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乙酯-co-丙烯酸异冰片酯)(PDI)和聚(磺酸基甜菜碱甲基丙烯酸酯-co-甲基丙烯酸二甲氨乙酯-co-丙烯酸异冰片酯)(PDI-S),然后在乙醇中与TA杂化自组装形成胶体粒子PDI/AT和PDI-S/TA,TA为天然多酚,可以促进涂层与基材表面的附着力,同时赋予涂层高效的抗菌活性;探索并以相对优化的沉积条件在医用钛表面构建了多功能抑菌涂层材料。研究结果显示,杂化涂层具有优异的溶液稳定性,其表面性质受聚合物组成、磺化度及TA组装组分的影响;杂化涂层Ti-PDI/TA及Ti-PDI-S/TA具有十分优异的抗菌性能和可调的细胞粘附性质,抗菌机理为:首先通过增加ISA或SBMA功能组分抑制细菌初始粘附,再进一步通过TA组分破坏细胞膜结构和代谢途径杀死已附着在表面的细菌,减少了涂层表面活/死细菌附着量;细胞粘附行为的调控机理为:通过改变聚合物结构参数调节杂化涂层表面亲疏水性质,从而实现调控细胞粘附行为;其中,涂层实现抑菌性能的ISA组分摩尔分数阈值为30%,ISA摩尔分数为50%时是涂层从促进细胞粘附到抑制细胞粘附转变的最优值。最后,动物实验表明促细胞粘附的杂化涂层具有良好的体内相容性。该涂层体系通过调节聚合物结构参数而实现调节细胞及细菌的粘附行为,在骨科或心血管支架领域均具有潜在应用。4、羧酸甜菜碱两性离子型复合抗菌功能涂层材料通过优化聚合物结构及合成路径,发展了羧酸甜菜碱两性离子复合涂层,验证了基于疏水性调控细胞粘附行为机理的普适性。本章首先设计合成羧酸保护的两性离子型聚合物聚(羧基保护甜菜碱甲基丙烯酸甲酯-co-丙烯酸异辛酯-co-多巴胺甲基丙烯酸甲酯)(P(CB-tBu-co-EHA-co-DOPA)),通过其组装的胶体粒子负载了Cu~(2+)抗菌组分并电泳沉积制备多功能涂层材料。研究表明:成功制备了负载Cu~(2+)的涂层材料;间接法细胞毒性实验表明,涂层60天内累积释放的Cu~(2+)不会诱导明显的细胞毒性,说明了负载Cu~(2+)策略的安全性;涂层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其可以通过简单叁氟乙酸溶液的处理实现由季铵盐复合涂层向羧酸甜菜碱两性离子复合涂层转换,从而改变涂层表面物化性质,极好地控制细胞由粘附向抗粘附的转变,控制效果与聚合物结构相关,增加CBMA组分效果更好,该结果验证了疏水性调控细胞粘附行为机理的可行性与普适性;脱保护前后的涂层均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质,其抗性来源于涂层的粘附抵抗性、季铵盐接触及Cu~(2+)释放杀菌性,细胞毒性实验及动物实验则表明涂层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该工作以极为简单的表面处理方式控制细胞粘附行为并提供多重抗菌性,颇具新意。综上所述,本文以设计合成的双亲性无规共聚物为基础,结合大分子自组装及电泳沉积技术,在钛及其合金表面制备涂层材料,赋予涂覆表面以理想的抗菌活性,并兼具功能性。主要通过无规聚合物结构、组装组分的控制,成功构建并发展了具有多重抗菌机理的涂层表面,解决了聚合物抗菌涂层面临的诸多问题;并基于结构与性能的构效关系的研究,提出了调控细菌及细胞粘附行为的特定机理,并证实其普适性。本研究结合大分子自组装及电泳沉积技术,为抗菌聚合物涂层固定、制备提供了一种简单、高效的策略,以无规聚合物自组装胶体粒子作为构建基元,拓宽了大分子自组装在生物涂层领域的研究范畴。(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王海旺[10](2019)在《基于目标物介导SERS金纳米颗粒自组装的新型生物传感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纳米技术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技术在材料科学、生化分析科学以及环境检测科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比于紫外可见光(UV-vis)和荧光等光学检测手段,SERS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如:丰富的光谱信息、较窄的发射谱带以及无需繁琐的样品预处理等。本论文利用目标物(如酶、ATP、miRNA等)介导的金纳米颗粒的团聚增强其表面修饰的拉曼染料的SERS信号,发展了一系列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的新型生物传感策略。首先,构建了一种基于酶介导的等离子体共振耦合以及SERS信号传导的尿嘧啶糖苷酶(UDG)的检测方法。UDG是碱基切除修复通路中重要的糖基化酶,它能特异性切除DNA双链中突变的尿嘧啶(U),从而维持正常的基因序列。异常的UDG活性,可能引起一系列疾病,如: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该方法设计了一条茎部含有尿嘧啶(U)的DNA发夹探针,并将其修饰到金纳米颗粒的表面,制备的SERS活性纳米颗粒作为底物。目标物UDG特异性识别碱基U并将其切除,产生一个无嘌呤/嘧啶位点(AP site);随后,核酸内切酶IV和外切酶I共同作用将纳米金颗粒表面的核酸链水解,导致纳米金颗粒团聚,产生等离子体共振耦合效应,增强了修饰在金纳米颗粒表面拉曼染料的SERS信号。该方法简单、快速、仅需一步均相反应、稳定性好,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在最优的反应条件下,该生物传感器实现了超灵敏检测UDG活性,最低检测限达到了4.29×10~(-4) U mL~(-1),检测范围达到5个数量级。该方法为UDG活性研究和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药物筛选提供了一个简单而高效的新方法。其次,利用目标分子-核酸适配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启动核酸探针功能化的纳米机器,依靠外切酶Ⅲ的特异性催化水解作用,构建了一种基于目标物介导的纳米金颗粒自组装的生物传感器,实现了血清中ATP高特异性定量检测。该纳米机器包括叁种核酸探针(DNA Walker chains、DNA Track chains、ATP-Aptamer),其中,DNA Walker chains同ATP-Aptamer部分结合并通过Au-S键修饰到纳米金表面,用来特异性识别目标物ATP分子;同理,DNA Track也是通过Au-S键修饰到纳米金表面;目标物ATP特异性结合核酸适配体,将DNA Walker链释放,随后与DNA Track碱基互补配对杂交;最后,外切酶Ⅲ将杂交双链中的DNA Track chains催化水解,释放DNA Walker进行下一步行走。最终,将纳米金颗粒表面修饰的核酸链完全催化水解,导致纳米金颗粒形成团聚体,从而极大的增强其表面吸附拉曼染料的SERS信号强度。该传感策略实现了对ATP分子的超灵敏和高特异性检测,检测下限达到0.288 pM。该方法操作简单,仅需一步均相反应且反应时间短,易于实现高通量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最后,构建了一种基于miR-21置换核酸探针启动功能化核酸纳米机器,依靠外切酶Ⅲ特异性催化水解作用,将金纳米颗粒表面核酸探针全部催化水解,诱导纳米金团聚的SERS生物传感器。该传感策略中功能化的金纳米颗粒含有叁种核酸探针(DNA Walker,DNA Track,Protect probe),首先,将保护探针Protect probe和行走探针DNA Walker进行退火杂交;然后,将混合的杂交液和DNA Track共同修饰到金纳米颗粒表面。当存在目标物miR-21时,能够与保护探针Protect probe特异性结合,从而将行走探针DNA Walker释放,行走探针和DNA Track进行杂交,作为外切酶Ⅲ的底物;最后,依靠外切酶Ⅲ的催化水解作用将DNA Track催化水解,诱导纳米金形成团聚体,引起局域电磁场极大增强,显着增强其表面吸附拉曼染料的SERS信号。该方法操作简单,反应时间短,无需生物分子标记,为miR-21的检测建立了一个新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9-06-01)
生物组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化石资源为原料的化学品制造行业在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同时,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这给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生物制造带来了发展机遇。与传统化工制造不同,生物制造把细胞作为"生产车间","车间"内每一道工序由酶催化完成。"细胞工厂"除了反应条件温和,还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可根据需求调整或者重构代谢途径来合成各种目标化学品。"细胞工厂"的设计过程遵循如下的准则:1)构建一条由原料到产品的最优合成途径;2)平衡代谢途径中每步反应的代谢流,使该途径代谢通量远高于细胞基础代谢;3)足量地供应合成途径的前体,多个前体根据需要调整供应比例;4)酶促反应往往有各种辅因子的参与,顺畅的代谢通路需要平衡或者再生各种辅因子;5)通过遗传改造或者工艺改进解除产物和代谢中间体的反馈抑制,以获取更高的产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组装论文参考文献
[1].吴燕,陈锦杨,付翠翠,石文兵.基于催化发卡组装信号放大技术的比率型SERS生物传感器用于miRNA检测研究[C].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20)论文摘要集.2019
[2].刘波,陶勇.生物制造“细胞工厂”的设计与组装[J].生物工程学报.2019
[3].李汉红,程珍琪,张玉红,孙争光.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及其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进展[J].胶体与聚合物.2019
[4].李青,柏韶伟,姜淋,李全顺.基于生物基材料构建脂肪酶-MOF组装体及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C].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5].汤玉娇,戴诗岩,周羽婷,程圭芳,何品刚.基于DNA模板点击化学和催化发夹型DNA自组装反应的新型均相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检测miRNA-21[J].分析化学.2019
[6].蒋伍玖,谭宇星,邝代治,张复兴,刘梦琴.微波辅助自组装合成有机锡配合物及其生物活性[J].中国科学:化学.2019
[7].高苗苗,王成龙,窦红静,许国雄.卡铂@葡聚糖纳米载体的自组装/聚合一步法制备及生物应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8].王焱明.肝素类自组装纳米胶束的制备及其生物性能研究[D].烟台大学.2019
[9].孟龙.大分子自组装生物功能涂层材料及抗菌性能研究[D].江南大学.2019
[10].王海旺.基于目标物介导SERS金纳米颗粒自组装的新型生物传感器研究[D].济南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