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汽油烯烃含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烯烃,汽油,含量,催化裂化,催化剂,辛烷值,色谱。
汽油烯烃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李林,王树利[1](2019)在《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烯烃含量的技术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国Ⅵ汽油质量升级,分析了国ⅥA标准汽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其主要原因为催化汽油烯烃含量高,影响国ⅥA标准汽油的调和。通过优化重催装置操作条件、应用新型降烯烃催化剂、优化汽油加氢装置操作条件、优化汽油醚化装置剩余碳五加工等技术措施,两套重催装置汽油烯烃体积分数由>35%降至30%左右,汽油加氢装置汽油烯烃体积分数由24.7%降至18.9%,汽油的半成品罐汽油中烯烃体积分数由25.7%降低至21.5%,满足了国ⅥA标准汽油的调和需要,实现了国Ⅵ汽油的质量升级。(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化工》期刊2019年04期)
蒋兆鹏[2](2019)在《工艺条件对催化汽油烯烃及苯含量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工业应用数据分析可知:反应温度及平衡剂活性是影响催化汽油烯烃含量的2个主要因素,平衡剂活性提高有利于降低催化汽油中的烯烃,反应温度与催化汽油烯烃的呈现抛物线关系,即存在一个临界反应温度,在临界反应温度以前,汽油烯烃含量随温度上升而上升,超过临界点后则下降。汽油中苯含量与平衡剂活性没有明显的关联关系,较低的反应温度有利于降低汽油中的苯含量。(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赵鹏,焦峰,郭良,赵娟[3](2019)在《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烯烃含量的操作手段及优化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洛阳石化执行汽油国ⅥA段生产标准,要求汽油烯烃含量按≤18%控制,因此要求对两套催化裂化装置、S-Zorb装置进行攻关优化,降低汽油中烯烃含量,缓解罐区汽油烯烃含量超标。2018年8~10月,两套催化装置进行生产优化,通过调整进料性质、降低反应温度、提高催化剂活性、投用终止剂等措施,S-Zorb精制汽油出装置烯烃含量从24.6%降低至19.6%,汽油降烯烃取得一定效果。在优化过程中,发现装置运行中存在关键参数调整幅度受限、重质油掺炼无法保证大剂/油比、催化剂高活性与装置剂耗相矛盾、S-Zorb装置精制汽油低烯烃含量与辛烷值损失的取舍等问题,并提出未来降低汽油烯烃的优化方向,通过一催化装置MIP工艺改造、二催化副提升管恢复汽油进料流程、两套催化装置使用降烯烃专用催化剂、用直柴加氢石脑油调和汽油、烷基化装置的投产等措施,催化汽油的烯烃含量大幅降低,经济效益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外能源》期刊2019年07期)
石磊,付强,张伟[4](2019)在《催化裂化装置汽油烯烃含量增大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中国石油宁夏石化公司260万t/a催化裂化(FCC)装置汽油烯烃含量偏高的问题,对装置生产操作条件和催化剂进行了调整。结果表明:通过采用提高剂油质量比,增加油气分压,增大催化剂加入量等措施后,FCC汽油烯烃体积分数降低至35%以下,辛烷值保持在90.0以上,满足了国Ⅵ汽油的要求。(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与应用》期刊2019年04期)
翟玉娟,王猛[5](2018)在《汽油和柴油加氢装置石脑油烯烃含量高的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炼化分公司汽油、柴油加氢装置的石脑油烯烃含量从2011年12月开始逐渐升高,2012年1—2月由于另一套液相加氢装置开工,装置因原料不足降处理量后烯烃含量略有好转,3月恢复处理量后烯烃质量分数在0.8%左右,2012年9月石脑油烯烃质量分数高达1.18%以上,而且居高不下,到11月石脑油烯烃含量偏高已危及到石脑油产品出厂。通过对反应器出口及换热器前后油品质量分析数据的分析,催化剂活性严重下降导致石脑油烯烃含量增大的主要原因,由于生产任务制约装置无法停工换剂。通过逐渐提高加氢深度的办法应对石脑油烯烃高问题,即控制循环氢纯度87%以上;将反应器入口温度从350℃提高到360℃,维持反应器床层最高温度390℃以上;提高高分压力至7.2 MPa;降低处理量至70 t/h等措施维持装置运行,降低了石脑油烯烃含量,保证了石脑油产品合格出厂。(本文来源于《炼油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08期)
符兴耀[6](2018)在《降低催化裂解汽油烯烃含量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4月东方石化催化裂解汽油烯烃含量上升,致使下游汽油加氢装置加氢汽油烯烃含量不合格。为降低催化裂解汽油烯烃含量,及时分析原因,采取延长反应时间、提高平衡剂活性、适当提高剂油比、汽油深度稳定、提高汽油切割塔处理负荷等措施,烯烃含量由约41%降到约36%,加氢汽油烯烃含量合格。(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8年11期)
于海成,陈家玮,司英伟,王聪宇[7](2017)在《汽油降烯烃含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对清洁燃料质量标准的日益苛严,清洁汽油的生产已提到十分紧迫的日程上来了,如何在降低烯烃含量的同时,保持汽油辛烷值不变成为石油科研工作者思考的热点问题,基于此,本文总结了常见的降烯烃措施,探讨了某石化公司1.8Mt/a催化汽油加氢精制装置在降低汽油烯烃含量的应用,运行结果表明满足国Ⅲ、国Ⅳ汽油质量要求硫醇硫为3.5mg/kg,小于设计值9mg/kg;烯烃为27.6%,小于设计值36%.(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研究》期刊2017年04期)
陈菲,史得军,赫丽娜,张若霖,肖占敏[8](2017)在《色谱技术在汽油烯烃含量测定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汽油中烯烃含量是汽油质量控制的重要指标之一。该文详细综述了汽油中的烯烃总量及单体鉴别的色谱测定方法,并系统分析了不同方法的特点及应用情况。(本文来源于《第21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05-19)
王锐,任哲雨[9](2017)在《催化裂化工艺操作对汽油烯烃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13年2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油品质量升级工作的要求,为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于2013年12月18日发布了第五阶段车用汽油国家标准。与第四阶段车用汽油国家标准相比较,国V标准将汽油烯烃含量由第四阶段的28%降低到24%。汽油中的烯烃含量直接影响到汽车尾气中的NO_X、HC含量,NO_X、HC会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催化装置(FCC)作为汽油主要的生产装置,应结合各自情况,寻求降烯烃出路,适应清洁汽油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化工设计通讯》期刊2017年04期)
郭宪武[10](2017)在《汽油烯烃含量检测误差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日益完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飞跃式的提高,对于各类生活产品的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作为人们出行最为常用的汽车,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出行的安全与顺利。目前,我国对于汽车各种零部件的质量越来越重视,对于汽车所使用的汽油的重视程度同样也越来也高。汽油作为保证汽车正常运行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我们便将以汽油烯烃样本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检测过程中的误差进行仔细的分析,以希冀为以后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7年06期)
汽油烯烃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工业应用数据分析可知:反应温度及平衡剂活性是影响催化汽油烯烃含量的2个主要因素,平衡剂活性提高有利于降低催化汽油中的烯烃,反应温度与催化汽油烯烃的呈现抛物线关系,即存在一个临界反应温度,在临界反应温度以前,汽油烯烃含量随温度上升而上升,超过临界点后则下降。汽油中苯含量与平衡剂活性没有明显的关联关系,较低的反应温度有利于降低汽油中的苯含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汽油烯烃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1].李林,王树利.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烯烃含量的技术措施[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19
[2].蒋兆鹏.工艺条件对催化汽油烯烃及苯含量的影响分析[J].石化技术.2019
[3].赵鹏,焦峰,郭良,赵娟.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烯烃含量的操作手段及优化方向[J].中外能源.2019
[4].石磊,付强,张伟.催化裂化装置汽油烯烃含量增大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J].石化技术与应用.2019
[5].翟玉娟,王猛.汽油和柴油加氢装置石脑油烯烃含量高的对策[J].炼油技术与工程.2018
[6].符兴耀.降低催化裂解汽油烯烃含量措施[J].山东化工.2018
[7].于海成,陈家玮,司英伟,王聪宇.汽油降烯烃含量的研究[J].当代化工研究.2017
[8].陈菲,史得军,赫丽娜,张若霖,肖占敏.色谱技术在汽油烯烃含量测定中的应用[C].第21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会议论文集.2017
[9].王锐,任哲雨.催化裂化工艺操作对汽油烯烃含量的影响[J].化工设计通讯.2017
[10].郭宪武.汽油烯烃含量检测误差分析研究[J].化工管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