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盖旱作水稻论文_亚当(Adam)

导读:本文包含了覆盖旱作水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稻,旱作,栽培技术,产量,土壤,地膜,物质。

覆盖旱作水稻论文文献综述

亚当(Adam)[1](2013)在《不同覆盖材料对旱作稻田土壤水分和水稻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黑膜覆盖、白膜覆盖、稻草覆盖、蔗叶覆盖四种覆盖方式对旱作稻田土壤水分和水稻生长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的覆盖方式对改善水稻田间生态环境方面以稻草覆盖处理表现最好,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含量,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其次是蔗叶覆盖处理,最后是地膜覆盖的两个处理(黑膜和白膜)。2、四种不同覆盖处理的土壤化学性状均好于不覆盖处理,其中,稻草覆盖处理表现最好,能有效提高水稻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3、四种不同覆盖处理可以显着的提高灌浆期叶绿素的含量,增加灌浆期N、P、K营养元素的含量。经过四种不同覆盖方式处理后的叶绿素含量和N、P、K营养元素含量均高于不覆盖处理,且均以稻草覆盖处理的效果最好。4、四种不同覆盖处理相比不覆盖处理而言可以增加水稻各器官的N、P、K含量。稻草覆盖和蔗叶覆盖由于额外的为水稻提供了生物能源,因此营养元素含量显着高于不覆盖的处理。而黑膜和白膜覆盖处理后水稻各器官的营养元素整体增幅效果不大。5、四种不同覆盖处理有利于改善水稻植株的农艺性状,提高其产量,其中以稻草覆盖改善农艺性状和提高产量的效果最为显着,其次为蔗叶覆盖处理,地膜覆盖的两个处理(黑膜和白膜)效果较差。(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3-06-01)

陈志龙,李勇,许建平,张永春[2](2013)在《不同覆盖处理对旱作水稻土壤碳氮变化及氮素平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覆盖处理对旱作水稻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氮、铵态氮、硝态氮动态变化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并对土壤氮素表观平衡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盖草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别比水作、覆膜和裸露处理增加50.7%、18.1%、31.9%,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增加55.4%、11.83%、48.9%。从总体上看,土壤铵态氮呈现为:水作>盖草>覆膜>裸露,硝态氮表现为:盖草>覆膜>裸露>水作,以盖草处理土壤无机氮含量最高。与水作处理不同,旱作处理土壤无机氮与微生物量碳、氮存在着显着线性相关性。盖草处理无机氮残留最高,分别比覆膜和裸露处理高13.7%、32.8%;盖草处理氮肥利用率也最高,分别比水作、覆膜和裸露处理提高12.1%、14.5%、19.2%。结果表明,覆盖秸秆旱作水稻能够培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是一种良好的旱作水稻种植方式。(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4期)

杨国安,余伟,范丽娟[3](2013)在《水稻旱作地膜覆盖直播加压滴灌节水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年,阜康市九运街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引进水稻旱作地膜覆盖直播加压滴灌节水栽培技术,在大庄子村种植旱作直播水稻33.3公顷,667米2穴数17200穴,每穴15.2穗,穗粒数87.7粒,千粒重25克,田间损失率8%,667米2产量527.4千克。该技术选用较耐旱的水稻品种T-04、昌优1号,整个生育期不建立水层,滴灌补水,从而达到节水增效的目(本文来源于《农村科技》期刊2013年02期)

李大明,成艳红,刘满强,秦江涛,焦加国[4](2012)在《秸秆覆盖旱作对稻田甲烷排放和水稻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较全面评价秸秆覆盖旱作水稻栽培模式的生态意义,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常规淹水(F)、秸秆覆盖旱作(NF-M)和无覆盖旱作(NF-ZM)3种栽培模式稻田甲烷排放、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种水稻栽培模式的甲烷排放均集中在水稻生育期的前20d;在水稻生育期内,秸秆覆盖旱作稻田甲烷的排放总量为11.12g·m-2,显着高于常规淹水稻田的7.78g·m-2和无覆盖旱作稻田的4.23g·m-2。秸秆覆盖旱作稻田的水稻产量为8.60t·hm-2,与常规淹水处理没有显着差异,但二者均显着高于无秸秆覆盖旱作处理的6.78t·hm-2;与常规淹水处理相比,秸秆覆盖旱作还可以提高水稻单株生物量10g以上。秸秆覆盖旱作还可以显着提高稻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维持和改善表层土壤养分状况,对实现农业可持续性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水资源缺乏地区,秸秆覆盖旱作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替代传统淹水栽培的水稻栽培模式,同时秸秆覆盖旱作还田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稻田秸秆管理技术。(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2年10期)

劳创明,薛刚[5](2011)在《水稻地膜覆盖旱作直播高产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地膜全覆盖增温湿润栽培技术(简称地膜水稻),继承了原水稻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节水、保肥、早熟、高产等优点外,还具有简单、省工,增产、增效等突出优势。(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信息》期刊2011年01期)

张玉烛,刘洋,曾翔,陈恺林,黄泽辉[6](2010)在《覆盖方式对旱作水稻后期冠层生理生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超级杂交稻组合P88S/1128为材料,设置地膜覆盖、稻草覆盖和液体膜覆盖3个处理,以裸地为对照,研究了不同覆盖方式对旱作水稻群体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覆盖方式对旱作水稻群体微气象因子和水稻的个体生长都有明显影响,表现为覆盖显着降低了高温季节特别是高温时段水稻冠层的温度,提高了相对湿度,营造了群体内部良好的微气象环境。覆盖处理的叶片蒸腾作用增强,叶片的温度降低,叶片的抗高温胁迫能力提高,从而光合速率显着提高。覆盖栽培下产量构成各因子均有明显优化,其中地膜覆盖栽培下的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最高,产量较对照增加16.81%;稻草覆盖处理的有效穗增多,较对照增产9.59%。但液体膜覆盖的增产效果不明显,产量构成因子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0年05期)

刘洋,张玉烛,王学华,曾翔,陈凯林[7](2010)在《覆盖方式对旱作水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品种P 88S/1128为材料,设置地膜覆盖和稻草覆盖2个处理,以裸地旱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覆盖栽培方式对旱作水稻光合产物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覆盖方式对旱作水稻的干物质积累有显着的影响,整个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以地膜覆盖处理最高,为136.31 g/穴,稻草覆盖处理为123.69 g/穴,均显着高于对照;成熟期地膜和稻草覆盖的穗部干物质积累显着提高,分别比对照提高26.46%和14.49%;另外,覆盖有效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含量,其产量也显着高于对照。(本文来源于《作物研究》期刊2010年02期)

刘洋[8](2010)在《覆盖栽培对旱作水稻冠层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覆盖栽培是一项新型高效节水栽培技术,是发展农业节水的主要途径,对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长远意义。本试验以品种P88S/1128为材料,设置地膜覆盖、液体膜覆盖和稻草覆盖3种覆盖方式,以裸地为对照,构建了不同的旱作水稻群体,并对不同覆盖方式下旱作水稻群体微气象因子的变化、冠层结构、植株叶片生理的特性,以及产量和相关农艺性状的差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覆盖有利于旱作水稻营养物质的积累,地膜覆盖、液体膜覆盖和稻草覆盖全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高出裸地旱作30.68%、16.28%和18.06%,处理间均达显着水平;地表覆盖栽培能提高旱作水稻的产量,其中地膜覆盖栽培下的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最高,产量较对照增加16.81%;稻草覆盖处理的有效穗增多,较对照增产9.59%。通过对叶片光合作用的研究表明,地膜覆盖栽培还延长了叶片光合作用的旺盛时期,提高了中上层叶片总体的光合能力,更好地保持光合同化功能,为籽粒灌浆结实提供更多的光合产物。(2)覆盖方式对旱作水稻群体微气象因子和水稻的个体生长都有明显影响,表现为覆盖显着降低了高温时段水稻冠层的温度,提高了相对湿度,营造了良好群体内部的微气象环境;同时覆盖具有较强的蒸腾作用,叶片的温度降低,提高了叶片的抗高温胁迫能力,从而光合速率显着提高。研究结果说明,通过优化栽培方式如覆盖旱作栽培来构建良好的群体,对降低冠层温度和底层湿度以提高水稻抗热害、病虫害能力的效果显着。(3)通过对不同群体冠层的研究发现,覆盖栽培能提高旱作水稻群体的叶面积指数,叶片在空间上的分布也得到优化,其中以地膜覆盖效果最为显着;覆盖栽培条件下,旱作水稻下、中、上各层叶片直立,叶倾角都有所提高,从而改善了群体光环境,有利于光合作用持续有效的进行,同时,对水稻群体的病虫害防治和生产能力的提高也有着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0-06-11)

樊红柱,曾祥忠,张冀,吕世华[9](2010)在《覆盖旱作水稻的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田间试验对覆膜旱作、覆秸旱作和传统淹水3种水稻栽培模式下土壤温度、水稻生长状况、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详细分析,探讨水稻不同覆盖栽培模式的节水增产机理。结果表明:覆膜旱作栽培水稻产量(6511.5 kg.hm-2)高于传统淹水(5609.1 kg.hm-2)和覆秸旱作(4798.5 kg.hm-2),覆盖栽培(覆膜或覆秸)模式能明显降低水稻耗水量,节水率达63%。由于水稻覆膜栽培能增温保墒,移栽后具有生长恢复快、返青早、无效分蘖少的特点;其株高、穗长、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高于传统淹水和覆秸旱作栽培,使覆膜旱作水稻有较高的增产效果。(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薛琳,李勇,周毅,徐阳春,郭世伟[10](2009)在《旱作条件下不同覆盖方式对水稻氮素和干物质转移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常规水作为对照,研究了覆膜旱作、覆盖秸杆旱作和裸露旱作处理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田间测定了不同处理条件下旱作水稻的籽粒产量、氮素吸收与利用、干物质转移、氮素转移以及土壤矿质氮动态的变化,并对土壤氮素表观平衡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覆盖秸秆旱作可以促进旱作水稻碳水化合物和氮素向籽粒的转移。覆盖秸秆旱作处理的水稻开花前干物质累积量分别比常规水作、覆膜旱作和裸露旱作处理的高13%、15%和29%,氮素转移量则高出19%、18%和24%。从氮素表观平衡角度来看,旱作处理更能促进氮素盈余,覆盖秸秆旱作处理能增加土壤无机氮残留,提高氮素有效性。覆盖秸秆旱作比常规水作处理增产13.3%,氮肥利用率达33.5%。因此,旱作水稻覆盖秸秆不仅能取得较高产量,而且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覆盖旱作水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覆盖处理对旱作水稻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氮、铵态氮、硝态氮动态变化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并对土壤氮素表观平衡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盖草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别比水作、覆膜和裸露处理增加50.7%、18.1%、31.9%,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增加55.4%、11.83%、48.9%。从总体上看,土壤铵态氮呈现为:水作>盖草>覆膜>裸露,硝态氮表现为:盖草>覆膜>裸露>水作,以盖草处理土壤无机氮含量最高。与水作处理不同,旱作处理土壤无机氮与微生物量碳、氮存在着显着线性相关性。盖草处理无机氮残留最高,分别比覆膜和裸露处理高13.7%、32.8%;盖草处理氮肥利用率也最高,分别比水作、覆膜和裸露处理提高12.1%、14.5%、19.2%。结果表明,覆盖秸秆旱作水稻能够培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是一种良好的旱作水稻种植方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覆盖旱作水稻论文参考文献

[1].亚当(Adam).不同覆盖材料对旱作稻田土壤水分和水稻生长的影响[D].广西大学.2013

[2].陈志龙,李勇,许建平,张永春.不同覆盖处理对旱作水稻土壤碳氮变化及氮素平衡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3

[3].杨国安,余伟,范丽娟.水稻旱作地膜覆盖直播加压滴灌节水栽培技术[J].农村科技.2013

[4].李大明,成艳红,刘满强,秦江涛,焦加国.秸秆覆盖旱作对稻田甲烷排放和水稻产量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

[5].劳创明,薛刚.水稻地膜覆盖旱作直播高产栽培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

[6].张玉烛,刘洋,曾翔,陈恺林,黄泽辉.覆盖方式对旱作水稻后期冠层生理生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10

[7].刘洋,张玉烛,王学华,曾翔,陈凯林.覆盖方式对旱作水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J].作物研究.2010

[8].刘洋.覆盖栽培对旱作水稻冠层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0

[9].樊红柱,曾祥忠,张冀,吕世华.覆盖旱作水稻的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0

[10].薛琳,李勇,周毅,徐阳春,郭世伟.旱作条件下不同覆盖方式对水稻氮素和干物质转移利用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9

论文知识图

不同地表覆盖旱作水稻周平均土...覆盖旱作水稻群体LAI变化动态覆盖旱作水稻累积蒸腾动态覆盖旱作水稻累积蒸腾动态不同处理水稻吸氮强度动态变化田间试验小区分布图

标签:;  ;  ;  ;  ;  ;  ;  

覆盖旱作水稻论文_亚当(Adam)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