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论文-汪梦婷,张顺生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论文-汪梦婷,张顺生

导读:本文包含了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散文英译,翻译美学,音美,形美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论文文献综述

汪梦婷,张顺生[1](2019)在《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散文英译策略——以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翻译美学理论为指导,结合许渊冲的"叁美论",以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为例,从音美、形美、意美叁个维度探讨散文英译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诠释"美"的策略,旨在呼吁更多的译者及读者意识到散文的重要性并能够身体力行,为散文的英译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本文来源于《英语教师》期刊2019年14期)

吴荧丽[2](2019)在《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修辞手法的翻译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文学体裁包括小说,诗歌,戏剧以及散文。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宝库中,每一种文学体裁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色。在这些文学体裁中,散文因其短小精炼,语言朴素而备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散文的翻译对于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散文翻译方面作出最突出贡献的人当属张培基先生,其译着《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系列收录并翻译了鲁迅、胡适、朱自清、巴金、冰心等78位现当代文学大家的代表作179篇,为翻译学习者提供了极佳的学习范例,为翻译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更为西方英语读者了解中国文学和文化提供了途径。国内翻译界对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翻译研究始于本世纪初,以朱曼华于2000年在《中国翻译》上发表《中国散文翻译的新收获—喜读张培基教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朱曼华,2000:61)为标志,而后基本每一年都有研究《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期刊论文发表。这些论文的研究对象各有不同,包括对张培基的翻译思想,翻译风格,翻译策略,译者主体性,成语的翻译等的研究,但是几乎没有人系统地研究过《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修辞手法的翻译,CNKI上只有一篇孙俪津的《汉语修辞格的英译研究—以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孙俪津,2014:34-35),该论文也只是轻描淡写地摘出了《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几例修辞手法的翻译作为例证,并没有做系统的分析,也没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因此,对于《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修辞手法的翻译研究可以说是缺失的。而修辞手法作为各类文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大语言特色,对于其翻译的研究理应受到重视。根据目的论,翻译目的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的最直接的因素,具体来说,翻译目的直接决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策略以及翻译方法。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不同,呈现出来的译文则是风格迥异。因此,目的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译者的翻译行为,为我们揭示译者翻译时的心路历程。目的论适用于文本的翻译策略研究。本文将以目的论为理论框架,选取《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高频率出现的修辞手法,具体分析张培基在翻译这些修辞手法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从而验证其采取的翻译策略是否与其翻译的目的相符。首先,本文会对选题背景、选题意义、论文目标、论文结构、写作方法等做一个大致地介绍,然后对论文涉及的相关研究做出综述,包括国内对于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研究,国内外对于修辞手法的研究,国内外对于翻译策略的研究以及国内外对于目的论的研究。在回顾完前人的研究后,论文就进入正题,开始具体分析《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修辞手法的翻译策略。由于篇幅有限,本论文只选取《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最高频出现的8种修辞手法,并根据余立叁的分类将其划分为叁类。具体到每一种修辞手法时,首先对这些修辞手法在中文和英文中的定义,功能,分类进行详细地介绍和对比,让读者对于这些修辞手法有一个总体的印象.通过对《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选取具体的例证加以细致地分析,笔者发现对于像明喻、暗喻、引用、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张培基倾向于使用异化的策略并尽量在英文翻译中保存原有的中文修辞手法的形式。而对于拟人、反语、拟声词等修辞手法,张培基会优先选择归化的策略因为异化可能会让英语读者产生误解或疑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张培基对于不同的修辞手法采取的翻译策略既取决于修辞手法本身的特点和特定的语境,更取决于译者的翻译目的,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也更好地帮助其实现翻译目的。(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期刊2019-06-01)

王璐[3](2018)在《散文风格再现的策略研究——以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的文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散文翻译的过程中,为译出原文韵味,风格的重要性不亚于内容。从风格翻译的角度出发,对《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作品中两种语言的风格特征以及相应的翻译技巧进行抽样调查和分析,以期对今后散文的汉译英工作有所启迪。(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周娜[4](2018)在《张培基散文翻译的归化策略探因——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系列丛书自出版以来,在国内翻译界造成了很大影响。该丛书由我国着名翻译学家张培基先生所撰稿的译文集结出版,受到了英语专业尤其是翻译专业学生的喜爱。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基础,从意译、增译、减译和替换四个方面探讨了张培基译文(以下简称"张译")中所使用的归化翻译策略,认为张译中的漏译、误译、增译、改译等现象是译者为了达到某种翻译目的所采用的归化翻译策略的体现,是散文翻译中较好的处理方式。(本文来源于《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雷莺莺[5](2018)在《从关联理论看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的成语英译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关联理论分析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成语英译,总结出散文中成语翻译的基本方法,以实现成语翻译的最佳关联。(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8年30期)

张莉[6](2018)在《张培基英译汉语AABB式迭词策略总结——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汉语语言的一种特殊用法,汉语AABB式迭词一直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通过引用和分析大量AABB式迭词的实例,本文基于张培基所翻译的四册中国现代散文,探讨和总结AABB式迭词英译方法和策略,从而认识迭词翻译的基本规则,以期对翻译研究和汉语研究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8年04期)

田雨鑫[7](2018)在《英汉程度副词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副词长久以来就被称为“大杂烩”和“垃圾箱”。根据郭锐(2002)的统计,副词总数999比形容词2355少一多半,但出现的次数却比形容词多,副词的出现频率仅次于动词和名词。由此可见,副词使用频率高,活动性强,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势必给语言学习者带来学习上的困难。程度副词在英汉语言中的使用频率都很高。但是在两种语言中却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因而程度副词在两种语言中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依托于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中所出现的程度副词,从对比语言学角度来进行英汉翻译研究,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了程度副词:首先对程度副词的定义、数量、特征和程度量级划分对比。在书中,汉语程度副词22个,共出现563次,英语程度副词30个,共出现424次。通过对比证实英汉程度副词都具有粘着性强,定位性强和语义指向单一的特征。英汉语言对程度副词的划分比较类似,都主要有两种划分方式:两分法和多分法。由于程度副词本身的模糊性,同时又受到使用者主观情感和意愿的影响,不同语言学家有不同的划分方式。其次对程度副词的搭配研究。程度副词可以搭配动词、形容词、名词和副词等使用。在翻译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与动词搭配时,英语程度副词更倾向于搭配表示态度的动词,而汉语程度副词更倾向于搭配表示心理的动词;与形容词搭配时,除个别特殊情况外程度副词总是放在所修饰词之前;与副词搭配时,英语程度副词需要遵循特定的语序,同时由于英汉程度副词自身的模糊性,两个或更多的程度副词常常连用;与名词搭配时,英语程度副词常放在特定的短语中,而汉语程度副词常用于口语中。统计证明,程度副词与形容词和动词的搭配频率最高,汉语占91.5%,英语占79%。最后研究了程度副词在汉译英时使用的翻译策略。通过对比散文原文与张培基先生的译文时发现,英汉程度副词在翻译时常使用的翻译策略有省略法,转换法,正反、反正表达法,重复法,增词法和直译法。本文通过查找,进行对比分析,筛选出张培基先生对于程度副词的翻译方式,省略法和转换法是最长用的处理程度副词的方式,而正反表达法、重复法和增词法使用次数最少,只用了13次。本文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通过对英汉程度副词中出现的使用和搭配情况的对比分析与翻译研究,比较系统的概括了英汉程度副词间的共性、差异、搭配倾向和翻译成英语时所使用的翻译策略,对语言学习和翻译有一定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8-04-13)

姬群[8](2018)在《汉英因果连词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英因果连词在表达文章思维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故对于其相应的研究近年来也层出不穷。其研究主要是有对因果连词定义及范畴的研究,因果连词个案的研究,因果连词的语篇连贯研究,因果连词在教学中的研究,及中英对比研究,然而对于因果连词在散文中的对比使用及翻译手段的研究尚未涉及太多。张培基的4册《英译中国现代散文》不仅内含大量中国近代的名家名作,又在翻译上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故而其对于汉英对比及翻译研究是合适的研究文本。本文选取这4册书籍,通过自建英汉因果语料库的手段,结合定量和定性研究,从音位,结构、语法及语义方面对汉英因果连词的共性和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运用对比探讨了英汉因果连词翻译的选择,旨在为今后汉英因果连词的研究提供建议。在经过对文本数据的分析及讨论之后,本文得出以下翻译研究结论:一,从汉英因果连词使用总量上对比,英语使用因果连词比汉语多,表明了英语更注重因果关系的直接呈现。故而,在汉译英时,译者应多使用英语因果连词来直接呈现原文中的因果关系。二,从其音节方面对比,汉语多使用双音节因果连词,英语多使用单音节和双音节因果连词。故,在汉译英时,译者应多使用单音节和双音节英语因果连词。叁,从其构成形式上对比,汉语多成对使用,英语多单独使用因果连词。故,译者在翻译时应注意英语因果连词单独使用的规则。四,从其语法方面对比,汉语中表达因果关系的词的词性有的是不固定,如:“因”即可以是连词也可以是介词来表达因果关系;英语中表达因果关系的词的词性是相对固定,如as表示因果关系时,只能是连词。五,从其语义方面对比,当表达同样的因果关系时,汉语多使用结果连词,注重事情的结果;英语多使用原因连词,注重事情的来源。故,在汉译英时,译者应多使用原因因果连词。六,在以上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又进一步从汉译英翻译角度对因果连词进行分析。经分析讨论,为使得译本更自然、本土化以及贴合英语母语者的语言习惯,译者多使用增补法,省略法,词类转译法,调序法以及分译的翻译手段。其中,增译法最为常用。(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8-04-13)

许淼[9](2018)在《高低语境文化论下现代散文英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学的需求日益增大。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已成为必然之势,这成功的背后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翻译的力量。散文(现代散文),作为与诗歌、小说并列的叁大文学体裁之一,对传播中国文学和思想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其进行翻译研究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目前,现代散文翻译的研究远远滞后于其他文学体裁研究,且研究主要集中在风格和审美方面,从语境文化入手去研究的较少。但语境文化的差异对信息的影响是巨大的,这关系到译文能否正确传递原文内容,作者意图,与源语读者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人类学家霍尔(Hall)就从文化的角度根据人类依赖语境的程度将语境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语境高低的不同,对语境的依赖程度就不一样,对语言的使用就有所差异。高语境文化在传递信息时更多是依赖语境,较少的信息分布在语言中,而低语境文化则在传播信息时更多依赖语言本身,较少隐藏在语境中。中国现代散文则是典型的高语境文化产物,其行文自由、句式松散、含义隐含在字里行间,靠读者韵味。现代散文的高语境特征会导致源语读者在语境的依赖下所理解的文本含义在译语读者那可能会造成误读。因此,高低语境文化论对现代散文的英译研究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将以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论为理论基础,以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为例,具体从词汇、句子、语篇叁个层面对比分析原文与译文在两种语境文化下所反映出来的语言差异对散文汉译英的影响,并总结归纳出其翻译方法,以期为散文翻译提供参考和借鉴。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概括性介绍其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结构。第二章主要对国内外现有的现代散文研究及高低语境研究进行整合式回顾梳理,探讨前人对此所做的研究成果,并提出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第叁章主要从高低语境文化的定义、特点、产生根源以及两种语境文化下的言语风格和思维模式对比详尽论述霍尔的语境文化论,并阐释该理论对散文翻译的启示。第四章为本文的主体部分,主要以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具体从词汇、句子、语篇叁个层面对比分析原文与译文在两种语境文化下所反映出来的语言差异对散文汉译英的影响,第五章为文章的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期刊2018-04-01)

杨彬[10](2017)在《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语言艺术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张培基先生是蜚声海内外的翻译家,其译作备受广大翻译学习者推崇。该文以张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为例,从选词风格、句式特点、文化内涵叁个角度简要分析该书的语言艺术,希望能给翻译爱好者带来些许启发和帮助。(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7年23期)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众所周知,文学体裁包括小说,诗歌,戏剧以及散文。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宝库中,每一种文学体裁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色。在这些文学体裁中,散文因其短小精炼,语言朴素而备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散文的翻译对于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散文翻译方面作出最突出贡献的人当属张培基先生,其译着《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系列收录并翻译了鲁迅、胡适、朱自清、巴金、冰心等78位现当代文学大家的代表作179篇,为翻译学习者提供了极佳的学习范例,为翻译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更为西方英语读者了解中国文学和文化提供了途径。国内翻译界对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翻译研究始于本世纪初,以朱曼华于2000年在《中国翻译》上发表《中国散文翻译的新收获—喜读张培基教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朱曼华,2000:61)为标志,而后基本每一年都有研究《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期刊论文发表。这些论文的研究对象各有不同,包括对张培基的翻译思想,翻译风格,翻译策略,译者主体性,成语的翻译等的研究,但是几乎没有人系统地研究过《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修辞手法的翻译,CNKI上只有一篇孙俪津的《汉语修辞格的英译研究—以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孙俪津,2014:34-35),该论文也只是轻描淡写地摘出了《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几例修辞手法的翻译作为例证,并没有做系统的分析,也没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因此,对于《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修辞手法的翻译研究可以说是缺失的。而修辞手法作为各类文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大语言特色,对于其翻译的研究理应受到重视。根据目的论,翻译目的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的最直接的因素,具体来说,翻译目的直接决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策略以及翻译方法。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不同,呈现出来的译文则是风格迥异。因此,目的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译者的翻译行为,为我们揭示译者翻译时的心路历程。目的论适用于文本的翻译策略研究。本文将以目的论为理论框架,选取《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高频率出现的修辞手法,具体分析张培基在翻译这些修辞手法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从而验证其采取的翻译策略是否与其翻译的目的相符。首先,本文会对选题背景、选题意义、论文目标、论文结构、写作方法等做一个大致地介绍,然后对论文涉及的相关研究做出综述,包括国内对于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研究,国内外对于修辞手法的研究,国内外对于翻译策略的研究以及国内外对于目的论的研究。在回顾完前人的研究后,论文就进入正题,开始具体分析《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修辞手法的翻译策略。由于篇幅有限,本论文只选取《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最高频出现的8种修辞手法,并根据余立叁的分类将其划分为叁类。具体到每一种修辞手法时,首先对这些修辞手法在中文和英文中的定义,功能,分类进行详细地介绍和对比,让读者对于这些修辞手法有一个总体的印象.通过对《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选取具体的例证加以细致地分析,笔者发现对于像明喻、暗喻、引用、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张培基倾向于使用异化的策略并尽量在英文翻译中保存原有的中文修辞手法的形式。而对于拟人、反语、拟声词等修辞手法,张培基会优先选择归化的策略因为异化可能会让英语读者产生误解或疑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张培基对于不同的修辞手法采取的翻译策略既取决于修辞手法本身的特点和特定的语境,更取决于译者的翻译目的,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也更好地帮助其实现翻译目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论文参考文献

[1].汪梦婷,张顺生.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散文英译策略——以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为例[J].英语教师.2019

[2].吴荧丽.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修辞手法的翻译策略研究[D].延安大学.2019

[3].王璐.散文风格再现的策略研究——以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的文本为例[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4].周娜.张培基散文翻译的归化策略探因——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为例[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5].雷莺莺.从关联理论看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的成语英译方法[J].校园英语.2018

[6].张莉.张培基英译汉语AABB式迭词策略总结——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

[7].田雨鑫.英汉程度副词翻译研究[D].中北大学.2018

[8].姬群.汉英因果连词翻译研究[D].中北大学.2018

[9].许淼.高低语境文化论下现代散文英译研究[D].西华大学.2018

[10].杨彬.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语言艺术浅析[J].海外英语.2017

标签:;  ;  ;  ;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论文-汪梦婷,张顺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