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乌兰布和沙漠绿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乌兰,叶面积,绿洲,沙漠,杨树,含量,群落。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论文文献综述
马迎宾,黄雅茹,苏智,赵英铭,张格[1](2019)在《乌兰布和沙漠绿洲3种杨树叶片性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乌兰布和沙漠绿洲防护林体系新疆杨、毛白杨、银中杨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叶片饱和鲜质量、干质量及叶面积,分析了3种杨树的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的差异,探讨了3种杨树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叶面积、叶宽、叶周长、叶形指数为毛白杨>银中杨>新疆杨,叶长、叶长宽比为银中杨>毛白杨>新疆杨。3种杨树之间的比叶面积(SLA)与叶干物质含量(LDMC)均存在显着差异(P <0.05)。银中杨、毛白杨、新疆杨比叶面积分别为(21.232±2.105)、(19.080±1.826)和(13.347±0.824) m2·kg-1,叶干物质含量分别为(249.007±14.743)、(273.814±23.336)和(299.431±6.011) mg·g~(-1)。比叶面积与叶干物质含量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P <0.05),两者呈幂函数关系(y=ax-b)。干质量与叶面积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 <0.05),两者呈幂函数关系(y=axb)。干质量与比叶面积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P <0.05),两者呈线性函数关系(y=-ax+b)。新疆杨适应性优于毛白杨、银中杨,建议今后该区防护林体系的更新可优先选择新疆杨。(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黄雅茹,马迎宾,苏智,李炜,张格[2](2019)在《乌兰布和沙漠绿洲北抗杨家系6个无性系叶片性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乌兰布和沙漠绿洲防护林体系北抗杨家系6个无性系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叶片饱和鲜重、干重及叶面积,分析了北抗杨家系6个无性系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的差异,探讨了6个无性系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叶面积、叶长、叶周长为北抗16-4>北抗16-17>北抗16-18>北抗16-8>北抗16-22>北抗16-27,叶宽为北抗16-4>北抗16-17>北抗16-18>北抗16-27>北抗16-8>北抗16-22,叶长宽比、叶形指数为北抗16-4>北抗16-18>北抗16-27=北抗16-17>北抗16-22=北抗16-8。北抗16-27、北抗16-17、北抗16-18、北抗16-22、北抗16-8、北抗16-4比叶面积分别为(21.156±2.540)、(19.454±1.059)、(18.514±1.215)、(17.596±1.512)、(16.787±2.677)、(16.778±1.296)m~2·kg~(-1),叶干物质含量分别为(221.963±6.467)、(220.104±5.854)、(225.956±5.409)、(244.393±11.469)、(242.057±9.251)、(235.088±9.618)mg·g~(-1)。比叶面积与叶干物质含量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两者之间的关系可用指数函数y=ae~(-bx)表示。干重与比叶面积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两者之间的关系可用线性函数y=ax~(-b)表示。干重与叶面积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两者之间的关系可用线性函数y=ax+b表示。北抗16-22、北抗16-8、北抗16-4的适应性优于北抗16-17、北抗16-18、北抗16-27,建议今后该区防护林体系的更新可优先选择北抗杨家系中的北抗16-22、北抗16-8、北抗16-4。(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徐涛,蒙仲举,党晓宏,包斯琴[3](2018)在《乌兰布和沙漠绿洲农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地表风蚀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风蚀是干旱地区绿洲农田开发的一个突出生态问题,如何针对不同的立地单元采取保护性措施是人们长久以来关注的重点。本文选择乌兰布和沙漠绿洲农田流沙地、沙质耕地、黏质耕地、撂荒耕地及留茬地5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对其风速特征、地表蚀积量进行野外原位测定,并分析了不同下垫面的地表粗糙度和沉积土壤粒径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颗粒组成以细砂含量占主导地位,粉粒、中砂与粗砂含量相对较低。与对照相比,各土地利用方式均能有效增加地表粗糙度,表现为:留茬地(0.32 cm)>撂荒耕地(0.29 cm)>沙质耕地(0.25 cm)>黏质耕地(0.19cm)>流沙地(0.02 cm)。土壤风蚀深度整体表现为流沙地>沙质耕地>撂荒耕地>黏质耕地>留茬地,5种利用方式下,留茬地风蚀程度最轻,风蚀深度仅为0.04 cm/d,分别较流沙地、沙质耕地、黏质耕地及撂荒耕地降低了99.03%、96.83%、94.29%与90.24%。因而,留茬地具有较好的防风蚀效益,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土壤风蚀防治措施。(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8年03期)
叶静芸,吴波,刘明虎,高莹,高君亮[4](2018)在《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地上生物量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区荒漠植被地上生物量是植被生长状况评价与荒漠化监测的重要指标。在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的荒漠-绿洲过渡带选取典型区,基于地面调查数据构建主要植物种的异速生长方程,对样方内的植被地上生物量进行估算;基于样方调查数据和Quick Bird影像数据,分别建立植被指数与人工固沙林和荒漠植被地上生物量的回归模型,并对研究区植被地上生物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植冠体积V是较好的预测变量,所得荒漠植物异速生长方程精度较高,能够满足样方内荒漠植被地上生物量估算需要;采用RVI对数模型估算人工固沙林地上生物量的效果最好(R~2=0.72,RMSEP=56.15),采用RVI线性模型估算荒漠植被地上生物量的效果最好(R~2=0.82,RMSEP=15.07);研究区内荒漠植被和人工固沙林的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分别为90.73g/m~2和105.28g/m~2。该研究可以为荒漠化监测和荒漠植被遥感信息提取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高君亮,罗凤敏,赵英铭,张景波,原伟杰[5](2016)在《乌兰布和沙漠绿洲两种农作物叶片性状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作物叶片性状特征反映了其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以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最主要的两种农作物(向日葵和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叶面积、叶饱和鲜重及干重,计算了比叶面积(SLA)和叶干物质含量(LDMC)。结果表明:两种农作物叶面积和叶重的关系均为极显着线性相关关系(P<0.0001),因此用叶重推算叶面积是可行的。其中,通过叶饱和鲜重推算的叶面积值准确度更高、误差更小。两种农作物的SLA、LDMC均存在极显着差异(P<0.0001),向日葵和玉米的SLA分别为(17.77±5.41)m2/kg、(11.29±2.22)m2/kg,LDMC分别为(170.93±31.15)mg/g、(266.85±43.91)mg/g。SLA和LDMC之间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r=-0.9005,P<0.0001),可用幂函数y=ax-b来表述。SLA和LDMC较好地反映了农作物利用资源的能力。(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1期)
杨光,郝玉光,包斯琴,杨瑞杰[6](2016)在《乌兰布和沙漠绿洲东缘植被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绿洲东缘7个样区25个样地的样方调查数据,对该区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自然植被共有52种,分属17科45属,以菊科为优势种,禾本科、豆科和藜科为亚优势种,其他13科为伴生种;群落结构类型以灌木群落为主,草本群落次之;根据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可以将研究区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多样性指数变化幅度较小且保持较高水平,北部多样性指数变化幅度较大且相对较低;沙漠地区通过绿洲防护林建设,能有效改善绿洲外围植物生长环境,增加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控制沙漠扩张。(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高君亮,罗凤敏,赵英铭,张景波,原伟杰[7](2016)在《乌兰布和沙漠绿洲3种杨树比叶面积和叶干物质含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比叶面积(SLA)和叶干物质含量(LDMC)综合反映了植物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也体现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以乌兰布和沙漠绿洲防护林体系3种杨树(新疆杨、二白杨和小叶杨)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叶面积、叶饱和鲜重及干重,计算了SLA和LDMC,探讨了3种杨树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3种杨树叶面积和叶重之间均为极显着线性相关关系(p<0.000 1),可用叶面积与叶重的关系式来推算叶面积。其中,用叶面积与叶饱和鲜重的关系式推算的叶面积数据准确度更高。3种杨树的SLA、LDMC均存在极显着差异(p<0.0001),新疆杨、二白杨、小叶杨的SLA和LDMC分别为(9.955±2.574)m~2·kg~(-1)和(420.38±68.046)mg·g~(-1),(12.964±2.465)m~2·kg~(-1)和(301.017±32.647)mg·g~(-1),(16.462±6.286)m~2·kg~(-1)和(287.678±72.055)mg·g~(-1)。SLA和LDMC之间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p<0.0001),可用幂函数y=ax~(-b)来表述。SLA和LDMC较好地反映了3种杨树对乌兰布和沙漠贫瘠与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新疆杨的适应性优于二白杨和小叶杨,建议今后该区域防护林更新与重建过程中应适当加大新疆杨的数量比例。(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马迎宾,郝玉光,黄雅茹,徐军[8](2015)在《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绿洲边缘2种天然植被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br.)和油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是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人工绿洲边缘常见的植物种,从植物群落及个体特征对此2种天然植被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刺群落和油蒿群落结构都比较简单,白刺群落环境优于油蒿群落;白刺的地上生物量显着高于油蒿(P<0.05),两者的基径、高度和冠幅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白刺的地上生物量与基径、高度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性,而油蒿的各生长指标之间没有显着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林业资源管理》期刊2015年05期)
刘芳,章尧想,马迎宾,董礼隆,余新春[9](2015)在《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生长规律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乌兰布和沙漠绿洲防护林中的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为对象,运用树干解析方法对树高、径生长和材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乌兰布和沙漠人工栽植的樟子松长势良好,樟子松防护林的初始成熟龄为24年;树高生长在12年(0.632m·a-1)之前为速生期,15年树高生长降为0.517m·a-1,在18年达到最大值0.634m·a-1;胸径生长速生期从第6年开始,18年达到最大值1.039cm·a-1;材积在第21年达到最大值0.108m3·a-1,达到最大值之前,樟子松材积在第12~15年和第18~21年生长速度减缓。平均木、优势木和园林木的树高差异均不显着(p>0.05);优势木与平均木、园林木的胸径生长量在F检验下差异显着(p<0.05);在第15年以前,优势木、平均木和园林木的材积生长量变化均不显着(p>0.05),第18年开始优势木与平均木材积量差异逐渐显着(p<0.05),但是樟子松平均木与园林木材积生长量差异不显着(p>0.05)。(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5年05期)
肖彩虹,郝玉光,郭承德,刘芳,董雪[10](2014)在《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磴口绿洲近57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磴口县近57年(1954—2010)逐月日照时数资料,分析了磴口县年代际、年际、各季及各月的日照时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年及四季日照时数各年代际变化规律均为20世纪80年代最小;2001—2010年最大;70年代、90年代偏多;50年代偏少;80年代是日照时数变化的转折期。(2)日照时数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分别占全年的28.1%、26.6%、24.1%和21.2%。日照时数年内分布规律为单峰型,5月最大,其次为6月,12月最小。(3)年及春季和夏季日照时数二次拟合曲线通过了0.05水平的显着性检验,均表现为70年代中期之前,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70年代中期之后呈上升趋势,而且上升速度远大于下降速度,并且在90年代之后均处于正距平。(4)生长季日照时数年际变化与年日照时数变化最相似,生长季日照时数的变化对全年的变化趋势起着主导作用。(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14年09期)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乌兰布和沙漠绿洲防护林体系北抗杨家系6个无性系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叶片饱和鲜重、干重及叶面积,分析了北抗杨家系6个无性系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的差异,探讨了6个无性系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叶面积、叶长、叶周长为北抗16-4>北抗16-17>北抗16-18>北抗16-8>北抗16-22>北抗16-27,叶宽为北抗16-4>北抗16-17>北抗16-18>北抗16-27>北抗16-8>北抗16-22,叶长宽比、叶形指数为北抗16-4>北抗16-18>北抗16-27=北抗16-17>北抗16-22=北抗16-8。北抗16-27、北抗16-17、北抗16-18、北抗16-22、北抗16-8、北抗16-4比叶面积分别为(21.156±2.540)、(19.454±1.059)、(18.514±1.215)、(17.596±1.512)、(16.787±2.677)、(16.778±1.296)m~2·kg~(-1),叶干物质含量分别为(221.963±6.467)、(220.104±5.854)、(225.956±5.409)、(244.393±11.469)、(242.057±9.251)、(235.088±9.618)mg·g~(-1)。比叶面积与叶干物质含量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两者之间的关系可用指数函数y=ae~(-bx)表示。干重与比叶面积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两者之间的关系可用线性函数y=ax~(-b)表示。干重与叶面积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两者之间的关系可用线性函数y=ax+b表示。北抗16-22、北抗16-8、北抗16-4的适应性优于北抗16-17、北抗16-18、北抗16-27,建议今后该区防护林体系的更新可优先选择北抗杨家系中的北抗16-22、北抗16-8、北抗16-4。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论文参考文献
[1].马迎宾,黄雅茹,苏智,赵英铭,张格.乌兰布和沙漠绿洲3种杨树叶片性状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9
[2].黄雅茹,马迎宾,苏智,李炜,张格.乌兰布和沙漠绿洲北抗杨家系6个无性系叶片性状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9
[3].徐涛,蒙仲举,党晓宏,包斯琴.乌兰布和沙漠绿洲农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地表风蚀特征研究[J].土壤.2018
[4].叶静芸,吴波,刘明虎,高莹,高君亮.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地上生物量估算[J].生态学报.2018
[5].高君亮,罗凤敏,赵英铭,张景波,原伟杰.乌兰布和沙漠绿洲两种农作物叶片性状特征研究[J].东北农业科学.2016
[6].杨光,郝玉光,包斯琴,杨瑞杰.乌兰布和沙漠绿洲东缘植被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6
[7].高君亮,罗凤敏,赵英铭,张景波,原伟杰.乌兰布和沙漠绿洲3种杨树比叶面积和叶干物质含量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6
[8].马迎宾,郝玉光,黄雅茹,徐军.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绿洲边缘2种天然植被特征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15
[9].刘芳,章尧想,马迎宾,董礼隆,余新春.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生长规律初探[J].中国沙漠.2015
[10].肖彩虹,郝玉光,郭承德,刘芳,董雪.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磴口绿洲近57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J].防护林科技.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