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蒜属植物花期调控技术及开花生理研究

石蒜属植物花期调控技术及开花生理研究

王磊[1]2004年在《石蒜属植物花期调控技术及开花生理研究》文中提出石蒜属是石蒜科鳞茎类球根花卉,是一类优良的观赏植物,既可用于园林配置,也可用于切花生产。或早春萌叶,或秋季花后抽叶,经冬不凋至初夏枯萎,且花盛开于夏季少花时。开花时花葶从裸露的地面拔地而起,花型优美,花色艳丽。石蒜属植物花极具开发潜力,其花期调控研究也具有潜在的意义。同时现代花卉业对观赏植物花期的调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是由于观赏植物花期之早晚直接影响到上市的时间、商品价值、品种培养等方面的内容。因此,花期调控已作为观赏植物管理的一项核心技术而备受重视。 本研究以南京地区的长筒石蒜、换锦花和石蒜为材料,根据南京地区气候特点和石蒜属植物的生态学、生物学特性,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 石蒜花芽分化研究。通过石蜡切片观察石蒜花芽分化的动态过程,同时测定不同阶段的激素、核酸,了解其花芽分化过程中的生理变化。结果表明鳞茎芽内核酸含量在花芽分化过程中的总趋势是上升的;鳞茎芽内低含量的ABA和IAA有利于花形态的形成,高含量的ABA和IAA有利于花芽孕育。ZR在花芽分化前期一直处于低水平,后期突然升高;GA含量与开花没有直接关系。可能四大激素共同协调促进花的发育。 (2) 开花模式。根据开花规律研究,叁种石蒜在盛花期所需日均温各不相同,其中长筒石蒜花期所需温度最高,即在一年中温度最高的季节盛开,其次是换锦花和石蒜。同时叁种石蒜达到开花高峰期时持续的时间也各不相同,长筒石蒜最长可持续6天。另外叁者花葶的粗度和高度也各不相同,长筒石蒜的高度和粗度均远远超过换锦花和石蒜,叁者花葶的颈粗均在抽出地面后不再生长,颈粗在第一朵小花开放后停止生长。 (3) 长筒石蒜花衰败过程中的生理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对长筒石蒜切花衰败过程中4个不同时期进行了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和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随着花朵的开放和衰老,花瓣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逐渐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和膜相对透性逐渐上升,但衰老末期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游离氨基酸总量之间不呈负相关,这与养分耗尽有关。同时,花衰败过程伴随着细胞结构的解体,核内陷,质壁分离,然而内质网始终未见有明显的破坏。因此认为长筒石蒜花衰老是多因素综合调控而导致细胞程序化死亡的结果。 (4)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处理。经GA、乙烯利、硼酸对石蒜浸球处理,测定叶片内的生理指标。结果表明,100~200mg/L乙烯利和50~200mg/L的GA_3处理石蒜鳞茎,叶绿素[chl.(a+b)]含量提高。乙烯利各处理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有所下降。150mg/L和200mg/L硼酸处理使类胡萝卜素含量升高。乙烯利处理使MDA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GA_3处理则结果相反。乙烯利处理石蒜叶中GA_3含量和IAA含量随处理浓度增加呈下降趋势。50~100mg/L乙烯利处理,叶片中ABA的含量与对照无显着差异。当乙烯利为150mg/L时ABA含量最高。随GA_3处理量加大,叶片中GA_3浓度呈上升趋势,叶片内ABA含量呈下降趋势。100mg/L GA_3处理叶片中IAA含量最高,50mg/L GA_3与200mg/L GA_3处理与对照的差异不显着。100~200mg/L硼酸处理叶片内GA_3含量增加。ABA/GA_3和ABA/IAA随乙烯利和硼酸浓度加大而增大。GA_3浓度对ABA/IAA比值无显着影响。150mg/L乙烯利处理使花期提早7天,200m留L乙烯利处理使花期提早16天。GA3处理对花期的影响无显着差别。200m岁L硼酸处理花期比对照提早5天。 (5)用正交设计法进行GA、6一BA、NAA不同浓度的配比在蕾期处理换锦花鳞茎后,分叁个时间段测定鳞茎芽内源激素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所测得的叁个时期中,植物生长调节剂GA与6一BA极显着的影响内源IAA含量的增加,GA、6一BA、NAA都极显着影响内源GA和ABA含量的增加;初期和后期只有植物生长调节剂GA显着影响内源ZR的增加,中期植物生长调节剂GA、6一BA、NAA都促进了内源ZR的增加,同时主成分分析说明内源IAA作为主要成分协同ABA和ZR对开花性状起作用。方差分析和极差分析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GA、6一BA、NAA效应大小分别为GA>6一BA>NAA。叁种植物生长调节剂60m岁L GA、150m留L6一BA、Zom叭NAA的搭配不仅使花期推后还能改善花的品质,如花径增大,花色更加艳丽。 (6)种球冷藏处理。在人工气候箱内用不同的温度梯度和时间梯度贮藏进行石蒜的花期调控,并测定石蒜在贮藏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从本实验结果中蛋白质和核酸在花芽中含量变化总趋势来看,不管是何种贮藏条件,蛋白质的整个变化动态和核酸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处于上升状态,但蛋白质含量峰值出现的时间较核酸推迟,这可能与核酸指导下的蛋白质合成有关。内源激素与开花相关分析表明,高浓度的内源IAA含量对开花起促进作用,低浓度的内源IAA抑制开花。ABA、ZR也有和IAA同样的作用。而内源GA含量对开花无显着影响。 (7)施肥处理,用不同的基质、施肥量、施肥方法进行正交设计处理。结果表明,叁 种因素中施肥量效果最显着,其次是施肥种类,最后是基质。说明合理的施肥量和氮磷钾 以及基质配比对石蒜的生长是至关重要的,同时磷肥含量高的氮磷钾配比最有利于石蒜的 生长。关键词:开花;石蒜;花期调控;生理

罗琦[2]2007年在《石蒜属植物鳞茎发育生理及盐胁迫下叶片生理变化研究》文中认为测定了石蒜属(Lycoris Herb.)内石蒜(L. radiata)、忽地笑(L. aurea)、中国石蒜(L. chinensis)、长筒石蒜(L. longituba)、换锦花(L. sprengeri)、鹿葱(L. squamigera)、安徽石蒜(L. anhuiensis)、乳白石蒜(L. albiflora)等8种植物在生长发育期中鳞茎的7个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在NaCl胁迫下,测定了石蒜叶片9个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石蒜属内石蒜、江苏石蒜(L. houdyshelii)、忽地笑、长筒石蒜、换锦花、鹿葱、安徽石蒜等7种植物叶片10个生理指标的变化。研究结果如下:1. SOD和POD都是植物活性氧清除系统重要的成员。在石蒜属植物的生长发育期间,SOD和POD的活性在花期有一个升高的过程,且春季出叶的种在3月,秋季出叶的种在10月均有一个升高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SOD和POD的活性随着石蒜属植物的生长和生殖的变化而变化,POD活性变化表现出比SOD活性变化滞后的现象。2.植物体内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可反映出植物生长和生殖的变化。结果表明,所测定的8种石蒜属植物鳞茎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从3月至5月,鳞茎的蛋白质含量逐渐升高;8月,鳞茎的蛋白质含量有短时升高。这可能与植物体花芽分化及开花过程相关的蛋白质表达有关。10月,秋季出叶的种类中鳞茎的蛋白质含量有明显升高,可能与出叶相关的蛋白质表达有关。另外,测量的蛋白质指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不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3.可溶性糖和淀粉是石蒜属植物鳞茎主要的养分贮藏形式和养分转运形式,是鳞茎打破休眠开始萌发的能量与物质基础;还原性糖主要作为信号分子作用于植物体。测定的8种石蒜属植物,在3月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均较低,是由于植物体处于花芽分化期,鳞茎是养分的“源”,淀粉是碳水化合物暂时的贮藏形式,养分以可溶性糖的形式不断地供给地上部分的生长发育;春季出叶和秋季出叶的种类分别在5月和10月鳞茎的淀粉含量较高,均是由于叶光合作用产物转化成淀粉贮存于鳞茎的结果,鳞茎是养分贮存的“库”,地上部分的光合产物不断向鳞茎运转,在鳞茎中大部分以淀粉的形式积累。还原性糖含量的变化较不规则,可能是作为信号分子的关系。4.在不同浓度梯度NaCl胁迫下,研究石蒜叶形态、微形态变化和9个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NaCl浓度增加,石蒜叶片的形态及微形态被影响的程度也增加,表现在叶片长度的变化及叶细胞的受损程度等方面。9个生理指标中,随NaCl浓度增加和时间的延伸,SOD和POD活性,不溶性蛋白、脯氨酸和淀粉的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可溶性蛋白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可溶性糖、丙二醛含量呈整体上升趋势,还原性糖含量变化较不规则。5.在不同浓度梯度NaCl胁迫下,比较石蒜属7种植物的叶形态变化及10个生理指标变化的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NaCl对7种石蒜属植物均有胁迫作用,其中,1mol/LNaCl的浓度对7种石蒜的影响最大;换锦花、鹿葱和安徽石蒜为较耐盐种,而忽地笑为最不耐盐种。

郑玉红, 贾春, 钱美华, 陈默, 彭峰[3]2012年在《石蒜属植物花形态建成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蒜科石蒜属为东亚特有属。该属植物具有独特的花叶不相见的特性和极高的观赏价值,是极具我国特色的球根花卉。石蒜属植物的花期集中在7—9月,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作为切花、盆栽花的推广应用,因此有必要对石蒜属植物的花期调控措施开展研究。本文从石蒜属植物花芽分化的解剖学观察入手,介绍了石蒜属植物花芽分化进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及温度、光照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石蒜属植物成花的影响。

蔡军火, 魏绪英, 付振勇, 徐松岑, 张露[4]2009年在《石蒜属植物发育生物学与栽培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石蒜属植物既是优良的观赏花卉,又是国际医药市场上紧俏的药用植物,开发潜力极大。综述石蒜属植物的资源分布与利用、生长发育特点、繁殖、栽培、花期调控等方面的研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项忠平, 魏绪英, 蔡军火[5]2010年在《石蒜属植物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介绍了石蒜属植物的资源分布与利用、生长发育特点、繁殖、栽培、花期调控、育种及分子生物学等,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国内石蒜属植物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提供参考。

肖郁绵[6]2013年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换锦花等石蒜属植物小鳞茎发育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蒜属(Lycoris)植物主要原产我国,是一类具有很高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的球根花卉,其抗逆性和适应性强,因此广泛用于园林绿化和生物制药。但是,由于石蒜属鳞茎自然繁殖系数低、发育缓慢等限制因素,难以达到种球的产业化开发要求,目前仍停留在野生资源直接利用阶段。因此,如能提高鳞茎繁殖系数、加速鳞茎膨大发育、缩短生长繁育周期,并改良其观赏性状,将对石蒜属植物的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本文在对换锦花(L. sprengeri)野生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换锦花和忽地笑(L. aurea)扦插诱导小鳞茎过程中生理生化的变化。并利用外源CPPU、CC、SA以及BA、NAA五种植物生长调节剂,采用叶面喷施、浸球扦插的方式,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红花石蒜(L. radiata)和忽地笑小鳞茎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为生产实践提供一定参考。最后,针对石蒜属植物初代建立较困难的问题,优化换锦花培养条件,并尝试诱导其愈伤组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实地调查了浙江省温州南麂岛换锦花野生资源,发现稀少但保存完好的换锦花群落,同时审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换锦花适应性与抗逆性强,其伴生植物群落较丰富,野生生境存在差异,说明换锦花具有较广的生态幅。2.换锦花鳞茎发育初期,GBSS酶活性较高,淀粉和糖含量较高,碳水化合物积累较快;随着鳞茎的发育,淀粉酶与淀粉合成酶(SSS与GBSS)活性均逐渐升高,淀粉代谢加快。忽地笑扦插鳞茎块诱导小鳞茎前期,养分含量较低;待小鳞茎完全形成后,养分含量逐渐升高。同时研究得出,GA水平降低可能是诱导鳞茎形成的重要条件;较高的GA/ABA比值与较高的IAA水平可以作为新鳞茎形成的标志。3.红花石蒜二年生小鳞茎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CPPU、CC以及SA后,小鳞茎的鲜重、周长显着增加。CPPU使小鳞茎中淀粉、可溶性总糖含量增加,淀粉酶活性与淀粉合成酶活性也相应升高,笔者认为,CPPU促进石蒜小鳞茎膨大可能是通过提高淀粉代谢相关酶活性,加速养分代谢,从而促进鳞茎内养分的积累来实现。CC组鳞茎内JA水平较对照明显增加,CC促进石蒜小鳞茎的发育可能与内源激素水平变化有密切关系,但尚需进一步验证。4.适宜浓度的CPPU、CC、SA、NAA以及BA溶液浸球扦插对忽地笑诱导小鳞茎也有一定影响。CPPU与CC以及低浓度的SA诱导小鳞茎的系数较高,.且质量较佳,小鳞茎内相关养分含量也有所增加。CC使忽地笑小鳞茎内p-淀粉酶活性大大降低,这可能是因为适宜浓度的CC处理具有促进淀粉合成酶活性,抑制淀粉酶活性的生理作用。5.通过对换锦花、忽地笑与红花石蒜鳞茎内淀粉酶活性的测定,发现鳞茎中p-淀粉酶活性在淀粉酶总活性中占比80%左右,同时其在小鳞茎发生发育过程中与淀粉酶总活性变化趋势一致,说明β-淀粉酶可能在石蒜属植物淀粉代谢中占主导作用。6.针对石蒜属植物初代体系建立较为困难的问题,本试验得出,利用升汞处理多年生鳞茎9~11min效果较佳;多年生鳞茎中层鳞片是较佳的外植体;培养基中添加适宜浓度的活性炭,可以有效的抑制外植体褐化,同时活性炭还有益于石蒜属植物生根;在NAA为1.0mg·L-1浓度前提下,当BA为4.0~8.0mg·L-1时,初代芽诱导率较高;换锦花愈伤组织诱导时,花丝与雌蕊是较佳的愈伤诱导外植体;2,4-D浓度为2.0mg·L-’时,BA浓度为1.0~2.0mg·L’时是较佳的愈伤诱导激素配比。

马建卫[7]2012年在《林下栽培石蒜生长研究》文中提出石蒜是一类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球根花卉植物。本文研究了学校叁个不同样地的长筒石蒜(Lycoris longituba)和中国石蒜(Lycoris chinensis)花葶的生长;同时对江苏省不同林场基地生长的石蒜(Lycoris radiata)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利用开源数据挖掘Weka软件对涉及叁年生石蒜的生长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了解花葶的生长和林下栽培石蒜的生长情况,掌握其规律性,为今后江苏地区产业化推广栽培应用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两种石蒜的花葶在开花前期生长迅速,待开花后则生长缓慢,生长曲线符合“S”型。两种石蒜花葶的生长高度都是校园的明显高于实验地的,而实验地的又明显高于实验室的。两个物种第3段高度随着生长时间发生的变化极显着于其他段数,说明了花葶在第叁天(Ⅲ-Ⅳ段)生长最快。2、石蒜的生长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它是在多因子间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物种石蒜在不同生态区的生长状况不同,3个样地中,东海最适合1年生石蒜鳞茎的生长,泗阳适合1年生石蒜叶片的生长。3、3个样地中,泗洪最适合3年生石蒜鳞茎的生长,镇江适合3年生石蒜叶长和叶片数的生长,东海适合3年生石蒜叶宽的生长。4、数据挖掘的结果表明:多数关联性指标都发生是在中、小规格的鳞茎。石蒜传统的种植是在露天下直接种植,本文研究了林下栽培石蒜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石蒜在林下栽培生长良好,管理粗放,适合在生态林下大面积地推广。

姜小凤[8]2013年在《石蒜属植物杂交育种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结合石蒜属植物种间及种内杂交试验、分子标记技术和离体快繁技术进行杂交种的培育,取得了如下结果:1、以离体萌发法测定不同倍性和天然杂交种的石蒜属植物花粉生活力,结果表明二倍体的花粉萌发率高,叁倍体及杂交种的花粉萌发率低。对花粉贮藏性状的研究得出,花粉活力在常温下,可保持一周;4℃贮藏可保持2个月左右;-20℃贮藏活力可保持半年左右。2、以石蒜属不同的二倍体植物作为亲本,设计12个杂交组合试验,结果表明杂交组合的结实率基本上都在50%以上。关于杂交亲和率较低的石蒜×中国石蒜的不亲和性研究表明乳突细胞、花粉管和花柱通道细胞中胼胝质的不规则沉积,以及花粉粒在柱头上萌发数量少且异常是引起杂交结实率较低的主要原因。3、分子标记技术进行种质鉴定(1)建立了石蒜属植物的SCoT-PCR体系:DNA模板2ng·μL~(-1),引物0.125μmol·L~(-1),dNTPs0.2mmol·L~(-1),Mg~(2+)3.0mmol·L~(-1),Taq DNA聚合酶1.0U。(2)利用SSR标记和SCoT标记分析石蒜属植物种间和种内的遗传多样性,SSR标记将11种石蒜聚为3大类,其中乳白石蒜单独一类,并选出17号SSR引物用于石蒜杂交种的早期鉴定;SCoT标记将11种石蒜聚为4类,其中换锦花单独一类,其他聚类结果与SSR相似。4、石蒜属植物离体快繁体系的建立(1)以石蒜和中国石蒜的双鳞片为材料,建立了其离体快繁体系,选出不同阶段的最适培养基,诱导培养基: MS+6-BA1mg·L~(-1)+NAA0.2mg·L~(-1);增殖培养基: MS+6-BA0.5mg·L~(-1)+2,4-D1mg·L~(-1);壮苗培养基: MS+6-BA1mg·L~(-1)+2,4-D0.5mg·L~(-1);生根培养基:1/2MS+NAA0.5mg·L~(-1)。(2)以杂种胚为材料建立离体快繁体系,选出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MS+6-BA1.0mg.L~(-1)+2,4-D0.5mg.L~(-1);愈伤组织诱导小鳞茎的最佳培养基:MS+6-BA2.0mg.L~(-1)+2,4-D1.0mg.L~(-1)。

崔永兰[9]2004年在《石蒜属植物cDNA文库构建与表达序列标签(EST)分析》文中指出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s.ESTs)是一种快速地进行基因功能分析及发现新基因的有效方法。为了全面了解石蒜属植物的花苞和叶片的基因表达情况,本研究利用cDNA文库,对忽地笑野生型叶片与突变型叶片及长筒石蒜花苞EST序列进行了测定,并对获得的EST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全面了解忽地笑叶片突变的机理及长筒石蒜花型、花色变异的原因奠定了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基础。 利用ZAP表达载体,构建了忽地笑野生型和突变型叶片的cDNA文库。忽地笑野生型叶片cDNA文库的初库滴度为1.2×10~6pfu/mL,重组率为93.7%;忽地笑突变型叶片cDNA文库的初库滴度为5.6×10~5pfu/mL,重组率为96%。经双酶切鉴定,两个文库的插入片段大小均在500-3000bp之间。利用大规模DNA序列测定方法,获得了忽地笑野生型叶片EST 1606条、突变型叶片EST 2132条及长筒石蒜花苞EST 4992条。 利用Phred软件对长筒石蒜花苞EST 4992条、忽地笑野生型叶片EST 1606条及忽地笑突变型叶片EST 2132条进行编辑后,分别获得4687条、1312条、1810条有效EST序列,其序列的平均长度分别为545bp、403bp、437bp,序列平均质量数分别为39.28、39.54、40.13;另外通过GC含量分析获得长筒石蒜花苞、忽地笑野生型及突变型叶片EST的GC含量分别39.46、48.33、47.51。将全部7809条有效EST序列全部提交GenBank,长筒石蒜花苞、忽地笑野生型及突变型叶片分别有4624、1304、1800条EST序列已被GenBank收录。 利用Phrap软件进行片段重迭群分析,长筒石蒜花苞4687条有效EST序列经拼接后获得967个片段重迭群(contig)与1343个单一EST(singlet)序列;忽地笑野生型叶片1312条有效序列经拼接后得到200个片段重迭群(contig)与535个单一EST(singlet)序列;忽地笑突变型叶片1810条有效序列经拼接后获得305个片段重迭群(contig)与574个单一EST(singlet)序列。随机测序所获得的同一基因的EST的数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该基因在该组织中的表达丰度。长筒石蒜花苞、忽地笑野生型叶片及忽地笑突变型叶片低丰度表达基因分别为1343(58.1%)、535(72.8%)、574(65.3%);中丰度表达基因分别为788(34.1%)、152(20.7%)、234(26.6%);高丰度表达基因分别为179(7.8%)、48(6.5%)、71(8.1%)。因而石蒜属植物花与叶中基因表达比较均衡,高丰度表达基因比较少,绝大多数为中、低丰度表达的基因。 BLAST搜索发现,据同源物类型分类长筒石蒜花苞有31%(1458/4687)的EST可在蛋白质或核酸水平找到同源类似物。其中有3.3%(156/4687)为转座因子(TEs),这可能与长筒石蒜丰富的花型、花色变异有关。同时还识别了一个控制花器官发育的MADS-box基因AGAMOUS。结合拟南芥基因功能分类方法,长筒石蒜花苞中参与蛋白质合成的基因最多,其次为能量代谢、信号转导等。高丰度表达的基因有聚蛋白、逆转座子相关蛋白等。忽地笑野生型叶片和突变型叶片分别有74.9%(983/1312)与78.1%(1413/1810)的EST在蛋白质或核酸水平找到了同源类似物。根据拟南芥基因功能分类的方法进行功能分类表明,参与蛋白质合成的基因最多,其次为能量代谢、细胞防卫与细胞结构、组织与生物形成、信号转导等。忽地笑野生型与突变型叶片在蛋白质合成、细胞防卫及功能不明确的其它叁大类基因表达中存在着差异。在忽地笑野生型叶片中蛋白质合成及细胞防卫与细胞结构基因的表达明显高于突变型叶片,而突变型叶片中功能不明确的基因明显高于野生型叶片,说明在突变型叶片中突变事件发生后,导致了细胞防卫能力的降低及蛋白质合成能力的下降,从而影响了忽地笑突变型叶片的生长势。高丰度表达的基因有叶绿素确结合蛋白、伸长因子、脱落酸与逆境诱导蛋白等。在丰富表达基因中忽地笑野生型与突变型叶片之间没有显着差别。关键词:长筒石蒜,花苞,忽地笑,野生型叶片,突变型叶片,cDNA文库,表达序列标 签,片段重迭群

王华宇[10]2007年在《中国石蒜种子特性和原生鳞茎形成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石蒜属(Lycoris)植物是优良的观赏植物和重要的药用植物。全世界有20余种,其中我国具有丰富的野生资源,有15种之多。此前,已有很多学者对石蒜属植物做了研究,研究领域涉及育种、系统进化、生长发育、繁殖栽培技术和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但对于石蒜属植物的种子特性和原生鳞茎形成方面,至今仍没有报道。本论文主要以石蒜属植物——中国石蒜(Lycoris.chinensis)为材料,对中国石蒜种子的相关特性、原生鳞茎形成的形态解剖学观察、原生鳞茎形成的生理学和中国石蒜离体小鳞茎发生等方面做了初步研究,研究内容和结果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石蒜种子特性的相关研究。种子千粒重较大,比重略大于水,种子具有较高的生活力和含水量,但在贮藏过程中易失水从而失去生活力,为不耐贮藏的顽拗性种子。种子含有较高的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含量,而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较低。种子具有丰富的胚乳,胚呈棒状,具有明显的极性。子叶是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原生鳞茎形成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分为吸器、子叶联结和子叶鞘。(2)中国石蒜原生鳞茎形成的研究。种子萌发前,约有30~40天的休眠期。中国石蒜的种子萌发方式不同于一般的胚轴伸长,而主要是靠子叶的伸长把胚芽、胚轴和胚根推出种皮。这种萌发方式类似于洋葱的种子萌发,属于子叶出土类型。原生鳞茎形成过程,根据形态学和细胞学变化,可以分为4个阶段:子叶伸长期、第一真叶形成期、第一真叶伸长期和休眠期。(3)中国石蒜原生鳞茎形成过程中代谢方面的研究。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原生鳞茎形成过程中,总体上呈现出前期含量较高后期较低的趋势。而淀粉含量的变化与之相反,发现淀粉以晶体的状态存在。原生鳞茎形成过程中出现了两次代谢库的转移。子叶的各个部分在营养物质的利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4)中国石蒜离体小鳞茎发生的初步研究。发现采用带基盘鳞茎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NAA0.1 mg/L+ 6-BA5.0mg/L能比较好的诱导中国石蒜小鳞茎的发生。小鳞茎产生于两鳞片之间的基部。接种一个月左右,在两片鳞片间从内层鳞片的基部有白色米粒状突起发生,并逐渐分化为瓣状,进而分化成离体鳞茎的鳞片。约2个月左右,有1~2片幼叶的小鳞茎形成。

参考文献:

[1]. 石蒜属植物花期调控技术及开花生理研究[D]. 王磊. 南京林业大学. 2004

[2]. 石蒜属植物鳞茎发育生理及盐胁迫下叶片生理变化研究[D]. 罗琦. 安徽师范大学. 2007

[3]. 石蒜属植物花形态建成研究进展[J]. 郑玉红, 贾春, 钱美华, 陈默, 彭峰. 江苏农业科学. 2012

[4]. 石蒜属植物发育生物学与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 蔡军火, 魏绪英, 付振勇, 徐松岑, 张露. 江西林业科技. 2009

[5]. 石蒜属植物研究进展[J]. 项忠平, 魏绪英, 蔡军火.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换锦花等石蒜属植物小鳞茎发育影响的研究[D]. 肖郁绵. 浙江大学. 2013

[7]. 林下栽培石蒜生长研究[D]. 马建卫. 南京林业大学. 2012

[8]. 石蒜属植物杂交育种技术的研究[D]. 姜小凤. 浙江农林大学. 2013

[9]. 石蒜属植物cDNA文库构建与表达序列标签(EST)分析[D]. 崔永兰. 南京林业大学. 2004

[10]. 中国石蒜种子特性和原生鳞茎形成的初步研究[D]. 王华宇. 南京林业大学. 2007

标签:;  ;  ;  ;  ;  

石蒜属植物花期调控技术及开花生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