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元凤[1]2004年在《甘薯耐盐突变体的离体筛选及鉴定》文中认为用甘薯品种栗子香和徐薯18的胚性悬浮细胞为材料,以NaCl作为耐盐选择剂,采用辐射诱变和离体重复筛选相结合的方法,对甘薯耐盐突变体的离体筛选进行了系统研究。 用80Gy ~(60)Coγ—射线辐照处理栗子香和徐薯18的胚性悬浮细胞.辐射处理后1周,将胚性悬浮细胞培养在含有2.0%NaCl和2.0mg/L 2.4—D的MS液体培养基中进行离体筛选,4周后,逐步去掉选择压。通过离体筛选由栗子香和徐薯18分别获得270个和75个抗性细胞团。将获得的抗性细胞团转移到添加2.0mg/L 2,4—D但不加NaCl的MS固体培养基上,这些胚性细胞团增殖形成胚性愈伤组织。将这些胚性愈伤组织进一步转移到添加2.0%NaCl利1.0mg/L ABA的MS培养基上进行重复筛选,分别得到223个和36个抗性胚性愈伤组织,并形成体细胞胚。最后在MS基本培养基上分别诱导出276株和40株完整再生植株,即耐盐变异体。 从栗子香耐盐变异体中随机抽取30株,从对照中随机抽取10株,分别培养在含有0.5%、1.0%、1.5%和2.0%NaCl的MS培养基上,结果表明耐盐变异体的长势明显优于对照。在0.5%NaCl胁迫下,对栗子香160株耐盐变异体进行SOD和脯氨酸检测,结果表明,其中29株耐盐变异体的SOD活性显着高于对照植株,51株耐盐变异体的脯氨酸含量显着高于对照植株,SOD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的为7株。对脯氨酸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的51株耐盐变异体进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其中的14株谱带与对照相比有明显差异;酯酶同工酶分析表明,51株中的19株谱带与对照相比有明显差异。对这51个变异株进行RAPD分析,用20个随机引物进行扩增,发现有3个引物在3株中的扩增产物与对照明显不同。
李爱贤, 刘庆昌, 王玉萍, 翟红, 王淑芳[2]2002年在《甘薯耐旱、耐盐突变体的离体筛选》文中研究表明以甘薯品种“栗子香”的胚性悬浮细胞为材料,用PEG6000和NaCl分别作为耐旱性和耐盐性选择剂,对甘薯耐旱、耐盐突变体离体筛选的适宜选择压和筛选方法进行研究。①将“栗子香”的胚性悬浮细胞分别培养在含有0~35%PEG和2.0mg/L2,4-D的MS液体培养基中,结果表明,30%PEG为甘薯耐旱性离体筛选的适宜选择压。采用多步选择法和离体重复筛选,由经过γ-射线80Gy照射的900个“栗子香”胚性细胞团筛选得到17个抗性愈伤组织,其中16个再生出植株。②将“栗子香”的胚性悬浮细胞培养在含有0~3.0%NaCl和2.0mg/L2,4-D的MS液体培养基中,结果表明,2.0%NaCl适合甘薯耐盐性离体筛选。采用多步选择法,由900个辐照后的胚性细胞团获得22个抗性愈伤组织,其中20个再生出植株。初步离体鉴定结果表明,这些再生植株比对照表现出较强的NaCl耐受性。
袁照年[3]2001年在《甘薯抗蔓割病突变体的离体筛选及几丁质酶基因导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甘薯无菌苗的叶片作外植体,对四个品种进行适宜培养基的筛选,分别得到较高再生频率的培养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叶片的部位和培养基添加AgNO_3、ABA对再生率的影响,确立了四个品种的叶片高频再生技术体系,即以带叶柄和中脉的基部叶片为外植体,夏引一号、新种花诱导和植株再生的培养基均为MS+NAA 1mg/l+6BA 0.1mg/l+AgNO_3 2mg/l,芽分化时间达90天。金山25诱导培养基MS+KT 0.5mg/l+2,4-D 0.5mg/l+AgNO_3 2mg/l,芽分化培养基为MS+AgNO_3 2mg/L,分化时间60天。金山57诱导培养基MS+NAA2mg/l+6BA 0.1mg/l+AgNO_3 2mg/l,植株再生培养基MS+0.5mg/L IAA+0.5mg/LKT+AgNO_3 2mg/l,分化时间90天,上述四个品种再生率在70%~86%之间。 甘薯蔓割病病原菌的粗毒素致病效果与孢子悬浮液致病效果基本一致,高压灭菌会导致粗毒素活性部分丧失,粗毒素对愈伤组织、根、芽致死浓度分别为20%、15%、10%。利用粗毒素对甘薯叶盘培养进行愈伤组织的筛选和全程筛选比较,结果表明,愈伤组织长时间的筛选会导致分化能力丧失,而全程筛选有3种筛选方式都获得了再生植株,其再生率为3.3%~18.5%,病指改良效果以新种花最优,有3个再生株系均达到了中抗水平。对这3个株系的RAPD检测表明,甘薯突变体在基因组DNA水平发生了变异,且与亲本的基因组相似率很高。 甘薯的离体转化试验程序研究表明,甘薯叶盘的离体培养中,Kan对愈伤组织、根、芽完全抑制浓度分别为75mg/l,50mg/l,30mg/l。羧苄青霉素300mg/l+头孢霉素250mg/l为较适宜的抑菌浓度。预培养3天,感染时间9min,共培养3天,能够明显的提高转化植株的再生效率。通过上述体系获得了35株抗Kan的植株,对此进行PCR和PCR-southern杂交检测,证明有3个株系的基因组里整合了Chi和Glu基因,再生植株转化率为8.1%。
王玉萍, 刘庆昌, 李爱贤, 翟红, 张松树[4]2003年在《甘薯耐旱突变体的离体筛选与鉴定》文中指出以甘薯品种栗子香为材料 ,用PEG6 0 0 0作为耐旱性突变体离体筛选的选择剂 ,将栗子香胚性悬浮细胞培养在含有 0~ 35 % (w/v)PEG6 0 0 0和 2 .0mg·L-12 ,4 D的液体MS培养基中。结果表明 ,甘薯耐旱性离体筛选的适宜选择压为 30 %PEG6 0 0 0。采用多步选择法 ,在含有 30 %PEG6 0 0 0和 2 .0mg·L-12 ,4 D的液体MS培养基中对经 80Gyγ射线辐照的栗子香胚性悬浮细胞进行离体筛选 ,获得了 2 0个耐旱性小细胞团。将这些小细胞团转移到添加2 .0mg·L-12 ,4 D的固体MS培养基上 ,获得了耐旱胚性愈伤组织 ,并形成体细胞胚。将具有体细胞胚的胚性愈伤组织进一步转移到添加 1.0mg·L-1ABA的MS培养基上 ,体细胞胚发芽形成完整植株 ,共获得 18株再生植株。将获得的 18株再生植株移栽到温室 ,获得 11个株系。用苗期干旱处理、叶片保水力及耐旱系数等指标对这 11个株系进行耐旱性分析 ,其中 3个株系的耐旱性显着高于对照。
于晓英[5]2006年在《瓜叶菊(Senecio×hybridus)对热胁迫的反应及耐热变异体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瓜叶菊(Senecio×hybridus)是世界范围内广泛栽培的观赏盆花之一。花形秀丽典雅,花姿雍容华贵,花期长(1-5月),自然花期正值少花的冬春季节,元旦和新春佳节。但瓜叶菊不耐热,尤其是在我国南方各省夏季育苗时往往遇到高温阻碍,成苗率很低。为了探讨瓜叶菊对高温胁迫的反应及夏季育苗遇高温阻碍的相关生理生化机制,本试验以综合品质优良,市场表现较好,遗传性状稳定,生长一致的无性苗(其母株编号分别为B_1、N_1、N_2、N_3、N_4、Z_1、Z_7)为材料,展开了热胁迫对瓜叶菊幼苗影响的研究。同时,为了获得瓜叶菊耐热新种质,本试验以不同器官为外植体进行瓜叶菊的离体培养和植株再生及耐热变异无性系的离体筛选研究。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 1.瓜叶菊幼苗对热胁迫的生理生化反应 瓜叶菊幼苗30℃、35℃ 20h的胁迫有一定的耐受能力,胁迫中萎蔫的叶片在解除胁迫后大部分都能很快恢复。对于40℃20h胁迫,不同种质之间的耐受能力有显着差异,叶片小而厚,气孔指数、叶肉细胞含水量最大的Z_1热忍受能力最强,叶片大而薄,气孔指数、叶肉细胞含水量最小的B_1耐受能力最弱,其它依次是N_1、N_2、Z_7;短暂热锻炼可提高瓜叶菊幼苗的热耐受能力,减轻热伤害程度,热害指数可下降0.04-0.10;热胁迫下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大量增加与瓜叶菊幼苗耐热性的提高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耐热性鉴定指标;在热胁迫下瓜叶菊叶片的IL值和MDA累积量均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但耐热性较强的种质IL值和MDA累积量比耐热性弱的种质累积量小,而SOD、POD活性也呈现与材料耐热性成正相关的趋势。因此,即热胁迫下瓜叶菊叶片的IL值和MDA累积量和SOD、POD活性都可作为瓜叶菊耐热性鉴定指标。 2.瓜叶菊离体培养和植株再生技术体系的建立 在相同的培养基上(3/4 MS+2mg/1 6-BA+0.1mg/1 NAA)带芽的茎段是以器官型方式直接在母体上产生小植株进行增殖;而花梗、花托是以器官发生型方式先产生愈伤组织,然后再从愈伤组织上分化出不定芽形成小植株的方式进行增殖;在进行愈伤组织的分化培养时,适当地降低MS培养基的浓度对芽的诱导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可以减少褐变;IAA、IBA、NAA对瓜叶菊不定根的
邓倩[6]2013年在《EMS诱变3个纤维亚麻品种下胚轴段耐盐突变体的离体筛选》文中提出本研究的前期摸索了3种纤维亚麻高频诱发不定芽生长的适宜配方;运用RT-PCR法探究了不同盐浓度下3种纤维亚麻耐盐基因NHX的表达规律;利用不同浓度的EMS及NaCl,对3个品种的亚麻下胚轴段进行不同时间的诱变处理以摸索适合的EMS诱变浓度、诱变时间范围和盐浓度范围,以及EMS和NaCl共同作用于3种亚麻下胚轴段不定芽生长的最佳培养基。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3因素4水平对3种亚麻下胚轴段不定芽生长的影响并确定最佳的处理组合,然后对在最适组合下得到的耐盐愈伤组织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检测,鉴定其耐盐性,具体结果如下:1.3种纤维亚麻种子用10%过氧化氢灭菌10min,不经水洗,直接接入培养基,不仅灭菌彻底,且种子萌发较快,尤其是范妮萌苗状况最好;3种亚麻下胚轴段萌芽培养基筛选中,范妮下胚轴段离体生芽的最佳培养基为MS+BA0.45mg/L+IAA0.3mg/L;天鑫3号下胚轴段离体生芽的最佳培养基为MS+BA0.6mg/L+NAA0.03mg/L;双亚5号下胚轴段离体生芽的最佳培养基为MS+BA0.6mg/L+NAA0.05mg/L;2.提取不同盐胁迫下的3种亚麻无菌苗叶片组织总RNA,反转录得到cDNA,通过半定量RT-PCR法检测3种亚麻无菌苗的NHX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范妮和双亚5号无菌苗经100mmol/LNaCl胁迫后NHX表达量最高,而天鑫3号无菌苗经200mmol/LNaCl胁迫后,NHX基因表达量较高。3.随着EMS浓度的增加、诱变时间的延长、NaCl浓度的增加,3种纤维亚麻下胚轴段的褐死率逐渐升高,不定芽诱导率、出愈率逐渐降低,经过综合考虑确定了3种纤维亚麻下胚轴段适宜的EMS诱变浓度范围为0.025%~0.1%;EMS处理时间范围为2~8h;NaCl处理浓度范围是100mmol/L~250mmol/L。在EMS和NaCl共同作用下,不定芽的诱导率会下降,经进一步研究,将适宜不定芽生长的培养基确定为:MB+0.0002mg/LTDZ+0.02mg/LKT+0.005mg/LNAA+0.3%蔗糖+0.1g/L肌醇+3.3g/L植物凝胶。4.利用正交设计软件V3.1对一定范围内的EMS诱变浓度、EMS诱变时间、NaCl胁迫浓度进行正交设计。结果表明,3种因素对3种亚麻不定芽生长影响的顺序是NaCl浓度>EMS浓度>EMS处理时间;最适宜于3种纤维亚麻诱变及盐处理后的试验组合:范妮是0.025%EMS+4h+150mmol/LNaCl;天鑫3号是0.025%EMS+2h(或4h)+150mmol/LNaCL;双亚5号为0.025%EMS+4h+100(或150)mmol/LNaCl。5.用正交设计得出的最佳处理组合处理3种纤维亚麻下胚轴,对经培养得到的愈伤组织进行生理生化检测,结果表明,诱变及盐处理后的愈伤组织的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均有所提高,其中处理组脯氨酸含量范妮提高最多;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SOD酶活、POD酶活以天鑫3号提高最多。结果表明,经诱变和盐胁迫处理获得的3种纤维亚麻下胚轴段来源的愈伤组织具有一定的耐盐性。
李爱贤, 张立明, 刘庆昌, 王庆美, 孙立荣[7]2002年在《甘薯辐射诱变育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概述了甘薯辐射诱变育种中辐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辐射诱变由器官水平向细胞水平转变的原因和手段,辐射诱变与离体筛选相结合以及慢照射与茎尖离体培养相结合筛选甘薯同质突变体的应用前景。旨在充分发挥甘薯辐射诱变育种的优势,使甘薯育种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刘兰服, 张松树, 王延兵, 王淑芳[8]2002年在《甘薯细胞辐射诱变突变体的抗旱性鉴定》文中研究表明利用抗旱系数、幼苗连续干旱、叶片保水力3种方法对经过辐射诱变及PEG选择的甘薯突变体进行抗旱性鉴定。抗旱性鉴定结果表明:其中两个株系抗旱性显着高于对照,其它株系的抗旱性不低于对照。初步认为通过离体筛选获得的耐旱突变体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
杨乾[9]2011年在《马铃薯耐盐突变体的EMS诱变和筛选》文中研究指明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为世界上重要粮菜兼用型作物。土壤盐碱化成为马铃薯提高产量和扩大种植面积的限制因素。马铃薯耐盐性研究经历了很长时间,但到目前为止通过常规育种的方法获得的耐盐品系很少。而培育耐盐作物品种是利用盐碱地的一条经济而有效的途径,诱变育种由于操作方便,节省空间和时间已成为一种常用的育种手段,诱变技术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相结合为培育耐盐植物提供了一个新的有力方法,已经成为一种筛选耐盐变异体的理想途径,甲基磺酸乙酯(EMS)因其具有高效的诱变率和低频率染色体交换等特点已经广泛的用于植物育种,是目前作物诱变育种中应用最广泛和效果最明显的化学诱变剂。本试验采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和化学诱变相结合的方法,在试管苗茎段的耐盐临界浓度下,用EMS诱导和筛选甘农薯2号和青薯2号耐盐变异体,进行变异体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并对所筛选的变异体进行浇盐盆栽试验观察。获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甘农薯2号和青薯2号试管苗在NaCl胁迫下生长受到抑制,并随NaCl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越明显,在1.0%NaCl下,马铃薯试管苗呈现叶色变黄,停止生长。甘农薯2号和青薯2号试管苗耐NaCl胁迫的临界浓度为1.0%。2.经过EMS处理后的马铃薯试管苗茎段生长能力明显下降,EMS处理甘农薯2号和青薯2号试管苗带芽茎段的适宜浓度和时间组合为0.9~1.0%+4h,致死浓度剂量和时间组合为1.2%+4h。3.在1.0%NaCl胁迫下,诱变株的存活率分别为20%和15%,变异株的脯氨酸含量、SOD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较对照有显着的提高,而膜透性则显着的降低。所获得的变异株具有耐盐性。4.通过盆栽试验进行耐盐性验证表明所选变异株在1.0%NaCl下具有较强的生长能力,与对照相比具有耐盐性。
参考文献:
[1]. 甘薯耐盐突变体的离体筛选及鉴定[D]. 韩元凤. 中国农业大学. 2004
[2]. 甘薯耐旱、耐盐突变体的离体筛选[J]. 李爱贤, 刘庆昌, 王玉萍, 翟红, 王淑芳.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2
[3]. 甘薯抗蔓割病突变体的离体筛选及几丁质酶基因导入研究[D]. 袁照年. 福建农林大学. 2001
[4]. 甘薯耐旱突变体的离体筛选与鉴定[J]. 王玉萍, 刘庆昌, 李爱贤, 翟红, 张松树.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5]. 瓜叶菊(Senecio×hybridus)对热胁迫的反应及耐热变异体的研究[D]. 于晓英. 湖南农业大学. 2006
[6]. EMS诱变3个纤维亚麻品种下胚轴段耐盐突变体的离体筛选[D]. 邓倩. 新疆大学. 2013
[7]. 甘薯辐射诱变育种研究进展[J]. 李爱贤, 张立明, 刘庆昌, 王庆美, 孙立荣. 莱阳农学院学报. 2002
[8]. 甘薯细胞辐射诱变突变体的抗旱性鉴定[J]. 刘兰服, 张松树, 王延兵, 王淑芳. 河北农业科学. 2002
[9]. 马铃薯耐盐突变体的EMS诱变和筛选[D]. 杨乾. 甘肃农业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