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复相陶瓷论文_冯东,姜岩,茹红强,罗旭东,张国栋

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复相陶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陶瓷,纳米,氧化镁,聚合物,柱状,机理,先驱。

纳米复相陶瓷论文文献综述

冯东,姜岩,茹红强,罗旭东,张国栋[1](2018)在《纳米-Al_2O_3/SiO_2加入量对MgO-Al_2O_3-SiO_2复相陶瓷烧结机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纳米-Al_2O_3/SiO_2加入量对MgO-Al_2O_3-SiO_2复相陶瓷烧结行为的作用机理。以微米级MgO、纳米级Al_2O_3和SiO_2为主要原料制备陶瓷基复合材料。通过XRD和SEM等检测手段对烧后试样的物相组成和微观结构进行测试与表征,重点研究Al_2O_3/SiO_2的加入对复相陶瓷物相组成、微观结构及烧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Al_2O_3/SiO_2加入量的增大,试样烧后相对密度和烧后线变化率呈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加入15%Al_2O_3/SiO_2(质量分数)的试样经1 500℃烧结后,其相对密度可以达到94%。引入的Al_2O_3/SiO_2与基体中的MgO生成镁铝尖晶石与镁橄榄石相,原位反应伴随的体积膨胀,抵消部分烧结过程中的体积收缩。Al_2O_3/SiO_2加入量为75%(质量分数)的试样经1 400℃烧结后,基体中有大量堇青石相生成,随着煅烧温度提高到1 500℃,堇青石分解所产生的高温液相促进了试样的烧结收缩。(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8年24期)

翟凤瑞,卢敏,单科,谢志鹏,易中周[2](2018)在《纳米SiC对BN-ZrO_2-SiC复相陶瓷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h-BN、ZrO_2、SiC粉体为原料,添加8%(质量分数,下同)的A_2O_3-Y_2O_3为烧结助剂,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快速制备了h-BN-ZrO_2-SiC复相陶瓷,研究了纳米SiC颗粒添加量对h-BN-ZrO_2-SiC复相陶瓷的致密化、显微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纳米SiC颗粒能有效促进h-BN-ZrO_2-SiC复相陶瓷的烧结和提高其致密度,复相陶瓷的力学性能随SiC添加量的增大而增大,特别是弹性模量的增加比较显着。在添加25%的纳米SiC时复相陶瓷的力学性能较好,此时复相陶瓷的断裂韧性、抗弯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达到3.24 MPa·m~(1/2)、268.4 MPa和115 GPa。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细小的SiC颗粒能较好填充复相陶瓷中的空隙,减少相间由于热失配产生的残余应力,增大裂纹扩展时断裂能的消耗,起到晶界钉扎和弥散强化作用,这均有利于复相陶瓷断裂韧性和抗弯强度的提高。(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8年S1期)

赖舒忆[3](2018)在《单源聚合物先驱体法制备SiC基纳米复相陶瓷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复合材料中各组分尺寸减小到纳米级时,能够大幅度提高材料的性能(如机械性能、导电性能等),因此,近年来纳米复合材料备受关注。目前,纳米复相陶瓷最合适的制备路线之一是聚合物先驱体转换陶瓷(PDC)法,此法可对纳米复相陶瓷的化学组成、相组成甚至是微结构进行调控以及设计。本文基于聚合物先驱体转换陶瓷法,在烯丙基超支化聚碳硅烷(AHPCS)中通过化学反应同时引入硼元素以及过渡金属对其进行改性,并对最终陶瓷的高温稳定性以及吸波性能进行了探究。本文对单源先驱体的制备、聚合物-陶瓷转换以及纳米复相陶瓷结晶、微结构、高温稳定性以及吸波性能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AHPCS、吡啶硼烷(PB)以及钛酸四丁酯(TBT)为原料,通过“一釜法”反应制备出一系列不同Ti、B含量的ATP先驱体并经PDC法制得TiB2-TiC-SiC纳米复相陶瓷。研究表明:纳米复相陶瓷结构均匀,但由于氧含量较高致其高温退火热失重较大。值得一提的是,陶瓷表现出了一定的吸波潜力,其最低反射损耗系数达到-39dB,但有效带宽较窄。2、本章以AHPCS为SiC先驱体,叁乙胺硼烷(TEAB)为硼源,二氯二茂锆(Cp2ZrC12)为锆源,通过单源聚合物先驱体路径制得ZrC-ZrB2-SiC纳米复相陶瓷。研究表明:所制备的ABZ先驱体有较高的陶瓷产率,其1000℃陶瓷产率高达85wt%ZrC-ZrB2-SiC纳米复相陶瓷结构均匀,表现出较好的高温稳定性,1800℃退火2h后质量损失仅7.7wt%。陶瓷吸波性能仍然不佳。3、以AHPCS、二乙烯基苯(DVB)、PB、TBT为原料进行“一釜法”反应制得一系列不同DVB量改性的先驱体ATPD,并经PDC法制成富碳TiB2-TiC-SiC-C纳米复相陶瓷。研究表明:DVB的引入一定程度减少了陶瓷的热失重。微结构表明,纳米复相陶瓷结构均匀,有序纳米碳相均匀大量地分布在陶瓷中,可能在陶瓷中构建了导电网络结构。DVB的引入很好地提高了陶瓷的吸波性能,体系最宽有效吸波频段达到4.54GHz,最小反射损耗系数达到-55dB。(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5-01)

张银明[4](2018)在《Y-ZrO_2/Al_2O_3纳米复相陶瓷材料常压烧结制备及其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Al_2O_3陶瓷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在阀门方面,弥补了许多金属材料在耐高温、耐磨损、耐腐蚀等方面的缺陷,但是由于其脆性和断裂韧性的不足,限制了其优良性能的发挥,而Y-Zr O_2的加入可以在保持陶瓷基体原有优良性能的同时,有效的降低陶瓷基体的脆性和提高断裂韧性。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是以纳米Al_2O_3为陶瓷基体,以纳米Y-Zr O_2作为增韧补强相,通过改变Y-Zr O_2加入量、成型压力、烧结温度、保温时间,采用常压烧结的工艺,并控制相关制备和烧结工艺,最终获得性能优异的Y-Zr O_2/Al_2O_3纳米复相陶瓷。采用X射线衍射、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分析不同制备条件下的材料显微组织,对材料进行致密度、维氏硬度、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的测试,并分析讨论复相陶瓷材料的增韧机理。结果表明:(1)适量的Y-Zr O_2的加入有细化晶粒的作用,常压烧结后材料中Al_2O_3和Y-Zr O_2的晶粒尺寸分别在1.1μm和600nm左右。(2)Y-Zr O_2的加入有利于复相陶瓷材料性能的提高,致密度可以达到98.58%,维氏硬度可达18.95GPa、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可达到421MPa和7.98 MPa·m~(1/2)。(3)增加成型压力、适当提高烧结温度和延长保温时间有利于提高材料致密度和改善材料内部组织,相应的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4)材料内部晶粒细小,Y-Zr O_2粒子均匀的分布,叁四叉晶界处Y-Zr O_2晶粒和内晶型颗粒多,有效的抑制了材料裂纹的扩展。(5)材料内部存在第二相增韧、弥散强化、相变增韧、内晶型颗粒增韧、纳米增韧等多种增韧机制共同作用,使得材料性能大大提高。(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8-03-12)

裴亚星[5](2017)在《单源聚合物先驱体法制备SiC基超高温纳米复相陶瓷》一文中研究指出TiB2和TiC陶瓷因具有高强度、高熔点、高导电率和低密度等优异的性能而成为能在高温、反应气氛、机械热载荷和磨损等组成的极端环境中使用的理想材料。在飞机推进系统、航天器热防护和高温高性能发动机领域有这巨大的吸引力。然而TiB2和TiC单一材料和其他陶瓷一样具有较低的韧性和可烧结性,且在有氧环境中稳定性差。添加SiC制备超高温复相陶瓷如:MB2/SiC和MC/SiC(M=Ti,Zr,Hf)等会获得更好的综合性能,如较高的强度和优异的抗氧化性。而对复相陶瓷微结构和高温性能方面的研究,仍需进一步的探索。本文基于单源先驱体转化法,以含烯丙基的超支化聚碳硅烷(AHPCS)为原料,通过掺杂含异质元素(钛、硼)的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交联和高温热解得到含钛的SiC复相陶瓷。结合一系列表征方法对其进行了合成机理和高温性能的研究,深入探究了交联条件、掺杂、热解条件和退火温度等工艺对SiC复相陶瓷的高温性能和微结构演变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单源先驱体法制备MB2/SiC和MC/SiC(M=Ti,Zr,Hf)纳米复相陶瓷提供了依据。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在AHPCS中引入2种不同交联剂(四氯化钛、钛酸丁酯),对比研究两种交联剂对先驱体交联反应和陶瓷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TiC14和Ti(OBu)4的引入促进了交联反应,提高了先驱体的交联度。陶瓷的结晶行为方面:TiC14的引入促进了陶瓷产物中β-SiC的结晶,而Ti(OBu)4的引入却抑制了陶瓷产物中β-SiC的结晶。最终陶瓷的化学组成可以通过改变四氯化钛和钛酸丁酯的投料比进行调控。2、在AHPCS中引入钛酸丁酯的基础上,通过添加不同的硼烷络合物制备得到含硼、钛的超支化聚碳硅烷。研究表明:硼烷的引入有利于提高最终的陶瓷产率。在1400℃热解的陶瓷存在β-SiC、TiB2、TiC的结晶。异质元素(钛、硼)的引入抑制了 SiC的结晶。以吡啶硼烷为硼源,最终的陶瓷产物中的TiB2含量相对较高。以叁乙胺硼烷为硼源,最终陶瓷产物在1500℃以上的高温稳定性较好。3、以二氯二茂钛(Cp2TiCl2)为钛源,叁乙胺硼烷(TEAB)为硼源,与AHPCS的活性基团(Si-H、C=C)反应,并经交联、热解在1400℃下成功制备出了 TiC-TiB2-SiC纳米复相陶瓷。制备的单源聚合物先驱体FT-IR表征表明:硼和钛元素通过硼氢化反应(C=C/B-H)和脱HC1反应(Si-H/Cp2TiCl2)成功引入到AHPCS的主链上。其次通过FT-IR、XRD和元素分析等研究了单源聚合物的结构演变,陶瓷的相组成和化学成分。在1600℃和和1800℃的高温下,TiC-TiB2-SiC纳米复相陶瓷表现出较好的高温稳定性。在高倍TEM图中再次证实陶瓷是由纳米尺度的β-SiC,TiC和TiB2组成。同时本文打开了一条单源聚合物先驱体法制备SiC-MC-MB2(M=Ti,Zr,Hf)纳米复相陶瓷合成路线。(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6-30)

王辰,张玉利,汪成,李维鑫,张钰[6](2017)在《裂纹表征方式与潜藏现象对测量ZTA纳米复相陶瓷K_(IC)值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裂纹表征方式与潜藏现象对测量ZTA纳米复相陶瓷K_(IC)值的影响,采用压痕法对ZTA陶瓷试样进行硬度及断裂韧性测试,并且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两种方式进行相关长度值测量。结果表明:扫描电镜测试值普遍低于光镜测试值,这主要是由于裂纹的表征方式差异导致的放大倍数不同与裂纹潜藏现象所致;在相同的材料体系和载荷条件下,光镜和扫描电镜测试K_(IC)值数据可以近似进行线性拟合,其关系方程式为y=1.152x-0.199664。利用此方程可以实现两种测试值之间的近似转换,进而提高光镜测试准确性。(本文来源于《中国陶瓷》期刊2017年01期)

李江,姜楠,徐圣泉,刘强,潘裕柏[7](2016)在《红外透明MgO–Y_2O_3纳米复相陶瓷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未来高马赫数导弹的发展趋势及红外窗口材料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对比分析了当前几种常见的红外窗口材料。Mg O–Y_2O_3纳米复相陶瓷具有出色的中波红外透过性能、极低的高温辐射系数、优良的高温力学性能、适中的热学性能以及仅次于蓝宝石的抗热震性,使其有望成为未来高马赫数导弹红外窗口/整流罩的最佳候选材料。同时着重对Mg O–Y_2O_3纳米复相陶瓷的研究进展及其设计原理、制备方法和材料性能等做了综述和介绍,最后对其发展前景做了展望与分析。减小Mg O–Y_2O_3纳米复相陶瓷的晶粒尺寸有望实现该材料在可见光波段的应用,其力学性能也将进一步增强。真空烧结配合热等静压烧结的工艺路线有利于实现大尺寸、近净尺寸成型制备。(本文来源于《硅酸盐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覃清香[8](2016)在《纳米SiC含量对SiC/Si_3N_4复相陶瓷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以微米级Si_3N_4粉和纳米级SiC粉为原料,ALN、La_2O_3和Y_2O_3为烧结助剂,配制纳米SiC含量分别为5%、10%、15%、20%、25%、30%质量分数的6组试样,经成型烧结后得到SiC/Si_3N_4复相陶瓷材料。通过对其密度、维氏硬度、断裂韧性和抗弯强度等力学性能的测试分析,探讨了纳米SiC含量对陶瓷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纳米SiC含量为5%~25%时密度变化不大且在10%达到最大值,随着粉料中纳米SiC含量的增加,试样的断裂韧性、硬度提高,但烧失率和抗弯强度降低。其中以纳米SiC加入量为25%的试样的断裂韧性最优,而硬度则是纳米SiC含量为20%时最高。(本文来源于《科技与企业——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期刊2016-06-09)

陈连发,陈悦,强亮生,张明福[9](2016)在《SiC_P含量对β-SiAlON/SiC纳米复相陶瓷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SiC颗粒对β-SiAlON/SiC纳米复相陶瓷的作用及影响,以β-Si_3N_4,Al_2O_3及AlN作为形成β-SiAlON相的主要原料,以SiC颗粒为第二相,加入Y_2O_3作为烧结助剂,采用冷等静压成型及无压烧结工艺制备了β-SiAlON/SiC纳米复相陶瓷。利用XRD分析试样相组成,用SEM观察试样显微组织形貌,用EDS分析试样的元素组成。结果表明:SiC_P含量为5wt.%时,试样具有较高的密度及较低的失重率。随着SiC_P含量的增加,试样的径向收缩率和轴向收缩率均呈逐渐下降趋势;β-SiAlON相的z值从1变化至4,且逐步提高;β-SiAlON柱状晶的直径逐渐下降。(本文来源于《陶瓷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娄艳艳[10](2016)在《超声振动辅助磨削纳米复相陶瓷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声振动辅助磨削加工技术是加工纳米复相陶瓷材料的一种重要加工方法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应用前景。其中,由于磨粒切削轨迹的特殊性,超声振动辅助磨削在提高材料去除率、加工表面质量与降低磨削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本文对多频率下轴向超声辅助磨削加工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包括:超声振动磨削加工的运动学特性、表面形成机理与磨削力特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根据波动方程对声学系统进行设计计算,利用ANSYS有限元法进行优化,使其满足谐振频率,然后通过试验测试声学系统振动特性。建立超声振动辅助磨削单颗磨粒的运动学方程,并对不同频率和振幅对切削轨迹、磨粒与工件相对速度及加速度进行分析与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振幅和频率影响了切削轨迹的宽度和长度且磨削轨迹为空间正弦曲线;振幅和频率越大,对相对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方向影响很大;在此基础上通过试验研究了不同频率的磨削表面,结果35kHz的超声振动辅助磨削表面粗糙度值低,质量较好。通过引入单位磨削力和平均截面面积得到超声振动磨削的切削变形力模型;根据磨削能力参数geC,给出摩擦系数模型;进而对不同频率下的磨削力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工件施加超声振动磨削系数降低,35kHz下的超声振动摩擦系数降低的最明显;法向磨削力随磨削深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随频率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叁种频率下均使切削变形力降低率减小,相比而言,35kHz下切削变形率降低最明显。为了进一步研究超声振动对磨削表面的机理,通过建立二维超声振动磨削单颗磨粒的运动学方程,并进行仿真,结果表明:二维超声振动对磨粒产生更大的瞬时速度和加速度,增强超声振动软化作用,磨削力降低,延长砂轮寿命。(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期刊2016-04-01)

纳米复相陶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h-BN、ZrO_2、SiC粉体为原料,添加8%(质量分数,下同)的A_2O_3-Y_2O_3为烧结助剂,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快速制备了h-BN-ZrO_2-SiC复相陶瓷,研究了纳米SiC颗粒添加量对h-BN-ZrO_2-SiC复相陶瓷的致密化、显微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纳米SiC颗粒能有效促进h-BN-ZrO_2-SiC复相陶瓷的烧结和提高其致密度,复相陶瓷的力学性能随SiC添加量的增大而增大,特别是弹性模量的增加比较显着。在添加25%的纳米SiC时复相陶瓷的力学性能较好,此时复相陶瓷的断裂韧性、抗弯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达到3.24 MPa·m~(1/2)、268.4 MPa和115 GPa。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细小的SiC颗粒能较好填充复相陶瓷中的空隙,减少相间由于热失配产生的残余应力,增大裂纹扩展时断裂能的消耗,起到晶界钉扎和弥散强化作用,这均有利于复相陶瓷断裂韧性和抗弯强度的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复相陶瓷论文参考文献

[1].冯东,姜岩,茹红强,罗旭东,张国栋.纳米-Al_2O_3/SiO_2加入量对MgO-Al_2O_3-SiO_2复相陶瓷烧结机理的影响[J].材料导报.2018

[2].翟凤瑞,卢敏,单科,谢志鹏,易中周.纳米SiC对BN-ZrO_2-SiC复相陶瓷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影响[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8

[3].赖舒忆.单源聚合物先驱体法制备SiC基纳米复相陶瓷及其性能研究[D].厦门大学.2018

[4].张银明.Y-ZrO_2/Al_2O_3纳米复相陶瓷材料常压烧结制备及其力学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8

[5].裴亚星.单源聚合物先驱体法制备SiC基超高温纳米复相陶瓷[D].厦门大学.2017

[6].王辰,张玉利,汪成,李维鑫,张钰.裂纹表征方式与潜藏现象对测量ZTA纳米复相陶瓷K_(IC)值的影响[J].中国陶瓷.2017

[7].李江,姜楠,徐圣泉,刘强,潘裕柏.红外透明MgO–Y_2O_3纳米复相陶瓷研究进展[J].硅酸盐学报.2016

[8].覃清香.纳米SiC含量对SiC/Si_3N_4复相陶瓷性能的影响[C].科技与企业——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2016

[9].陈连发,陈悦,强亮生,张明福.SiC_P含量对β-SiAlON/SiC纳米复相陶瓷的影响[J].陶瓷学报.2016

[10].娄艳艳.超声振动辅助磨削纳米复相陶瓷机理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超声激励频率对核函数的影响超声激励频率对核函数的影响试验装置图数据采集界面图试样上的裂纹照片(500倍)磨削力测试试验

标签:;  ;  ;  ;  ;  ;  ;  

纳米复相陶瓷论文_冯东,姜岩,茹红强,罗旭东,张国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