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国民性改造思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国民性,思潮,辛亥革命,人格,国民,乐歌,个人主义。
国民性改造思潮论文文献综述
施杭齐[1](2016)在《论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的社会思潮》一文中研究指出国民性改造思潮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人对于国民性改造的思想,萌芽于鸦片战争前后,到20世纪初成为富有社会影响力的社会思潮,并一直延续至今。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显示出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学习西方认识的深化。本文所考察的是国民性改造思潮兴起的背景与思想渊源、以及发展历程。(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尚洪波[2](2015)在《论理想人格与教育目的的“国民性”之维——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的伦理学省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型期的中国正面临着理想人格失落的危机,而理想人格的形塑对一个民族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本文通过对"理想人格的近代裂变"和"教育目的现代转换"的研究,探究蕴含其后的伦理精神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变迁,力图从伦理学的视角省察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考量理想人格与教育目的的国民性之维。(本文来源于《江苏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04期)
俞祖华[3](2014)在《中华民族复兴论与国民性改造思潮》一文中研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是近代各种救国方案、各种建国主张的共同目标,是近代各派政治力量、各种社会思潮的共同愿景。但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实现道路、实现路径,各种方案、各派人物却有着不同的思考与设计。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华民族命运与国民性状况密切相关,因而重视从国民性改造、心理建设、重铸国魂人手,谋求民族复兴之策,甚至视其为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途径。(本文来源于《近代史研究》期刊2014年04期)
王俏蕊[4](2012)在《辛亥革命对国民性改造思潮的积极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辛亥革命对于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具有很多积极的影响。辛亥革命后法理型权威在形式上的确立为资产阶级改造国民性提供了合法性依据;临时政府有关教育和社会习俗改革的制度措施为国民性改造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辛亥革命后对思想启蒙的深入认识促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更多的关注改造国民性。以此为鉴,在当前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理应更加注重政治变革与思想启蒙之间的关系,将政治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本文来源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聂文晶[5](2011)在《五四时期“儿童的发现”与国民性改造思潮》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在高呼人的解放、妇女的解放的同时,也重新审视传统儿童观,逐渐建立起以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与保护儿童的合法权利为核心的现代儿童观,这标志着近代中国"儿童的发现"。"儿童的发现"与这一时期的国民性改造思潮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11期)
赵璞[6](2011)在《从“改造国民性”看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渗透》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造国民性”作为中国近代社会影响深远的思潮,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为达到人的现代化而掀起的一场全民族范围的改造。在这一“国民性”改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为追求与现代国民性相适应的文化的改革,中国近代音乐文化亦在其中。本文以“改造国民性”观念作为切入点,将时间范围锁定在戊戌变法后到“五四”运动前后,以“改造国民性”思潮对近代音乐文化的影响及音乐文化自身随之发生的变化为依据,将之分为戊戌变法后、辛亥革命前后和五四运动前后叁个阶段,通过对音乐的思想、实践的变化和“改造国民性”观念发展的点对点的研究,务求将“改造国民性”思潮对近代音乐文化的渗透过程做全面而细致的剖析,从而把近代音乐文化同近代社会思想变革相对接,在理论上为近代音乐文化的研究提供较为全新和广阔的视角,并在研究中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中的一些现象、创作及实践等做出更全面、更深层的理解和诠释。(本文来源于《西安音乐学院》期刊2011-05-01)
袁洪亮[7](2010)在《论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的马克思主义转向:无产阶级新人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其严重的后果暴露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重大制度缺陷,致力于效仿西方近代国民形象而用以改造中国国民性的"立人"思想遭到根本质疑,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结合中国的国情,陈独秀等初步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深入分析批判中国传统国民性的经济和社会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建构了"无产阶级新人"的崭新形象和结构,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中国国民性改造的几个重大问题,揭示了中国人的现代化的正确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期刊2010年05期)
闫润鱼,陆央云[8](2009)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声势浩大的国民性改造思潮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对它的研究已取得不菲的成果。关于改造国民性思潮兴起的历史机制究竟有哪些?该思潮的终极关怀是"国民"还是"国家"?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的启蒙思想家对中西文化的取舍态度如何?对他们的不同关照或立场又能做出怎样的流派划分?本文将研究中涉及的问题主要概括为如上这些方面,并进行了简要评述,并藉此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该研究的价值提出自己的看法。(本文来源于《教学与研究》期刊2009年03期)
陈康[9](2009)在《论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近代(鸦片战争后到大革命前夕)知识界关于国民性改造思想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从人的现代化转型的角度出发,分别考察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的发展历程、基本内容及其所隐含的主要内在冲突,从一个侧面揭示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的背景、内容及特点。(本文来源于《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期刊2009年01期)
崔玉婷[10](2006)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潮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精英对国民的启蒙较前进一步走向深入,进入到国民性改造的层面。他们认为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源在于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因而对其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揭露与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民性改造的方向——坚持个人主义,追求独立自主的人格。但这种个人主义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当时中国急迫的救亡背景与中国儒家传统之烙印。(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1期)
国民性改造思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转型期的中国正面临着理想人格失落的危机,而理想人格的形塑对一个民族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本文通过对"理想人格的近代裂变"和"教育目的现代转换"的研究,探究蕴含其后的伦理精神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变迁,力图从伦理学的视角省察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考量理想人格与教育目的的国民性之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国民性改造思潮论文参考文献
[1].施杭齐.论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的社会思潮[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
[2].尚洪波.论理想人格与教育目的的“国民性”之维——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的伦理学省察[J].江苏社会科学.2015
[3].俞祖华.中华民族复兴论与国民性改造思潮[J].近代史研究.2014
[4].王俏蕊.辛亥革命对国民性改造思潮的积极影响[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
[5].聂文晶.五四时期“儿童的发现”与国民性改造思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
[6].赵璞.从“改造国民性”看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渗透[D].西安音乐学院.2011
[7].袁洪亮.论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的马克思主义转向:无产阶级新人思想[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
[8].闫润鱼,陆央云.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9
[9].陈康.论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
[10].崔玉婷.“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潮述评[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