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家遗址论文_炊郁达,黄春长,庞奖励,周亚利,张玉柱

导读:本文包含了喇家遗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遗址,盆地,文化,和县,土壤,青海省,壕沟。

喇家遗址论文文献综述

炊郁达,黄春长,庞奖励,周亚利,张玉柱[1](2019)在《青海喇家遗址土壤序列及史前山洪泥流灾难释光测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的青海民和官亭盆地喇家遗址,保存着全新世环境变化、人类活动、复杂地表过程演变与突发性灾难事件的记录。关于其史前群发性灾难的成因及发生年代问题,争议颇多,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经过多年来深入彻底的调查研究,在上喇家村南侧、喇家遗址北部区域首次发现完整连续的晚更新世晚期以来黄土—土壤地层剖面。在详尽的土壤与沉积学观察和层次关系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性采集样品,进行了光释光测年。由此在黄河第二级阶地风成黄土与黑垆土类土壤为主的区域,建立起了喇家遗址土壤沉积物地层序列与年代框架。结果表明,该剖面从12000 a BP堆积发育至今,从下至上的层序为晚更新世马兰黄土顶部(L_(1-1))、全新世早期过渡性黄土(L_t)、全新世中期古土壤(S_0)、近代黄土(L_0)与现代土壤层(MS)。其中在全新世中期古土壤黑垆土层(S_0)之内,OSL年龄3960-3650a BP期间,发现有3层红色粘土质泥流沉积层插入,记录了3次大规模山洪泥流溢出沟槽、在平坦的阶地表面扩散沉积、掩埋齐家文化聚落而成灾的事件。综合多种断代方法结果,确定这3期山洪泥流灾难性事件分别发生在3850 a BP、3800 a BP、3600 a BP左右。其中第一场山洪泥流在阶地表面大范围扩散过程当中,覆盖了喇家遗址东部区域。这就充分表明,来自于官亭盆地北部第叁系红层丘陵沟壑区的暴雨山洪泥流过程,与同时期发生的若干次大地震,共同毁灭了喇家遗址齐家文化聚落的东部区域。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深入探讨官亭盆地环境变化与人地关系演变规律、准确理解喇家遗址的形成、史前人类活动、突发性灾难及其毁灭过程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任晓燕,王倩倩,于孟洲,杜战伟,杜玮[2](2019)在《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公园排水管道建设区域2015年度发掘简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配合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2015年8月至11月,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该遗址公园即将施工的排水管道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15平方米,共清理壕沟1段、房址1座、墓葬1座、灰沟1条、灰坑14个,出土较多齐家文化时期和汉晋时期的遗物。通过对该区域的发掘,对喇家遗址壕沟的形制、年代、堆积情况、成因以及废弃过程有了较深入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四川文物》期刊2019年04期)

杜战伟,王倩倩,于孟洲,杜玮,甄强[3](2019)在《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2015~2016年辛店文化遗存发掘简报》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2016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喇家遗址东南部Ⅷ3区进行发掘,发现一批辛店文化遗存。遗迹有柱洞圈和灰坑,出土遗物有陶器和石器,属辛店文化山家头期。此次发掘,说明喇家遗址有辛店文化遗存且集中分布于遗址东南部,为研究喇家遗址先秦时期的聚落变迁等提供了新资料。(本文来源于《考古》期刊2019年06期)

付渊赩[4](2019)在《喇家遗址史前大洪水的铀同位素限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籍记载,大禹成功治理一场黄河大洪水从而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并标志了中华文明的开始,然而,这场大洪水的真实性和夏朝的开始时间迄今也没有取得共识。前人研究表明位于黄河上游的喇家遗址曾发生一场大地震并随即产生由地震引发的溃决洪水。如果这场大洪水与大禹治理的洪水一致的话,具有精确定年的喇家遗址就可以为夏朝的开始时间提供一个准确的限定。将这场大洪水与史前地震联系起来的是充填于喇家遗址周围的地震裂隙中的一套黑色砂层(俗称“黑砂”)。这套“黑砂”既有可能来自黄河上游的积石峡,也有可能来自喇家遗址北部的沟谷,还有可能来自阶地底部液化喷砂。因此,示踪“黑砂”的来源是确定这场大洪水发生场所的关键。鉴于有关溃决洪水沉积相特征的研究较少,国内研究者们对该领域的认知处于空白阶段;支沟的物质主要由第叁系红土沉积物和第四纪风成黄土混合而成,与黄河沉积物的成分相似,它们都有着相同的最终来源,使得传统的地球化学手段难以将两者区分,这导致了“黑砂”的来源鉴别变得十分困难。铀同位素破碎年代学具有能有效地示踪“黑砂”源区的巨大潜力。细粒物质的234U/238U,通常用(234U/238U)表示其活度比值,通过α衰变反冲作用,记录了细颗粒自破碎产生以来所经历的时间,与初始的岩石组分无关。不同的地表过程往往对应着不同的沉积时间和搬运时间,因而所产生的颗粒具有不同的破碎年龄,从而具有不同的(234U/238U)值,因此U同位素能很好地区分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成分但是不同的物质来源的源区端元。本研究测试了喇家遗址内多个位置的黑色砂层、支沟沉积物以及黄河古堰塞湖沉积物的(234U/238U)值。结果发现喇家遗址“黑砂”的(234U/238U)值与黄河沉积物相似而与支沟物质存在较大差异,表明“黑砂”来自上游黄河溃决洪水,而与支沟无关。因此,如果发生在喇家遗址的这场大洪水与大禹治理的黄河大洪水为同一场大洪水,史前喇家聚落的废弃时就能限定夏朝开始的年代。(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6-01)

黄春长,郭永强,张玉柱,周亚利,赵辉[5](2019)在《青海官亭盆地喇家遗址全新世地层序列与史前灾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上游官亭盆地喇家遗址的考古发掘,揭示出史前多重灾难毁灭齐家文化聚落和人群的骇人事件,成为史前环境变化与文明演变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也引起了学术界和各类媒体的关注.但是,围绕喇家遗址史前灾难问题产生了激烈的学术争议.究其原因,关键是对于遗址区域地表过程、沉积物性质和来源、地层序列和层位关系认知不够.文章对喇家遗址所在的黄河第二级阶地和整个官亭盆地,进行地貌学、土壤学、沉积学和地层学观察分析的基础上,系统采样,进行沉积学测试分析和年代测定,建立了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地层序列和年代框架.发现其基本层序与黄土高原中东部地区相同,从下向上仍然是晚更新世马兰黄土(L_(1-1))-全新世早期黄土质过渡层(Lt)-全新世中期黑垆土(S_0)-全新世晚期黄土(L_0)-现代土壤(MS).其中,在喇家遗址齐家文化聚落废墟东部,全新世中期黑垆土层(S_0)被两组红色黏土质泥流沉积层(RC_1/RC_2)穿插,分裂成为3个亚层,即古土壤层上段(S_(0上))、中段(S_(0中))和下段(S_(0下)).通过地层对比与OSL测年和~(14)C测年数据的综合分析,表明在中全新世晚期,即3850~3600a BP,受到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强对流天气影响,官亭盆地北部晚第叁系红层丘陵沟壑地区,频繁发生高强度暴雨山洪和泥流灾害.它们沿着沟道流经古洪积扇前沿和黄河第二级阶地进入黄河河道.其中有两期多次大规模的山洪泥流过程,溢出沟槽扩散到黄河第二级阶地表面喇家遗址区域.其间还有两场多次大地震及其相关地质灾害与之相伴生,形成群发性巨大灾难事件,共同摧毁了喇家遗址的齐家文化聚落,造成居室内人群的死亡.文章建立了喇家遗址区域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沉积物与土壤地层序列,分析论证了史前灾难的成因,对于深入探索黄河上游官亭盆地史前环境变化与灾害,以及人类活动影响问题具有科学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郑紫星[6](2018)在《青海喇家遗址全新世气候变化与史前灾难事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新世时期,相对第四纪冰期而言气候温暖,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农业文明的出现和快速崛起引发了环境恶化、人地矛盾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短时期的气候环境剧烈变化往往会导致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对于我国来说,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的影响最为广泛而深刻。黄河上游官亭盆地喇家遗址的史前大型灾难事件,是目前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但是众多学者在喇家灾难事件的成因上看法有所差别,实质上是对于喇家遗址沉积物性质、物源及地层年代框架以及气候变化、灾难事件等认知不够。通过对黄河上游第二级阶地的广泛而细致的野外考察后,选取官亭盆地喇家遗址剖面(LJYZ)为主要研究对象,其它地点不同类型沉积物做对比分析,揭示出喇家遗址剖面(LJYZ)两层红色粘土层和喇家遗址XI区探方灰红色砂层的物源与成因;准确鉴别了全新世中期官亭盆地喇家遗址发生的两期大型暴雨山洪泥流事件;进一步分析论证灾难事件发生的气候背景;准确揭示了官亭盆地喇家遗址毁灭废弃的根本原因。获得了下列主要结论:(1)不同类型沉积物物源鉴别:通过将两层红色粘土层与喇家遗址北部大红山脚下岗沟源区现代泥流以及积石峡古堰塞湖黄河古洪水沉积层等进行对比,将官亭盆地喇家遗址XI区探方灰红色砂层与喇家遗址西部吕家沟出山口现代山洪细砂以及积石峡古堰塞湖细砂、黄河二级阶地河漫滩相砂进行对比研究,揭示出官亭盆地喇家遗址两层红色粘土层和喇家遗址XI区探方的灰红色砂层都是典型的泥流沉积物,与黄河古洪水无关。这些沉积物来源于官亭盆地北侧丘陵沟壑区的早第叁系红粘土、粉砂、砂和砂砾层系,在多次高强度暴雨山洪泥石流作用下,沿着泥流沟道被携带到地势最低的喇家遗址区域沉积。(2)泥流过程和灾难性质:官亭盆地喇家遗址剖面(LJYZ)中两层红色粘土层记录了两期大型暴雨山洪泥流事件。结合喇家遗址沉积地层的年代结果,可知在距今3850年前,强烈地震引发了特大暴雨山洪,喇家遗址北侧大红山地区的大规模山洪泥流沿着沟道(岗沟、吕家沟、大马家沟)倾泻而下,集聚在海拔较低的喇家遗址,瞬间摧毁了喇家遗址齐家文化古聚落。之后的200多年间歇发生了多次山洪暴雨泥流事件,直到约3 600 a BP,第二期大规模暴雨泥流事件彻底结束,紧接着发生了第二场大地震,地震之后再无大型由洪暴雨泥流发生,黑垆土类土壤层恢复发育,辛店文化早期(3400a BP)人类在此集聚形成聚落。(3)黄河上游官亭盆地全新世气候变化:晚更新世末期(11,500 a BP),气候干冷,波动较大,大量粉尘堆积,生物成壤作用微弱,呈现半荒漠草原景观。全新世早期(11,500~8500 a BP),气候处于干冷向温湿的转变期,总体来说气候相对干早而不稳定。全新世中期(8500~3100 aBP),气候暖湿,植被茂盛,黑垆土类古土壤发育强烈,积累了大量有机质,但这个时期的气候并不是稳定不变的,而是存在着一个气候恶化期。全新世晚期(3100 a BP至今),风尘堆积速率加快,气候相对寒冷干燥,成壤作用减弱,生物活动性低,有机质含量减少。加之人类活动导致土地退化,气候愈发干早。(4)气候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通过对官亭盆地史前气候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分析,揭示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导致喇家遗址齐家文化毁灭的重要原因。通过对4200~4000 a BP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文明消失的关系分析,表明人类活动会对气候变化起到“催化”作用,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加速气候恶化以及生态环境的失衡。这为我们今后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处理好人地关系,规避自然灾害,实现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董广辉,张帆宇,刘峰文,张东菊,周爱锋[7](2018)在《喇家遗址史前灾害与黄河大洪水无关》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世界不同地区的古史传说中普遍有关于史前大洪水的记载,其对古代人类社会演化的影响是广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史前大洪水和大禹治水的传说由来已久,被认为与夏朝的建立有紧密关联,但缺乏确凿的科学依据支持.针对此问题,有学者提出公元前1 9 2 0年左右黄河上游官亭盆地的大地震导致其上游积石峡形成堰塞湖,其溃决导致黄河流域出现特大洪水,为中国古史传说提供了科学依据的新颖观点.本文通过对喇家遗址地震喷砂裹挟的骨骼测年,对地震、洪水等地质灾害遗迹和考古遗存的综合分析,以及对积石峡堰塞湖沉积测年工作的对比,认为多学科的证据并不支持上述观点,喇家遗址地震发生的时间不早于公元前1 8 0 0年,而积石峡堰塞湖在公元前3 6 0 0年已经消亡.积石峡堰塞湖的形成与溃决、喇家遗址古人类的突然死亡和古地震是不同时间独立发生的事件,不存在公元前1 9 2 0年左右黄河上游的特大洪水,将其与大禹治水和夏朝建立进行联系的基础是不成立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肖美美[8](2018)在《黄河积石峡堰塞湖与喇家遗址灾难事件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滑坡和堰塞湖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严重的威胁,尤其是在防范和预测能力都较低的史前时期。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盆地,由于其大型齐家文化史前灾难现场的发掘而被评为我国2001年度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关于喇家遗址及其灾难事件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黄河上游甘青地区的史前人地关系,昭示今人居安思危,防灾减灾,进而为当前人地关系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这一研究课题也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然而对于“东方庞贝”喇家遗址的灾难事件众说纷纭,仍存在较大的争议。故本文以黄河上游循化盆地-积石峡-官亭盆地一带的古堰塞湖沉积物和特殊碎屑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选取河北村、韩陕家等13个剖面,采集并测试17个光释光年代样品。利用光释光测年的单片再生剂量法与标准生长曲线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年代学框架,从地貌学、沉积学、考古学和年代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角度来探讨积石峡堰塞湖的期次、生消时间及其与喇家遗址灾难事件的关系,并尝试解释史前喇家聚落的废弃成因。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依据土沟口剖面和马儿坡剖面沉积学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剖面上部来自附近沟谷的扇叁角洲沉积不属于堰塞湖湖相沉积,可能是来自附近沟谷的滑坡或者山洪泥石流沉积物。沉积物中的炭屑年代不能指示溃决洪水的年代,只能代表堰塞湖消亡后,发生滑坡或者山洪泥石流的年代。(2)根据循化盆地至积石峡一带堰塞湖的OSL测年结果并结合前人的研究,发现该区堰塞湖存在3期,第一期大致在50 ka左右;第二期大致在30 ka左右;第叁期堰塞湖则大致始于8.8 ka,消亡于5 ka左右。研究表明堰塞湖的生消时间均早于喇家遗址的灾难时间,堰塞湖并没有迅速溃决,而是逐渐淤满、变浅消亡。(3)积石峡地区很有可能发生过多次滑坡,多次堵河堰塞事件。因此,在没有直接测年证据的支撑下,难以将某一“坝体”与积石峡西段至循化盆地东部的堰塞湖沉积和溃决洪水对应起来,对于积石峡大拐弯处滑坡残余坝体的判定及与下游造成喇家聚落毁灭的洪水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4)依据对特殊碎屑沉积物沉积学特征和年代学结果的分析,发现积石峡至官亭盆地一带出露的特殊碎屑沉积物,是不同成因、不同来源、不同年代的呈现混杂堆积的倒石堆、坡积物、山洪沉积物等。没有发现沉积学特征和光释光年代都可靠的溃决洪水沉积物。综上所述,在循化-官亭盆地一带,没有找到沉积学、地貌学、年代学都符合的堰塞湖沉积、堰塞坝体及溃决洪水沉积物,即没有找到能够支持距今四千年前后溃决洪水事件发生的叁位一体证据。所得证据暂时不支持史前喇家聚落毁灭于黄河积石峡堰塞湖的结论,史前喇家聚落有可能毁灭于地震以及官亭盆地北侧的沟谷山洪泥石流的群发性自然灾害。(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1)

[9](2018)在《官亭盆地喇家遗址全新世中期古土壤地层考古炭方剖面》一文中研究指出官亭盆地喇家遗址是一处以齐家文化为主的大型史前灾难遗迹,它的发掘具有重要的科研和考古价值。官亭盆地喇家遗址全新世中期古土壤地层考古炭方剖面,可以直观看到全新世中期黑垆土类古土壤地层中夹有两层红粘土质泥流堆积层,记录了两期大型的暴雨泥流事件,为我们揭开了喇家灾难的神秘面纱。详见本期《青海喇家遗址全新世中期土壤与泥流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一文。(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郑紫星,黄春长,赵辉,郭永强,周亚利[10](2018)在《青海喇家遗址全新世中期土壤与泥流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青海官亭盆地详细的野外考察,在民和县喇家遗址北部发现了典型的全新世中期风成黄土古土壤剖面。经过详细的野外考察、系统采样和地球化学元素分析、粒度、磁化率等指标测定,从剖面中初步鉴别出两组红粘土质泥流沉积层(RC_1、RC_2),分别记录了发生在3850 a B.P.至3600 a B.P.期间的两场大型泥流事件。该研究主要对剖面中两层红色粘土质泥流沉积层与古土壤层以及岗沟源区沉积物的地球化学性质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两层红粘土层均为喇家遗址后山沟源区域的暴雨山洪泥流堆积物,粘土质细粉沙质地,层次混乱,随古地面地形起伏变化,含沙石、黄土团块、陶片和木炭屑等。(2)单个泥流堆积层中,元素含量变化剧烈且有极值出现,这是多次暴雨泥流间歇性发生的有力证据。(3)两层红色粘土层与岗沟源区第叁纪红粘土的理化特征都极为相近,据此,可推断出该剖面中两层红粘土层均源自北侧谷坡大红山(第叁纪红色粘土)地区的大规模暴雨山洪泥流。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深入理解黄河上游地区史前环境变化及其产生的自然灾害、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喇家遗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配合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2015年8月至11月,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该遗址公园即将施工的排水管道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15平方米,共清理壕沟1段、房址1座、墓葬1座、灰沟1条、灰坑14个,出土较多齐家文化时期和汉晋时期的遗物。通过对该区域的发掘,对喇家遗址壕沟的形制、年代、堆积情况、成因以及废弃过程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喇家遗址论文参考文献

[1].炊郁达,黄春长,庞奖励,周亚利,张玉柱.青海喇家遗址土壤序列及史前山洪泥流灾难释光测年研究[J].地理学报.2019

[2].任晓燕,王倩倩,于孟洲,杜战伟,杜玮.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公园排水管道建设区域2015年度发掘简报[J].四川文物.2019

[3].杜战伟,王倩倩,于孟洲,杜玮,甄强.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2015~2016年辛店文化遗存发掘简报[J].考古.2019

[4].付渊赩.喇家遗址史前大洪水的铀同位素限定[D].南京大学.2019

[5].黄春长,郭永强,张玉柱,周亚利,赵辉.青海官亭盆地喇家遗址全新世地层序列与史前灾难研究[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9

[6].郑紫星.青海喇家遗址全新世气候变化与史前灾难事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7].董广辉,张帆宇,刘峰文,张东菊,周爱锋.喇家遗址史前灾害与黄河大洪水无关[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8

[8].肖美美.黄河积石峡堰塞湖与喇家遗址灾难事件的关系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8

[9]..官亭盆地喇家遗址全新世中期古土壤地层考古炭方剖面[J].山地学报.2018

[10].郑紫星,黄春长,赵辉,郭永强,周亚利.青海喇家遗址全新世中期土壤与泥流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J].山地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云南剑川海门口第一次发掘柱桩平面:青海民和喇家齐家文化磨沟M303发现的器物喇家遗址喇家遗7.喇家遗址遗骸和面条(图片a、...6.喇家遗址地质图(a)#~六喇家遗址玉璧M17∶12斜面痕迹考...

标签:;  ;  ;  ;  ;  ;  ;  

喇家遗址论文_炊郁达,黄春长,庞奖励,周亚利,张玉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