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态论文_赵军,刘凯,杨林,何羽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超临界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超临界,数值,煤油,甲酰胺,铵盐,丁酮,冰片。

超临界态论文文献综述

赵军,刘凯,杨林,何羽飞[1](2019)在《页岩超临界态吸附气量计算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页岩吸附气量是决定页岩气井开发价值和开发寿命的关键性参数,也是能否成功进行开发的重要参考因素。由于现有的适用于亚临界态的单分子层吸附的兰格缪尔等温吸附模型不适用于中国页岩气的储层条件,为此,通过不同温度下的等温吸附实验,拟合等温吸附曲线并分析影响页岩吸附能力的因素,发现影响页岩吸附能力的主要因素为地层温度和压力、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及成熟度、矿物组成及含量(其中以黏土矿物为直接影响因素)。以波拉尼吸附理论为基础,构建了考虑温度、压力、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及成熟度、矿物组成及含量的页岩吸附气定量计算模型。对比该模型的计算结果在整体趋势上与现场岩芯取样分析含气量结果基本一致。新模型考虑了超临界吸附,弥补了目前普遍采用的单层吸附模型的不足,对页岩吸附气量定量计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徐鑫,吴盈,袁贝,姚臻,曹堃[2](2018)在《微反应器中超临界态一步法合成高纯度聚合级降冰片烯》一文中研究指出降冰片烯(NB)可用于合成环烯烃共聚物(COC),在光学透镜、电子、医药包装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以双环戊二烯(DCPD)和乙烯(E)为原料通过Diels-Alder反应一步制备NB,同时生成副产物四环十二碳烯(DMON)及环戊二烯叁聚体(TCPD)。借助微反应器和超临界态这二种过程强化技术,通过两者的协同和耦合效应,将参与主反应的两种分子集中在超临界相、副反应的反应物分隔在不同相间,强化主反应的同时又抑制副反应,可一步法得到高转化率及高选择性的聚合级NB产品。(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学术及应用研讨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超临界流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5)

柯振刚,杨珍珍,刘志敏[3](2018)在《超临界态下CO_2/H_2参与合成不对称N,N'-甲酞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CO_2参与化学品合成对绿色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一种超临界状态下CO_2/H_2参与合成不对称N,N'-双取代甲酰胺的新路线,即在CoF_2/P(CH_2CH_2PPh_2)_3/K_2CO_3耦合催化作用下,伯胺、醛与CO_2/H_2发生叁组分偶联反应生成不对称N,N'-双取代甲酰胺。研究表明,在140℃温度条件下,以乙醇为溶剂,催化体系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并具有较宽的胺、醛底物普适性:通过改变胺、醛组合,可获得不同种类的不对称N,N'-双取代甲酰胺。机理研究表明,在反应条件下,伯胺与醛反应生成亚胺,并进一步加氢生成不对称仲胺,而CO_2催化加氢生成.甲酸;体系中生成的仲胺和甲酸进一步反应,最终生成产物不对称N,N'-双取代甲酰胺。该工作提出了一种合成N,N'-双取代甲酰胺的绿色普适性方法,具有光明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学术及应用研讨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超临界流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5)

藏希宇,郑岚,王玉琪,孙雯,岳春晖[4](2018)在《新型聚季铵盐型液/超临界态CO_2增粘剂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中国页岩气储层黏土含量较高、CO_2本身粘度较低的特点,需要在页岩气开采前对液/超临界态CO_2进行增粘操作。本文以研制新型超临界CO_2增粘剂为目标,实验先采用烯丙醇与苯甲酸进行酯化反应,后将反应所得的苯甲酸烯丙酯磺化,再将磺化产物与十八烷基叁甲基气化铵进行季铵化反应,得到阳离子季按盐单体;最后用浓硫酸催化,加聚合成新型聚季铵盐增粘剂。对制备过程中各反应步骤的原料配比、反应条件、催化剂及引发剂用量进行优化实验,得到最优液/超临界态CO_2增粘产物,以期达到的较好的增粘效果。(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学术及应用研讨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超临界流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5)

罗涛[5](2017)在《超临界态CO_2往复式压缩机缓冲装置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超临界态CO_2往复式压缩机工作过程中对气流压力脉动不平衡度的要求,提出了超临界态CO_2往复式压缩机缓冲装置的设计方法—低通滤波器法。本设计方法遵循API 618提出的脉动控制要求,对API618附录O推荐的滤波器尺寸确定指南进一步优化,并提供了一种设计验证方法,以最终确定缓冲容积、缓冲器型式、阻尼管直径和阻尼管长度等参数。(本文来源于《石油和化工设备》期刊2017年11期)

梅珺[6](2016)在《超临界态反应合成异佛尔酮和丁酮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临界态反应是超临界流体作为溶剂或者反应物的一类反应。超临界流体具有特殊的理化性质使得超临界态反应呈现不同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点,一些需要催化的反应在超临界态中甚至能够自发进行。本文将新兴的超临界态反应技术应用于传统的羟醛缩合反应,以丙酮自身缩合制备异佛尔酮以及丙酮与甲醛交叉羟醛缩合制备丁酮醇为研究对象,探索和研究温度、催化剂用量、停留时间等条件对该超临界态反应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反应机理和动力学规律。在KOH催化下,丙酮经超临界态反应合成异佛尔酮的产物主要有二聚体、叁聚体和过度缩合物(四聚体和五聚体)共14种,其中4种过度缩合物的结构为首次报道。由于丙酮自身呈弱酸性,在285℃、25 MPa下会发生酸催化下的缩合,主要产物为异丙叉丙酮、二丙酮醇和4-甲基-4-戊烯-2-酮;添加KOH后,丙酮缩合由KOH催化,异佛尔酮生成量显着增加。在25 MPa下改变反应温度(250℃、265℃、275℃和285℃)的实验结果表明,升高温度有利于提高异佛尔酮分别相对于可逆过度缩合物和不可逆过度缩合物的相对选择性。在合理简化的动力学模型基础上对各物质的浓度进行拟合,大部分拟合值与实验值的偏差小于10%,可决系数R2=0.9993。拟合得到的表观活化能显示,羟醛缩合反应逆反应活化能大于正反应活化能,因此升温更有利于逆反应进行,解释了可逆过度缩合物的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现象。在不添加催化剂条件下,丙酮与甲醛经超临界态反应合成丁酮醇的液相产物主要有丁酮醇、丁烯酮、甲醇、甲酸、二丙酮醇和异丙叉丙酮,气相产物主要有CO、H2、CO2和CH4,其中甲酸使反应液呈酸性。实验结果显示,甲醛在水热环境中能够自发地进行Cannizzaro反应生成甲酸,甲酸会进一步发生脱羧、脱羰基和氢转移反应,最终形成甲醇以及CO、H2和CO2等气体产物。在合成丁酮醇过程中,随主反应的进行,甲酸的质量分数迅速增大至10-4量级,之后缓慢减小。通过人为添加甲酸的实验可以确定,丁酮醇合成、脱水的主副反应过程为甲酸催化的自催化反应。本文在17MPa下考察了不同反应温度(230℃、240℃、250℃、 260℃和270℃)的影响,提出了基于基元反应假定的动力学模型,拟合得到了不同反应温度下的速率常数,由此得到甲醛、丙酮反应生成丁酮醇的活化能为97.5 ±3.5 kJ/mol,丁酮醇脱水生成丁烯酮的活化能为120.6±5.8 kJ/mol。在适合的反应温度下,本文所得丁酮醇的最大收率超过90%,解决了传统碱催化合成丁酮醇过程收率不高(一般低于78%)、生成大量含碱废水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6-01)

张永江,仲峰泉,邢云绯,张新宇[7](2015)在《超临界态煤油弯管内湍流流动与对流传热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国产RP-3航空煤油在叁维弯管内的湍流流动与对流传热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湍流模拟采用RNG k-ε两方程模型以及针对壁面低雷诺数流动的Wolfstein一方程模型;并结合煤油的十组分物理替代模型以及广义对应状态法则,确定了航空煤油的热物性以及输运特性。本文对煤油入口温度为360K、400K,流量为3g/s的两个弯管算例分别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弯管不同壁面的对流传热系数分布。计算结果显示,弯管内燃料受重力、离心力影响产生了复杂的二次流动,导致燃料的传热系数出现局部增大或减小的现象。相比于直管,弯管由于受离心力的影响显着,因此超临界态导致的传热恶化现象有所减弱。(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12-28)

张永江,仲峰泉,邢云绯,张新宇[8](2015)在《超临界态煤油直角弯管内湍流流动与对流传热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具有上下两个直角拐角的方形管道内的煤油流动与传热进行了数值研究,并且考虑了煤油物态(液态、超临界态)对流动与传热的影响特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6)

邢云绯,仲峰泉,张新宇[9](2015)在《超临界态煤油冲击射流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数值方法,研究超临界态航空煤油在冲击射流冷却结构内的流动及传热特性。计算采用对于计算变物性复杂流动具有较高精度的SST(shear stress transport)k—ω两方程,通过有限体积法离散求解叁维的Navier—Stokes方程的超临界态航空煤油流动和换热进行了数值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6)

赵国柱,宋文艳,张若凌[10](2014)在《超临界态碳氢燃料流固耦合传热及热裂解的计算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研究主动再生冷却机理,采用固体热传导方程和流体控制方程,建立了超临界态碳氢燃料耦合传热及热裂解的数值方法。对两种实验状态下电加热管内RP-3航空煤油的耦合传热及热裂解过程进行了计算研究,其中RP-3的热裂解反应由包含1个总体反应和23个二次反应的Modified Kumar-Kunzru反应机理模拟。两种状态下计算得到的外壁温、燃料温度、RP-3裂解率以及裂解产物分布与测量值的最大误差分别小于10%和15%。计算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表明建立的数值方法是准确的,可以作为研究超临界态碳氢燃料耦合传热及热裂解特性的有效计算分析工具。(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4年12期)

超临界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降冰片烯(NB)可用于合成环烯烃共聚物(COC),在光学透镜、电子、医药包装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以双环戊二烯(DCPD)和乙烯(E)为原料通过Diels-Alder反应一步制备NB,同时生成副产物四环十二碳烯(DMON)及环戊二烯叁聚体(TCPD)。借助微反应器和超临界态这二种过程强化技术,通过两者的协同和耦合效应,将参与主反应的两种分子集中在超临界相、副反应的反应物分隔在不同相间,强化主反应的同时又抑制副反应,可一步法得到高转化率及高选择性的聚合级NB产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临界态论文参考文献

[1].赵军,刘凯,杨林,何羽飞.页岩超临界态吸附气量计算模型[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徐鑫,吴盈,袁贝,姚臻,曹堃.微反应器中超临界态一步法合成高纯度聚合级降冰片烯[C].第十二届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学术及应用研讨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超临界流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8

[3].柯振刚,杨珍珍,刘志敏.超临界态下CO_2/H_2参与合成不对称N,N'-甲酞胺研究[C].第十二届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学术及应用研讨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超临界流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8

[4].藏希宇,郑岚,王玉琪,孙雯,岳春晖.新型聚季铵盐型液/超临界态CO_2增粘剂的合成与表征[C].第十二届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学术及应用研讨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超临界流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8

[5].罗涛.超临界态CO_2往复式压缩机缓冲装置设计[J].石油和化工设备.2017

[6].梅珺.超临界态反应合成异佛尔酮和丁酮醇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

[7].张永江,仲峰泉,邢云绯,张新宇.超临界态煤油弯管内湍流流动与对流传热数值研究[C].第八届全国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5

[8].张永江,仲峰泉,邢云绯,张新宇.超临界态煤油直角弯管内湍流流动与对流传热数值研究[C].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2015

[9].邢云绯,仲峰泉,张新宇.超临界态煤油冲击射流的数值研究[C].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2015

[10].赵国柱,宋文艳,张若凌.超临界态碳氢燃料流固耦合传热及热裂解的计算方法研究[J].推进技术.2014

论文知识图

破坏前不同围压较高注入压力,下游压...3-3超临界二氧化碳相变特征实验结果...二氧化碳、硫化氢超临界态状态...3-438MPa下超临界二氧化碳-凝...一4CO:处」超临界态的地层深度(据...超临界态转变过程

标签:;  ;  ;  ;  ;  ;  ;  

超临界态论文_赵军,刘凯,杨林,何羽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