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热炉用钴合金Co-20耐热垫块改进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朱伟素[1](2008)在《钢坯加热与轧制过程中黑印温差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钢坯加热的主要质量问题是加热温度不均匀,其中水管黑印是一个主要影响因素,减小水管黑印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加热炉的冷却管上安装耐热垫块。本文介绍了水管黑印的产生、危害以及不同结构的垫块在炉内的应用情况和发展现状,并以此为背景,模拟计算了炉内加热过程和粗轧过程中钢坯的温度场和黑印温差的变化情况。以一座步进梁式加热炉为例,建立了钢坯的二维热传导模型和垫块的一维热传导模型。本模型在钢坯二维热传导模型的基础上对忽略的第三维进行了修正,第三维不再划分网格,而是计算了两个断面。垫块和两个断面交替接触时,黑印最小,称为最有利情况;垫块始终和一个断面接触时,黑印最严重,称为最不利情况。所以,本模型比三维模型计算量小,比二维模型更精确。采用φCF法计算钢坯的边界热流,由于垫块和水管包扎层对钢坯下表面有遮蔽作用,故对钢坯下表面热流进行了修正。本文模拟计算了最有利和最不利两种情况,得到了两种情况下的钢坯升温曲线和黑印温差,绘制了钢坯出炉时的等温线,并对最有利和最不利情况进行了比较。模拟计算了热装时钢坯的升温过程,得到了热装时黑印温差随加热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钢坯出炉时的等温线,并对钢坯冷装和热装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钢坯冷装和热装出炉时黑印温差、断面温差、钢坯平均温度相差不多。待轧是加热炉一种典型的动态过程,本文对钢坯在待轧以及踏步时黑印温差的发展进行了模拟。在每个炉段内选取了两个有代表性的位置,计算了钢坯在这些位置进入待轧状态后,其黑印温差的变化情况,并分析比较了不同炉温下黑印温差随待轧时间的变化规律。在轧制生产线上,粗轧之后设有钢坯表面温度在线检测装置,故本文对钢坯出炉后粗轧和除鳞的温度均匀化过程进行了模拟。
杨成威[2](2006)在《EAF-LF/VD-HCC工艺夹杂物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衡钢EAF-LF/VD-HCC短流程生产系统是十分具有特色的管材生产线,其对钢水质量有严格的要求;同时该过程对夹杂物形成规律均有较大影响,夹杂物的类型、形状、大小、变形行为及分布规律和产品质量有密切关系。为此对过程夹杂物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用以指导生产,优化过程夹杂物的控制,以期获得高质量的铸坯。本文对衡钢EAF-LF/VD-HCC全过程夹杂物进行了研究。分别在LF处理前后、中间包、连铸坯和钢管取试样进行分析,采用示踪法对钢中大型夹杂物的来源进行研究,运用化学分析、大样电解、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EDAX能谱仪分别对钢中夹杂物组成、尺寸及分布规律、轧制过程中的行为进行了研究。试验研究结果为:(1)分析了20G、36Mn2V、37Mn5、X42、12Cr2MoWVTiB和SA-210C钢各工序钢中洁净度水平。在钢管铸坯中T[O]为39.7×10-6、[N]为59.9×10-6、其显微夹杂数量为16.05个/mm2(其中<10μm夹杂占83.34%),大型夹杂数量为21.46 mg/10kg(正常坯)、28.28 mg/10kg(混冲坯)。(2)在管坯中,显微夹杂物的来源是:脱氧产物>耐火材料>钢包卷渣>中包保护渣。(3)在管坯中,大型夹杂物来源为:中包保护渣>钢包渣>脱氧产物>中包涂料。(4)铸坯大型夹杂物的数量高,使得铸坯在轧制过程易出现一些表面质量缺陷。
彭其春,李光强,杨成威,顾克井,朱伟中,姚嘉斌[3](2003)在《加热炉用钴合金Co-20耐热垫块改进试验》文中研究表明基于钴基合金Co 20的主要成分,采用双真空冶炼和熔模铸造,试制了铸坯加热炉用钴合金耐热垫块。检测结果表明,试制合金的硬度、耐磨性和高温抗氧化性均优于Co 20。试制垫块在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第一热轧厂3#加热炉试用,情况良好。
二、加热炉用钴合金Co-20耐热垫块改进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热炉用钴合金Co-20耐热垫块改进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钢坯加热与轧制过程中黑印温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钢坯水管黑印简介 |
1.1.1 黑印的产生 |
1.1.2 黑印的危害 |
1.1.3 减轻黑印的方法 |
1.2 热滑轨简介 |
1.2.1 半热滑轨 |
1.2.2 全热滑轨 |
1.2.3 无水冷滑轨 |
1.3 数值模拟 |
1.3.1 数值模拟方法简介 |
1.3.2 数值解法的分类 |
1.3.2.1 有限差分法(FDM) |
1.3.2.2 有限元法(FEM) |
1.3.2.3 有限容积法(FVM) |
1.3.3 数值模拟计算的基本过程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钢坯和垫块温度场数学模型的建立 |
2.1 数值传热学基本理论 |
2.2 钢坯和垫块温度场数学模型的建立 |
2.2.1 模型的简化和假设 |
2.2.2 钢坯和垫块温度场数学模型 |
2.2.2.1 钢坯温度场模型的数学描述 |
2.2.2.2 垫块温度场模型的数学描述 |
2.2.3 边界条件 |
2.2.3.1 钢坯的边界条件 |
2.2.3.2 垫块的边界条件 |
2.2.4 初始条件 |
2.3 相关参数的处理 |
2.3.1 钢坯和垫块物性参数 |
2.3.2 炉温的描述 |
2.3.3 总括热吸收率 |
第三章 钢坯和垫块数学模型的求解 |
3.1 模拟对象简介 |
3.2 钢坯计算域的确定 |
3.3 差分方程 |
3.4 钢坯和垫块温度场的计算 |
第四章 模拟结果及分析 |
4.1 钢坯冷装和热装黑印温差的比较 |
4.1.1 最有利情况和最不利情况的描述 |
4.1.2 钢坯冷装 |
4.1.2.1 钢坯温度场 |
4.1.2.2 黑印温差 |
4.1.3 钢坯热装 |
4.1.3.1 钢坯温度场 |
4.1.3.2 黑印温差 |
4.2 待轧时黑印的变化 |
4.2.1 炉温不变 |
4.2.2 炉温降低 |
第五章 粗轧阶段钢坯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
5.1 粗轧工艺简介 |
5.2 粗轧过程钢坯温度场数学模型的建立 |
5.2.1 控制方程 |
5.2.2 边界条件 |
5.2.3 初始条件 |
5.3 相关问题的处理 |
5.3.1 摩擦生热和塑性变形功 |
5.3.2 动态网格和变时间步长 |
5.4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EAF-LF/VD-HCC工艺夹杂物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来源及分类 |
1.2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对钢质量和性能的影响 |
1.3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去除及变性机理 |
1.4 夹杂物研究现状 |
2 EAF-LF/VD-HCC 工艺钢中夹杂物行为研究方法 |
2.1 试验工艺流程 |
2.2 试验内容及方案 |
3 试验结果分析 |
3.1 钢水洁净度的变化 |
3.2 显微夹杂物分析 |
3.3 大型夹杂物分析 |
3.4 各工序洁净度评价 |
4 钢管典型表面缺陷分析 |
4.1 鱼鳞外折的缺陷特征及成因分析 |
4.2 夹渣性大外折和凹坑的缺陷特征及成因分析 |
4.3 横裂的缺陷特征及成因分析 |
4.4 隐形裂纹的缺陷特征及成因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中文详细摘要 |
(3)加热炉用钴合金Co-20耐热垫块改进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武钢第一热轧厂加热炉用钴合金情况 |
2 试验过程 |
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1 硬度检验 |
3.2 磨损试验 |
3.3 高温抗氧化性能对比 |
3.4 工业性试验情况 |
4 各种元素对钴基合金性能分析 |
4.1 主要元素对钴基合金性能的影响 |
4.2 微量元素对钴基合金性能的影响 |
5 结论 |
四、加热炉用钴合金Co-20耐热垫块改进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钢坯加热与轧制过程中黑印温差的研究[D]. 朱伟素. 东北大学, 2008(03)
- [2]EAF-LF/VD-HCC工艺夹杂物行为研究[D]. 杨成威. 武汉科技大学, 2006(01)
- [3]加热炉用钴合金Co-20耐热垫块改进试验[J]. 彭其春,李光强,杨成威,顾克井,朱伟中,姚嘉斌.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