饵料鱼论文_张芹,宋威,张开松,屈长义,冯建新

导读:本文包含了饵料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饵料,江豚,长江,鳜鱼,鲤鱼,西江,大鲵。

饵料鱼论文文献综述

张芹,宋威,张开松,屈长义,冯建新[1](2019)在《投喂不同饵料鱼对大鲵体重和血液学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人工养殖大鲵投喂不同的饵料鱼,研究其体重增加情况和血液学指标的差异。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鲵体重增加高于对照组,其中投喂泥鳅的组别体重的增加有显着性差异。A组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球蛋白(GLOB)含量都是最高的,分别为85.98g/L、 32.67g/L和50.81 g/L,实验组的这叁项指标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A组谷草转氨酶(AST)含量为177.00 U/L,高于B组(128.00U/L)和C组(114.00 U/L),对照组谷草转氨酶(AST)含量最低(90.65 U/L)。A组总胆红素(TBILK)含量为4.28μmol/L,高于B组(1.02μmol/L)、 C组(0.66μmol/L)和对照组(0.70μmol/L)。A组间接胆红素(IBIL)含量为22.82μmol/L,高于B组(9.56μmol/L)和C组(9.39μmol/L),对照组间接胆红素(IBIL)含量为3.54μmol/L,低于实验组。(本文来源于《河南水产》期刊2019年03期)

余敏航[2](2019)在《叁娘湾中华白海豚潜在饵料鱼能量密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类海洋活动的频繁,河口的环境日益恶化。使偏好河口栖息的中华白海豚(Chinese White Dolphin)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本研究主要是以中华白海豚的活动区叁娘湾—大风江海域进行研究,根据2017~2018年间对所研究海域按照四个站位,不同季节进行调查。统计该海域的物种组成和优势鱼类的情况,从种类数方面分析不同站位的生物多样性,并结合ABC曲线初步探索研究海域生物群落稳定性受环境干扰的程度。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捕获35种鱼,隶属于8目25科,其中鲈形目最为丰富,占总渔获总数的57.1%;该海域的优势种相对重要性指数IRI鱼类最高的为日本海鰶(IRI=4869.26)和斑鰶(IRI=4189.12);通过对不同站位生物量的比对发现,围填海造地会对鱼的种类产生一定的影响。结合ABC曲线中生物量曲线和数量曲线出现交叉,W统计量为0.049,该海域受中等程度的污染干扰。应加强对叁娘海域的治理,从而保护叁娘湾区域内中华白海豚的种群数量。本研究以在叁娘湾中华白海豚活动区域收集的24种鱼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营养成分与能量密度,按照鱼类不同的目、生态位、季节、站位四个变量进行分析,并对鱼类主要营养成分脂肪、蛋白质进行单因素分析。从报道中华白海豚已知饵料鱼的角度,探讨中华白海豚喜食饵料鱼的能量密度变化。主要得出以下结论:检测结果显示,在不同目之间,除仙女目外,其它目之间能量密度没有显着的差异,鲻形目鱼类的能量密度最高(11.675 KJ/g),其次为鲈形目(11.295 KJ/g);在生态位方面,位于底层鱼的能量密度(11.483 KJ/g)分别高于表层洄游(11.144 KJ/g)和底层洄游(6.683 KJ/g);在不同季节的能量密度中,春天(11.336 KJ/g)和夏天(11.384 KJ/g)的能量密度较高于秋(11.091 KJ/g)和冬季(10.676 KJ/g),其中冬季最低;分析发现站位Ⅰ-Ⅳ与Ⅱ-Ⅲ间有显着性差异且Ⅱ-Ⅲ站位的能量密度高于Ⅰ-Ⅳ站位的能量密度,站位的能量密度与围填海造地有关。蛋白质、脂肪营养成分方面,鲻形目的蛋白质和脂肪都高于其它不同的目;不同生态位之间,脂肪的范围在13.9%~~17.8%之间,蛋白质的范围在11.6%~22.6%之间,蛋白和脂肪含量都为底层最高,底层洄游相对较低;在脂肪方面从大到小依次排序为Ⅱ>Ⅳ>Ⅲ>Ⅰ,其四个站位的脂肪含量较为接近。在蛋白质方面,Ⅱ的含量最高,Ⅲ次之,Ⅰ的含量最低,站位之间的蛋白含量相差不大;在不同的季节中脂肪从大到小依次排序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其夏季与秋季的脂肪含量较为接近。在蛋白质方面,夏季的含量最高,春季次之,冬季的含量最低。在对已知饵料鱼日本海鰶、斑鰶、花鰶以及汉氏棱鳀分析发现无论是不同的站位之间还是季节方面,日本海鰶的能量密度都普遍高于其他叁种鱼类。(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任文萍,龚成,张肖洁,沈建忠,李莉娟[3](2019)在《长江江豚饵料鱼源温和气单胞菌的鉴定及毒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的多种饵料鱼暴发细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烂鳍、白尾等临床症状,严重威胁长江江豚的食物和水生环境安全。自患病的?条(Hemiculter leucisculus)等饵料鱼的肝、脾和肾中分离出多株菌株,其中分离株SS161012经16S rDNA、gyr B基因序列测定,形态观察及生理生化分析等方法鉴定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sobria)。该菌编码溶血素(Hly)、外膜蛋白(Omp)、粘附素(Aha)、丝氨酸蛋白酶(Ahp)等毒力基因。致病性试验显示,分离株SS161012可通过注射感染和划痕浸泡感染致试验鱼死亡,且创伤浸泡感染死亡率明显高于注射感染。药物敏感性测试显示该菌株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BD Phoenix~(TM)分析鉴定系统基本药物和氟苯尼考、恩诺沙星等水产常用药物敏感。(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高四合,杨广[4](2018)在《不同饵料鱼对翘嘴鳜鱼苗生长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投喂不同饵料鱼对翘嘴鳜鱼苗生长的影响,用鲤鱼(水花、乌仔)、大鳞鲃(水花)和二者混合(1∶1)3种方式分别喂养鳜鱼苗[(1.61±0.03)g]。为期3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各试验组间末质量均差异显着(P<0.05),混合组鳜鱼苗的体质量为6.10 g,高于鲤鱼组(5.82 g)和大鳞鲃组(4.91 g);增质量率(WG)依次为混合组(288.22%)>鲤鱼组(256.72%)>大鳞鲃组(197.58%),且差异显着(P<0.05);各处理组间的特定生长率(SGR)差异显着(P<0.05),混合组最高,大鳞鲃组最低;各处理组间成活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肥满度(CF)结果显示摄食鲤鱼组(2.48%)和混合组(2.83%)饵料的鳜鱼苗肥满度高于大鳞鲃组(2.26%),但各组间的差异不显着(P>0.05);3个试验组鳜鱼苗的日摄食量和体质量随饲养时间的增加而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结果显示,单独投喂大鳞鲃组的鳜鱼苗生长效果最差。综上所述,作为翘嘴鳜鱼苗养殖的配套饵料鱼,可以考虑采取不同饵料鱼搭配投喂,兼顾饵料鱼的可得性、适口性和经济性。(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9期)

连玉喜,杨晓鸽,万安,陈敏敏,张晓可[5](2018)在《安庆西江长江江豚饵料鱼资源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庆西江是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迁地保护的重要基地,为评估西江长江江豚饵料资源的供给能力,于2016年8月和2017年1月采用水声学探测与电捕取样相结合的方法,评估了西江水域鱼类群落结构和长江江豚可持续利用的鱼类资源。共采集到鱼类5目8科34种,夏季鱼类密度为1.4~5 662.3 ind./1 000 m~3,均值为253.3 ind./1 000 m~3;冬季鱼类密度为0.8~2 338.1 ind./1 000 m~3,均值为127.5 ind./1 000 m~3。基于平均生物量和P/珔B系数估算了西江鱼类生产力,并根据Y=0.5P对江豚可持续利用的饵料鱼产量进行了估算,西江可持续供长江江豚摄食的鱼类资源量约为3 050~40 800 kg/a。为防止凶猛性鱼类种群过度发展与长江江豚争夺饵料资源,建议加强对西江鱼类群落的持续监测,并在必要时进行人工合理调控。(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8年05期)

张西斌[6](2016)在《半自然水域中长江江豚的适口饵料鱼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江豚目前数量大约1000头,其中干流仅存500头,鄱阳湖约450头,洞庭湖约90头,年下降速率增加至13.74﹪,呈显着的加速下降。由于长江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半自然水域夹江中生活着8头长江江豚,江豚是以吃淡水鱼为食的,文章探讨鱼类与江豚之间的关系,以期更好地保护长江江豚。(本文来源于《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高四合,杨广[7](2016)在《不同饵料鱼对鳜鱼生长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投喂不同饵料鱼对翘嘴鳜生长的影响,本试验用鲤鱼(水花、乌仔)、大鳞鲃(水花)和二者混合(1︰1)叁种方式分别喂养鳜鱼苗(0.92±0.05g),经过为期30d的养殖试验。试验结果:单独投喂鲤鱼组及混合投喂组的鳜鱼苗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成活率等指标都显着高于大鳞鲃组(p<0.05);饵料系数显着低于大鳞鲃组(p<0.05)。摄食鲤鱼和大鳞鲃混合组的肥满度显着高于大鳞鲃组(p<0.05),鲤鱼组与其它两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混合投喂组的鳜鱼苗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和肥满度等指标分别比单独投喂鲤鱼提高了4.59%、5.41%、2.53%、0.33%和1.23%;饵料系数比单独投喂鲤鱼降低了2.58%。因此,单独投喂大鳞鲃组的鳜鱼苗生长效果最差,尽管单独投喂鲤鱼组和混合投喂组的鳜鱼苗在生长性能差异不显着,但仍然存在一定差异。从经济效益考虑,作者认为作为翘嘴鳜鱼苗养殖的配套饵料鱼,可以考虑采取不同饵料鱼搭配投喂,兼顾饵料鱼的可得性、适口性和经济性。(本文来源于《2016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11-02)

袁美玲,龙小平,龙洪圣[8](2016)在《鳜鱼养殖中饵料鱼培育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鳜鱼在以前零星养殖时,主要是利用野生小杂鱼为饵料,随着鳜鱼市场需求的逐年增长,以及受野生小杂鱼自然资源存量的约束,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不能适应鳜鱼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的需要,人工培育饵料鱼已成为规模化养殖鳜鱼的一个重要环节。一、饵料鱼品种鲮鱼食性杂、耐密养、抗病力强,体(本文来源于《渔业致富指南》期刊2016年16期)

叶金明,吴建开,杨显祥,丛宁,董同瑚[9](2016)在《麦鲮和赤眼鳟作为鳜鱼养殖配套饵料鱼适宜性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生物学的角度比较和评价麦鲮和赤眼鳟作为鳜鱼养殖配套饵料鱼的适宜性,探讨以赤眼鳟代替麦鲮养殖鳜鱼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麦鲮和赤眼鳟食性相近,同属于低龄成熟的多次产卵类型鱼类,对盐度的适应性强,比鳜鱼具有更强的耐低氧能力;一年能进行叁次人工繁殖,繁殖力强,易补充亲鱼,繁殖方式和设施与四大家鱼、鳜鱼相似,人工繁殖的效率极高。采用一次放足、分批捕捞的高密度养殖方式,群体产量高,养殖成本低。因此,两种鱼都具有优秀的饵料鱼属性。但在长江流域,赤眼鳟能弥补麦鲮不能自然越冬的缺陷,繁殖期和生长期更长,养殖产量更高,以赤眼鳟代替麦鲮养殖鳜鱼是可行的。这为鳜鱼的养殖,特别是反季节养殖开辟了新的饵料鱼途径,为改进鳜鱼的养殖方式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王运能[10](2016)在《无害化鸭粪培育南方大口鲇苗种饵料鱼技术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无害化鸭粪培育南方大口鲇苗种饵料鱼。结果表明:根据季节、天气、水温、水质等变化因素,提前3~4d,采用3~5d为周期性投施无害化鸭粪培育滤食性饵料鱼,每667m2投放饵料鱼苗80万~100万尾,培育成活率达78%。饵料鱼苗规格达1cm左右时,饲喂南方大口鲇,2cm南方大口鲇苗种经22~25d培育,规格达8cm,成活率达88%以上。(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6年09期)

饵料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人类海洋活动的频繁,河口的环境日益恶化。使偏好河口栖息的中华白海豚(Chinese White Dolphin)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本研究主要是以中华白海豚的活动区叁娘湾—大风江海域进行研究,根据2017~2018年间对所研究海域按照四个站位,不同季节进行调查。统计该海域的物种组成和优势鱼类的情况,从种类数方面分析不同站位的生物多样性,并结合ABC曲线初步探索研究海域生物群落稳定性受环境干扰的程度。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捕获35种鱼,隶属于8目25科,其中鲈形目最为丰富,占总渔获总数的57.1%;该海域的优势种相对重要性指数IRI鱼类最高的为日本海鰶(IRI=4869.26)和斑鰶(IRI=4189.12);通过对不同站位生物量的比对发现,围填海造地会对鱼的种类产生一定的影响。结合ABC曲线中生物量曲线和数量曲线出现交叉,W统计量为0.049,该海域受中等程度的污染干扰。应加强对叁娘海域的治理,从而保护叁娘湾区域内中华白海豚的种群数量。本研究以在叁娘湾中华白海豚活动区域收集的24种鱼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营养成分与能量密度,按照鱼类不同的目、生态位、季节、站位四个变量进行分析,并对鱼类主要营养成分脂肪、蛋白质进行单因素分析。从报道中华白海豚已知饵料鱼的角度,探讨中华白海豚喜食饵料鱼的能量密度变化。主要得出以下结论:检测结果显示,在不同目之间,除仙女目外,其它目之间能量密度没有显着的差异,鲻形目鱼类的能量密度最高(11.675 KJ/g),其次为鲈形目(11.295 KJ/g);在生态位方面,位于底层鱼的能量密度(11.483 KJ/g)分别高于表层洄游(11.144 KJ/g)和底层洄游(6.683 KJ/g);在不同季节的能量密度中,春天(11.336 KJ/g)和夏天(11.384 KJ/g)的能量密度较高于秋(11.091 KJ/g)和冬季(10.676 KJ/g),其中冬季最低;分析发现站位Ⅰ-Ⅳ与Ⅱ-Ⅲ间有显着性差异且Ⅱ-Ⅲ站位的能量密度高于Ⅰ-Ⅳ站位的能量密度,站位的能量密度与围填海造地有关。蛋白质、脂肪营养成分方面,鲻形目的蛋白质和脂肪都高于其它不同的目;不同生态位之间,脂肪的范围在13.9%~~17.8%之间,蛋白质的范围在11.6%~22.6%之间,蛋白和脂肪含量都为底层最高,底层洄游相对较低;在脂肪方面从大到小依次排序为Ⅱ>Ⅳ>Ⅲ>Ⅰ,其四个站位的脂肪含量较为接近。在蛋白质方面,Ⅱ的含量最高,Ⅲ次之,Ⅰ的含量最低,站位之间的蛋白含量相差不大;在不同的季节中脂肪从大到小依次排序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其夏季与秋季的脂肪含量较为接近。在蛋白质方面,夏季的含量最高,春季次之,冬季的含量最低。在对已知饵料鱼日本海鰶、斑鰶、花鰶以及汉氏棱鳀分析发现无论是不同的站位之间还是季节方面,日本海鰶的能量密度都普遍高于其他叁种鱼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饵料鱼论文参考文献

[1].张芹,宋威,张开松,屈长义,冯建新.投喂不同饵料鱼对大鲵体重和血液学指标的影响[J].河南水产.2019

[2].余敏航.叁娘湾中华白海豚潜在饵料鱼能量密度研究[D].广西大学.2019

[3].任文萍,龚成,张肖洁,沈建忠,李莉娟.长江江豚饵料鱼源温和气单胞菌的鉴定及毒力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9

[4].高四合,杨广.不同饵料鱼对翘嘴鳜鱼苗生长效果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8

[5].连玉喜,杨晓鸽,万安,陈敏敏,张晓可.安庆西江长江江豚饵料鱼资源评估[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

[6].张西斌.半自然水域中长江江豚的适口饵料鱼的初步研究[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7].高四合,杨广.不同饵料鱼对鳜鱼生长效果的影响[C].2016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6

[8].袁美玲,龙小平,龙洪圣.鳜鱼养殖中饵料鱼培育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16

[9].叶金明,吴建开,杨显祥,丛宁,董同瑚.麦鲮和赤眼鳟作为鳜鱼养殖配套饵料鱼适宜性的评价[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6

[10].王运能.无害化鸭粪培育南方大口鲇苗种饵料鱼技术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6

论文知识图

患有腹水病的半滑舌鳎患皮肤溃疡半滑舌鳎病鱼与健康鱼各组...投入硝化细菌后鳜及饵料鱼池塘TN...投入硝化细菌后鳜及饵料鱼池塘NO...投入硝化细菌后鳜及饵料鱼池塘NH...鳜及饵料鱼池塘试验期间氨氮浓度...

标签:;  ;  ;  ;  ;  ;  ;  

饵料鱼论文_张芹,宋威,张开松,屈长义,冯建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