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覆盖论文_特约记者,夏宾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地覆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地,方法,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叶城县,生态,农业。

土地覆盖论文文献综述

特约记者,夏宾[1](2020)在《2020 中国将迎来哪些新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告别2019年,进入2020年。新的一年,中国会是什么样,将迎来哪些新变化,又要给民众送上多少福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要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本文来源于《中国改革报》期刊2020-01-03)

朱爽,张锦水,李长青,郑阔[2](2019)在《土地覆盖遥感制图方法研究现状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分类研究是当今国际上开展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及时、准确地获取地球表面特性对于掌握人类和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至关重要。本文根据土地覆盖遥感分类方法特点,从硬分类方法、软分类方法以及最新的软硬分类方法出发,总结了国内外的各研究成果,分析了各种方法的分类策略与特点及其方法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软硬分类方法能够灵活适用于遥感图像上纯净、混合像元并存的特点,可以有效解决光谱的异质性,在土地覆盖遥感监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文中提出了基于变端元的软硬分类土地覆盖制图方法框架,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本文来源于《测绘通报》期刊2019年11期)

宁婷,杜世勋,荣月静,王伟,李超[3](2019)在《基于地表覆盖/土地利用数据的沁河源区生态保护红线边界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边界处理是指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将生态保护红线从栅格形式的生态评估结果落实到具有明确边界的地块上,也称为红线的"落图"过程,是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重要流程,也是红线精准落地和有效管控的必要条件。本文以沁河源区为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基于地表覆盖、土地利用两种数据分别对生态功能极重要区红线进行落图。结果表明:两种数据均适用于红线边界处理,并且联合应用时处理结果更佳;沁河源区生态功能极重要区栅格面积为877.87 km~2,联合应用两种数据处理后的红线矢量面积为877.73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4.51%;研究结果可为生态功能重要区域生态保护红线边界的优化、调整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测绘通报》期刊2019年10期)

欧健滨,罗文斐,刘畅[4](2019)在《多源数据结合的高分一号土地利用/覆盖分类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多时相的GF-1数据获取NDVI时序变化、NDWI和MNDVI等指数图像数据,辅以Landsat8卫星OLI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得到了不同地物在光谱、时相和形状等方面的特征;通过分析各种地物类型在这些特征上的差异和变化规律,总结出不同地物的特征提取规则,构建了一种基于GF-1数据在地物复杂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分类方法,并以广州市为实验区,运用该方法、最大似然法和最小距离法进行了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及其精度评价.结果显示:基于GF-1数据在地物复杂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分类方法的总体精度为85.86%(部分地物分类精度达到95%以上),与最大似然法及最小距离法相比,其总体精度分别提高了4.62%和12.24%,说明该方法能够更好地发挥GF-1遥感数据在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中的实际应用潜力,且有效提高了各种土地利用/覆盖地物类别的分类精度.(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张因果,陈芸芝[5](2019)在《一种基于改进土地覆盖更新方法的新增建设用地自动提取》一文中研究指出快速准确掌握新增建设用地信息对城镇化监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后验概率变化矢量检测的土地覆盖更新方法中,存在初始样本准确性低、后验概率变化矢量检测精度不理想的问题,结合多元变化检测方法,对基于后验概率变化矢量检测的更新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一种可应用于新增建设用地提取的自动化方法。利用两期影像多元变化检测结果提高初始训练样本的准确性,同时在迭代选择样本过程中加入该变化检测结果,改善变化检测更新和重分类过程的精度,更准确地提取新增建设用地。用两期嘉兴地区高分一号影像和前期影像土地利用/覆盖分类数据验证改进效果,并与改进前方法对比。结果表明:改进方法提取的2017年新增建设用地精度更高,提取更新后的2017年建设用地总体精度达到85%,Kappa系数0.7以上,变化检测精度比未改进前显着提高。同时该方法显着减少了迭代次数,提高了提取效率。(本文来源于《遥感技术与应用》期刊2019年05期)

张涛[6](2019)在《贵州:坝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乡村振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 张涛)去年以来,贵州省加快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围绕稳产、优供、增效的目标,加大坝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加快建成一批高产稳产、田块平整、土壤肥沃、排灌方便、道路通畅、生态良好、宜于农机耕作的坝区耕地。截至9月底,坝区土地流(本文来源于《中国自然资源报》期刊2019-10-18)

焦丹丹,吉喜斌,金博文,赵丽雯,张靖琳[7](2019)在《西北干旱区河西走廊荒漠绿洲土地覆盖类型与蒸散的关系研究——基于Landsat 8和ZY3数据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蒸散是地表水热平衡的重要分量,也是陆地生态过程与水文过程之间的重要纽带,尤其在干旱区地-气相互作用、碳循环、水循环等过程所包含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基于Landsat 8遥感影像和资源叁号影像(ZY3)的高分辨率植被信息,利用SEBS模型对西北干旱区河西走廊中段临泽绿洲北部区域地表蒸散量进行了估算,并用绿洲内部和绿洲-荒漠过渡带两个通量塔涡动相关数据对模型进行评估,分析了不同土地覆盖类型对蒸散量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SEBS模型模拟值与实测日蒸散值之间拟合效果较好,且在均一地表时(绿洲农田区)估算精度更高(R~2=0.96,P<0.001),RMSE、MAE分别为0.84 mm/d、0.56 mm/d;(2)从季节变化来看蒸散量与作物生长密切相关,夏季灌溉和降雨使得研究区水分充足,植被覆盖度高,蒸散量相应增加,在绿洲地区可达5.95 mm/d,而冬季最小仅为0.52 mm/d;(3)从蒸散量的空间变化来看,水体蒸散值最大,其余依次为农田、防护林、裸地和灌木丛,说明除水体外,随着植被覆盖的增大,蒸散量也逐渐增加。通过ZY3影像的高分辨率植被信息与Landsat 8影像热红外数据融合,提高了SEBS模型对该区域蒸散量的模拟效果,增进了我们对绿洲下垫面与大气间水热交换规律、水文过程、生态-水文相互作用的深入理解。(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9期)

图尔荪阿依·如孜,阿里木江·卡斯木,米尔古丽·苏力坦[8](2019)在《干旱区叶城县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是当今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从干旱区叶城县2000、2005、2010、2015年4个时期的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数据中提取2000—2015年的叶城县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借助RS与GIS,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转移矩阵以及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得出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因素,探讨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2000—2015年,研究区域的总面积为13032.88 km~2,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特征主要表现为交通用地、建设用地与绿地的面积一直保持增长趋势,而水域和未利用地的面积呈缩小趋势。(2)利用转移矩阵可知该区域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主要来自于绿地和未利用地。(3)从破碎度来讲,未利用地、水域和绿地相较于交通用地和建设用地的程度要低,斑块密度减少,伴随景观异质性也降低。在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形成该区域15年的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水域面积减少。(本文来源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侯刚栋[9](2019)在《基于无人机遥感数据的国有土地覆盖变化动态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方法对国有土地覆盖变化监测时,未对高空间特征提取,与无人机遥感数据融合效果不佳。为此,文中提出一种新的方法解决国有土地覆盖变化检测问题。通过无人机遥感技术采集国有土地覆盖图像;采用边缘轮廓特征法对国有土地覆盖无人机遥感特征进行检测,构建土地覆盖遥感图像的像素空间重构模型;依据图像区域重构遥感图像的高空间特征,通过相似度信息融合无人机遥感数据与图像高空间特征,实现国有土地覆盖变化动态监测。仿真结果表明,文中方法能够有效融合高空间特征与无人机遥感数据,国有土地覆盖变化动态监测效果较好,同时无人机遥感特征提取的精度较高,实现了国有土地覆盖变化的动态反馈。(本文来源于《信息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孙锐,陈少辉,苏红波[10](2019)在《2000—2016年黄土高原不同土地覆盖类型植被NDVI时空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了解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对区域环境保护及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13A1数据,辅以Sen+Mann-Kendall、变异系数、Hurst指数,通过分析2000—2016年间黄土高原NDVI年最大值(NDVIymax)和生长季均值(NDVIgsmean)时空变化特征及趋势,以了解黄土高原实施退耕还林(草)等生态工程后的植被覆盖恢复情况。结果表明:①2000—2016年植被NDVIymax和NDVIgsmean呈现波动式增长趋势,增长率分别为0.0070/a(P<0.01)和0.0063/a(P<0.01),生态环境整体不断改善。②NDVIymax和NDVIgsmean显示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呈增加趋势的面积远高于呈减少趋势的面积(93.42%和96.22%、6.58%和3.78%),植被覆盖状态正在不断改善。2种数据变化趋势下,不同土地覆盖类型表现略有差异,森林极显着增加趋势面积最大(73.02%和82.60%),其次为耕地(47.87%和67.43%),再次为裸地(47.03%和61.68%)。③NDVIgsmean的变异系数小于NDVIymax的变异系数,相对稳定区域面积比分别为63.31%与56.64%,2种数据分析下森林变异系数最小,植被稳定性最好。④从植被NDVI变化趋势与Hurst组合结果得出,NDVIymax未来呈现改善趋势面积占41.35%,退化趋势面积占58.65%;NDVIgsmean呈现改善趋势面积占49.19%,退化趋势面积占50.81%。2种数据下,灌木地未来发展趋势最好,森林和耕地退化趋势面积超过了50%。研究人员应持续关注退化趋势地区的植被状态。(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8期)

土地覆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区域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分类研究是当今国际上开展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及时、准确地获取地球表面特性对于掌握人类和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至关重要。本文根据土地覆盖遥感分类方法特点,从硬分类方法、软分类方法以及最新的软硬分类方法出发,总结了国内外的各研究成果,分析了各种方法的分类策略与特点及其方法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软硬分类方法能够灵活适用于遥感图像上纯净、混合像元并存的特点,可以有效解决光谱的异质性,在土地覆盖遥感监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文中提出了基于变端元的软硬分类土地覆盖制图方法框架,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地覆盖论文参考文献

[1].特约记者,夏宾.2020中国将迎来哪些新变化[N].中国改革报.2020

[2].朱爽,张锦水,李长青,郑阔.土地覆盖遥感制图方法研究现状与展望[J].测绘通报.2019

[3].宁婷,杜世勋,荣月静,王伟,李超.基于地表覆盖/土地利用数据的沁河源区生态保护红线边界处理[J].测绘通报.2019

[4].欧健滨,罗文斐,刘畅.多源数据结合的高分一号土地利用/覆盖分类方法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张因果,陈芸芝.一种基于改进土地覆盖更新方法的新增建设用地自动提取[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9

[6].张涛.贵州:坝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乡村振兴[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9

[7].焦丹丹,吉喜斌,金博文,赵丽雯,张靖琳.西北干旱区河西走廊荒漠绿洲土地覆盖类型与蒸散的关系研究——基于Landsat8和ZY3数据融合[J].生态学报.2019

[8].图尔荪阿依·如孜,阿里木江·卡斯木,米尔古丽·苏力坦.干旱区叶城县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变化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侯刚栋.基于无人机遥感数据的国有土地覆盖变化动态监测[J].信息技术.2019

[10].孙锐,陈少辉,苏红波.2000—2016年黄土高原不同土地覆盖类型植被NDVI时空变化[J].地理科学进展.2019

论文知识图

主成分分析特征统计图利用PS3VM对TM影像分类结果图基于变分贝叶斯ICA的遥感图像土地变分贝叶斯ICA和SVM相结合方法的#~其它方法的IKONOS图像土地覆盖图像的PCA方法处理结果(a)-(f)分别...

标签:;  ;  ;  ;  ;  ;  ;  

土地覆盖论文_特约记者,夏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