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参数测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测量,椎间盘,参数,轨距,拉出,激光,视觉。
参数测量论文文献综述
孔龙飞,韩通新,刘寅秋[1](2019)在《基于二维图像直线标定的接触网几何参数测量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列车车顶摄像机拍摄的弓网受流视频图像,采用计算机视觉方法测量接触网导高和拉出值,提出一种操作方便且不受摄像机角度约束的二维空间标定方法对受电弓滑板垂直运动平面进行标定,给出基于Hough变换的滑板边缘和接触线识别方法,计算滑板与接触线接触点的图像坐标,再通过坐标变换获得接触线实际高度和拉出值。经实际检测数据验证,该方法具有一定可行性和准确性。(本文来源于《电气化铁道》期刊2019年S1期)
杨毅,刘浩,吴廷奎,胡凌云,陈林[2](2019)在《钩椎关节应用解剖测量及辅助钩椎关节融合器参数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CT叁维重建技术对钩椎关节区域进行应用解剖测量研究,并辅助钩椎关节融合器参数设计。方法通过病历与影像系统筛选,纳入符合选择标准的60例患者颈椎CT扫描数据,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39~60岁。将DICOM格式原始数据导入Mimics19.0软件进行叁维重建,测量C_3~C_7双侧钩突高、钩突基底宽、钩突基底长、钩椎关节椎间孔部移行距离,C_3~C_7钩椎关节前缘间距、钩椎关节后缘间距,以及C_(2、3)~C_(6、7)钩椎关节间隙高度、椎间隙中心高度、椎间隙前后径。将上述测量结果用SPSS22.0统计软件计算均值、标准差、最小值和最大值,用于辅助钩椎关节融合器参数设计。结果 C_3~C_7各椎体钩突高、钩突基底宽、钩突基底长、钩椎关节椎间孔部移行距离以及C_(2、3)~C_(6、7)钩椎关节间隙高度左右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钩椎关节间隙高度男女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C_3~C_7各椎体钩椎关节前缘间距均显着大于钩椎关节后缘间距(P<0.05),钩椎关节向后呈内聚形状。各节段椎间隙中心高度男性高于女性,但仅C_(2、3)和C_(5、6)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节段椎间隙前后径男性均显着大于女性(P<0.05)。椎间隙中心高度为(4.94±0.49) mm (3.81~5.90 mm),椎间隙前后径为(15.78±1.23) mm (12.94~18.85 mm),钩椎关节前缘间距为(17.19±2.39) mm (13.39~24.63 mm),钩椎关节后缘间距为(10.84±2.12) mm (7.19~16.64 mm)。根据上述测量结果设计钩椎关节融合器体部高度为5、6、7、8 mm 4种规格,深度为12、13、14、15、16 mm 5种规格,宽度为14~18 mm;两翼设计为弧形且宽2、3 mm两种规格。结论不同节段钩椎关节解剖测量指标存在一定差异,基于解剖研究测量结果设计的钩椎关节融合器规格能够满足不同患者需求。(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史红梅,许明,余祖俊[3](2019)在《基于最小二乘法曲线拟合的轨距参数测量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轨距是指导轨道养护维修作业和保证行车安全的一项重要指标。基于激光叁角测量原理研发了一种安装在手推式轨道检测小车上的轨距测量系统,通过4台ZLDS200二维激光叁角传感器,分别测量左右钢轨的轮廓形状,利用改进ICP算法进行传感器标定,采用自适应滤波算法实现轮廓平滑。为提高轨距特征点的定位精度,提出一种基于最小二乘法拟合轨顶轮廓曲线的方法,在连续的曲线上寻找特征点,消除离散轮廓点定位不准造成的误差。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有效提高钢轨轨距的测量精度,误差在±1mm范围内,达到了铁路维修准则要求的精度。(本文来源于《铁道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游秋香,赵棋唯,谌永祥,李永桥[4](2019)在《铆钉薄板特征孔几何参数双目视觉测量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立式铆钉机与小型半自动化送料装置的一体化,提高铆接效率和质量,提出了一种基于双目视觉的铆钉薄板几何参数测量方法。采用形态学边缘提取算子、改进的Hough变换提取并分割待铆接薄板图像,进行目标区域孔提取、圆度判别,采用质心法获取目标孔图像坐标并用以"回"字形式的位置约束方法对特征点匹配,根据双目原理计算目标孔的叁维坐标。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精确地将铆接薄板与复杂的背景分离,匹配率达100%,可精确地计算出圆心坐标,与实际圆孔中心绝对平均偏差为0. 258 7 mm,满足铆接行业精度要求。(本文来源于《传感器与微系统》期刊2019年12期)
范秋红,王晓叶[5](2019)在《应用于气道测量的多层螺旋CT参数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基于CT图像的气道测量中,探讨如何合理地选取CT参数方案,以实现气道的精确测量。方法用已知的11种不同尺寸的亚克力圆管制作成仿真气道体模,获取其不同图像采集条件下的CT图像,比较基于CT图像测量的外直径和壁厚值与实际尺寸之间的差异。结果随着重建内核的增大,外直径和壁厚的测量结果均由被高估逐渐变为被低估。外直径测量值在重建内核为B30f和B45f时与实际尺寸无明显差异(P>0.05)。壁厚测量值在重建内核为B45f和B60f时与实际尺寸无明显差异(P>0.05)。当选取重建内核为B45f时,不同扫描视野与层厚下的测量结果均与实际尺寸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CT参数设置中重建内核的选取显着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为了在CT图像上实现气道的精确测量,应该选取适中的重建内核。(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期刊2019年34期)
李信,洪海程,郭振标,叶青,张锐[6](2019)在《基于地面激光雷达的变电站硬管母几何形态参数测量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良好的几何形态有助于提高变电站硬管母的运行安全性能,但受安装质量及运行中风、重力、热及其他因素影响,运行中的硬管母不可避免会发生塑形形变,威胁着变电站硬管母的安全。针对无便携非接触带电量化检测技术的现状,本文提出了基于地面叁维激光雷达实现变电站硬管母几何形态参数测量的新方法,提出了硬管母位移形变表征参数及基于激光雷达点云的表征参数计算机测量方法,并进行了现场测试。现场测试结果表明,基于地面叁维激光雷达能正确地实现硬管母几何形态参数测量,通过对目标对象的叁维虚拟重构,该方法实现了测量结果可视化和数字化描述,便于存档和追溯校核。本文研究成果可为管母线挠度、长度等几何形态参数的高精度、带电、非接触测量提供先进的技术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期刊2019年04期)
潘承良,白芃,韩青,程凯亮,李幼琼[7](2019)在《中国东北地区人群腰部节段椎间盘形态学参数CT叁维测量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测量中国人腰部节段终板和椎间隙的形态学参数,为人工椎间盘设计、分型与制造奠定形态学基础。方法选择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肉眼无器质性病变的T12-S1椎骨的CT轴位图像,共90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45例,年龄在20-70岁之间。测量T12下-S1上椎骨上下面左右径、前后径、弦高、椎间隙的前中后高和椎间隙夹角,并对测量结果进行性别、年龄、不同节段以及不同人种之间的比较分析。结果国人腰椎L1下-S1终板的前后径与左右径均与外国人种存在差异;椎体的终板并非平面而是具有一定的曲度。结论本研究为设计制造适合中国人的人工椎间盘提供形态学数据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诊断学》期刊2019年11期)
张礼仁,刘家明,刘志礼,张志宏[8](2019)在《零切迹颈椎椎间融合器解剖学参数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测量正常国人的颈椎椎间隙解剖学参数,为设计符合国人的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200例健康志愿者,在标准颈椎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C2~3、C3~4、C4~5、C5~6、C6~7椎间隙的前缘、中点、后缘高度,椎间隙横径,椎间隙矢状径,螺钉进钉的最佳角度和深度,椎间盘角。分别计算各解剖参数的均值和标准差。结果纳入男性志愿者100人,平均年龄31.21岁,女性志愿者100人,平均年龄31.05岁。男性组椎间隙横径为(19.88±1.06)mm,矢状径(19.42±1.59)mm,前缘高度(5.57±0.74)mm,中点高度(7.24±0.98)mm,后缘高度(4.11±0.27)mm;上位螺钉进钉的最佳深度为(33.54±1.14)mm,下位螺钉进钉的最佳深度(24.35±1.53)mm;上位螺钉进钉的最佳角度为(41.10±2.86)°,下位螺钉进钉的最佳角度为(47.13±3.17)°;椎间盘角为(4.94±1.36)°。女性组椎间隙横径为(18.29±0.89)mm,矢状径(13.76±1.41)mm,前缘高度(5.12±0.64)mm,中点高度(6.68±0.67)mm,后缘高度(3.20±0.25)mm;上位螺钉进钉的最佳深度为(25.18±1.75)mm,下位螺钉进钉的最佳深度为(21.83±1.66)mm;上位螺钉进钉的最佳角度为(41.66±2.70)°,下位螺钉进钉的最佳角度为(47.03±2.43)°;椎间盘角为(4.80±1.38)°。男性组与女性组各参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节段椎间隙前、中、后缘高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表现为后缘高度<前缘高度<中点高度(P<0.05)。结论通过正常人群颈椎X线解剖学测量,可获得设计零切迹颈椎椎间融合器的国人数据。(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倪其鸣,虞凌明,焦静[9](2019)在《双源CT测量左心房功能参数在评估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和左心室功能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双源CT测量左心房功能参数在评估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和左心室功能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在本院经冠状动脉造影(DSA)检查证实为冠状动脉狭窄的18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42例)、中度狭窄组(56例)、重度狭窄组(48例)以及闭塞组(36例),测量每组患者左心室舒张容积(ESV)、收缩容积(EDV)、射血分数(EF)、每搏输出量(SV)和心肌质量(MM),并进行组间比较,同时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左心房功能指标的关系进行评价。结果:轻度狭窄组和中度狭窄组间EF、E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4组EDV、SV及MM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EDV和MM显着升高,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 40、0. 46,均P <0. 05); SV显着降低,呈负相关(r=-0. 42,P <0. 05)。双源CT测量与DSA检查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方面具有较好一致性,双源CT测量的特异度、灵敏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6. 1%、90. 6%和97. 0%。结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左心室功能具有良好相关性,双源CT测量左心房功能参数评估冠状动脉狭窄及左心室功能准确、可靠,值得在临床进一步应用。(本文来源于《现代医学》期刊2019年11期)
贺敏,支恩玮,程兰,阎高伟[10](2019)在《基于多工况迁移学习的磨机负荷参数软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式球磨机运行过程中需要对多个负荷参数进行监测,然而运行工况改变会导致实时数据和建模数据的同分布假设不再成立。针对传统软测量方法不能考虑负荷参数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多工况情况下建模数据和实时数据概率分布变化引起的模型性能恶化问题,有针对性的引入迁移学习策略与多任务学习机制,建立一种基于多工况迁移学习的湿式球磨机负荷参数软测量模型。首先采用联合分布适配在降维过程中共同适配不同工况的边缘和条件分布,然后利用多任务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方法对磨机负荷参数进行回归预测。实验结果表明,该软测量方法显着优于现有的方法,适用于多工况情况下的软测量建模。(本文来源于《控制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参数测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利用CT叁维重建技术对钩椎关节区域进行应用解剖测量研究,并辅助钩椎关节融合器参数设计。方法通过病历与影像系统筛选,纳入符合选择标准的60例患者颈椎CT扫描数据,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39~60岁。将DICOM格式原始数据导入Mimics19.0软件进行叁维重建,测量C_3~C_7双侧钩突高、钩突基底宽、钩突基底长、钩椎关节椎间孔部移行距离,C_3~C_7钩椎关节前缘间距、钩椎关节后缘间距,以及C_(2、3)~C_(6、7)钩椎关节间隙高度、椎间隙中心高度、椎间隙前后径。将上述测量结果用SPSS22.0统计软件计算均值、标准差、最小值和最大值,用于辅助钩椎关节融合器参数设计。结果 C_3~C_7各椎体钩突高、钩突基底宽、钩突基底长、钩椎关节椎间孔部移行距离以及C_(2、3)~C_(6、7)钩椎关节间隙高度左右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钩椎关节间隙高度男女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C_3~C_7各椎体钩椎关节前缘间距均显着大于钩椎关节后缘间距(P<0.05),钩椎关节向后呈内聚形状。各节段椎间隙中心高度男性高于女性,但仅C_(2、3)和C_(5、6)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节段椎间隙前后径男性均显着大于女性(P<0.05)。椎间隙中心高度为(4.94±0.49) mm (3.81~5.90 mm),椎间隙前后径为(15.78±1.23) mm (12.94~18.85 mm),钩椎关节前缘间距为(17.19±2.39) mm (13.39~24.63 mm),钩椎关节后缘间距为(10.84±2.12) mm (7.19~16.64 mm)。根据上述测量结果设计钩椎关节融合器体部高度为5、6、7、8 mm 4种规格,深度为12、13、14、15、16 mm 5种规格,宽度为14~18 mm;两翼设计为弧形且宽2、3 mm两种规格。结论不同节段钩椎关节解剖测量指标存在一定差异,基于解剖研究测量结果设计的钩椎关节融合器规格能够满足不同患者需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参数测量论文参考文献
[1].孔龙飞,韩通新,刘寅秋.基于二维图像直线标定的接触网几何参数测量方法[J].电气化铁道.2019
[2].杨毅,刘浩,吴廷奎,胡凌云,陈林.钩椎关节应用解剖测量及辅助钩椎关节融合器参数设计[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9
[3].史红梅,许明,余祖俊.基于最小二乘法曲线拟合的轨距参数测量方法[J].铁道学报.2019
[4].游秋香,赵棋唯,谌永祥,李永桥.铆钉薄板特征孔几何参数双目视觉测量方法研究[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9
[5].范秋红,王晓叶.应用于气道测量的多层螺旋CT参数选择[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
[6].李信,洪海程,郭振标,叶青,张锐.基于地面激光雷达的变电站硬管母几何形态参数测量方法[J].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2019
[7].潘承良,白芃,韩青,程凯亮,李幼琼.中国东北地区人群腰部节段椎间盘形态学参数CT叁维测量及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9
[8].张礼仁,刘家明,刘志礼,张志宏.零切迹颈椎椎间融合器解剖学参数测量[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9
[9].倪其鸣,虞凌明,焦静.双源CT测量左心房功能参数在评估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和左心室功能中的价值[J].现代医学.2019
[10].贺敏,支恩玮,程兰,阎高伟.基于多工况迁移学习的磨机负荷参数软测量[J].控制工程.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