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管理问题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管理问题研究

王娟[1]2007年在《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经济的迅速健康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化发展质量也日渐提高。但受多种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衍生出了许多值得引起重点关注的社会问题。在这其中,由于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张而日益增多的城乡结合部因身处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独特缓冲与过渡地位,同时涉及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探索与城市化实施的调整完善,更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重要研究课题,有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从当前实际看,我国城乡结合部确实存在多方面与现代城市格格不入的问题,如脏、乱、差、社会矛盾集中等等。为揭示城市化发展与城乡结合部现存问题之间的深层渊源,本文从社会管理、经济管理、规划管理及基层管理体制等四个方面对我国城乡结合部现存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对城乡结合部管理现存问题的产生原因从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管理缺位及体制失范等多方面进行了反思,结合规范的逻辑推理与实例验证,得出了政府管理缺位与体制不完善是导致城乡结合部种种问题根源所在的基本结论。因此,我国城乡结合部管理的进一步完善,应该从问题中找原因,从制约因素中找出路,惟有如此,才能克服城乡结合部中存在的问题,突破目前的困境,实现城乡结合部与城市文明的有机融合。基于这种认识,本文以城市化理论为依托,通过对广州、珠海、深圳、西安等地城乡结合部管理经验进行对比分析,以政府管理为重点,凝练了各种管理方式的基本特点,总结归纳了各地的有益经验。进而得出结论认为: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创新城乡结合部管理的根本路径,应是政府本着正视问题,勇于担责的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管理观念;以注重实效为目的,完善管理方式;以加强服务为前提,创新管理手段;以利民便利为原则,深化管理体制。并在这几方面工作的综合作用下,实现城乡结合部管理效能的整体提升。

陈继勇[2]2003年在《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管理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各大城市基本上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城乡结合部对城市化发展的制约。本文以广州市为例,从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房屋建设及出租管理、规划及规划管理及基层管理和管理体制等四个方面,就其快速发展过程中城乡结合部地区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对其存在的社会经济根源进行了探索和反思,找出城乡结合部地区最为核心和根本性的两大问题:一是城乡二元体制对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二是城乡结合部土地开发和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二元管理体制虽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并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新的发展需求,如何消除城乡二元壁垒,推进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管理方面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从二元管理体制的形成、特点、构成要素以及功能等方面,分析和探讨了其对城乡结合部城市化发展的影响,提出了确定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战略;土地作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资本,如何高效、合理的利用和配置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我国国情所致,政府是城乡结合部城市化过程中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唯一购买者和国有土地的唯一供给者,因此我国的土地市场是一个垄断市场。本文通过对目前城乡结合部地区土地运行现状及效率的分析,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城乡结合部土地市场的对策和建议。 城乡结合部管理问题归根结底是城市化的产物,城市化发展越快,其问题也就越多。因此,从根本上解决城乡结合部管理问题还要从城市化着手,本文在最后对珠江叁角洲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珠江叁角洲地区城乡结合部城市化发展的对策,以供有关部门在城市管理中参照。

李冉[3]2014年在《政府对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的管控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展,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发展。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油然而生——城乡结合部的形成与发展。城乡结合部为连接农村和城市的关键地带,它因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而形成,又会对城市化能否合理、有序、健康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对城市化过程中城乡结合部的问题研究不容忽视,并且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河北省唐山市的3个城乡结合部地区为例,运用定量分析法、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深入探究城乡结合部城市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并对此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本文首先解释了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城乡结合部及城市化的研究现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其次,介绍了城乡结合部及城市化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再次,在对城市化发展阶段总结的基础之上运用Logistic模型对未来城市化发展水平的预测,阐述了城乡结合部的动力机制,城乡结合部的发展现状及困境,并以河北省唐山市范围内的3个城乡结合部地区的调查问卷为数据来源,对影响城乡结合部发展的因素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且对研究假设进行了验证及分析;最后,以城乡一体化理论为视角,提出对城乡结合部的管理过程的基本思路及具体对策建议,即:加快国家征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促进乡镇体制向街道体制转轨、实现村委会向居委会转制,构建城乡一体的就业体制、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本文的研究既可以丰富城乡结合部及城市化发展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制定管控城乡结合部的政策起到指导与借鉴作用。从而,为实现城乡结合部城市化健康、快速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谢恋[4]2013年在《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黑车”治理研究》文中提出城市化进程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回避城乡结合部问题。城乡结合部是我国城市化的特定产物,是城市发展的延伸地带,既是一个最具有潜力和活力的“黄金地带”,也是社会风险集聚的危险地带。它载着乡村的经济活动,又不断接收着城市转移而来的产业,从而变得越来越活跃。城乡结合部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物质对流的频繁性使它成为各种利益与矛盾的聚集地,其中,“黑车”问题便是在公共交通供需矛盾的刺激下产生的,它直接暴露了城乡结合部的交通发展滞后的问题。本文以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结合部为背景,运用规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结合实地调查,以探寻“黑车”治理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为突破口,运用政府失灵理论、政府规制理论等对“黑车”的存在进行解释,认为“黑车”运营是“黑车”司机与正规出租车、乘客、公共交通以及政府部门的博弈过程。文章以长沙市城乡结合部为例,调查了这一特殊地带“黑车”运营人员的基本状况以及“黑车”运营特征,在肯定了长沙市“黑车”治理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时也指出了“黑车”本身以及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进一步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本文认为“黑车”存在的根源是公共交通的供不应求,同时,由于“黑车”运营在投入成本上的优势,吸引了大量人员的加入,而城乡结合部复杂的治理环境则在一定程度上为“黑车”运营提供了“庇护”。文章认为,解决公共交通的供不应求是治理“黑车”的关键。通过文献调查法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把“黑车”市场与现行出租车行业管理体制以及公共交通供不应求结合起来,提出城市化背景下治理“黑车”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过程,需要借鉴国外客运市场经验取消出租车市场的某些管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完成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目标等对实现公共交通的供需平衡提供了有利保障;同时,严厉整治二手车市场,阻塞报废车辆、克隆黑出租车进入客运市场的渠道,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黑车”的认识;关注并改善“黑车”从业人员的生存状态,让他们平等地享有社会保障,为他们完成职业转化提供条件;重构社会资本,构建政府与“黑车”从业人员之间的信任、规范,将非法运营调整到合法的轨道上来,“疏”、“堵”结合,从而从根本上肃清“黑车”,还客运市场一个健康有序的运营环境。

孙靖雅[5]2010年在《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对具有特殊经济地理位置的城乡结合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促进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的健康发展,文章对我国城乡结合部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以求实现城乡结合部管理效能的整体提升。

党力[6]2013年在《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逐渐成为城市生活与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特殊而重要的群体。目前,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管理是我国政府职能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层政府各项改革和职能转型的重要内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与经济的全面发展,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管理也不断面临一系列新的任务和挑战。如何正确看待、分析和解决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管理所存在的问题,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需要,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本课题以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出发,进行课题研究。首先,本文从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出发,在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简单归纳了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其次,通过信息搜集和整理,简单概括了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紧接着,文章通过对政府管理职能转变与流动人口现状的介绍,进一步分析出政府对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所存在的缺陷。最后,利用文献检索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对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完善我国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管理的相关途径,试图解决实践中不断产生的各类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管理的问题,以及探索出我国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管理的正确发展道路。

聂仲秋[7]2008年在《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当前,中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加速提高,市场化体系继续完善,国际化趋势更加显着,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城市化和城市空间的蔓延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总的趋势,在城市蔓延的过程中,大城市周边城乡结合部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交接地带,是城市—乡村地域体系基础上衍生的一种新型过渡性区域,是城市快速扩张的重点区域。大城市周边的城乡结合部凭借大城市的经济、市场、区位、技术等方面的支撑优势,农村功能向大城市功能过渡,担负着实现农业现代化、标准化、市场化、信息化、法制化、城镇集聚化、社会信息化、城乡文明化的多重职能,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前沿区,是农村向城市转化的示范区和承载地,是大城市发展不可逾越的关键环节。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不仅对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人口集聚功能、加速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具有的特殊而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区域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乃至对整个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论文正是基于以上背景,以经济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管理学、农业经济、人口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为基础,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工学与管理学有机结合,农业经济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从战略层面对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做出整体的规划,确定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的重点和关键因素;从内部动因方面分析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的动力机制,为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从产业结构、小城镇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建设、生态环境等方面构建城乡结合部经济和谐发展,构建社区、环境和谐发展,为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导。设计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提供定量化的评价方法,对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程度做出具体的评测。全文共由九章内容构成: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概述了目前国内、国外相关课题的研究动态,提出了论文研究的逻辑思路和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以及论文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现状分析。本章首先对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概念界定,选取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人口结构等六个方面着手,对影响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的因素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形成了全文研究的基本框架。第叁章,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的战略分析。本章基于城乡经济增长的效率差异、城市在社会地理空间占据主导地位、对城市空间的边缘约束等矛盾背景分析,对城乡结合部发展的地位、作用和所承担的功能进行准确判断和定位,提出确定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的战略目标,选择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协调中心城市与城乡结合部的空间结构关系。据此具体分析了西安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了比较优势、发展思路、发展规划和关键措施等。第四章,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的动力机制。本章提出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的动力有市场力、政府力、社会力叁个方面,动力机制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人口、产业、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市场和区域环境等六个,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的主要动力为经济增长、中心城市郊区化,基础动力为农业、基础设施和乡村社会文明的现代化,间接动力为制度变迁、科学技术,潜在动力为资源、环境。第五章,城乡结合部经济和谐发展构建。本章研究了城乡结合部产业协调发展,提出要以产业优化升级为重点,迅速提高城乡结合部产业结构水平、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提出了城乡结合部城市新区产业建设、老区改造产业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措施,并对西安北部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安纺织城老工业区更新改造、西安东部城乡结合部都市农业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本章提出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的小城镇规划、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对西安新筑小城镇规划、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公益性设施建设进行了实证研究。本章研究了城乡结合部和谐规划,制定了城乡结合部土地高效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西安市的实际数据具体评估了西安灞桥区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状况。第六章,城乡结合部社区环境和谐发展构建。本章研究制定了城乡结合部社区发展规划,提出规划的基本原则、空间形态、组织管理和居民参与的措施,研究了外来流动人口与社区的融合过程,提出促进外来人口与社区融合的措施。分析了城中村的类型及特征、改造面临的障碍和困难,提出了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改造措施。本章研究了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对西安沪灞河环境综合治理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七章,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本章用目标层次分析方法建立了原因—状态—响应模型、关键点模型,建立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指标体系。将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总目标分解为叁个二级指标:和谐发展动力、和谐发展质量、和谐发展响应,共计24个分指标,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及不同的时期,可采取综合指数评价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纵横因子分析法分别进行测算评价。做为指标体系的验证,进一步运用该评价模型对西安东部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第八章,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的制度保障。本章对城乡一体化制度进行了研究,提出建立土地制度创新、户籍制度创新和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的措施,研究了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的政府管理,提出行政管理创新和政府管治的措施。在此基础上进行城乡结合部行政管理制度设计,提出将行政不同体向经济共同体转变,建立政府协调机制的措施,并对西安城乡结合部政府管理创新实践进行了实证研究。第九章为结论和展望部分。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得出本研究的基本结论,并针对本研究的不足,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韦乡逢[8]2008年在《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家庭教育责任转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得到迅猛发展。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形成了一个土地利用方式混合、城市与乡村人口混杂,社会问题和矛盾复杂的城乡过渡地带——城乡结合部。城乡结合部社会形态既不同于现代意义的城市也不同于完全意义的农村,城乡各方面的比较优势和劣势,极易在这一区域凸现。在这一特殊背景下,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的家庭教育也凸显了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的矛盾与冲突,表现为家庭教育责任缺失导致学生成长的问题多,家庭教育责任转移使学校教育不堪重负。城乡结合部初中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正处于接受教育和身体发育的关键期,他们能否健康成长,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自身能否顺利实现从农民向市民的身份转变,更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发展目标能否顺利完成。家长问卷调查发现,城乡结合部家庭无论在经济、文化还是职业等方面都处在社会比较低层的地位。家庭教育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地位、作用和影响认识不足,与子女的沟通状况不佳,对子女在学校学习生活情况缺乏了解。大部分家长有家庭教育责任转移倾向,对学校活动不积极参与,缺乏与教师沟通等。学生问卷反映,家长对孩子日常生活学习关心不够,学生自身学习态度比较差,对在家庭中受到的教育总体满意度不高。教师问卷反映,家长家庭教育责任心严重不足,学生行为习惯不良导致学习低效问题突出,学校社会责任扩大和教师负担加重。家庭教育责任转移原因主要包括:(1)家庭经济利益与教育职责取舍失衡。城乡结合部家庭经济功能跃居首位,导致家庭教育功能削弱。家庭经济状况不佳使家长被束缚在辛苦劳作、养家糊口的经济活动中,家庭教育所必需的时间和精力不足。(2)家长教育能力与子女教育需要存在落差。家长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以初中及以下学历居多;家长综合素质不高,不能给子女树立榜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视野开阔,对家长在家庭中权威地位的认同感减弱,导致管教的有效性低下。(3)社会环境与传统价值观的双重制约。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当地居民普遍不重视家庭教育,不少家长对子女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传统教育价值观取向,使家长认为教育是教师的事。家长的这种取向与做法使他们心安理得地推脱责任。家庭教育责任转移的负面效应表现为:(1)学生行为失范与学业失败风险大。家长由于家庭和自身的因素,对子女监护和教育职责不到位,导致子女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成长的问题多、学业失败风险大。(2)家庭阶层地位难以上升。家长不重视子女的教育,使子女受教育年限少,学历提高慢,向上流动的机会受限,家庭弱势地位发生代际转移的风险大。(3)学校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城乡结合部学校现有的条件与其传统的教育功能不具备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学生家庭教育责任转移问题的能力,难以应对社会快速发展和时代变迁的要求。(4)教育综合效益难以提高。社会和家庭应该承担的又没有承担的教育责任,给学校和教师带来力不从心的尴尬,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最终也延缓了整个教育的发展进程,进一步拉大城乡教育差距。构建家庭、学校、社区相互支持的城乡结合部和谐教育责任共同体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的互补,增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从世界教育发展潮流来看,家校合作,构建家庭、学校、社区相互支持的教育体系,己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新主题。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家庭教育责任转移是一个涉及社会多层面的关联性问题。在国家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根据城乡结合部的现实条件,借鉴国内外的一些成功经验,通过试点工作推动教育责任共同体构建,分阶段促进教育责任共同体形成,以多种方式保证教育责任共同体实现。总之,要致力于联结城乡结合部家庭、学校和社区,充分调动叁者共育的积极性,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承担教育责任。

熊竞[9]2008年在《我国特大城市郊区(域)行政区划体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以城市化为表征的城乡转型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也成为中国高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主要成就。从地域依托看,在波澜壮阔的城市化进程中,特大城市郊区无疑承担着重要使命。城市化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的逻辑和空间的演变过程和结果,特别是对于中国而言,制度层面的转型至关重要。行政区划作为国家权力空间配置的一项基础性、支架性的体制安排,其在中国的重要性也非同寻常。我国特大城市郊区政区体制在实践中通过积极调整,基本适应了(特)大城市郊区的迅速发展,然而由于旧有体制惯性较大和改革整体性推进中的某些偏差导致以上改革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欠缺和问题。如不及时加以研究和解决,势必影响到城乡的共同富裕、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等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逻辑和背景,本文的研究得以展开:第一章:交代了论文的研究意义、篇章结构与研究方法等基本概况。第二章:论文首先从对特大城市郊区(域)行政区划体制概念的理解切入,对这一较长的表述进行了逐个概念的辨析与界定。这里遇到了几个难点,一是“郊区”自身是一个既有明确特征,但又存在一定模糊特点的相对概念;二是我国特大城市郊区的重要性凸显且发展迅速,使其研究更具复杂性;最为“烦恼”的是在体制上,由于我国实行市管县体制,使得郊区的范围“泛化”,更多的“郊区”(行政郊区)已超出“郊区”概念本身的涵义。为此,我们引入了“郊域”的概念,在我国特殊的市管县体制下“郊区”与“郊域”对应于“市区”与“市域”。在明确这一概念之后,我们从政区地理学的角度对文章中经常出现的“行政区划(政区)体制”、“行政区划(政区)调整、变更”、“行政区划(政区)体制改革”等表述做了界定。最后,以图形化的方式给出了本文特大城市郊区(域)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研究的概念和研究对象与范围。第叁章:是从目前大量郊区、行政区划相关理论和观点的角度做了一个归纳。为更深入的认识郊区发展的动力机制及特点,文章主要选择集中与分散这一组对立又统一的概念出发,从区域、城市、郊区叁个层面进行了探讨。而在认识行政区划的特点上,我们则选择了另外一组对立又统一的概念,即集权与分权,并同时也选择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上下政府之间叁个层面,来分析行政区划的本质特征。此外,对郊区发展中重要的城乡关系理论以及我国城乡关系的特点也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最后,对特大城市郊区(域)政区体制相关的其他理论做了介绍,包括城市型政区设置上城乡分治与城乡合治的讨论,政区层次与幅度理论中尖型与扁型的差别以及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这一部分为文后的实证分析提供了全面系统的理论支撑。第四章:是对已有相关文献的搜集与述评。我们分别从(特)大城市郊区的发展与管理的文献综述,(特)大城市郊区制度与创新的研究进展,以及(特)大城市郊区政区体制中区县级政区、乡镇级政区、村居级政区的研究述评叁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并从研究方法、研究视野、研究内容上提出了现有研究的相对不足之处。第五章:是对我国现代市制开创以来,(特)大城市郊区政区体制的近代演变进行了耙梳。我们将(特)大城市郊区政区体制演进的这段历史划分为叁个时期,一是晚清民初至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分治主导下的狭域农村型郊区制;二是改革开放初20世纪初,城乡合治主导下的广域城镇型郊区制;叁是20世纪初至今,我国出现了城乡分治下适域城市型郊区的苗头。最后,从形式合治(分治)与实质合治(分治)的两个概念出发对我国郊区(域)政区体制的演变做了一个发展进程的总结归纳。第六章:是对境外若干典型郊区区划体制概况的介绍、评价和对我国的启示。其中美国的边缘城市、市政自治体、特别区,英国的郊区新城,澳大利亚的田园型市镇(Rural City),日本的市分等制,我国台湾地区的县下辖市等在我国大陆目前特大城市郊区发展态势下具有借鉴意义。第七章与第八章:是对中央直辖市上海的郊区政区体制的实证分析。第六部分是侧重上海郊区区县级政区体制的探讨。以城乡关系为视角,描述了1927年上海建市以来,郊区(域)政区也走过的一条分治理念与合治理念转换下的体制演变之路,进而,对目前上海郊区区县级政区的现状我们作出了四个思考,并引入断裂点模型构建了一个探讨郊区县改区标准问题的分析框架。第七部分着重对上海郊区的基层政区(乡镇级与村居组织)情况做了分析,有总括性的历史分析,也有更为详细的以浦东地区为主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再次提出了对基层政区改革的若干思考。第九章:是本文的政策建议,指出了我国特大城市郊区(域)政区体制改革的逻辑起点、现状问题、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并区分了中央直辖市与省辖特大城市在未来郊区(域)政区体制改革上的不同模式框架和方案设想。第十章:最后一章从主要观点、创新努力与论文不足等方面对做了一个总结。

吴涛[10]2009年在《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城市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已大大提高,现在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和农村地域体系基础上衍生的过渡性区域,它是城市和农村双重作用的产物。地处城市和农村的交接处的城乡结合部,不但为城市的居民生产、生活提供原材料,也是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天然屏障。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兼有城市和农村土地利用的特征。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它位于城市的边缘区,是城市扩张的前沿阵地:从农村角度来看,它承担着农业土地的生产功能,是农村耕地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既受城市建设的影响,又受农业用途的制约。协调利用好城乡结合部土地,使其满足城市建设用地的需要和保护耕地的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土地作为一种稀缺而宝贵的资源,它的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使城市范围不断扩展,也使城乡结合部一直处于持续动态变化中,其区域的土地利用表现出复杂性、动态性、过渡性等特点。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供需矛盾突出,产生了耕地非农化现象突出、土地违法乱占层出不穷、土地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土地利用问题。这些问题不但影响了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发展,也制约着城市化的进程。同时,城乡结合部作为城市扩展的前沿地带,是土地利用变化最频繁的地区,也是土地管理比较薄弱的区域。因此,需要探索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寻找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为强化城乡结合部土地管理,推进土地可持续利用提出相应的措施及建议,以期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或借鉴。本文旨在总结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基础上,采用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问题,并以四川省达县城乡结合为例开展实证研究。全文共有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阐述了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及意义,提出了研究内容框架,并说明了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第二章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城市化和城乡结合部进行概念界定,简述了区位论、土地集约利用理论、系统论等后文分析中将要用到的相关理论知识。第叁章城市化对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首先,总结了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分析了我国城市化发展趋势。其次,分析了在城市化进程中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迁等。最后,指出了城市化进程对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布局、土地功能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第四章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耕地非农化现象突出、土地利用规划失控等问题。并认为经济利益的驱动、土地利用规划滞后等是产生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问题的主要原因。第五章实例分析:以四川省达县城乡结合部为例。首先,总结了达县城乡结合部的城市化进程和圈定达县城乡结合部的范围。其次,分析出城市化对达县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结构、价格和用途转变的影响。最后,提出了达县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第六章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问题的对策。提出了从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强化土地利用动态监督与调控等措施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问题。第七章结论与讨论。提出了本文结论,以及研究的一些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 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管理问题研究[D]. 王娟. 郑州大学. 2007

[2]. 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管理问题研究[D]. 陈继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

[3]. 政府对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的管控研究[D]. 李冉. 燕山大学. 2014

[4]. 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黑车”治理研究[D]. 谢恋. 广西师范大学. 2013

[5]. 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 孙靖雅. 经济师. 2010

[6]. 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党力. 湘潭大学. 2013

[7]. 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研究[D]. 聂仲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8]. 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家庭教育责任转移研究[D]. 韦乡逢. 广西师范大学. 2008

[9]. 我国特大城市郊区(域)行政区划体制研究[D]. 熊竞.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10]. 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问题研究[D]. 吴涛. 西南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  ;  ;  ;  

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管理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