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热式制冷系统论文-张业强,何永宁,贾明正,吴学红,金听祥

回热式制冷系统论文-张业强,何永宁,贾明正,吴学红,金听祥

导读:本文包含了回热式制冷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R1270,CO2,复迭制冷,回热试验

回热式制冷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张业强,何永宁,贾明正,吴学红,金听祥[1](2018)在《回热对R1270/CO_2复迭式制冷系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R1270/CO_2复迭式制冷系统搭建试验台,研究了无回热、低温级回热、高温级回热以及高、低温两级回热等四种运行模式对R1270/CO_2复迭式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系统性能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蒸发温度-30℃、冷凝温度35℃时,采用低温级回热时,系统的制冷量和系统COP均为最高,分别为3.41kW和0.92W/W,同时,低温级回热能有效降低系统各部件的■损失,此时系统的■效率最高为0.271。另外,不同回热运行模式均能提高CO_2压缩机的绝热效率,而高温级回热和高、低温两级回热能提高R1270压缩机的绝热效率。(本文来源于《家电科技》期刊2018年S1期)

张业强,何永宁,贾明正,吴学红,金听祥[2](2018)在《回热对R1270/CO_2复迭式制冷系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R1270/CO_2复迭式制冷系统搭建试验台,研究了无回热、低温级回热、高温级回热以及高、低温两级回热等四种运行模式对R1270/CO_2复迭式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系统性能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蒸发温度-30℃、冷凝温度35℃时,采用低温级回热时,系统的制冷量和系统COP均为最高,分别为3.41kW和0.92W/W,同时,低温级回热能有效降低系统各部件的?损失,此时系统的?效率最高为0.271。另外,不同回热运行模式均能提高CO_2压缩机的绝热效率,而高温级回热和高、低温两级回热能提高R1270压缩机的绝热效率。(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电冰箱(柜)、空调器及压缩机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10)

李紫薇,孙志利,干苗根,王彩云,崔奇[3](2018)在《回热器对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当前最新制冷剂替代政策,以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为研究对象,对自然工质(R744、R717、R290、R1270、R600a)、HFCs类过渡工质(R410A、R404A、R32、R152a、R161、R134a)和新型烯烃类制冷剂HFOs(R1234yf、R1234ze)经回热器后对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回热器对系统COP的提升效果与制冷剂物性、运行工况和回热器效率有关;R717和R32在使用回热器后系统COP降低,当回热器效率为80%时,与回热器效率为30%相比系统COP分别降低了3.90%和2.27%;R161、R152a和R410A受回热器的影响很小;对于其他制冷剂,在使用回热器后,系统COP随蒸发温度和回热器效率的升高均有一定幅度提升,其中R1234yf、R1234ze、R600a和R404A变化最大。当回热器效率为80%的时,与回热器效率为30%相比系统COP分别升高了5.99%、3.94%、4.41%和5.05%。分析结果与相关评估标准较为接近,为现阶段带回热器的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制冷剂的选择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冷藏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刘超鹏[4](2017)在《室温磁制冷系统主动式回热器优化设计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室温磁制冷技术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是应对HFCs淘汰的技术路线选择之一,增加室温磁制冷系统在大温跨下制冷量的输出,对于室温磁制冷技术研究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在有限磁场强度下,室温磁制冷绝热温变小的特质决定了室温磁制冷循环须采用回热的方式对加退磁过程中的有限温变进行累积,从而实现大温跨下合理制冷量的输出。本课题探索室温磁制冷循环难以达到大温跨制冷的制约因素,明确回热过程存在的流固耦合强制对流换热时的传热温差、材料自身回热热量不平衡、床层残留换热流体热势容等不可逆因素对回热过程造成的不可逆损失,研究磁制冷回热循环有限温变的合理积累方式,通过对以下几方面的分析探索:最优磁微元逆向循环构建、室温磁制冷系统能效指标建立、主动式回热器参数匹配研究、主动式回热器不可逆因素分析,得出磁逆向回热循环制冷潜力巨大,而在现有可选择的换热流体热物性参数和对主动式回热器回热过程进行匹配优化,却难以减少主动式回热器内固有的不可逆?损。因此,必须在回热方式上加以改进和创新。而将磁逆向循环内回热过程分解为多级微元回热时,将有效减少回热过程不可逆损失,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构造新型微元多级自主回热循环,从高效回热机理、回热器设计、回热器性能优化等不同侧面全面诠释对主动式回热器循环新的理解。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对磁制冷理论循环进行构建分析,准确评价磁制冷回热循环潜力及掌握高效磁回热循环的构建方法;对室温磁制冷系统能量分析,提出?性能和?效率评价室温磁制冷系统,为回热器优化设计提供目标和标准;建立二维流体往复式回热器磁热耦合数值分析模型,结合微元循环理论对主动式回热器进行的匹配优化,探索主动式回热器内性能提升潜力;建立二维流体单向回热器磁热耦合数值分析模型,对回热循环的回热机理进行研究,分析造成系统在大温跨下制冷量衰减的不可逆因素;针对在主动式回热器固有回热不可逆因素难以完全克服的问题,提出微元回热循环并设计执行该循环的微元回热器,通过数值优化回热器的结构,为大温跨下高制冷量输出提供一种可行的技术方案;最后,通过实验手段,探究非极性分子在磁场能量场的作用下,热物性性质和流固耦合换热性质是否改变,从而为精细化优化设计回热器提供理论基础。磁Brayton/Ericsson循环构建及性能优化研究表明,磁制冷循环在特定的冷热源温度下,通过控制加、退磁前温度T1/T3的大小,可以采用制热量弥补循环内材料的回热不平衡量,减少回热不平衡量对制冷量造成的(?)损,从而获得磁逆向最优制冷性能循环的构建思路。对构建的最优理论循环性能分析,采用一级相变材料Gd及1.5T磁场强度的磁制冷系统,在20K温跨下,1.3L的Gd工质可以获得30W冷量(?),接近450W的制冷量。在当前的材料和永磁体磁场强度提升遇到瓶颈时,回热器潜力明显,磁制冷回热循环优化是提高回热效率有效途径。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和对室温磁制冷系统能量组成进行分析,建立适合现阶段室温磁制冷系统评价指标,是磁制冷回热循环优化的前提。本文在此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同时考虑磁制冷系统输入和输出的能量“数量”和“质量”的情况下,在目前无法统一给出室温磁制冷系统冷热端温度的情况下,采用(?)指标评判系统(回热器)效能,更为合理地反映出室温磁制冷系统(回热器性能)优劣。通过对旋转式室温磁制冷系统测试,实验证实(?)性能/(?)效率指标具有可量化、对比性,这部分研究成果也成回热器优化研究提供优化指标。本文对平板床层/多孔介质主动式回热器建立二维磁热势场耦合模型,通过实验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后,明晰主动式回热器内部回热机理:以换热流体为介质,通过泵送换热流体的方式解决磁逆向循环中回热过程时间(流体往复流动)或者空间上(流体单向流动)的不统一。在明晰回热机理后,分析主动式回热器内部的不可逆因素,确定换热流体与磁热性材料之间的传热温差、冷热流动切换时,回热器内残留余液造成的?损、床层自身导热造成冷热端热短路造成的(?)损以及材料自身回热不平衡为限制主动式回热器不能在大温跨下高冷量(?)输出的原因。部分不可逆损失可以通过换热流体导热系数增加,换热流体比热容减少,床层孔隙率减少将等参数设置可以有效减少,但并不能完全消除。而材料自身回热不平衡量在主动式回热器内客观存在,回热不平衡量需要牺牲一部分的制冷量去弥补,从而造成大温跨和高制冷量?输出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磁制冷系统需要在大温跨下获得大制冷量输出,需要在回热方式设计上取得突破。在新型回热器设计工作方面,本文基于最优磁逆向循环理论,提出微元回热循环并设计出执行该逆向循环的微元回热器,从而实现小温差驱动下的高效回热。回热过程通过磁热性材料运动的方式解决回热空间上的不统一。通过数值模拟证明采用单居里温度磁热性材料回热器系统,可以解决在小温跨下高制冷量输出,采用多材料和单材料串联系统通过高低温级质量配比实现有效减少循环的不完全回热量,提高制冷量输出。采用微元回热器串联系统,在20K温跨下,最大冷量?为21.42W,折合环境温度300K时,向280K冷源提供制冷量超过280W;在40K温跨下,最大冷量?为4.81W,折合环境温度为300K时,可以提供超过30W的制冷量,而系统EER和R*可分别提高到7.0以上及0.8。为室温磁制冷系统在大温跨下高制冷量输出目的提供一种有效的技术方案。最后针对主动式回热器内部磁场作用下的流体换热,开展磁场作用下换热流体换热/流动阻力特性实验研究,对精细化的微元回热器设计提供依据。通过对非极性分子R141b和R134a在磁场内外进行流动沸腾换热、流动阻力、池沸腾气泡动力学可视化实验,磁处理后R141b的红外光谱测试、纵向弛豫时间测试。最终对磁场内外测试的宏观物理量对比结果可以反映出:1.5T的磁场能量并不能有效改变非极性分子的分子结构,而对流体的流动阻力和沸腾换热强度宏观上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07-06)

张晓儒[5](2017)在《回热器对复迭式制冷系统性能影响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R404A/CO_2复迭式制冷系统能够提供较低的温度,此系统的蒸发温度范围为-50℃~-30℃,这种温度范围主要应用于商业制冷各个领域中。近些年来,复迭式制冷系统研究发现,国内外研究的制冷工质主要以自然工质为主。本系统高低温制冷循环使用的工质分别是R404A和CO_2。其它复迭系统低温级采用CO_2自然工质,高温级制冷工质为R290、R134a、R1270、NH3等。由于臭氧层的破坏和温室效应,氯氟烃类人工合成制冷工质将会逐渐被淘汰,人们将会着重研究以CO_2为主的自然工质的制冷系统。理论分析带回热器对复迭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包括:低温级过冷度,高温级过热度,系统质量流量比,系统制冷量,回热器的效率。得出结论:(1)高低温级均有回热循环时,系统的相对制冷量随着回热器效率的增大而增大。(2)仅高温级有回热循环时,系统比低温级带回热器、高低温均带回热器时,系统性能优。(3)复迭式制冷系统的性能随着低温级过冷度的增大而增大。(4)不同工况下系统的质量流量比(低温级质量流量与高温级质量流量比值),随着低温级冷凝温度的升高而升高。相同工况下,高温级带回热器时,系统的质量流量比较大。设计和搭建了带有回热器的复迭式制冷系统实验台,在高低温级分别加回热器,对实验台进行检漏、抽真空、充注制冷剂、安装调试、安全保护等操作,保障实验台顺利运行。通过改变实验参数,获取有效的实验数据,分析系统性能变化规律,得出结论:相同工况下,低温级过冷度越大,系统性能越优。相同工况下,仅高温级带回热器时,系统性能最优。相同工况下,仅高温级系统带回热器时,质量流量比最大。相同工况下,低温级带回热器,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制冷量。(本文来源于《天津商业大学》期刊2017-05-01)

张佩兰,郭宪民,郭晓辉,凌睿[6](2016)在《二级回热低温空气制冷系统性能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低温空气循环制冷系统中增加二级回热器及水分离器,除去涡轮进口空气中的水分,以提高系统效率和可靠性。在不同的工况条件下,对3种回热流程的空气制冷系统性能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压气机进口压力的升高,增大了涡轮膨胀比,降低了涡轮出口温度,提高了系统制冷量和制冷系数;在系统中增加回热器及相应的水分离器,可显着提高系统的制冷效率和除水性能,且二级回热流程的系统性能最优,与无回热流程相比,系统制冷量和制冷系数分别增加了47%和41%,涡轮进口含湿量下降了约36%;不同的制冷温度下,系统制冷系数较低。(本文来源于《低温工程》期刊2016年02期)

郭耀君,谢晶,朱世新,王金锋[7](2016)在《回热器对双级压缩和复迭式压缩制冷系统影响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回热器对双级压缩制冷系统和复迭式压缩制冷系统的影响,以R404A双级压缩制冷系统和R404A/R23复迭式压缩制冷系统为例,通过建立两种制冷系统的热力学模型和?分析法,分析了回热器效率对压缩机排气温度、单位质量制冷量、制冷剂质量流量、系统制热能效比(COP)、系统总?损、系统各部件?损和系统?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双级压缩制冷系统中,当回热器效率ε取0.1~0.9时,系统COP增大4.0%,系统的总?损减少9.6%,而系统?效率增大7.1%;在复迭式压缩制冷系统中,系统COP和系统?效率随高温级回热器效率ε增大而增大,随低温级回热器效率ε增大而减小,而系统总的?损随高温级回热器效率ε增大而减小,随低温级回热器效率ε增大而增大。(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6年02期)

杨洋,吴磊,郑大宇[8](2015)在《回热循环对R507/CO_2复迭式制冷系统的性能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理论计算,在给定工况下分析研究了R507/CO_2复迭式制冷系统的性能系数变化情况及回热循环对R507/CO_2复迭式制冷系统的性能影响,它的结论是:在系统的冷凝温度T_k、蒸发温度T_e、传热温差△T确定时,系统的性能系数COP有一个最大的值,相应的有一个最佳的温度T_4;加回热循环后,可提高R507/CO_2复迭式制冷系统的性能系数,从而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冷藏技术》期刊2015年03期)

赵思玉,陈群[9](2015)在《回热式气体压缩制冷系统性能整体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回热式气体压缩制冷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火积)耗散分析与热力学分析,建立了回路中各点温度与设计参数的数学关系,明确了各设计参数间的约束关系,从而将系统设计优化问题转化为条件极值问题并求得理论解,实现了系统内多参数的全局优化。通过对以换热器总热导最小为优化目标的算例进行计算分析,发现当制冷需求、功耗及压比给定时,增大压比或预冷工质热容量流有利于回热式制冷系统总热导的减小,而增大净功耗则使总热导先减小后增加,在净功耗临界值处总热导极小。(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盛伟,刘桂信,李飞,李伟钊[10](2015)在《小型制冷系统中吸气管-毛细管回热器特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吸气管与毛细管热交换形成的回热器对小型制冷装置的制冷性能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回热器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毛细管外穿式、铝箔覆盖式、铜锡焊式、毛细管内穿式。结合理论分析,实验研究了制冷装置采用不同类型回热器时毛细管进出口温度、吸气管进出口温度、蒸发器温度以及压缩机吸排气温度对其工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换热性能上看,毛细管内穿式回热器与铜锡焊式回热器的性能基本相同,从制冷装置总体制冷性能上看,毛细管内穿式回热器优于铜锡焊式,且比毛细管外穿式及铝箔覆盖式回热器同等条件下单位容积制冷量提高17.4%,采用毛细管内穿式回热器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制冷性能。(本文来源于《制冷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回热式制冷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R1270/CO_2复迭式制冷系统搭建试验台,研究了无回热、低温级回热、高温级回热以及高、低温两级回热等四种运行模式对R1270/CO_2复迭式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系统性能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蒸发温度-30℃、冷凝温度35℃时,采用低温级回热时,系统的制冷量和系统COP均为最高,分别为3.41kW和0.92W/W,同时,低温级回热能有效降低系统各部件的?损失,此时系统的?效率最高为0.271。另外,不同回热运行模式均能提高CO_2压缩机的绝热效率,而高温级回热和高、低温两级回热能提高R1270压缩机的绝热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回热式制冷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业强,何永宁,贾明正,吴学红,金听祥.回热对R1270/CO_2复迭式制冷系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J].家电科技.2018

[2].张业强,何永宁,贾明正,吴学红,金听祥.回热对R1270/CO_2复迭式制冷系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C].第十四届全国电冰箱(柜)、空调器及压缩机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3].李紫薇,孙志利,干苗根,王彩云,崔奇.回热器对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J].冷藏技术.2018

[4].刘超鹏.室温磁制冷系统主动式回热器优化设计及实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5].张晓儒.回热器对复迭式制冷系统性能影响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7

[6].张佩兰,郭宪民,郭晓辉,凌睿.二级回热低温空气制冷系统性能实验研究[J].低温工程.2016

[7].郭耀君,谢晶,朱世新,王金锋.回热器对双级压缩和复迭式压缩制冷系统影响的分析[J].化工进展.2016

[8].杨洋,吴磊,郑大宇.回热循环对R507/CO_2复迭式制冷系统的性能影响分析[J].冷藏技术.2015

[9].赵思玉,陈群.回热式气体压缩制冷系统性能整体优化[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5

[10].盛伟,刘桂信,李飞,李伟钊.小型制冷系统中吸气管-毛细管回热器特性实验研究[J].制冷学报.2015

标签:;  ;  ;  ;  

回热式制冷系统论文-张业强,何永宁,贾明正,吴学红,金听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