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佰文[1]2003年在《面向并行工程的供应商协同设计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品作为生产与市场的结合点,既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物质载体,也是组织市场营销的主要依托。产品中大部分构成竞争力的要素,都是在产品的设计阶段确定的,所以产品设计是决定竞争力的最重要的阶段。论文以国内摩托车设计为工程应用背景,针对摩托车制造企业产品设计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深入地分析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充分利用已有研究成果,对面向并行工程的协同设计理论进行丰富,提出了面向并行工程的供应商协同设计方法,并初步建立一个摩托车协同设计系统的框架模型。论文研究内容以及成果如下:1、论文对并行工程和协同设计的产生背景、研究现状作了全面的分析,指出产品的异地协同设计是产品并行工程的内在要求,是设计理论自身的发展趋势;同时产品的并行开发也是协同产品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协同设计的必然要求。并行工程和协同设计已经利用对方优势来发展、扩充自身理论,彼此逐渐融会贯通。同时指出面向并行工程的协同设计包括两方面的含义:面向并行工程的设计思想和基于网络的协同设计。2、论文对协同产品商务的产品背景、研究现状作了全面的分析,指出协同产品商务是基于协同进行产品开发的一种管理理念和技术实现体系,同时它也是客观需求、管理理念以及IT工具在协同、产品、商务叁个方面不断发展、演变和相互渗透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归一化方案。同时论文把协同产品商务理念融入面向并行工程的协同设计思想中,提出了面向并行工程的供应商协同设计方法,然后在该方法的指导下,建立了基于产品开发域的产品开发方法。3、论文对对协同设计平台、设计环境的建设、系统开发方法以及合作伙伴的选择进行了详细阐述,建立了协同设计的框架体系和机构模型。然后以某摩托车制造企业为例,将该模型应用于实际,并充分考虑该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一个摩托车的协同产品设计系统。论文的最终研究目的是提高国内摩托车制造行业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市场竞争力。课题学术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在于丰富和完善机械设计学科的系列产品设计理论,缩短机械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设计质量,降低产品开发成本,提高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
郑东[2]2010年在《汽车制造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支撑技术与方法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供应链支撑技术、实施方法体系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技术基础和引领性方法基础,论文针对汽车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实践进行支撑技术和实施方法体系研究,在对汽车制造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支撑技术体系构成分析的基础上,探求适合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现状、可行的供应链管理实施方法体系,对于解决汽车制造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实践缺乏明晰的支撑技术体系构成、缺乏系统化、一体化的实施方法体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针对汽车制造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面临的规划与实施困难,论文尝试分别从PLM理论和协同学两个研究途径,提出了基于PLM的供应链管理实施方法和基于协同学的汽车供应链协调方法,并加以应用和实证分析。首先,论文在阐述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理论和协同学理论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我国汽车供应链的系统结构和特点,以及实施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基本条件,探索了适应汽车制造企业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的供应链技术支撑体系构成;据此,论文重点构建了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方法体系,该实施方法体系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供应链决策与实施层面,提出了基于PLM的汽车供应链管理实施方法;二是供应链节点企业协作层面,给出了基于协同学的汽车供应链管理协调方法,进而将上述两种方法在汽车供应链管理实践中加以应用,给出了具体的设计与实现步骤和要求。最后,以A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为调研和分析对象,综合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针对所提出的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方法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其实施效果给与了定量分析,进而为理论研究提供必要实践分析过程和实施效果评价。
周和荣[3]2005年在《敏捷企业及其运行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的更迭越来越快,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顾客的需求日益个性化,使得21世纪的企业环境持续多变而又不可预测。这必然要求企业具有驾驭不确定性环境的敏捷竞争能力。在这种背景下,一种集中于核心能力、能够快捷地重组内外部的能力和资源、从而能够快捷地响应市场机遇的企业运应而生,这种企业被称作敏捷企业。国内外对敏捷企业的研究日渐重视。本文在深入分析和讨论敏捷企业理论研究现状与不足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敏捷企业的基本理论及运行机理。论文从总体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包括第2、3、4章,对敏捷企业进行了一般界定、结构分析和实现机理研究,第叁部分包括第5、6、7、8章,分别从运行方法(敏捷竞争方法、资源敏捷配置方法)、运行过程、运行条件等方面研究敏捷企业的运行机理,第四部分是敏捷企业的敏捷性评价。第五部分是总结和展望。全文共包括65个概念定义、72幅图表、29个机理或概念模型。 第1章在分析现代企业竞争环境改变的基础上,讨论了敏捷性和敏捷企业的起源。分析了敏捷企业产生的实践动因,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出发点,结合国内外对敏捷企业研究的现状与不足,建立了本文的研究体系。 第2章对敏捷性、敏捷企业进行了界定。对敏捷性与柔性、精益性进行了辨析。对敏捷企业的根本属性、一般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敏捷企业与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依据核心能力和成长阶段,对敏捷企业进行了分类。认为敏捷企业是集中于核心能力的“半市场、半组织”的中间组织,它通过与客户、供应商、伙伴间的网络化和集成化,实现虚拟一体化。 第3章研究了敏捷企业的基本单元和基本结构。提出了能力要素是敏捷企业基本单元的假说。分析了能力要素作为敏捷企业基本单元的理论与实践依据,对能力要素进行了定义、分类和性质分析,给出了能力要素的结构概念模型,建立了本文的主要分析对象——敏捷企业及其能力要素。分析了敏捷企业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能力结构、资源结构,提出了相应的能力结构模型、资源结构模型、组织结构模型和人员结构模型。 第4章研究了敏捷企业的实现机理。研究了外部化机理,给出了敏捷企业外部化的定义、讨论了其效应以及实现的对象和过程;研究了模块化机理,给出
王星汉[4]2010年在《面向复杂产品开发的多级供应商协同项目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多级供应商协同是以复杂产品、重大设备或大型工程的实现过程为目标,借助各种信息及管理技术和手段,将分布在不同空间及时间,隶属于不同合作方的企业资源迅速有效地组织为统一的有机体,对内实现合作方之间业务、知识、信息及数据的安全有效沟通,对外形成虚拟企业联盟,向社会推出高品质、高质量创新型产品的复杂过程。多级供应商协同项目则是指在这种工业应用场景下,多个企业依照一定的层级关系组成的动态联盟所进行的一系列企业间协同任务的总称。多级供应商协同项目管理就是为实现多级供应商协同项目目标所必需的一切活动的计划、安排与控制过程。在航空、航天、船舶、汽车、装备等行业,由于产品的零部件数目极其繁多,零部件设计、制造相关供应商数目十分庞大,同样的零部件可能存在多个潜在的供应商,而不同的供应商在实力、声誉、交货期、可靠性等方面不尽相同,且供应商之间存在合作、竞争等多种复杂关系。为提高业务协同效率,需要进行多级供应商协同项目管理。通过对多级供应商协同项目管理模式的建立,本论文重点研究在多级供应商、供应商资源有限、分布式企业协同环境下的协同项目管理技术,包括协同供应商选择、多级计划制定、动态进度偏差识别与调整等,并开发了原型演示系统。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多级供应商协同项目管理模式与协同流程分析方法。协同项目管理过程中各种需求的实现,需要改变主制造商和供应商的传统关系思维方式,实现跨企业业务流和知识共享,进而实现供应商协同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本论文提出了基于协同工程思想和集成产品开发团队方法的新型项目管理模式,通过多维度、多层次分析,构建了相应的管理架构及各组成部分功能。此外,还建立了涵盖协同层次、协同要素、协同过程互动、协同信息流分析等内容的协同流程分析方法,并在后续研究中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基于多种协同约束的供应商选择方法。通过供应商选择过程,能够逐步积累合格供应商的详细资料信息,形成较为稳定的供应商战略合作伙伴。本论文提出一种协同供应商选择方法,其中包括:协同供应商选择准则/属性的确定、选择流程、定性评定向定量化数据的转换方式、综合评优算法等。借助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理论(模糊数、模糊运算),建立了协同供应商选择模型以及基于梯形模糊数和层次分析法的TrFN-AHP协同供应商选择优化算法。多约束条件下协同项目计划制定技术。本论文对协同多级计划制定过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通过建立项目相似度模型以及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求解方法,为新项目计划的制定提供相似项目计划制定经验;建立了多种约束条件下的多级供应商协同项目最短工期计划制定模型,借助遗传算法,实现任务工期快速求解;提出了多级协同项目计划缓冲区设置的流程。协同项目进度实时跟踪方法。项目进度控制包括进度跟踪、偏差识别、动态纠偏以及计划重排几个环节。进度控制过程是保证项目在执行期能够尽可能按照原有计划执行的保障手段,是项目管理过程至关重要的一环,保证整个项目进度的闭环可控性。本论文详细分析了多级供应商协同项目管理进度控制过程;提出了改进进度前锋线法,用以实现进度偏差识别;提出了基于缓冲区的协同项目进度动态纠偏方法,并建立了面向工期最短的补充计划制定模型。在此研究基础之上,开发了相应的原型演示系统,通过实例对上述研究内容予以验证。本研究来源于实际工业需求(基于863课题),以工业原型系统开发与案例验证需求为出发点研究多级供应商协同项目管理过程中的若干技术,一定程度上理清了协同项目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本论文成果为多供应商参与的协同项目管理研究与应用提供了若干创新性框架、方法、模型与算法,有助于缩短协同项目管理理论研究与工业实际需求的差距。
雷厉[5]2001年在《我国军工研究所新产品开发管理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白热化、社会环境多元化、客户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社会、经济环境和客户需求方面的变化对研究所新产品开发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本文根据现代管理理论和营销管理理论,首先分析了我国军工产品和军工市场的特点,对我国军工研究所在多品种与定制条件下新产品开发的过程和方法、管理组织、项目管理水平、人力资源状况和信息化手段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了我国军工研究所现行新产品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分析了现行的新产品开发管理和过程方法不能全面满足产品交货期、质量、成本和服务这一综合指标的原因。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新动向以及我国军工研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实施并行工程和推行项目管理是解决研究所新产品开发管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本文简要地阐述了并行工程和现代项目管理技术;给出了解决研究所新产品开发管理问题的主要措施;介绍了美国EAI公司的基于因特网的多平台可视化协同环境产品;列举了国内外应用并行工程的成功案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指出了改善我国军工研究所新产品开发管理的关键因素。
李光锐[6]2011年在《广义资源约束下的网络化协同设计多项目管理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当今国内离散制造行业由成本优势向技术优势、品牌优势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快速提升零部件产业的自主开发能力,与整机厂形成同步开发能力,是提高供应链协同新产品开发效率的必由之路。针对供应链上整机厂和供应商企业间的网络化协同设计对多项目管理共性需求,通过对大量企业新产品开发活动的实际调研与需求分析,作者提出了广义资源约束下的网络化协同设计多项目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课题,展开了广义设计资源约束下的网络化协同设计多项目管理理论和应用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形成本博士论文,论文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建立了广义资源约束下的网络化协同设计资源管理模型。归纳总结了制造业供应链集群模式下的广义设计资源形成特征和类型,定义了广义设计资源和设计资源池,创新性地提出了设计资源颗粒的概念,完成了广义设计资源池的构建、设计资源颗粒的特征属性定义及操作定义,提出了广义设计资源需求管理模型,为多项目计划任务与广义设计资源匹配和动态再匹配奠定了基础。②提出了一种基于关联约束和语义Web的协同设计任务动态管理模型。归纳总结了供应链集群下的网络化协同设计模式及特征,建立了网络化协同设计任务分类、关联约束机制及任务动态管理模型;提出了基于语义Web的协同设计任务信息描述模型,让网络化协同设计中的主机企业、供应商以及计算机都能共同理解和识别。构建了协同设计任务本体,定义了任务内容、任务关联、信息流以及协同计划特征属性的语义元数据描述模型,为网络化协同设计多项目任务管理、知识管理的实现奠定了基础。③提出了网络化协同设计多项目任务/资源匹配模型、方法和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多项目协同计划编制与资源“颗粒”约束匹配模型、多项目协同计划执行状态监控、计划与资源变更的动态再匹配方法和关键技术。提出了在有前置计划、无前置计划、优先级计划和紧急插单计划状态下,计划与资源“颗粒”间的需求拉动型和资源驱动型约束匹配算法与算例;多项目协同计划执行过程启动、冻结、恢复、延迟、结束等多状态属性的实时管控实现算法与算例;计划与资源变更、意外失衡时的动态再匹配算法与算例。④网络化协同设计平台软件开发与应用。在多项目管理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基础上,作为主研人员,作者采用UML建模方法、SOA、J2EE技术架构等,建立了“网络化协同设计平台软件”业务模型和N层技术架构,参与了《网络化协同设计平台软件》V2.5的开发与测试,并将该平台软件成功应用于中国嘉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集团)、重庆建设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和重庆力帆乘用车股份有限公司与上百家供应商合作的10款新车协同设计多项目管理中,有效解决了有分布式供应商参与的多项目协同计划编制、计划与资源匹配、多项目计划执行过程实时监控、计划与资源发生冲突时的动态再匹配等多项目协同管理应用工程问题,取得显着效果。
张浩[7]2009年在《M集团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的构建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品客户化的需求如雨后春笋,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制造型企业的生产方式已由传统的按单一型号的批量生产逐渐转变成面向客户化的生产方式,在这样的趋势下,传统的机械制造和装配行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如何提高企业产品的研发效率、降低产品设计和制造成本、缩短产品的上市周期已成为了企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构建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成为了企业解决此问题的关键解决方案,因此,系统地研究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构建方法论和关键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在分析当前国内外机构和学者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的基本原理和构建规划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把PLM基本原理和构建规划方法论与制造型企业的业务需求相集合,系统地阐述了如何实现PLM整体构建规划的工作思路与方法,并结合M集团的PLM的需求,以M集团业务流程为例进行了详细构建规划和分析,并对在构建规划中引入并行工程思想以实现业务流程优化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另外,针对当前系统集成方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消息中间件的EAI集成模型,以期解决异构系统集成和跨平台实现工作流中数据包的动态访问以及跨平台物理文件授权访问等问题。
孔德成[8]2014年在《复杂重大科技工程的技术总成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以“两弹一星”工程、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等为典型代表的复杂重大科技工程的实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工程实施实现了技术创新,以技术研发带动了资源整合,以过程控制促进了管理创新,不仅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的科技水平,而且极大地拉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复杂重大科技工程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复杂巨系统,需要大量技术资源集成,既需要基础研究的支撑和核心技术的重点突破,又需要多单位协作,从而研制出一系列关键工程技术产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科学技术的迅速提高,我国提出了“863”计划、“973”计划,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相继启动实施了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复杂重大科技工程。每一个复杂重大科技工程的成功都是一些高新技术的系统整合优化的结果。然而,当今各类科技资源注重全球化配给、社会分工专业化程度加强、技术发展纵深化趋势愈加凸显,在这种背景下,复杂重大科技工程组织实施过程中针对技术任务的系统分配和技术成果的综合优化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欠缺基于工程技术需求的顶层设计规划;围绕工程技术系统整合过程的组织管理体系层次过多,工程参与主体多元化,各主体间利益协调难度大、欠缺以技术研发推动知识传承、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等。基于这样的背景,本论文融合技术整合理论、协同管理理论、知识管理理论,对复杂重大科技工程的技术分解与优化问题展开研究,尝试提出复杂重大科技工程技术总成概念体与和理论分析框架,以满足新形势下复杂重大科技工程技术分解与优化的理论需求,指导复杂重大科技工程技术分解与优化实践。本论文基于系统科学思想,采取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专家咨询与群体访谈相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运用文献梳理、实地调研和专家咨询等研究方法,分析提炼出在复杂重大科技工程实施中技术分解和优化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而基于技术整合和技术集成理论,提出复杂重大科技工程技术总成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在梳理复杂重大科技工程技术需求的基础上,对复杂重大科技工程中的技术分解过程和技术成果的协同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提炼了复杂重大科技工程技术任务分解的一般原则、构建了技术任务分解模型,设计了技术任务分解策略,给出了技术成果的协同优化方法。最后,从界面协同、知识协同和信息协同叁个方面对复杂重大科技工程技术总成的过程控制进行了研究。界定了复杂重大科技工程技术总成界面的概念内涵,剖析了界面障碍的成因,设计了复杂重大科技工程技术总成界面协同控制机制;构建了复杂重大科技工程技术总成的复合隐性知识传承模型,设计了复杂重大科技工程技术总成知识协同控制机制;研究了复杂重大科技工程技术总成信息协同控制过程,设计了复杂重大科技工程技术总成信息协同控制机制。本论文通过对复杂重大科技工程技术总成的概念体系、技术总成过程和协同控制机制与方法等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得出的研究结论主要有:第一,建立了复杂重大科技工程的技术总成理论分析框架,给出了复杂重大科技工程技术总成的概念,分析了复杂重大科技工程技术总成的研究范畴,构建了复杂重大科技工程技术总成的微观和宏观过程模型,进一步通过分析得出复杂重大科技工程技术总成要以战略集成为先导,以组织集成为载体,以知识集成为核心。第二,在分析复杂重大科技工程技术需求基础上,提出了复杂重大科技工程技术总成中任务分解的一般原则和基本定义;针对顶层技术任务,构建了基于可靠性ATC方法的顶层任务柔性分解模型;针对分系统级技术任务,分析了基于模块化技术进行任务分解的可行性与意义,给出了分解策略,构建了模块化技术任务分解模型。第叁,基于复杂重大科技工程技术任务柔性分解结果,研究了复杂重大科技工程技术成果的协同优化方法。提出了系统级技术协同优化目标和模块级技术协同优化目标,并分析了目标间的协同性;针对模块级技术协同优化,构建了协同优化模型,并基于微粒群算法对该模型进行了具体实现;针对系统级技术协同优化,给出了系统级技术的模糊多目标分层渐进优化方法。第四,对复杂重大科技工程技术总成的过程控制进行了研究。基于系统论视角对技术总成系统进行了科学界定,分析了技术总成系统的涌现性机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对复杂重大科技工程技术总成系统进行协同控制的涌现性效应,构建了定量分析模型,继而给出了复杂重大科技工程的技术总成协同控制的总体思路。第五、从界面协同、知识协同、信息协同叁个方面分析了复杂重大科技工程技术总成的协同控制过程,提出了复杂重大科技工程技术总成“叁位一体”协同控制模式。基于界面管理理论,界定了复杂重大科技工程技术总成界面的概念,分析了界面特征,剖析了技术总成的界面障碍,设计了复杂重大科技工程技术总成界面协同机制;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界定了复杂重大科技工程技术总成知识协同的概念,运用微分动力学方法构建了基于技术总成的多层次隐性知识传承模型,设计了复杂重大科技工程技术总成知识协同控制机制;最后界定了复杂重大科技工程技术总成信息协同控制的概念,从组织和内容两个视角研究了复杂重大科技工程的技术总成信息协同控制过程,提炼了复杂重大科技工程的技术总成信息协同控制模式。第六、基于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分别从政府层面、工程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了有助于复杂重大科技工程技术总成的政策建议。
陈继学[9]2005年在《基于并行工程的工程机械新产品开发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用户对商品需求的不断提高促使产品更新越来越快,这就对企业的产品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一个较短的周期内开发出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为此,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产品开发管理模式,引进并行工程的思想,实现产品的并行开发。以工程机械新产品开发为工程应用背景,针对天津鼎盛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新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深入地分析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基于并行工程理念,以PLM的集成框架为依托,以产品开发组织结构、过程管理、环境建设研究为主线,提出一种能支持并行工程的工程机械新产品开发模式。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并行产品开发对企业组织型式的要求,提出了根据不同工程机械产品的开发特征确定开发组织结构,并行开发小组的人员结构组成条件和组织管理措施。(2)研究了并行产品开发过程的特点,提出了迭代式的并行产品开发模型,对产品开发过程进行了优化。提出了PLM环境下的并行产品开发过程管理框架,对开发过程进行项目管理、组织管理、工作流管理和资源管理。(3)研究了并行产品开发环境的特点,提出了统一数字化产品建模、零部件编码、网络通讯环境、基于PLM的CAX集成的并行产品开发环境。在鼎盛公司路面铣刨机开发中,应用基于并行工程的新产品开发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企业进一步综合实施并行工程作了一些有益的理论研究和尝试。
雷延军[10]2008年在《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环境下,武器装备制造系统呈现出需求规模与结构不确定性、高技术集成性、平战时期需求的不均衡性、战时保障的快速供应性、多品种变批量生产性以及军民结合性等复杂性特征。信息化战争环境下武器装备的需求特点与需求规律对其全寿命周期内各个阶段的运作方式、运作机制以及保障策略提出了全新的革命与挑战。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适应传统机械化战争的武器装备“预置储备”模式在新的需求状况下日益暴露出它的不适应性:其储备方式的静态性与刚性、运作成本的高负担性、军事目标的模糊性已不能保证国防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目标的实现。因此,产生了信息化战争对武器装备的“强需求”与现有制造系统的“弱能力”之间的矛盾,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正是为了有效的解决以上矛盾而提出来的。本文基于“大制造”概念,围绕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的涵义,综合运用敏捷动员理论、快速扩散理论、协同学等理论知识,对其理论体系与支持策略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了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框架。提出了制造能力的概念集成模型,给出了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的涵义、特点与功能。其次从制造能力储备的目标侧,着重从时间维、成本维、质量维、柔性维和数量维5个角度分析了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的目标体系。最后研究了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的能力束体系,构建了包括目标侧和能力束的多维空间结构模型。研究了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的机理。首先分析了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的现实溯源和理论溯源;研究了美国的“能力型”储备模式、中国传统的“预置型”储备模式、以及“哑铃型”结构和“小核心、大协作”结构的特点。其次分析了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的需求约束机理和决策机理。研究了基于研发的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实现。研发能力是形成制造能力的强大技术基础。在国外军工企业研制模式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武器装备研发特点,运用松散耦合理论和细胞结构理论,提出了基于松散耦合系统的武器装备细胞式研发网络结构模型,分析了该模型的特点、松散耦合性及运作机理,该模型能够很好的提高研发速度、降低研发成本。其次,基于供应链理念,研究了武器装备的预研技术供应链模式,给出了预研技术供应链的涵义、分析了其特征以及预研的主要内容。最后在军民一体化环境下,建立了两用能力研发网络。研究了基于两用技术流动的制造能力储备模式实现。两用技术流动是制造能力提升的“加速器”。基于流的观点,提出了两用技术流动的概念。在分析两用技术流动形式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军民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基础之上的两用技术流动模式。针对两用技术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技术-市场二维矩阵模型。最后研究了两用政策实施的数学模型以及两用政策体系。研究了基于可拓制造“超网络”链的制造能力储备模式实现。可拓制造“超网络”链生产模式是形成制造能力的核心要素。结合可拓学与协同学理论,提出了可拓协同制造资源的概念,建立了武器装备可拓协同制造资源的集成模式,并给出了其可拓学选择方法。针对战时武器装备的变批量生产需求,提出了武器装备可拓制造“超网络”链结构模型,界定了该模型的内涵与特征,建立了模型的体系结构,对体系中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了制造能力储备模式实现的支持策略体系。制造能力储备作为国防战略的提出,其理论体系的建立和运行需要一系列政策体系的支持。本章从武器装备的预案管理、“预备役”生产企业运行模式、以及武器装备动员运行管理模式等方面,给出了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 面向并行工程的供应商协同设计机理研究[D]. 桂佰文. 重庆大学. 2003
[2]. 汽车制造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支撑技术与方法体系研究[D]. 郑东. 吉林大学. 2010
[3]. 敏捷企业及其运行机理研究[D]. 周和荣. 武汉理工大学. 2005
[4]. 面向复杂产品开发的多级供应商协同项目管理研究[D]. 王星汉. 上海交通大学. 2010
[5]. 我国军工研究所新产品开发管理问题研究[D]. 雷厉. 电子科技大学. 2001
[6]. 广义资源约束下的网络化协同设计多项目管理方法与应用研究[D]. 李光锐. 重庆大学. 2011
[7]. M集团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的构建规划研究[D]. 张浩. 南京理工大学. 2009
[8]. 复杂重大科技工程的技术总成理论与方法研究[D]. 孔德成. 北京理工大学. 2014
[9]. 基于并行工程的工程机械新产品开发模式研究[D]. 陈继学. 天津大学. 2005
[10]. 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研究[D]. 雷延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
标签:机械工业论文; 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论文; 并行工程论文; 科技论文; 协同设计论文; plm论文; 项目管理流程论文; 供应商关系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方法论文; 项目管理理论论文; 协同软件论文; 产品开发过程论文; 过程控制论文; 过程管理论文; 产品管理论文; 控制计划论文; 网络模型论文; 任务计划论文; 计划管理论文; 协同理论论文; 能力模型论文; 过程能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