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氏菊头蝠论文-庄桥

鲁氏菊头蝠论文-庄桥

导读:本文包含了鲁氏菊头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鲁氏菊头蝠,生物声纳,鼻叶,波束形成

鲁氏菊头蝠论文文献综述

庄桥[1](2008)在《鲁氏菊头蝠超声辐射波束形成结构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约300种蝙蝠从鼻孔发出超声波声纳信号,然后用耳朵接收反射回波。从蝙蝠的外形上看,声纳信号发射的地方都有一些被称为“鼻叶”的复杂结构。蝙蝠中两个最大的种群具有鼻叶结构,即新大陆叶口蝠科(Phyllostomidae)和旧大陆菊头蝠科(Rhinolophidae)的蝙蝠。由于鼻叶的位置及其外形结构特点,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它具有声学方面的功能,可以改变蝙蝠声纳的波束外形。目前一些实验方面的研究表明蝙蝠的鼻叶存在这样的影响,但有关的实验数据不足,而且仅限于一些粗糙的观察资料。我们所研究的鲁氏菊头蝠(Rhinolophus rouxi)属于菊头蝠科,它鼻叶的顶叶、鞍状叶、马蹄叶和顶叶横沟在声学方面的作用一直未得到合理的解释。本文应用数值计算方法首次对鲁氏菊头蝠的鼻叶进行了声学方面的研究,我们不仅分析了鲁氏菊头蝠鼻叶结构叁个组成部分对声场近场分布和远场辐射波束形成的影响,而且研究了顶叶横沟的声学作用,论述了横沟起谐振腔作用的物理机理,同时分析了声波传播时所发生的反射和阴影产生过程。在近场的分布中,鼻叶结构的影响可分成一些小的分区,这些小分区可看作是由某个鼻叶部分单独存在时对近场影响的结果。本文分析了鼻叶各部分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影响,特别是两个与频率有关的影响(谐振腔和阴影)的共同作用产生了更强的频率选择性。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应用高分辨率X射线微型CT机对鲁氏菊头蝠鼻叶样品进行扫描,得到鼻叶的数字图像表达。运用叁维锥形光束重建算法得到了鼻叶结构的断层图像,这些具有256灰度级的图像通过高斯滤波器和二值化处理,得到只表示空气和鼻叶组织的图像,这些图像可变成由立方体体素组成的鼻叶数字结构,该结构经网格化后用于有限单元法的数值计算。2.经布尔逻辑运算,通过去掉鼻叶一个、两个或叁个组成部分可得到包括鼻叶原始结构在内的八种组合结构,另外为研究顶叶横沟的声学作用,我们用手工对横沟作了填补,在数值计算时这些填补的体素表示鼻叶组织,通过这九种鼻叶结构的数值计算,我们不仅得到其声场近场声压强度和相位的分布,而且得到了其远场声压强度的分布。3.实验结果表明鲁氏菊头蝠鼻叶上的叁个组成部分和顶叶横沟不仅对声场的近场分布,而且对远场辐射波束形状都有显着的影响:在近场,顶叶可增强其附近尤其较低频率时在横沟中的声压强度,鞍状叶和马蹄叶的结构形状类似于盾形或抛物反射面的曲面组合,这个反射面将声音反射出去,在它们的前方将声场能量集中,并在鞍状叶的上部和马蹄叶的侧面形成阴影区域。鞍状叶不仅影响其上面的近场分布,而且还影响顶叶附近尤其是横沟中的近场声场分布,这些都是在声音传播时由于受到鞍状叶遮挡而产生阴影所引起的。在远场,顶叶影响低频时的远场辐射波束,鞍状叶和马蹄叶全面影响远场波束的形状。顶叶和鞍状叶一起可根据不同的频率在垂直方向上展宽波束,鞍状叶和马蹄叶的主要作用是对远场波束总体上的聚焦。鼻叶的各个部分共同相互作用,一起影响着声场的分布。4.顶叶对声场近场和远场的作用主要取决于它上面的横沟,这说明鼻叶组成部分细节上的结构同样具有声学方面的作用。根据横沟中声压强度分布和空间及频率的关系,我们证明横沟是一个一端开口具有频率选择性的谐振腔,通过定量地分析横沟的谐振对远场方向性的影响,发现谐振只在固定方向上影响远场波束的形状,而不影响波束的其他方向。根据横沟中的声压强度随频率变化和远场方向性最大变化随频率变化之间的关系,使我们将近场(谐振腔)与远场(方向性)联系起来。结果表明:(a)蝙蝠可利用外部部分开口的腔体影响声音的发射;(b)外部谐振现象的应用说明即使蝙蝠面部的一些结构细节与声音发出的位置并不直接紧靠,它们同样可对声纳波束的形成产生作用;(c)蝙蝠可通过声学方面的物理效应针对不同的频率作不同的处理,以满足其不同的任务需要。对下横沟来说,它的声场变化既受谐振的影响也受鞍状叶所产生的阴影区域的影响,两者的共同作用产生了更强的频率选择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8-04-08)

张新娜,王双维,冯江,胡秀丽,刘颖[2](2008)在《飞行状态下短翼菊头蝠与鲁氏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小波包识别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蝙蝠回声定位声波进行种类识别,论文基于离散小波包分解的特征提取方法,对飞行状态下短翼菊头蝠与鲁氏菊头蝠的回声定位声波进行叁层小波包分解,提取两种菊头蝠在不同频率带内声波信号的能量作为特征参数,并根据U检验结果选取参数作为识别特征向量,进行BP神经网络识别。其中短翼菊头蝠和鲁氏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训练样本分别为95个和102个,测试样本分别为44个和68个。对现有测试样本识别率达到100%。结果表明,基于小波包分析和神经网络的分类方法对蝙蝠回声定位声波进行识别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声学技术》期刊2008年01期)

王婉莹[3](2007)在《普氏蹄蝠、鲁氏菊头蝠、长翼蝠的生态、形态、及耳蜗结构和听觉功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蝙蝠在中国的种类丰富,共有7科31属117种,其特殊的回声定位功能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目前我国对蝙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蝙蝠的分布和分类;蝙蝠的生态学,包括了其食性、栖息地、亲缘关系、昼夜活动节律、冬眠等;蝙蝠的化学通讯;蝙蝠的生殖和发育;蝙蝠的染色体和核型研究;蝙蝠携带病毒的研究;蝙蝠的生化研究;蝙蝠的听觉和回声定位研究,包括了回声定位蝙蝠的捕食策略、声通讯、听觉系统特化的研究;回声定位和蝙蝠行为状态、生态位、体形、性别的关系;以及听觉的神经生理学和神经组织化学方面的研究。本文对陕西境内柞水地区一个洞穴中的蝙蝠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内容包括了普氏蹄蝠、鲁氏菊头蝠、长翼蝠的生态、形态、及耳蜗结构和听觉功能。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研究结果如下:1.在陕西境内柞水地区进行蝙蝠生态的区系调查,从2005年到2006年的蝙蝠非冬眠期,在不同月份白天进入洞穴中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洞穴中蝙蝠的种类,以及在不同月份内蝙蝠的种群数量和栖息分布的位置变化情况。观察发现蝙蝠对洞穴生境具有选择性,蝙蝠喜欢在农田—草灌植被状态良好生境的洞穴中栖息,偏爱人为干扰较少的洞穴,喜欢较深、黑暗、潮湿、温暖的洞穴。普氏蹄蝠、鲁氏菊头蝠、长翼蝠在春末,夏季,初秋都存在着集群分布现象,是与集群捕食和集群繁殖行为相关。而蝙蝠分布的层次性使得不同种类的蝙蝠在生存空间上存在了显着的异质性,引起了生态位上的分化,生态位分化是多种蝙蝠同地共栖的关键。蝙蝠在春末到夏季雄性多于雌性,出现性比失调推测可能是因为:一是蝙蝠迁徙路过此地,二是雌性寻找合适地点越冬,而雄性闻讯前来交配。菊头蝠是这个蝙蝠种群中的优势种群,证明了栖息地有良好的阔叶植被,是健康的生态环境。而对于蝙蝠数量减少这一现象,很大程度是由于人为的干扰和对栖息地的影响所致。以上结果为中国蝙蝠分布区系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和资料,对蝙蝠种群的保护,探讨蝙蝠对环境的适应和进化提供了依据。2.对柞水同一个洞穴中的蝙蝠进行种类鉴定,外形特征描述和相关数据测量。经过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鉴定为以下种类:普氏蹄蝠指名亚种(Hipposideros pratti pratti Thomas)、鲁氏菊头蝠中国亚种(Rhinolophus rouxi sinicus Andersen)、长翼蝠(折翼蝠)中国亚种(Miniopterus schreibersi chinensisThomas)。数据测量结果表明蹄蝠、菊头蝠、长翼蝠在形态学数据和耳相关数据上的差异,决定了这几种共栖同一山洞的蝙蝠的回声定位信号、和听觉相关的行为模式、捕食策略、生态位的差别。也就是说,蝙蝠的回声定位行为以及相关的形态特征与其捕食策略及捕食生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蹄蝠的外部特征来看,体重最重、前臂长最长、体形最大、有较长的翼、耳长和耳宽最大,决定了它们适于远距离飞行,是快速飞行者,但飞行的灵活性不高。蹄蝠捕食环境较为复杂,捕食体形较大,飞行较快的昆虫,来满足其生活的能量需求。菊头蝠具有较小的体重、头体长、前臂长、可判断其飞行速度较慢,但是飞行的灵敏性很高,在相对简单的环境中,比如树木枝叶或其周围的狭窄空间内捕食较小的翼拍动昆虫。长翼蝠具有较小的体重、头体长、前臂长,可判断其飞行速度较慢,但是飞行的灵敏性很高,适合在复杂的环境中捕食,比如较为狭窄,较为繁乱的空间中进行拾遗式捕食。以上结果为中国蝙蝠形态学数据库提供了补充和直接证据,再一次证实了蝙蝠的回声定位行为以及相关的形态特征与其捕食策略及捕食生境有着密切联系这一理论基础。3.对柞水同一个洞穴中的蝙蝠进行听觉功能测定和耳蜗基底膜的毛细胞超微结构观察。通过使用Tucker Davis Technology(TDT)BioSig SystemⅢ测定,发现蝙蝠听觉诱发电位测定在12-48kH是其敏感区,蝙蝠的听觉敏感区与小鼠的听觉敏感区12—32kHz基本一致,而棕色田鼠的听觉敏感区是在6—8kHz。蝙蝠耳蜗毛细胞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是:蝙蝠耳蜗结构与人类耳蜗极为相似。蝙蝠耳蜗内毛细胞基本与其他哺乳类动物一样呈单排,静纤毛较短,基底部的静纤毛束根数较少,表皮板相互分离;顶部的纤毛根数较多,表皮板相互连接。而外毛细胞静纤毛与其他哺乳类动物具有明显的差异,表现为外毛细胞静纤毛特别的短,均可见到静纤毛的断缺、融合现象,这些现象与小鼠老年性聋的表现相似。蝙蝠耳蜗外毛细胞体,主要特征有两点:其一是细胞体明显短,叁排Deiters细胞的指突明显与顶表面相连,而且毛细胞体基本被Deiters细胞的杯状膜包裹;其二是外毛细胞体在基底部呈烧瓶状,并不是一般哺乳类动物的试管样形态。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蝙蝠和大多数其他小型哺乳动物在一定范围内虽有着相似的听力敏度图,却还是有不同之处的,回声定位蝙蝠经常拥有对它们来说更为有用频率的敏锐听力。蝙蝠的耳蜗结构在部分相似于其它哺乳类动物的同时,也有部分特化现象的存在,这些特征都被认为是处理超高频声波的形态学适应。以上研究结果不仅能对回声定位的动物行为学和神经生物学提供帮助,而且能为人类的听觉机制和耳聋防治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7-05-01)

韦正道,顾宏达,唐子英[4](1996)在《折翼蝠(Miniopterus schreibersii)和鲁氏菊头蝠(Rhinolophus rouxi)血液有形成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折翼蝠和鲁氏菊头蝠血液的有形成分的数量、直径和各种白细胞百分式等项参数进行了测定.分析所测的各项参数,每一个种内的雌雄之间均无显着性差异;两个种的各项参数的平均值与毛腿鼠耳蝠的相应参数比较,两两之间也无显着性差异.这叁种被推测为有较强的抗病能力的蝙蝠的红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的百分含量均高于猴属和人类的相应数值,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而嗜中性细胞的百分含量低于猴属和人类的相应数值,也有显着性差异(P<0.01).(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6年06期)

孙心德,章森福,周华,姜勤,顾龙[5](1988)在《鲁氏菊头蝠回避障碍时抗干扰能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在30只鲁氏菊头蝠(Rhinolcphus rouxi)中进行。使用障碍回避测定法,观察了白噪声和不同频率超声干扰对回避障碍能力的影响。发现宽频带白噪声不能干扰动物回避障碍的成功率。分别使用该动物的特征频率85kHz正弦波,以及相近的65kHz、75kHz、95kHz和105kHz的超声干扰信号,都不能影响障碍回避成功率。实验结果提示,食虫蝙蝠的生物声纳系统具有很强的抵抗白噪声和超声信号干扰的能力,以保证它们从周围环境中获取有意义的生物信息。(本文来源于《兽类学报》期刊1988年01期)

张维道[6](1983)在《鲁氏菊头蝠骨髓细胞染色体组型及Giemsa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了翼手目、菊头蝠科、鲁氏菊头蝠的骨髓细胞染色体组型。鲁氏菊头蝠的二倍体为36(2n=36),根据着丝点的位置和染色体大小,可配成18对,分为A、B、C、D四组及一对性染色体。在A组中有6对大型的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B组中有5对中小型的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C组中有3对亚中着丝点染色体(sm);D组中有3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鲁氏菊头蝠和大多数哺乳动物一样,具有xy染色体性别决定系统,雌性为xx,雄性为xy。x染色体为一中等大小的m染色体,y染色体为一小型的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本文还根据鲁氏菊头蝠骨髓细胞前期或早中期染色体,不经变性复性等处理,直接用Giemsa染液染色能出现稳定的串珠状颗粒结构的特点,进行了Giemsa分带。这种染色很深的颗粒—大的染色粒,具有种的特异性,它能反映染色体在前期或早中期的结构特点,是染色体个性在形态学上最细致的表现,它在蝙蝠染色体的显带中具有一定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83年01期)

鲁氏菊头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对蝙蝠回声定位声波进行种类识别,论文基于离散小波包分解的特征提取方法,对飞行状态下短翼菊头蝠与鲁氏菊头蝠的回声定位声波进行叁层小波包分解,提取两种菊头蝠在不同频率带内声波信号的能量作为特征参数,并根据U检验结果选取参数作为识别特征向量,进行BP神经网络识别。其中短翼菊头蝠和鲁氏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训练样本分别为95个和102个,测试样本分别为44个和68个。对现有测试样本识别率达到100%。结果表明,基于小波包分析和神经网络的分类方法对蝙蝠回声定位声波进行识别是可行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鲁氏菊头蝠论文参考文献

[1].庄桥.鲁氏菊头蝠超声辐射波束形成结构的数值研究[D].山东大学.2008

[2].张新娜,王双维,冯江,胡秀丽,刘颖.飞行状态下短翼菊头蝠与鲁氏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小波包识别方法[J].声学技术.2008

[3].王婉莹.普氏蹄蝠、鲁氏菊头蝠、长翼蝠的生态、形态、及耳蜗结构和听觉功能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

[4].韦正道,顾宏达,唐子英.折翼蝠(Miniopterus schreibersii)和鲁氏菊头蝠(Rhinolophus rouxi)血液有形成分的研究[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

[5].孙心德,章森福,周华,姜勤,顾龙.鲁氏菊头蝠回避障碍时抗干扰能力的研究[J].兽类学报.1988

[6].张维道.鲁氏菊头蝠骨髓细胞染色体组型及Giemsa带[J].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

标签:;  ;  ;  ;  

鲁氏菊头蝠论文-庄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