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氯化原位接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聚合物,氯化原位接枝反应,结构,高性能化
氯化原位接枝论文文献综述
杨璐,王俊程,赵季若,冯莺[1](2017)在《氯化原位接枝过程与聚合物高性能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氯化原位接枝过程是一种基于自由基反应的改性聚合物新方法,经该方法改性的聚合物性能显着改变,充分展现了弱影响、强响应的特征。本文简述了氯化原位接枝反应过程、机理,剖析了氯化原位接枝产物的结构特征,并对各类接枝共聚产物结构与性能关系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详细介绍了各类接枝产物的不同用途,例如用于热塑性弹性体、木板粘合剂、增韧改性剂、成膜涂料等。最后对氯化原位接枝过程更广泛的应用及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7年12期)
张越[2](2017)在《聚丙烯膜表面氯化原位接枝过程及其结构与环境响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聚丙烯膜(PP)为大分子基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主要接枝单体,采用氯化原位接枝方法(ISCGC)来制备表面重构化的聚丙烯膜,得到环境响应性聚合物膜材料。ISCGC过程在气-固相中进行,基于氯在光和热条件下分解产生氯自由基(Cl·),在“聚合物膜/单体(可自由基聚合)”体系中,引发聚合物膜表面大分子产生活性点,继而与单体进行接枝反应。特殊的反应过程赋予产物特殊的分子结构:氯自由基的高活性使整个分子链上有足够的接枝活性点,骨架聚合物接枝密度较高;同时氯分子也参与终止反应,PP正在增长的侧基会被周围高浓度的氯分子终止,不断的快速终止使支链的分子量小且分布较窄,可以接近于1;基于终止方式主要是向氯分子转移,产物末端含有氯取代基。根据这一过程,产物为多官能化聚合物,反应历程与“从表面接枝”相似。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研究ISCGC用于PP膜的表面改性,制备高接枝率、表面接枝效果均匀、类似聚合物刷的环境响应性膜材料的过程与结构。首先探讨了影响膜表面结构的因素,主要包括氯气流量、浸润时间、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以及预氯化法对接枝率和表面均匀性的影响等。其次,采用全反射红外光谱、核磁氢谱、凝胶渗透色谱、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分析,对接枝产物CPP-cg-MMA膜的结构进行详细的表征。包括产物表面的分子结构、接枝厚度、接枝物覆盖率和微观形貌结构。最后,通过接触角与原子力显微镜对MMA、AA和AM单体氯化原位接枝PP膜产物进行了环境响应性研究。包括不同溶剂和pH值环境变化下,改性PP膜的环境响应性。(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7-04-20)
刘建凯[3](2017)在《氯化原位接枝制备无醛粘合剂—制备过程及木塑复合板材粘合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通过氯化原位接枝制备多官能团的氯化聚乙烯(HCPE)/高密度聚乙烯氯化接枝马酐(HCPE-cg-MAH)、氯化聚乙烯-醋酸乙烯酯(CEVA)/聚乙烯-醋酸乙烯酯氯化接枝马酐(CEVA-cg-MAH),并以此为基体制备高填充、高性能的木塑复合材料,同时讨论了聚合物的共混增韧改性。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探讨影响接枝产物HCPE-cg-MAH/CEVA-cg-MAH接枝率的因素;研究木塑复合材料中聚合物基体和植物纤维两相间的界面相容性;讨论不同木塑比、接枝率对复合材料性能影响。本论文以氯化原位接枝反应为手段,在聚烯烃分子主链上引入氯原子和强极性的基团如酸酐基,制备的接枝共聚物呈现强极性,提高了与极性木粉纤维的相容性,同时接枝共聚物上的酐基能与植物纤维表面的羟基发生酯化反应,通过化学结合和氢键等方式增强界面的粘合性。这种方法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木粉/塑料之间相容的问题,从而提高木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实验中采用的热塑性塑料基体为本课题组专利制备的HCPE-cg-MAH和EVA-cg-MAH。HCPE-cg-MAH主链结构与CPE类似,由于含有极性的氯取代基和酐基,除了可与植物纤维表面的羟基发生酯化反应外,还使具有极好的填充性,有利于获得高性能、高填充的木塑复合材料。以亲和性较好的热塑性塑料EVA为基体,氯化原位接枝MAH制备CEVA-cg-MAH,创新性的首次应用为木塑复合材料的塑料基体。该木塑复合体系与木粉有较好的相容性,且易于加工,制备的木塑复合材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7-04-20)
刘丽娟[4](2015)在《PE氯化原位接枝产物对增韧SAN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氯化原位接枝方法合成CPE、CPE-cg-AS (P E氯化原位接枝苯乙烯和丙烯腈),并将合成产物对SAN进行共混增韧。结果表明,虽然CPE-cg-AS中含有丙烯腈和苯乙烯,应和SAN的相容性好,从而使韧性提高,但实验结果却发现常规的共混并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本文通过流变性能、DSC、SEM、GPC和应力-应变曲线等对增韧过程、影响因素以及形态结构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尤其是对该体系增韧SAN的反常现象给出了合理的解释。论文对苯乙烯、丙烯腈与PE的氯化原位接枝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包括苯乙烯氯化原位接枝PE体系(CPE-cg-St)、丙烯腈氯化原位接枝PE体系(CPE-cg-An),以及苯乙烯/丙烯腈共混与PE氯化原位接枝体系(CPE-cg-AS)。选择其中的CPE-cg-AS作为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的增韧剂,通过FTIR、SEM、DSCDMA、毛细管流变仪以及静态力学性能分析,对该体系的增韧过程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苯乙烯、丙烯腈,以及苯乙烯/丙烯腈混合物均能通过氯化原位接枝过程接枝到CPE主链上,并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作为增韧剂将CPE-cg-AS加入到SAN中,增韧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对这一结果研究表明,阻碍CPE-cg-AS/SAN性能提高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接枝共聚物中由于极性单体的接枝及分子量的增加,具有较高的熔体粘度,不易在基体树脂中分散,不易降低分散相的粒径;二是氯化原位接枝反应为一个复杂的反应,产物序列结构不同,或体系中低聚物的存在,降低了两相的界面结合力。这一关键结论对氯化原位接枝反应机理的深入研究及相应性能的提高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5-06-05)
王媛[5](2015)在《聚烯烃膜表面氯化原位接枝改性及其环境响应性的探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科学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聚烯烃膜材料应用逐渐增多,但聚烯烃缺乏活性反应基团导致其应用受到极大限制,研究者通常采用表面物理或化学改性来改善此问题。物理改性不够稳定,所以化学改性为表面改性主要途径,这其中又以接枝改性为主。改性实施方法大多为溶剂法和熔融法,气固相法制备相对较少。论文首次将一种新的方法-氯化原位接枝,运用到聚烯烃膜进行表面接枝改性。氯化原位接枝(ISCGC)过程是在气-固相反应中,在聚烯烃膜表面形成了独特结构的聚合物,具有聚合物刷的典型特征。通过ISCGC法,许多可自由基聚合的单体可以成功接枝到聚烯烃膜表面;膜表面可获得支链分子量分布比较窄,接枝密度高的聚合物:具有明显的环境响应性。文中对分别对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丙烯酸-2-羟乙酯(HEA)在PE膜上的表面修饰,以及MMA、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对PP膜的表面修饰进行了探讨。重点研究了MMA对PP膜的氯化原位接枝,其产物记为CPP-cg-MMA。对于CPP-cg-MMA,不仅对制备过程进行了详细讨论,同时采用NMR、FTIR、AFM、XPS、SEM、GPC、DSC、接触角及其它手段等对膜表面结构进行了十分细致的表征。实验结果表明,CPP-cg-MMA产物仅存在于表面60nm以上;CPP-cg-MMA有诱导重结晶的趋势;反应较短时间,如2小时,接枝密度质量覆盖率可达到2.67g/m2; PP膜被表面修饰后,不仅具有PH响应性,还具有一定的溶剂响应性,可证明其为环境响应性产物。(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5-04-09)
戚姣,刘珊珊,杨学智,赵季若,冯莺[6](2014)在《低相对分子质量聚丙烯氯化原位接枝共聚物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低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丙烯为原料,采用气-固相法制备了聚丙烯的氯化原位接枝共聚物。溶解性测试发现,当氯化聚丙烯(CPP)的氯含量为50.1%时,溶解度可达到90.0%,基本可在二甲苯中完全溶解,但是CPP的附着力相当差,不能满足涂料要求。通过氯化原位接枝共聚(ISCGC)的方法向CPP大分子链引入极性基团可以提高产物的附着力。本研究讨论了单体种类及配比对产物附着力的影响,最终确定了体系为单体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马来酸酐共聚接枝时,产物的附着力最佳,可达到0级。(本文来源于《涂料工业》期刊2014年11期)
李洪飞,王媛,付金伦,赵季若,冯莺[7](2014)在《聚乙烯氯化原位接枝马来酸酐离聚体的制备、表征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氯化原位接枝技术合成了氯化聚乙烯接枝马来酸酐(CPE-cg-MAH),之后将接枝物与碱金属的氢氧化物反应制备氯化聚乙烯离聚体,并用离聚体制备了氯化聚乙烯橡胶(CM)。综合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离聚体型CM的拉伸强度比传统CM要高15%~20%左右;扯断伸长率、压缩永久变形、低温性能都能达到行业所需的基本要求;红外光谱显示,离聚体在1 584 cm-1和1 406 cm-1处出现了新的吸收峰;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图中可以看到明显的离子聚集体的存在。(本文来源于《弹性体》期刊2014年03期)
邵路,徐超,赵季若,冯莺[8](2013)在《PE氯化原位接枝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高密度聚乙烯(HDPE)为原料,采用氯化原位接枝方法制备以氯化聚乙烯(CPE)为骨架、苯乙烯(St)为支链的接枝共聚物(记作CPE-cg-St)和以氯化聚乙烯(CPE)为骨架、苯乙烯和丙烯腈单体都为支链的接枝共聚物(记作CPE-cg-AS)。研究结果表明,氯化原位接枝可制备CPE-cg-AS,CPE-cg-St,且与CPE相比,接枝共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增大,分布变窄,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在同样接枝率下,相同氯含量下,CPE-cg-AS,CPE-cg-St的拉伸强度较CPE分别增加了26.9%、8.9%。(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6期)
井昭,李洪飞,付金伦,赵季若,冯莺[9](2013)在《气-固相法制备高氯化EVA及其氯化原位接枝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讨论了以气-固相法制备的高氯化EVA(HCEVA)作为涂料中的成膜物,研究了其涂膜的基本性能,并采用氯化原位接枝在EVA主链上分别接枝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苯乙烯(St)进行改性,得到共聚物HCEVA-cg-MMA及HCEVA-cg-St。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其涂膜性能均能达到优良的标准,附着力均能达到1级,耐冲击性50 cm,柔韧性为1 mm,同时接枝产物在普通有机溶剂中的黏度降低,表明其溶解性增加。(本文来源于《涂料工业》期刊2013年07期)
孟丽[10](2013)在《氯化原位接枝制备PVC半互穿网络聚合物及其表征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将PVC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采用氯化原位接枝方法制备出一个共混物体系(PVC/GMA体系),该体系中主要含有特殊形态结构的PVC和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GMA)。所制备的PVC/GMA体系中,PGMA低聚物在基体聚合物中分散性良好,并由于低聚物中含有环氧基团,为体系提供了进一步反应的可能性。利用己二胺与环氧基团发生反应,使PGMA发生交联形成交联网络与PVC线型大分子链相互贯穿,制备以PVC为基质的半互穿网络聚合物(IPN-PVC/GMA)。通过变温-恒温红外,DSC,凝胶含量等,分析了己二胺与环氧基团反应的可行性,使低聚物扩链成大分子网状交联结构,确定了IPN-PVC/GMA的制备工艺;通过扫描电镜(SEM)分析官能团之间反应的均匀性、网络的相分离等,并参照体系的力学性能,继而对IPN-PVC/GMA进行了初步结构设计;初步探索了IPN-PVC/GMA的一些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能。扫描电镜图分析结果表明,单纯GMA的均聚物,由于聚合物中密集的环氧基团,导致其与己二胺反应具有较大的交联密度,容易发生相分离,产生相域集中,形成缺陷点,导致聚合物性能不能有效的提高,尤其是韧性。因此,借助丙烯酸丁酯(BA)与GMA的共聚,通过分子结构设计改变聚合物结构,达到改善聚合物性能的目的。BA和GMA与PVC一起进行氯化原位接枝,所得的体系定义为PVC/BA-GMA体系,主要含有BA和GMA的共聚物(BA-GMA),以及特殊形态结构的PVC。由于BA的引入,分子链上的环氧基团浓度降低,其结果减少了可与己二胺发生反应的活性点,改善了体系的局部交联密度。形成的PVC/BA-GMA体系的半互穿网络聚合物,定义为IPN-PVC/BA-GMA。通过静态力学性能、DSC、SEM的分析表明BA的加入改善了体系的相容性,即IPN-PVC/BA-GMA的相容性比IPN-PVC/GMA要好。论文还通过DMA与TG的分析探讨了IPN-PVC/GMA和IPN-PVC/BA-GMA的动态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等。(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3-06-03)
氯化原位接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以聚丙烯膜(PP)为大分子基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主要接枝单体,采用氯化原位接枝方法(ISCGC)来制备表面重构化的聚丙烯膜,得到环境响应性聚合物膜材料。ISCGC过程在气-固相中进行,基于氯在光和热条件下分解产生氯自由基(Cl·),在“聚合物膜/单体(可自由基聚合)”体系中,引发聚合物膜表面大分子产生活性点,继而与单体进行接枝反应。特殊的反应过程赋予产物特殊的分子结构:氯自由基的高活性使整个分子链上有足够的接枝活性点,骨架聚合物接枝密度较高;同时氯分子也参与终止反应,PP正在增长的侧基会被周围高浓度的氯分子终止,不断的快速终止使支链的分子量小且分布较窄,可以接近于1;基于终止方式主要是向氯分子转移,产物末端含有氯取代基。根据这一过程,产物为多官能化聚合物,反应历程与“从表面接枝”相似。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研究ISCGC用于PP膜的表面改性,制备高接枝率、表面接枝效果均匀、类似聚合物刷的环境响应性膜材料的过程与结构。首先探讨了影响膜表面结构的因素,主要包括氯气流量、浸润时间、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以及预氯化法对接枝率和表面均匀性的影响等。其次,采用全反射红外光谱、核磁氢谱、凝胶渗透色谱、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分析,对接枝产物CPP-cg-MMA膜的结构进行详细的表征。包括产物表面的分子结构、接枝厚度、接枝物覆盖率和微观形貌结构。最后,通过接触角与原子力显微镜对MMA、AA和AM单体氯化原位接枝PP膜产物进行了环境响应性研究。包括不同溶剂和pH值环境变化下,改性PP膜的环境响应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氯化原位接枝论文参考文献
[1].杨璐,王俊程,赵季若,冯莺.氯化原位接枝过程与聚合物高性能化[J].化学通报.2017
[2].张越.聚丙烯膜表面氯化原位接枝过程及其结构与环境响应性[D].青岛科技大学.2017
[3].刘建凯.氯化原位接枝制备无醛粘合剂—制备过程及木塑复合板材粘合应用[D].青岛科技大学.2017
[4].刘丽娟.PE氯化原位接枝产物对增韧SAN性能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
[5].王媛.聚烯烃膜表面氯化原位接枝改性及其环境响应性的探索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
[6].戚姣,刘珊珊,杨学智,赵季若,冯莺.低相对分子质量聚丙烯氯化原位接枝共聚物的性能[J].涂料工业.2014
[7].李洪飞,王媛,付金伦,赵季若,冯莺.聚乙烯氯化原位接枝马来酸酐离聚体的制备、表征及性能[J].弹性体.2014
[8].邵路,徐超,赵季若,冯莺.PE氯化原位接枝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9].井昭,李洪飞,付金伦,赵季若,冯莺.气-固相法制备高氯化EVA及其氯化原位接枝改性研究[J].涂料工业.2013
[10].孟丽.氯化原位接枝制备PVC半互穿网络聚合物及其表征与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