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人口论文_杨艳琳,付晨玉

导读:本文包含了农村劳动人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人口,农村,多维,精准,东北地区,国家统计局,贫困。

农村劳动人口论文文献综述

杨艳琳,付晨玉[1](2019)在《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多维贫困的改善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2010年、2012年、2014年和2016年21个省份的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以及相关统计数据,全面分析了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多维贫困的改善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能够通过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可获得性,直接改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的多维贫困状况,但这一改善效应在处于不同贫困强度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之间存在差异:能够显着改善贫困强度较轻(处于一维贫困和二维贫困)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的贫困状况,但对贫困强度较重(处于叁维贫困及以上)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的贫困状况没有显着影响;并且,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能够通过提高贫困劳动年龄人口的个人收入水平,间接改善他们的多维贫困状况,但这一机制对不同维度贫困的改善效应也有差异:能显着改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在收入、教育和就业维度的贫困状况,不能显着改善他们在健康和保险维度的贫困状况。本文认为,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是实现中国农村地区脱贫攻坚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要进一步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增强其对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多维贫困的改善效应,引导农村普惠金融助力精准扶贫。(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经济》期刊2019年03期)

赵娜,魏培昱[2](2019)在《新农合如何影响农村中老年人口劳动供给——基于动态随机模型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2011年和2013年的CHARLS调查数据,利用动态随机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新农合对中国农村中老年人口劳动参与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新农合能够有效促进农村中老年人口劳动时间的供给,并且这种影响效应存在"年龄门槛",尤其是针对57岁以上人口的影响尤为明显;同时,新农合的健康效应会增加农村中老年人口的劳动时间,而经济效应则减少相应的劳动时间供给,这两种影响效应相互抵消,共同影响农村中老年人口的劳动参与决策。在对新农合政策细则变化的模拟情境下,发现报销比例的提高会显着降低"年龄门槛"、增加个体劳动时间以及提高劳动参与率,但取消起付线和封顶线的影响作用相对不明显。因此,要积极完善新农合以缓解农村劳动力不足问题,从而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文来源于《财经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杨艳琳,付晨玉[3](2018)在《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多维贫困改善的绩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全面实现脱贫攻坚战略目标,本文将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范围聚焦到金融排斥和贫困程度最高的农村地区,将普惠金融精准扶贫对象定位于农村贫困家庭中最具生产发展能力和最能带动全家脱贫致富的劳动年龄人口,将贫困的衡量标准从一维收入贫困拓展到多维贫困;在全面测度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和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多维贫困状况的基础上,将普惠金融发展与多维贫困相结合,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数据,全面评价2010—2014年中国普惠金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和实施效果。本文研究发现,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能显着改善贫困强度较轻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贫困状况,但是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贫困强度较重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贫困状况的改善;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多维贫困改善的关键影响因素是农村普惠金融在渗透性、效用性、质量性和可承受性等方面的发展;要进一步提高中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多维减贫绩效,需要着力提高农村普惠金融扶贫的精准度。(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发展:改革开放40年与新时代——第十二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7-16)

易磊,钟莉梦桃,欧懿坤,冯径平[4](2018)在《农村劳动人口流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基于四川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生活经济日益发展的同时,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基于四川统计年鉴2005-2015年之间的数据进行分析,运用德尔菲法、相关系数分析、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探究农村人口流动与植被覆盖率的变化有相关关系,得出结论为:在控制影响植被生长的雨水、土壤、气候等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农村人口流动与植被覆盖率的变化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四川省农村劳动人口减少而植被覆盖率在增加,呈现负相关系;四川省农村劳动人口流出趋势增强,植被覆盖率在增加,呈现正相关系。(本文来源于《西部皮革》期刊2018年08期)

定军,顾月冰[5](2017)在《西部农村仍存“人口红利” 劳动密集型产业落地潜力大》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那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言,投资西部地区可能是最好的选择。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农业普查数据,2016年,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31422万人,年龄35岁及以下的6023万人。其中西部地区人口最多,为10734万人,35岁及以下所占的比例也在所有(本文来源于《21世纪经济报道》期刊2017-12-19)

耿子文,杨哲[6](2017)在《农村流动人口劳动时间与职业健康》一文中研究指出职业健康问题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幸福感,也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但由于相关体制不健全、企业社会责任感缺失,以及农村流动人口自我维权意识不强等原因导致职业健康问题层出不穷。文章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数据,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家庭经济状况、普通话能力、学历与劳动时间对农村流动人口职业健康具有显着影响;并从政府、企业、个人叁个方面提出改善农村流动人口职业健康的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11期)

邓太平,胡钟平[7](2017)在《农村劳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农村劳动力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抑制了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如何应对农村劳动力人口老龄化,"将来谁来种地、谁会种地"已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培育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既懂农业技术又懂农业经营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农业健康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解决农村劳动力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举措。(本文来源于《新农业》期刊2017年21期)

胡勇军[8](2017)在《20世纪50年代上海市的外来农村劳动人口及政府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50年代,大量外地农村劳动力流向上海,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到1959年达到顶峰。这些流入的人口,大体分为来沪劳动谋生和投奔亲友两种类型,他们主要来自江苏、安徽和浙江等省,其中以苏北扬州地区为多。大量外来农村劳动力的流进,影响了上海的社会生活秩序,尤其是给粮食供应、社会治安以及政府管理带来了很大压力。对此,上海市政府不得不采取社会动员、遣送劳动力回乡和严格管理探亲人员等措施,以控制农村人口的流入。(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四建磊[9](2016)在《密织保障网 兜底促脱贫》一文中研究指出“要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今年城乡低保人均补助标准分别提高5%和8%”……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高度重视低保特困群众的脱贫问题。在我省农村,部分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达到150万人,占到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的近一半。这部分人生活最困难(本文来源于《河北日报》期刊2016-03-10)

[10](2016)在《河北推行低保与扶贫“两线合一”》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近日,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扶贫办联合出台《关于推行低保线与扶贫线“两线合一”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形成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同步提高,“两线合一”工作机制。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本文来源于《河北农民报》期刊2016-01-16)

农村劳动人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基于2011年和2013年的CHARLS调查数据,利用动态随机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新农合对中国农村中老年人口劳动参与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新农合能够有效促进农村中老年人口劳动时间的供给,并且这种影响效应存在"年龄门槛",尤其是针对57岁以上人口的影响尤为明显;同时,新农合的健康效应会增加农村中老年人口的劳动时间,而经济效应则减少相应的劳动时间供给,这两种影响效应相互抵消,共同影响农村中老年人口的劳动参与决策。在对新农合政策细则变化的模拟情境下,发现报销比例的提高会显着降低"年龄门槛"、增加个体劳动时间以及提高劳动参与率,但取消起付线和封顶线的影响作用相对不明显。因此,要积极完善新农合以缓解农村劳动力不足问题,从而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村劳动人口论文参考文献

[1].杨艳琳,付晨玉.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多维贫困的改善效应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9

[2].赵娜,魏培昱.新农合如何影响农村中老年人口劳动供给——基于动态随机模型的分析[J].财经科学.2019

[3].杨艳琳,付晨玉.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多维贫困改善的绩效评价[C].中国经济发展:改革开放40年与新时代——第十二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摘要集.2018

[4].易磊,钟莉梦桃,欧懿坤,冯径平.农村劳动人口流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基于四川统计年鉴数据分析[J].西部皮革.2018

[5].定军,顾月冰.西部农村仍存“人口红利”劳动密集型产业落地潜力大[N].21世纪经济报道.2017

[6].耿子文,杨哲.农村流动人口劳动时间与职业健康[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7].邓太平,胡钟平.农村劳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J].新农业.2017

[8].胡勇军.20世纪50年代上海市的外来农村劳动人口及政府管理[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9].四建磊.密织保障网兜底促脱贫[N].河北日报.2016

[10]..河北推行低保与扶贫“两线合一”[N].河北农民报.2016

论文知识图

我国农村劳动人口受教育情况城乡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人口流动...一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人口5城市、县城与农村劳动人口文化和...农村人口性别比%福少!GraPh5.2{1988年一2006年土地利...

标签:;  ;  ;  ;  ;  ;  ;  

农村劳动人口论文_杨艳琳,付晨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