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妍[1]2003年在《基于技术资本与知识资本的竞争财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企业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想生存和发展,各个企业就必须以外部竞争环境为导向,重新整合企业的资源、能力、组织和文化,构建一种能使企业创造顾客价值、提高企业效率、难以被替代和模仿,并且具有异质属性的能力体系——即核心竞争力。 财务管理是环境的产物,应该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策略,以适应经济环境的需要。竞争财务管理正是适应这种要求而产生的一种系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它体现了企业的竞争自觉意识,能够在资金和价值方面支持企业构建、保护和发展核心竞争力的行为。在企业竞争战略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本文结合竞争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以企业六大要素资本中的技术资本和知识资本为研究对象,本着为顾客创造价值,优化和合理配置企业价值链、供应链中财务资源的中心原则,试图从财务管理角度探寻企业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最优财务模式。 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系统总结了论文的写作背景和相关理论的中外研究现状、成果。第二部分深入探讨了企业财务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认为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拥有将这一战略设想转化为现实的必要资源即资金,以及推进战略实施的具体行动即竞争财务管理。第叁部分和第四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该部分选取企业六大要素资本中的技术资本和知识资本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结合核心竞争力与竞争财务理论与方法,创新构建更为贴近实际、更具实用性的财务模式,以期更好地找到竞争财务理论与企业实际情况的契合点。两部分均对要素资本涵义进行了重新定义与辨析,并分析了其作用和意义,旨在为各章后续论述打下基础。同时,还论证了要素资本与核心竞争力相结合的必然趋势,得出我国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所应采取的财务对策。接着进一步选取公司财务活动中的资本筹集、投放及绩效评价作为分析对象,采取数学规划方法和模糊数学等方法,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力图将所设计的财务模式应用到实践中并予以验证,以便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完成本文的写作初衷。第五部分是全文的总结以及竞争财务未来发展的展望。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过程中相关财务要素的识别,其他四项要素资本核心竞争力财务模式的构建等问题,是本人今后继续研究的方向。 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 1.研究依据。本文试图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竞争战略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引入财务理论,以企业六大要素资本中的技术资本和知识资本为例,研究支持企业创建、培育和维持其核心竞争力的财务模式。 2.研究对象。传统财务管理在企业竞争问题的研究上,往往局限于定性分析,使得以往的竞争财务研究很难应用于实践当中,而本文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多以定量分析为基础。 3.研究方法。将系统论引入竞争财务管理的研究,借鉴各种数学方法和经济模型处理竞争财务经济系统中的问题,是财务学方法论的有益尝试。 4.研究成果。提出了两种要素资本的全新概念辨析和通用的财务竞争策略,以及资本筹集、投入的财务策略与模型,设计和构建了资本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对竞争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
姚世刚[2]2005年在《基于技术资本和知识资本的竞争财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章运用要素资本理论、企业竞争战略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和核心竞争理论原理 ,研究了竞争财务模式。
刘晓兰[3]2014年在《海尔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及其竞争优势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的是集团财务模式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本文以财务模式、商业模式与竞争优势之间关系理论为研究依据,把商业模式引入财务模式,建立以技术资本为核心的集团财务管理模式,从而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创新、互联网络及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如网络商业(线上买卖)对传统商业(线下买卖)而言,具有其独特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竞争力,给传统模式带来了巨大挑战。促使人们开始研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企业如何获得持久的竞争力,拥有核心竞争优势。企业的财务能力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研究财务管理模式在如今这个多变经济时代的非常必要。本文以海尔集团为例,对以集团财务管理作为核心的竞争优势商业模式进行了探讨。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本文选题的背景,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方法以及意义。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有关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商业模式及竞争力优势的相关理论及文献。第叁部分阐述了海尔集团的财务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第四部分阐述了海尔集团的财务公司模式、财务管理机制及其竞争力。第五部分探讨建立以技术资本为核心的竞争财务模式以及竞争财务模式在海尔集团的应用研究。在本部分,首先介绍了海尔集团的技术创新以及产品研发状况,然后对竞争力优势的财务源泉进行了分析,其次分析了以技术资本为核心的财务管理模式的竞争优势,最后从技术人员以及技术研发支出两个方面分析了技术资本在海尔集团财务模式中的应用。第六部分为本文的结论以及提出的建议。即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有重点地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对企业财务模式的发展有所帮助。本文研究的成果:1、对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联系做一个的阐述。商业模式是连接资源投入和价值产出的桥梁,最重要的用就是实现企业赢利,进而达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研究企业财务模式及其竞争力,就是为了实现资本增值,而成功的商业模式是资本增值的桥梁。2、丰富企业财务模式的理论内容。把技术资本引入财务管理模式,将丰富财务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使要素资本与财务管理相结合,探索新的财务模式。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本文试图将企业竞争力优势理论、商业模式引入财务管理模式之中,并将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与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找到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对技术创新视角的企业财务模式的研究及其财务管理模式在企业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
肖磊[4]2010年在《商业模式在技术资本创造价值中的效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现实表明,技术资本是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资本,在国家经济和企业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运用技术资本创造价值的能力普遍较弱,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技术资本创造价值除了技术自身的原因之外,还离不开市场和商业的力量,离不开企业管理的创新,而它们都会在商业模式的构造与决策中得到体现。因此,本文认为商业模式对于技术资本创造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研究的问题是商业模式在技术资本创造价值中的效应。研究方法主要是将规范研究和事实分析法相结合。此处的事实分析法是以事实和案例为研究途径,根据实例展开技术资本创造价值的分析和研究工作。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论述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以及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章为文献述评,阐述学术界关于商业模式和技术资本问题的研究现状,通过深入分析技术资本、商业模式的内涵与特点,对技术资本投入与价值创造的相关性,以及商业模式与技术资本创造价值的相关性进行了阐释。第叁章在分析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对技术资本价值创造过程进行了分析,对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商业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为本文核心章节第四、五章的深入论述作铺垫。第四章从财务角度研究了商业模式对技术资本创造价值的影响途径。不仅从技术资本收入、成本、创造价值中的风险以及对内外部资源的利用方面,分析了商业模式对技术资本创造价值的量的作用;还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分析了商业模式对于技术资本创造价值能力的质的影响。第五章提出了一个基于技术资本价值创造的商业模式选择矩阵,该矩阵以企业自身实力和技术专有性为主要变量,综合考虑外部市场与企业间的竞合情况,进行最优商业模式的匹配,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商业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以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为例,具体分析了该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如何进行商业模式的选择和动态调整,从而实现技术资本创造价值的最大化。第六章为全文的研究结论与展望。通过本文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技术和市场之间存在明显鸿沟,商业模式是连接两者的桥梁。技术本身的价值,需要技术资本与其他要素资本相结合,并采取合适的经营方式或模式,才可能实现。技术价值能否实现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取决于企业商业模式的有效性。(2)高新技术企业的商业模式依据技术资本投向的不同,可分为以产品为依托的商业模式与以技术为依托的商业模式。企业现实中出现的一些独特商业模式,基本上都是这两大类商业模式在某些方面的创新设计与组合。(3)商业模式不仅通过影响技术资本收入、成本、创造价值中的风险因素以及对内外部资源的利用,从量的方面影响技术资本创造价值的大小;还能够通过对企业价值网络的层层锁定来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从质的方面影响技术资本创造价值的能力。(4)企业在实践中进行商业模式的选择时,应全面考虑自身实力、技术特点和外部市场情况等因素。企业管理层应该认识到,雄厚的技术资本是商业模式得以成功的前提,而商业模式的合理选择、有效创新和适时调整能促进技术资本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本文将商业模式引入财务学领域,研究其与技术资本的联系是一个新命题,研究视角新颖;构建了一个从财务角度分析商业模式对于技术资本价值创造影响的分析框架,进一步丰富了企业价值创造理论;提出了基于技术资本价值创造的商业模式选择矩阵,具有现实借鉴意义。这是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蔡晓慧[5]2015年在《企业知识资本基础理论探微》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迁,知识因素在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企业利润进而推动经济发展上所起到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新经济时代也被称作知识经济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生产要素人、财、物已不能满足出现的新兴经济现象的要求,也无法很好地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动因,因此,把知识等新兴要素作为生产要素已经成为顺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正是基于此,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展开研究,更是对知识资本展开一波研究的小高峰。我国知识资本的研究是伴随着国外对于智力因素的探讨而兴起,因此对于知识资本的理解和研究推动也多是在智力资本的基础上展开的。这就会造成目前国内对于知识资本的研究一方面存在泛化研究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没能从理论上进行更为明确清晰地阐述。这就为企业知识资本的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了研究路径和方向。随着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突出,对企业价值的生成与作用越来越重要,知识作为资本应该成为企业要素资本构成之一。而目前企业不仅没有将知识资本作为要素资本结构之一来进行相关财务管理活动,甚至没有给知识资本以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图从要素资本的角度去重新认识和理解知识资本,并分析知识资本在企业中的作用机理,从而完善企业知识资本的基础理论,一方面补充企业知识资本的基础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试图为企业财务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1)确立企业知识资本的存在以及价值;(2)从深层次的机理上分析企业知识资本的作用;(3)引起企业对于知识资本的关注;(4)从知识资本、异质资本的角度去推动企业财务理论的发展及应用。本文研究方法以规范研究为主,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辅以适当的案例分析以及少量的数据分析进行基础理论的论述,从引言到结论遵循一般逻辑演绎的方法展开。论文所要研究的是企业知识资本的基础理论,因此本文的研究思路按照解决问题的叁个步骤展开,即是什么,为什么以及如何运用的逻辑方式进行。通过研究背景的论述提出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述评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寻找论文的研究方向;通过知识资本基础理论的描述以及基础研究的论述为本文研究铺垫理论基础;在明确研究问题、研究方向以及相关理论基础的基石下进行企业知识资本的性质分析,解决企业知识资本基础理论研究中的“是什么”问题;继而通过学科间理论的交叉分析提出知识资本的作用机制,解决企业知识资本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为什么,,问题;再次针对概念性质的定性以及作用机理的论述提出企业知识资本新的计量评估方法,解决“如何评价运用”的问题;最后进行论文总结与展望。本文通过研究认为其具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上的学术价值。首先,在理论方面,完善了要素资本理论的内容;明确了知识资本的内涵;揭开了知识资本作用的黑箱;提出了新的计量评估方法,就基础理论分析上实现了较为完整的阐述,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其次,在现实应用方面,为企业管理以及财务运用从要素资本角度提供了新的思路,明确了知识资本存在的客观性以及作用的重要性,提出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应运用要素资本结构的理念进行资本的配置,并可以利用知识资本的计量评估方式评测企业知识资本水平并提供一定的配置思路。因为要素资本异质性的特点、企业价值创造模式的不同、企业生存发展的现状等原因,使得知识资本的研究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资本的研究必然要从知识的经济学意义出发,从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必要性为研究起点。生产要素的历史发展演化至今,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具有现实需要的意义,也使得知识具备了经济学的意义。从知识的经济学性质出发也奠定了知识资本的问题要沿着生产要素、要素资本理论展开。而我国知识资本的研究现状主要是在国外智力资本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情况进行理论的发展。但通过对国外的知识资本与智力资本的文献综述以及对比分析,发现二者在理论渊源、概念、构成内容以及研究内容上存在着差异。从生产要素角度出发的知识资本是不同与智力资本的,这为本文知识资本的研究确定方向和路线。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具有经济学的理论依据,还表现在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的理论支持上。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阐述技术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从外生到内生的作用变化,说明智力型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其对于制度等知识因素的经济研究仍显不足;从企业的绩效差异成因出发探寻企业的核心能力问题,引出知识从微观角度对企业绩效的产生等企业发展目标的作用;从演化经济学的角度探寻传统经济学的固有范式的缺陷,为经济问题的探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工具。结合耗散结构理论可以为企业知识资本研究从系统的演化等角度提供新的思路。企业是一种耗散结构,反应企业运行货币表现的财务活动系统也是一种耗散结构,满足远离平衡态、非线性、开放体系以及涨落突变的耗散特性,因此可以运用耗散特性来提出资本配置的新想法,即用自由资本配置的理念去进行要素资本的合理安排。此外,还可以用耗散结构以及熵的理论进行知识资本作用机制的分析。知识资本的基础概念以及性质的分析是论文的重要内容之一。从知识的市场意义,到知识资本的生成方式,到知识资本的性质,到知识资本的运行方式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作为要素资本的知识资本是什么,为本文研究奠定基石。知识资本是作为一种知识资源存在的,其是具有市场意义的。带有产品以及商品属性的知识,是区别与其他无形资产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智慧因素。知识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知识通过直接交换和间接交换两种形式的市场交换方式实现价值。企业的知识通过内部形成以及外部的引入两种来源形式,并经过资本化的途径可以转变为企业的知识资本。知识资本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自然属性表现在很强的公益特性,较弱的商品性、独特的价值表现等内容,而社会属性说明企业知识资本具有产权属性,但是要区别与知识产权。正是因为知识资本的内涵及性质的独特性,使得知识资本是区别与技术资本、人力资本而单独存在的。因此,知识是可以纳入企业的财务系统,作为异质要素资本之一存在。知识资本作用机制的分析是本文核心部分之一。通过诺基亚手机业务被收购的案例引发对企业异质资本的思考,从而引出对知识资本作用机理分析的重要性。企业的要素资本可以分为人力资本、货币资本、物质资本、技术资本以及知识资本五个方面,结合五个要素资本系统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可以揭开企业运行以及价值创造过程中的黑箱。通过提出的企业熵增公式以及构建的商品竞争模型对企业要素资本的作用方式进行分析,认为企业要素系统分为两个方面并具有二元特性。以人、财、物为代表的传统生产要素为企业带来能量源,而以知识和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生产要素为企业带来负熵流,即降低企业混乱程度,实现企业稳定有序发展。企业通过能量与熵流的二重作用实现企业价值并保持持续发展态势。知识资本作为二元之一的熵流作用体现主要表现在与外界的熵流交换、削弱企业系统内部的正熵效应以及诱发甚至直接引导企业的涨落跃迁。知识资本的计量评价以及实际应用问题是本文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对知识资本现行计量方法的回顾和分析进行优缺点的总结,发现这些方法并不能满足本文定义的知识资本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提出相对可行的计量评价方法。可以通过对知识资本概念的理解以及知识资本在企业运行中的作用方式提出本文的知识资本相对值计量方法。此计量方法是利用企业利润率与技术资本的水平提出的知识资本的评价方法,适用于企业在行业间进行知识资本水平的评测。此外,其计量评价结果还可以和技术资本配合,从而可以提出对知识资本的一定配置意见。最后通过钢铁行业以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两个行业进行企业知识资本的相对计量,并进行知识资本评价方法的检验和实际运用。本文的研究结论表现在:(1)知识资本作为企业要素资本之一,是具有相对独立性以及客观存在性。因为作为在市场中存在的知识是具有成为知识资本的条件。知识资本具有特有的性质,是区别与智力资本,同人力资本、货币资本、物质资本以及技术资本一起构成企业的要素资本。(2)企业的知识是生产经营或者投资的结果,具有商品性质。作为可以在市场中交易的知识具备成为知识资本的条件。知识的资本化经历了投入生产、形成产权、进入交易的循环过程后形成知识资本。知识资本具有独特性质表现在:较强的公益性,较弱的商品性,一定的稀缺性,双重增值性等。(3)企业系统运行符合耗散结构特性,企业财务活动为企业运行的货币表现同样符合耗散特性。运用耗散结构理论等跨学科领域可以打开企业运行黑箱,从根本上解释知识资本的作用机制。企业通过要素资本系统的二元性——能量流与负熵流的相互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知识资本作用的表现在为企业带来负熵流,降低企业混乱程度,并诱发企业实现跃迁。(4)结合对知识资本的理解以及知识资本作用方式提出的企业知识资本的新的计量评估方法。此方法利用企业利润率以及技术资本水平得到相对值计量,可以实现企业在行业内的知识资本水平评价。有助于优化异质要素资本的配置思想的提出,尤其是加深知识资本的认识和重视以及配置上的倾斜。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知识资本立意上的创新,对知识资本采用较为新颖的观点。从生产要素的历史变迁中延伸出的知识资本是区别于智力资本的,也是区别于技术资本的。知识资本实质是企业内的理念性知识,可以有效利用企业资源以及指导企业运行的思想内容。(2)知识资本理论上的创新,采用耗散结构理论、熵的概念进行企业知识资本问题的研究。将企业的生产要素分为两个部分,传统的生产要素和新兴生产要素,前者代表能量流,后者代表负熵流,缺一不可,二者共同实现企业价值。知识资本具有的正是负熵流的作用。(3)知识资本计量的创新,提出知识资本一种新的计量评估方法。采用相对值计量方法,实现企业在行业内的知识资本水平评价,并可以和技术资本一起进行新兴要素资本水平评价。针对其计量评估结果,可以提出知识资本一定的配置意见。总之,本文从概念立意上的突破到作用机制解释上的创新再到知识资本新的计量评估方式的提出对知识资本从基础理论上进行探微。
徐璟娜[6]2011年在《基于技术创新的公司财务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际经济危机影响深远,依靠技术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发展方式,是摆脱危机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技术创新已成为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的重要战略议题。企业是技术创新的微观主体。技术创新是一个从产生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到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的一系列活动。技术资本作为技术创新在财务学中的应用,它通过技术创新活动产生并进一步在生产中作为生产性投入,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一种租费流或收入流的耐用技术资产。技术资本是新经济时期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资本,技术资本战略已成为公司的重要竞争战略。如何有效融入技术资本、扩展和完善财务战略理论,为公司技术创新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正是理论界所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研究设计方而,融合竞争战略理论与公司财务理论,吸收技术创新理论,以规范分析为主,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辅助性地采取案例分析方法,以技术创新的总体思路为基础,将技术资本引入公司财务战略之中,探索财务战略管理的理论与实务。作为生产要素的技术,主要指生产过程中的技能、技巧和技艺以及其术用载体。论文的内在逻辑或思路在于,阐述技术创新与公司财务的内在联系,技术资产演变为技术资本,技术资本投入形成公司财务的核心战略,以及基于技术创新理论的公司财务战略规划实施研究。按照研究设计,本文在内容和结构方面,以公司财务战略规划的一般模型为基础,基于技术资本与财务战略目标内在逻辑一致性的论证,构建嵌入技术资本的财务战略规划模型,描述了财务战略目标、内外部环境和技术资本投资战略、融资战略和收益分配战略之间的诸多动态相互关系。接下来,基于技术资本财务战略规划模型,本文进一步就技术资本视角的投资战略、筹资战略与收益分配战略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其一,技术资本投资战略应以构筑公司持续竞争优势为目标,并以此作为技术资本项目投资的评价标准,而不能以单一项目的投资回收期及净现值等财务指标进行投资项目的筛选,并应根据技术资本的生命周期以及技术变革趋势前瞻性地布局技术资本战略,核心技术以自主研发为宜。目前我国技术资本投资的主要问题在于企业作为技术资本投资的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技术资本投资动力缺乏、技术投资规模与强度偏小,导致多数公司缺乏核心竞争力。对此,本文认为,我国企业应转变竞争意识,将竞争从终端产品前移至核心技术的研发环节,加大技术资本投资规模和投资强度。转变项目投资和管理层业绩评价方法,避免短期投资行为,使中国公司由来自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向基于先进技术的核心竞争优势转移。其二,技术资本视角的筹资战略要与投资战略相匹配,使资本来源与运用、风险与收益相匹配。技术创新风险较高要求企业以权益资本为主,而技术创新的长期性与积累性要求企业拥有充足的现金积累和畅通的融资渠道,并不断提升长期筹资能力。原创性自主研发活动的独立性和保密性要求其应在公司内部开展,相应地,其资金来源应以股权资本和内源资本为主。鉴于融资约束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实施技术资本投资战略、增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制约瓶颈,本文认为,目前可供企业选择的技术资本融资渠道与方式有:国家对企业技术资本投资的财政支持、政策性银行以及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企业技术资本投资的金融支持、风险投资对公司技术资本投资的融资支持等。其叁,技术资本视角的收益分配战略应符合技术资本投、融资特征。技术资本投资的长期性与不确定性要求收益分配既要依据结果,又要依据过程,以鼓励技术创新;收益分配需要考虑对自主研发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人员的有效激励,如,研发人员以其知识产权参与相应的收益分配,或技术入股参与企业利润分配并享有剩余索取权;基于投资、筹资和收益分配活动存在互为因果、彼此制约的关系,技术资本投资的高风险性在融资上表现为获取债权资本的困难性,收益分配还应考虑为企业后续的技术资本投资准备充足的内源资本。目前,我国企业基于技术资本收益分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技术人才不够重视、忽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全员性且缺少必要的技术创新激励政策。对此,本文认为企业应必须转变观念,重视科研人员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大和完善对技术创新的有效激励。本文选取典型案例美国高科技公司——思科公司,对其财务战略进行分析,论证技术资本战略在现实企业可以很好应用和实施。其中,思科公司融资战略的特点是利用股票融资、保留盈余而不采用长期债务融资,降低财务风险以有效控制公司整体风险水平。思科公司的投资战略实质就是技术资本投资战略。思科公司采用技术并购和自主研发两种方式获取技术资本,并购正在研制新产品的新公司迅速获取技术与技术人才以及相应的市场,同时通过大力加强自身的研发,提高公司的技术整合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思科公司收益分配特点是长期采用零现金股利政策、重视股东和员工利益。本文研究结论表明,财务学引入技术创新理论可行有效,技术资本与公司财务资本等其他资本的优化配置,已成为公司财务战略的基础性内容。
田超[7]2003年在《核心能力战略及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毫无疑问,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追寻的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最为本质的东西。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以Intel、Microsoft、Sisco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新技术型公司的快速发展,以及GE、IBM、SONY等一大批老牌企业不断更新、颇具发展后劲的现实,也愈加清晰地使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捕捉到了企业成长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优势,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能力。这一理论不仅打破了传统的"企业黑箱论",并对数十年居于主导地位的现代企业理论提出了挑战,把经济学和管理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从本质上认识和分析企业,又植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内部事项。企业的主要任务也由简单的获取超额利润转向了培育核心能力以取得长期竞争优势。作为20世纪90年代迅速兴起的一种新式的企业理论和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显示出独特的生命力。经济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而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则引导其走向实用的、解释企业内部本质的发展方向,二者的完美结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企业分析理论和框架。论文在对核心能力理论进行全面和系统的梳理与回顾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未来走向与趋势,致力于进行研究系统的创新,提出了一个基于四个核心能力元的全新的核心能力战略理论研究体系,即提出可以从文化核心能力、知识核心能力、组织核心能力和战略实施能力四个方面去理解、把握并进而在实践中培育、构建核心能力。从重要性上来讲,这四个方面是以文化核心能力 以核心理念为灵魂)为内核的多层次关系,不仅在逻辑上有主次之分,同时兼顾了相互之间的互动与契合,并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意义。在后面的四章里,论文分别对四个核心能力元进行了具体深入的研究,分别提出相应的次级能力元构成体系,并开发出各自的概念群与研究模型,在每一章都提出了有创意的思想或研究方法。本文认为核心能力理论是战略管理理论的一个最新成果和目前的主流企业理论,因此,每一章都提出了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次级能力元战略管理模式,这也是目前核心能力理论研究深化的最新发展趋势。在前面理论继承与理论发展的基础上,最后一部分是实证及应用研究。用四万余字、全书四分之一的篇幅,对我国企业核心能力的现状进行了全景式的分析,提出了在新的国内外环境下,发展我国企业的核心能力所应该采取的战略思维和战略方法。这对于我国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深入研究,以及对于我国企业的成长和壮大,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李立群[8]2016年在《基于资源异质性的中小型农业企业综合绩效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改变企业生存环境,不断挑战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应对风险、提升绩效,不仅是企业管理者关注的永恒主题,也是企业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分析的焦点问题。受制于农业产业及发展规模的双重弱质性,中小型农业企业在提升绩效方面的难度更大。而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间的绩效差异本质上是由资源的异质性所导致。那么,中小型农业企业资源的异质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它们是否会对企业综合绩效产生影响?影响的作用机理又是如何?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构成了本次论文研究的出发点,希望对突破中小型农业企业绩效瓶颈有所助益。本次研究在大量文献支撑下,构建了“制度体系——资源异质性——企业绩效”的分析框架。以对生产经营中投入资源的异质性分析为切入点,探究处于企业制度体系背景下的各资源异质性对中小型农业企业综合绩效的影响。研究首先应用问卷调查所收集的数据,通过区别分析验证了本次研究的基本模型的合理性。即,在企业异质性的制度支撑体系下,财物资源的异质性、知识资源的异质性以及关系资源的异质性,可以用于解释中小型农业企业综合绩效表现差异。其次,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所提出的14个理论假设进行检验,试图厘清资源异质性对中小型农业企业综合绩效的具体影响路径及效果。实证结果表明:(1)财物资源异质性对中小型农业企业综合绩效有着显着影响;(2)知识资源异质性对中小型农业企业综合绩效没有影响;(3)关系资源异质性对中小型农业企业财务绩效没有影响,但对其非财务绩效影响显着;(4)企业制度支撑体系的异质性对其所投入资源的异质性特征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修订模型与理论模型的对比分析,论文针对资源异质性对中小型农业企业综合绩效的影响路径与影响效果进行了深入剖析,发现了样本企业资源异质性对绩效影响效果欠佳的具体问题表现。分析发现,财物资源异质性是对样本企业综合绩效影响效果最为显着的因素;知识资源异质性、关系资源异质性对样本企业综合绩效的影响作用并没有理论预期那样显着。这说明样本企业的综合绩效改善仍主要依赖传统的财物资源异质性;新兴资源的异质性特征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同,其绩效影响的作用还没有得以充分发挥。有鉴于此,论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第一,通过加强对知识资源的管理与信息披露,充分激活、调动知识资源的异质性特征,强化知识资源异质性对中小型农业企业绩效的提升作用。第二,在提升中小型农业企业综合绩效的过程中,审慎利用关系资源异质性,注意其制衡机制的建设并防范其中隐藏的各种风险。
罗福凯[9]2003年在《公司财务周期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人们一直把经济周期理解一个国家和地区宏观经济发展波动的周期,并使用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居民收入、消费和储蓄水平,货币投放量及外汇储备等经济指标进行衡量。相应地,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周期的研究文献也特别多。可是,这些数量多、内容丰富的专业文献中,除熊彼特先生的《经济周期:初步述评》[1]外,其他绝大多数研究文献都是关于一个国家GDP年增长率、一般物价变动指数、就业、货币流通量和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的文献。事实上,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s最早是经济组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营业周期,主要指经济个体生意上的周期。人们发现并建立经济周期理论至少比宏观经济学的诞生早70年。因此,经济周期应包括微观经济周期和宏观经济周期,即使这样,大量的经济周期文献中迄今未见到从价值视角研究公司财务状况起伏波动的周期性,更未见到微观经济周期的财务定理、财务规则和财务处理技术。现在,管理学家们研究企业生命周期非常热烈,主要是研究组织设计、体制演进和机构变动的周期性、产品的技术生命周期和市场使用周期等,但也没有见到从资本和价值的视角研究企业生命周期。本论文首次提出了财务周期概念,以及与财务周期相关的财务反应、财务成长、财务衰退、价值流程和财务效率等一系列新的财务范畴,论证了财务周期的各种现象特征和处理这些现象的财务周期规则,建立了财务周期预测模型,从而初步搭建了财务周期理论架构。因此,论文“公司财务周期分析”的意义在于,弥补经济学和管理学缺少微观组织价值波动周期理论研究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提出了财务周期概念及其相关的一些新财务范畴,在财务学知识体系里新增加了一个财务周期理论。同时,为企业家提供如何处理财务状况周期性变动的财务策略,以及如何处理经济周期处于低谷、复苏、扩张、顶峰时期和企业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财务活动变化的财务规则。本论文的基本思路和观点是:<WP=4>(1)经济周期波动是形成公司财务周期的外生变量、企业生命周期变化和演进是形成公司财务周期的内生变量,财务周期自身也具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2)在此基础上,通过财务反应、要素资本、价值流程再造等新的财务范畴的提出和运用,建立公司财务周期理论框架;包括适应经济周期变化和企业生命周期演进的财务成长理论、财务扩张理论、财务衰退理论和财务创造价值理论等。(3)根据公司财务周期理论框架,分别对经济周期低谷和企业成长时期的财务运行模式、经济扩张和高峰时期的财务运行模式、经济衰退时期的财务运行模式展开系统全面论证。寻找要素资本和价值创造在经济波动低谷、复苏、扩张、高峰、下降、衰退等不同阶段财务变量的反应及其规律性,建立不同阶段的财务周期定理和模型。(4)在建立公司财务周期模式理论之后,接下来进一步开展财务周期预测研究,建立财务周期预测模型。经济周期从根本上是源于众多企业财务周期变化而又最终反应在公司财务周期上。财务周期是形成经济周期波动的基础。从微观研究生产要素价值的周期性变化,更有利于企业管理的操作。财务周期是经济组织的价值运行周期,财务活动的客观独立性使财务周期有其客观存在的相对独立性。财务周期有其自身的机制、规则、模型和理论体系。经济周期、企业生命周期和公司财务周期叁者之间存在层级关系,后者是前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叁种周期相互交织,密切相连。本论文各章主要研究内容是:第一章主要论述整个论文的研究背景和写作起因,相关经济文献述评,本论文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和各章节主要内容的描述。第二章寻找、论证公司财务周期的理论基础,搭建财务周期理论框架。首先,考察、总结公司财务状况波动的各种周期性现象,通过分析周期性现象的客观性,如企业流动资产购置和消耗的周期性、固定资产投资及其使用的周期性、产品生命周期的财务反应、经济周期波动的财务反应等,提出财务周期命题,将其概念定义为:公司财务状况起伏波动的时间周期,亦即公司财务价值运行波动的周期。其次,分析财务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互为作用与反作用关系,并且后者是前者的外生变量;财务周期与企业生命周期之间的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内生变量,并且具有互为作用与反作用关系。财务周期还受经济周期、产业周期、企业生命周期等周期共同作用的影响。总<WP=5>结财务周期主要特征及其类型,把财务周期划分为个别财务周期和加权平均财务周期两大类,并详尽地对其加以阐述。然后,描绘财务周期理论的基本框架、识别财务周期的工具,以及研究假设。第叁章研究经济低谷和企业成长时期公司财务运行模式。首先分析经济低谷和成长时期的公司财务特征、财务反应,由此提出财务成长、财务困难、财务危机、财务失败、财务紧缩、财务组织再造、价值流程再造等新命题;分别对财务紧缩和公司财务成长的理论、方法、策略展开全面研究,诸如财务紧缩在公司紧缩中的角色,资产剥离、公司分立、分拆上市和发行定向股票等财务紧缩方法,公司财务成长特征和财务成长战略等进行了探讨。然后,进行价值流程再造的深入?
王怀庭[10]2014年在《技术资本参与公司治理及其管理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时代转移,生产要素范畴逐渐被学者引入到财务学领域,通过生产要素结构与资本构成的耦合,揭示“生产条件——劳动——生产要素——资本”的实践演化之路,促成抽象研究与具象研究的有机统一。生产要素作为一种社会实体形式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服从历史规划,从劳动的依赖关系出发和生产条件复合形成一种特殊的社会规定,“用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来替代以前的、从资本的观点来看是原始的生产方式”,因此,“资本的趋势”是“在一切地点把生产变成由资本进行的生产”,服从历史规划的资本规定既是一定生产要素结构的生成结果,同时又对该要素结构进行新的设计。资本总的来说是对生产要素结构的特殊规定的社会总揽,孕育着资本总的发生学。而价值论对生产要素的分析无疑提供了这种研究上的优先权,使价值导向逻辑模型在构造上具有优先性。生产要素规定的“活动范围”,在中介模式上恰恰构成关于生产本身的历史成长分析,这在宏观上表现为生产要素的特殊逻辑模型构造,在微观上表现为价值导向技术资本管理因素模式。在上述背景下,依靠自主技术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发展方式,成为引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企业是自主技术创新的微观主体。作为技术创新在财务学中的应用,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生产活动,通过技术创新活动产生并进一步转化为生产性投入,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一种租费流或收入流的耐用技术资产。技术资本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实现价值创造、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要素资本,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已有取代传统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财务货币资本成为企业主体生产要素的趋势,技术资本战略上升为企业的重要竞争战略。然而,由于企业管理制度的滞后性,大多数企业尚未明确意识到技术资本所有者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使现有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也存在着明显缺陷,技术资本所有者并未得到与其价值创造贡献相匹配的权益。企业管理制度亟需锐意创新改革,以保障技术资本所有者相对应的权益,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经营优势,促进企业的高效率经营。论文以产权思想为逻辑视角,主要将财务学、经济学及会计学等学科联系并进行整合,对价值导向技术资本管理因素模型、嵌入技术资本的公司治理及技术资本产权安排与资本配置、投资决策模式、扩散渠道及收益分配效应的管理创新等议题进行系统性、跨学科的研究,提出技术资本所有者应作为企业主体分享企业剩余所有权,建立适应企业资本运营的管理模式,其中,价值导向技术资本管理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必要前提,产权安排与资本配置是研究的逻辑基础,投资决策模式是研究的方法支持,扩散渠道及收益分配效应是研究的最终目的。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建立高效的资本运营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技术资本这一关键生产要素的作用,既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又有深远的现实应用价值。纵观全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传统的物质资本所有者股东拥有企业全部剩余索取权只是一个特例。从资源依赖角度重新理解认识企业的性质,从企业中权力的性质及来源出发,讨论企业中的权力结构以及最优企业权力配置的评价标准,在分析技术资本投入与公司治理结构的相互影响后,阐述技术资本与企业所有权安排,并以技术入股为例说明技术资本拥有企业所有权的特征性事实,构建嵌入技术资本的公司治理和所有权分享模式与整合机制。(2)围绕技术资本产权界定的功能展开,从技术资本的产权配置理论出发,探讨技术资本产权安排与资本配置效率的经济分析,分析技术资本产权配置对现有技术创新及未来技术创新产品社会效益的影响,得出结论:从短期来说,研发部门的技术资本作为公共技术对生产部门是有利的,这种产权配置直接意味着价值从研发部门向生产部门的转移,但从长期来看说,这种技术资本的产权配置方式不仅对研发部门不利,对生产部门也是不利的。(3)从路径依赖角度出发,以技术断裂现象解释技术闭锁,同时找出技术解锁的技术转移战略方法,为选择合理的技术资本投资模式奠定基础。采用期权定价方法,研究企业最佳技术资本投资模式,并使用模型来帮助公司预测未来技术创新采用的决策,得到公司实行四个潜在的技术转移战略的概率。不同技术环境下,应根据技术资本转移战略的可能性和速度采用不同的技术资本投资模型,为我们提供了充分认识公司最佳技术战略的能力。(4)围绕技术型企业技术资本发展的一般演化进程,首先分析共性技术和新兴技术两种情形下的技术资本扩散博弈,确定最优技术资本扩散渠道,然后分析技术许可转让与技术并购对剩余索取权与收益分配效应的影响。从博弈结果来看:如果技术资本扩散程度较高,则最优战略是技术并购,而如果技术资本扩散程度较低,则最优战略是技术许可转让。无论技术资本扩散程度高低,从剩余索取权和收益分配角度看,技术型企业的技术并购要优于技术许可转让。鉴于将技术资本合理嵌入企业资本运营管理模式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较有难度,与该管理模式下技术资本产权安排与配置效率、投资决策模式和扩散渠道及收益分配效应相关的参考文献并不多,但是现实企业中的困惑和理论研究中的薄弱促使其成为亟需解决的议题。受限于本人的学术水平及研究能力,所以本文只是一个初步尝试,毋庸置疑会存在诸多不足及局限,谨希望有更多学者对该领域感兴趣,丰富并完善技术资本参与公司治理及其管理创新的衍生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 基于技术资本与知识资本的竞争财务模式研究[D]. 彭妍. 中国海洋大学. 2003
[2]. 基于技术资本和知识资本的竞争财务模式研究[J]. 姚世刚. 经济师. 2005
[3]. 海尔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及其竞争优势分析[D]. 刘晓兰. 中国海洋大学. 2014
[4]. 商业模式在技术资本创造价值中的效应分析[D]. 肖磊. 中国海洋大学. 2010
[5]. 企业知识资本基础理论探微[D]. 蔡晓慧. 中国海洋大学. 2015
[6]. 基于技术创新的公司财务战略研究[D]. 徐璟娜. 中国海洋大学. 2011
[7]. 核心能力战略及实证研究[D]. 田超. 复旦大学. 2003
[8]. 基于资源异质性的中小型农业企业综合绩效影响机制研究[D]. 李立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9]. 公司财务周期分析[D]. 罗福凯. 西南财经大学. 2003
[10]. 技术资本参与公司治理及其管理创新研究[D]. 王怀庭. 中国海洋大学. 2014
标签:会计论文; 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商业模式创新论文; 经济周期理论论文; 财务系统论文; 财务管理模式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财务战略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异质性论文; 公司价值论文; 财务投资论文; 财务绩效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财务管理目标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