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雅[1]2007年在《情景喜剧幽默翻译的多元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媒体时代喜剧的一种主要形式,电视情景喜剧以频繁的喜剧冲突、幽默的人物对白以及鲜明的人物塑造广受人们喜爱。近年来,国外情景喜剧通过不同方式引入我国,在我国本土产生了巨大影响。情景喜剧的幽默如何能够跨越地域、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使身处另外一个社会文化群的观众频繁发笑,则是本研究的主要出发点。“喜剧不旅行”这句话在戏剧界广为流传。尽管这并非绝对的真理,却多多少少道出了幽默在跨文化传递过程中遭遇的艰难和挑战。古往今来,关于幽默的研究汗牛充栋,然而从翻译视角对幽默,尤其是电视幽默进行的专题研究并不多见。传统的幽默研究或翻译研究侧重于书面或口头语言文字类幽默,对通过电视多元符号构建的电视幽默关注甚少。而在当今的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是,幽默早已不仅局限于传统的文字形式与人们日常的会话交流中,而是开始大量出现在视听媒体等新兴传媒方式中。在构成与传播方式上,情景喜剧的幽默与传统幽默有较大差异,待研究的幽默文本不再是传统上的单维静态文本,而是融合视觉与听觉多元符号的动态幽默文本。同时,受译制模式的制约,情景喜剧幽默的翻译并不等同于书面文学翻译,其在跨文化传递中的复杂性、多元性、翻译目标以及可行的翻译策略均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对翻译视角下情景喜剧的幽默类型以及跨文化旅途中的种种制约因素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并通过自行收集的语料和数据对翻译现象提供有力的支撑。在选材时,考虑到剧目的知名度、题材的广泛性与时代性、以及译制手段的多样性,本研究例证主要集中于五部着名的美国情景喜剧的汉译作品。论文共由七章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交代了论文的起因、之前的研究综述、本研究的目标、方法和研究范围。通过审视影视翻译研究与幽默翻译研究的现状,指出从跨文化角度对情景喜剧幽默翻译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第二章首先总结了情景喜剧不同于其他剧目种类或书面文学作品的独特性。罐装笑声、频繁的喜剧冲突、以及口语化、个性化、幽默化的喜剧对白都成为情景喜剧的显着特征。同时,本章对情景喜剧的两种主要译制模式进行比较,指出传播中时空的有限性以及幽默的多元表现形式对情景喜剧翻译造成种种制约和挑战。我们认为,情景喜剧的翻译具有特殊的翻译目的和原则,翻译过程中应优先考虑译作的幽默性以及观众对幽默产生的瞬时反应。论文第叁章进一步区分了情景喜剧所蕴含的电视幽默与传统幽默的差异,指出其在构成方式以及表现形式方面所具有的多元性,剧中人物的对白(言语手段)并非只是单纯构建幽默情景或实现语言变异的唯一途径,而是在与电视多种表现手段(如色彩形象、音乐、情景布置与摆设等)以及人物的肢体动作、语音、语调、节奏等诸多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在一个立体的空间内发挥幽默效果,使幽默更具有直观性和感染力。视觉、听觉、言语、非言语这四个传播通道上的信息都成为情景喜剧幽默的表现手法,因而成为翻译的主要对象。情景喜剧中能引起观众发笑、或伴随言语幽默而产生幽默效果的非言语因素,其重要作用以及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均要引起译者的重视。我们指出,视觉类与听觉类的非言语因素对于情景喜剧言语幽默的翻译起到或促进或制约的双重作用,不宜一味地突出其制约作用。非言语幽默与言语幽默在一部剧中所占的比例无疑会影响译制的难易。鉴于情景喜剧幽默的多元构成方式,本章还借鉴王南、Zabalbeascoa以及Diaz-Cintas等国内外学者从翻译视角对幽默类型的已有分类,尝试性地对情景喜剧的幽默类型进行新的分类,分别是视觉类非言语幽默、视觉类文字幽默、听觉类非言语幽默、言语幽默以及复合型幽默。尽管这五种幽默类型并非都需要译者的直接翻译,却都可能对情景喜剧译制中幽默效果的发挥与传递产生作用。本章通过情景喜剧的大量实例对以上幽默类型及其对译制的影响一一进行详细分析。此外,本章的最后一部分从幽默对语言自身变异所依赖的程度以及加载于翻译上的难度等方面出发,将情景喜剧的言语幽默主要分为叁类,一是独立于语言特性之外的情景或概念类幽默,二是文字游戏类幽默,叁是文化专属类幽默。不可否认,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性难以分割,以上叁个层次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也非彼此排斥,而是相互渗透和联合,常常共同出现在特定情景的幽默对白中。论文指出,建立在文化和语言共性上的情景或概念类幽默对翻译的制约最少,而后两种类型的言语幽默则因牵涉文化和语言的差异而使其跨文化之旅困难重重。对于后两种言语幽默,本文在第四章至第六章通过实例以及数据统计进行了详细剖析。在频频使观众发笑的情景喜剧中,许多幽默都建立在幽默的发出者与接收者之间共同熟悉的话题或知识基础上,这就要求需要幽默的潜在接收者具有识别并欣赏幽默所必需的认知能力。我们在第四章分析了影响幽默感受的叁个互相作用的要素:即语言知识、社会文化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联想能力。而在情景喜剧的跨文化之旅,幽默能否成功地跨越地域与文化界限,在译语文化中仍能发挥作用,则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除了语言体系、译语观众文化认知等方面的差异之外,还会受到译制模式、观众的接受心理、译语与源语文化之间的幽默传统、幽默主题等方面差异的制约。论文第五章重点探讨美国情景喜剧中文字游戏类言语幽默的汉译。本章首先在所研究的框架内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之后侧重考察在五部情景喜剧中使用较为广泛、并与英语语言特征结合最紧密的五类常用文字游戏,双关语则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字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要在汉语中找到源语文字游戏的形式和效果相似的对等物则是一个遥远的理想,并不现实,因而译者只能灵活借鉴其他变通手段,着眼于汉语语言体系的文化群,优先考虑如何保留英语文字游戏所具有的幽默效果。本章通过大量实例对文字游戏类言语幽默在跨文化过程中的翻译策略进行了描述性的探讨。论文第六章主要从文化缺省的角度入手,剖析第叁类言语幽默——文化专属类言语幽默在译制中的传递和重构,主要聚焦于典故和仿似所构建的互文性幽默。毋庸置疑,情景喜剧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产品,带有鲜明的源语文化痕迹。本研究所涉及的五部美国情景喜剧的幽默对白中,不乏大量以观众的文化背景知识为致笑基础的文化性幽默。为了达到简洁的目的,以及快速引发源语观众联想的喜剧效果,情景喜剧中经常使用大多数观众所熟悉的典故与仿似,涉及源语文化习俗、历史、当代政治、体育、文学作品、音乐、电影作品等多领域的人物和事件。此类幽默往往并无复杂的语言结构和难解的语义内容,却对观众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有较高的要求。幽默效果传递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众在大脑中储备的文化认知图式。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则意味丧失了理解源语的幽默所需要的桥梁。在进行跨文化传递时,源语文化专属类幽默不得不面对交际对象以及文化语境的转变,文化缺省难以避免。论文通过有说服力的例证指出,要想减少情景喜剧对译语观众的文化负荷,而又能使翻译后的作品也能引起译语观众的笑声,译者有必要根据文化专有性幽默词语在其所在语篇的具体作用以及译语观众的文化背景认知,在译语语篇中对可能阻碍观众理解的源语文化专有项进行积极的顺应和重构。倘若译者只是简单地把源文本中的文化框架投射到译语环境中,则就会导致译作对观众产生消极影响,引起文化冲击,也会抹杀原来的幽默在译语文化的幽默特性。本章还归纳了美国情景喜剧文化专属性幽默在汉译时常见的五种文化顺应及重构方法,通过实例对注释法、文内明示、非文化专有项释义法、创造改编以及替代法进行逐一剖析。在本章最后一部分,我们还从每部美国情景喜剧任意抽取二十集,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的手法,考察以上策略在情景喜剧文化专属类言语幽默译制中的实际应用差异,剖析不同翻译策略的使用频率对于幽默效果传达的影响。数据统计有助于我们了解每一部剧中文化专属项的密集程度,探讨翻译策略的使用频率与译制模式、剧目幽默主题、译者的翻译意识、以及幽默重构的可行性等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第七章是结语,对论文的研究进行了简单回顾,重申了研究意义及应用价值,最后指出了论文的局限之处以及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吴新丽[2]2013年在《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情景喜剧幽默的翻译》文中研究说明格特在斯皮伯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关联翻译理论为翻译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主要是论证关联翻译理论在翻译情景喜剧中幽默的可行性研究。幽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语言交际方式之一,在交际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曾经有很多学者在各方面对幽默进行过研究,然而幽默早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书面形式以及日常生活对白交际中,而是开始大量存在于视听媒体中,情景喜剧这个多元符号视听文本中的幽默却一直处于翻译研究的边缘。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国外情景喜剧正在通过不同方式传播引进到我国,对我国影视方面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情景喜剧中的幽默作为媒体时代的主流形式,剧中人物幽默对白和鲜明的幽默人物形象深受观众的喜爱。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情景喜剧中的幽默的翻译,阐释情景喜剧中的幽默是如何跨越地域,文化和语言的障碍,使得译语观众感受到剧中幽默效果。情景喜剧中的幽默,与传统的幽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研究的幽默不再是静态的文字文本形式的幽默,而是视觉和听觉相融合的多元符号的动态幽默文本。本文以关联翻译理论为基础,解释了关联翻译理论在翻译情景喜剧的幽默的过程中的关键策略,并从关联翻译理论角度论述了幽默的可译性。关联翻译理论指出,在翻译幽默的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对原文本中的文化和语言幽默所预设的认知环境进行推理,还要根据译语观众的认识环境,在保证保留原文本中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反差的基础上,对译文表达形式进行适当的改变,以便补充译语观众缺失的语境假设,使原文本中有关语言和文化的幽默在译本中能够找到最佳关联,是译语观众获得幽默效果和源语观众相似,换言之,保留原文的幽默效果,才是成功的幽默翻译。本文以《成长的烦恼》为情景喜剧的例子对关联翻译理论翻译情景喜剧的幽默的可行性研究。本文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是论文的文献综述,交代情景喜剧翻译的现状,幽默翻译的必要性,以及研究目的、方法以及研究范围。第二章是理论框架的论述,关联理论以及关联翻译理论。通过对关联理论以及关联翻译理论中核心概念的论述,指出了交际的明示推理性,语境和处理努力之间的对比关系,最佳关联和最大关联的关系,由此进一步提出了翻译的双重明示推理过程。第叁章是情景喜剧的幽默的特性。情景喜剧的幽默不同于传统的幽默,频繁的喜剧冲突、个性化的人物对白、鲜明的人物性格都是情景喜剧的显着特点。情景喜剧的翻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还对情景喜剧中的幽默进行了分类,听觉类幽默,视觉类幽默以及复合类幽默,同时指出了情景喜剧红引观众发笑的非言语因素的重要作用值得译者重视。第四章是运用关联翻译理论为理论基础,对情景喜剧《成长的烦恼》中的言语幽默进行分析研究,主要是通过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的翻译方法对大众幽默,文字游戏类幽默以及文化专属类幽默进行翻译研究。第五章是结语,对本文的情景喜剧的幽默的翻译研究进行了简单回顾,研究意义的重新强调,并且在最后指出了本文研究的局限所在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田秀峰[3]2009年在《论情景喜剧《老友记》中幽默对白的字幕翻译》文中研究指明幽默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跨文化交际中,幽默语言的翻译受到了众多学者的重视。但也有人提出,幽默像诗歌一样不可译。本文认为,幽默翻译在操作起来虽然困难重重,但幽默具有可译性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只要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幽默制造的欢乐就能跨越国界。本文以美国情景喜剧Friends《老友记》为蓝本,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以补偿策略为依托对剧中幽默对白的字幕翻译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指出补偿策略的使用能够有效传达幽默的制笑效果。《老友记》是在美国收视率最高的情景喜剧之一。剧中幽默的对白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观众。关于《老友记》的幽默对白,众多研究者都是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涉及关联理论、合作原则等。谈及剧中对白翻译的文章也只是停留在归化、异化、直译或意译等笼统的翻译策略层面上。本文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基础之上分析了补偿策略在情景喜剧《老友记》幽默对白字幕翻译中的应用,并以具体实例论证了它的可操作性。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的是隐含语言之中的意义的对等而不是简单的语言表层结构的对等。在翻译实践中,它也解释了文化的可译性。东西方两种语言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翻译过程中“缺省”现象的出现,因而译语读者容易产生理解上的语义真空。《老友记》幽默对白中存在大量的美国语言和文化特点,往往汉译无法完全表达。笔者指出,对于幽默语言,直译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帮助中国观众理解并欣赏其中的幽默,补偿策略的使用不仅可以弥补理解上的真空,还可以有效传达幽默的效果,同时也使译语观众得到与原语观众相同或近似的感受。这也正是功能对等理论的体现。但笔者同时也提出了补偿使用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否则将直接导致译文的失败。另外,补偿的使用在幽默字幕的翻译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值得译者或研究者们注意。综上所述,本文拟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来论证补偿策略在情景喜剧《老友记》幽默对白字幕翻译中的可操作性。同时也分析了对等理论与补偿策略的辩证关系,并提出使用补偿策略必须遵循的叁个原则。
盛娜[4]2010年在《以功能翻译理论为视角看幽默翻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功能翻译理论,源文本只是起到提供信息的作用,而翻译则是译者根据目的文本的功能从源文本中选择恰当信息构成目的文本来实现其特定功能的过程。本文在功能翻译理论的框架下重新阐释"幽默翻译"这一概念,并尝试把幽默翻译分为幽默导向与非幽默导向两大类别加以分析;同时,针对不同类别的幽默翻译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王晓辉[5]2007年在《从目的论的角度看幽默语翻译》文中研究指明幽默在人们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承载着大量语言和文化内涵,有着强烈民族特色,因此对幽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对幽默的研究大都是从文学、艺术、心理学、语言学等角度,从翻译的侧面对幽默的研究极少。由于语言和文化隔阂,幽默的翻译存在极大的困难。本文对幽默语的特点,分类,功能等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幽默语的功能和译文预期功能的分析后,本文认为幽默文本的信息含量低,不在于表情达意,传达信息,而在于戏谑逗笑,营造一种和谐,愉悦和轻松的气氛,它强调以读者为中心,属于呼唤型文本。幽默翻译的目的就是跨越文化障碍,再现源语幽默在目的语中的呼唤功能。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目的论为理论依据对幽默语的翻译进行分析。幽默翻译最重要的目的是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中的幽默效果。本文认为在幽默语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努力跨越语言文化障碍而使译文读者理解源语中的幽默。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以再现原文中的幽默效果为首要原则,并根据译文读者期望,顺从目的语语言文化习惯,选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将幽默的效果再现于译文中,使译文读者理解原文中的幽默。幽默语翻译应是以实现译文的预期目的和功能为中心,以译文读者为目标,以目的语语言文化为取向,由译者灵活地选用翻译策略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在目的论指导下,本文提出了幽默语翻译的叁原则:1)译文应再现源文中的幽默效果,达到使读者发笑的目的;2)译文应符合目的语语言文化习惯,使译文读者能够理解源语中的幽默;3)译文应传达原文中的主要信息。本文认为为了实现译文的预期目的和功能,译者可在目的论指导下,结合这叁条原则,在幽默语翻译中采用工具翻译,按照读者的需要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在翻译中可采用直译、替代法、归化、增译法以及注释法翻译幽默语。
杨晨[6]2012年在《论《围城》中幽默用语的翻译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幽默是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含蓄、凝练,透着作者的智慧,是语言的精华所在。幽默能使一部文学作品持久地散发出迷人的魅力,使读者爱不释手、百读不厌。钱锺书的《围城》正是幽默元素的集大成者,本篇论文主要探讨《围城》中幽默用语的翻译问题。本文根据制造幽默的技巧,将《围城》中的幽默用语分为语言类幽默、文化类幽默和含有文化因素的语言幽默,结合实例分析译者在翻译时所采用过的翻译策略,如直译、替代、意译、注释等。接着,本文从文化和接受美学的视角探讨《围城》中幽默用语的翻译问题。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幽默本身承载着浓厚的文化背景信息,文化差异使幽默用语的翻译成为译者的一个难题。尽管中俄两国在地域、历史、宗教、语言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给《围城》中幽默用语的翻译设置了一定的障碍,但只要译者仔细对比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正确无误地理解原文,并且采取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也还是能够传译出原文的幽默效果,对两国的文化交流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它确立了读者在文学中的主体地位,使读者摆脱了过去被动、从属的地位。译者在翻译《围城》中的幽默用语时,扮演着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双重角色。译者应该以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身份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作用,使他们的期待视野与文本视野不断交流,尽可能实现视野融合。
李春雨[7]2015年在《老舍创作在俄罗斯》文中研究表明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着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我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其作品充满了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的人道主义关怀,语言风格独特,民族风情浓郁,目前已被译成20多种语言,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喜爱和充分关注。在对老舍进行翻译与研究的世界各国中,俄苏历史悠久,成绩斐然,别开生面,自成一家。本论文借助比较文学的译介学和接受学相关理论,对俄苏长达七、八十年的老舍译介与接受的历程进行梳理,总结其成绩与历史贡献,揭示其特色,分析中俄两国老舍接受中的差异及其背后的原因。以期反哺俄苏老舍翻译与研究,同时促进中俄苏两国老舍研究界的交流,补益、启迪国内老舍研究。本论文包括绪论、正文四章、结论。绪论介绍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目的、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等。第一章对俄苏老舍翻译与研究的历程进行梳理。由两节组成,第一节整体回顾俄苏对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接受历程,以便为老舍在俄罗斯的译介与研究设立背景。第二节结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历史演变以及俄苏国内社会背景变迁,对俄苏老舍翻译与研究的历程进行纵览和述评。第二章介绍主要译者和研究者及其成绩。通过对经典译作,如Pикша(《骆驼祥Записки о кошачьем городе (《猫城记》)、Под пурпурными стягами (《正红旗下》)等译作的分析,评价译作质量,揭示主要译者的翻译风格。评述主要研究者的成果时,通过与同时期中国及其他国家学界类似成果对比,既肯定其历史功绩和当代意义,亦指出其局限性,包括时代使然的和研究者个体的。第叁章基于译介学理论对老舍译作进行分析。分设四个专题:一、误译——文学交流中的阻滞点,通过总结归纳老舍俄译中的误译类型,导致误译的心理机制,分析中俄文学交流中的主要障碍,探讨减少误译的途径。二、信息的流失与变形。主要探讨基于汉语言文字特点的幽默元素以及独具中国特色文化内涵的流失与变形。叁、文化信息传递。通过译例分析,我们得出结论,译者应该尽可能地传递原作的文化信息,但不能以损害译作可读性为代价。四、创造性叛逆。将老舍俄译与英译进行对比,在揭示俄译特色的过程中,对译介学的“创造性叛逆”的概念进行理论商榷,提出“度”的约束。第四章使用接受学理论对俄罗斯老舍接受情况进行分析。同样设置四个专题。一中俄老舍接受环境的变迁,探讨中俄两国接受环境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异同。二、独特的俄罗斯接受屏幕,主要分析俄罗斯文学小人物主题,讽刺文学等传统积淀对老舍在俄接受所产生的影响。叁、老舍整体形象的差异,包括中俄对于老舍幽默与讽刺的不同界定,对于老舍创作渊源的不同揭示。四、老舍杰作在中俄接受中变异。借助译作出版相关数据确定在俄罗斯接受最广的老舍作品,继而通过分析不同作品在中俄两国的水平接受和垂直接受差异,探究中俄在历史文化、审美传统等深层次上的异同。结论总结全文。对以上各章进行总结归纳,指出论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创新之处、研究不足及完善方向。
郑惠瑛[8]2006年在《曲径通“幽”——幽默翻译的障碍及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幽默的翻译不仅涉及到语言的转化,更涉及到文化信息的传递。文字结构的独特性、惯用结构、一词多义及文化因素构成了幽默翻译的障碍。等效翻译理论对幽默翻译具有指导性作用,直译、归化、注释等策略是这一理论的具体实践,使不可译的文本向可译方向转化。
盛娜[9]2007年在《功能翻译理论看幽默翻译》文中指出在翻译界,有这样一种说法,幽默翻译如同诗歌翻译一样让人绝望。诗歌难译已经是广为人知的事实,而幽默翻译之难竟然可以与诗歌翻译相比拟,这足以让我们认识到在翻译幽默的过程中的确存在很多问题。在以往有关幽默翻译的研究中,幽默一般分为情景幽默与非情景幽默。一般来说,情景幽默的翻译较为简单,因为此类幽默不受语言或文化背景的制约。而非情景幽默一般需要借助文字技巧或文化背景知识来达到幽默的效果,因而给翻译造成困难。在处理非情景幽默的翻译时,归化及注解是常用的翻译策略。具体来说,如果直译得出的译文不能产生与源文本相同的幽默效果,可以使用归化策略在目的语中创造类似的幽默效果,如果类似的幽默效果也无法达到,则可用注解,使目的文本的接受者至少在注解的帮助下能了解到源文本的幽默。本文在回顾了以往有关幽默翻译的研究后发现,不管研究过程中采用的什么方法策略,研究的重点始终是如何在目的文本中制造幽默效果。作者就此提出质疑:如果源文本是幽默的,目的文本也一定要是幽默的吗?如果一个幽默的目的文本在一定的情景下不能有效实现其交际功能,是否还需要保留源文本的幽默元素?功能翻译理论对作者的质疑提供了理论基础。根据功能翻译理论,源文本只是起到提供信息的作用,所谓翻译,就是译者根据目的文本的功能从源文本中选择恰当信息构成目的文本来实现其特定功能的过程。本文作者把这一过程形象的比喻为积木游戏。源文本为翻译提供了色彩不一、形状各异的木块,而由译者根据译文所处的情景决定搭建成什么形状进而从源文本中选择木块。因此,本文试图跳出幽默的束缚,在功能翻译理论的框架下证明创造幽默效果不是幽默翻译的重点,关键在于目的文本能否在译入语文化的某一特定情景下实现其交际功能。文中,作者还大胆尝试把幽默翻译分为幽默导向与非幽默导向两大类别。所谓幽默导向的翻译是指目的文本的主要功能是娱乐逗笑。在这一类翻译中,如果因为文化障碍或语言障碍直译得出的文本不能具备这种功能,可以考虑使用归化或注解等翻译策略使得译文能够为目的读者所接受,并再现幽默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因为读者反映是此类翻译的关键,这就需要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时对读者有一定的预测。非幽默导向的翻译是指目的文本的主要功能不是娱乐逗笑。因此,此类幽默翻译的重点应该是如何有效实现其主要功能。这一类别下,作者又假设了两种情景:1.幽默功能的实现与其主要功能的实现相冲突;2.幽默功能的实现与其主要功能的实现相一致。在第一种情景下,幽默元素的出现不符合目的读者的期待,从而影响到其主要功能的实现。作者认为这种情况下,幽默元素应该被摒弃,译文应采取目的读者期待的方式实现其主要功能。在第二种情景下,幽默虽然不是译文的主要功能,但是能够为其主要功能的实现做出贡献。换言之,幽默是实现其主要功能的一种手段或方式。如果能以幽默的方式实现该主要功能,而将是很完美的一种状态;如果因为文化障碍或语言障碍不能实现幽默功能,作者建议牺牲幽默功能,采取其它方式来保障其主要功能的有效实现。由于本文分析思路是在幽默翻译研究上的一次新的尝试,必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韩兰花[10]2013年在《冯氏幽默的等效翻译—冯小刚贺岁喜剧片英文字幕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社会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电影作为传播文化信息的大众传媒手段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与中国电影事业的日益繁荣,为了能让中国电影顺利走出国门、使更多外国观众了解中国,中国电影字幕英译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本研究在前人字幕翻译研究及幽默翻译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等效翻译理论对冯小刚导演的贺岁喜剧片中的幽默字幕的英译进行探讨研究,以期发现中文字幕中的幽默效果是否能够被等效传达至英文字幕中,并总结出导致幽默得以等效翻译或无法等效翻译的原因,为中国电影的英文字幕翻译提供借鉴。经过研究发现,虽然不同的语言有各自不同的语音系统、结构等特点,但不同语言问存在共通之处,且人类有着基本相同的逻辑思维与情感,因此利用等效翻译理论指导冯氏贺岁喜剧片幽默字幕的翻译是可行的。然而,由于不同国家的观众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受教育水平、价值观念、思维逻辑等,因此很难保证译语观众能够时时产生与源语观众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感受。就此而言,等效翻译论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 情景喜剧幽默翻译的多元视角[D]. 董海雅.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7
[2]. 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情景喜剧幽默的翻译[D]. 吴新丽. 河北农业大学. 2013
[3]. 论情景喜剧《老友记》中幽默对白的字幕翻译[D]. 田秀峰. 河北大学. 2009
[4]. 以功能翻译理论为视角看幽默翻译[J]. 盛娜.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
[5]. 从目的论的角度看幽默语翻译[D]. 王晓辉. 山西大学. 2007
[6]. 论《围城》中幽默用语的翻译问题[D]. 杨晨.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7]. 老舍创作在俄罗斯[D]. 李春雨.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5
[8]. 曲径通“幽”——幽默翻译的障碍及策略[C]. 郑惠瑛. 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 2006
[9]. 功能翻译理论看幽默翻译[D]. 盛娜. 山东大学. 2007
[10]. 冯氏幽默的等效翻译—冯小刚贺岁喜剧片英文字幕探析[D]. 韩兰花. 福建师范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