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灌阳县灌阳镇国土规建环保安监站541600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形态的变化,与我国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主要治理重心逐渐倾斜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以提高农业生产力为主要途径。但在实际层面上,受传统农业生产力过低因素限制,无法为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可谓是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则以农业机械化角度加以切入,工业反哺农业为核心思想,对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开展以下研究。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新农村建设;重要作用;研究
在我国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中,生产发展一直是整体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心环节,物质基础的极大丰富才会为现代化新农村文化、社会、经济等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前提保障与基础,在其中扮演着牢固地基的角色。而若地基不牢固,那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无疑成为一句空头口号,蓝图无法实现。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时代背景下,农业机械化被普遍是作为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生产力的主要途径、必由之路,本文也对此开展深入研究。
一、农业机械化概述
(一)定义
农业机械化主要指,将传统的人力、畜力农业作业模式转换至以自动化机械操作开展农业作业模式,从而提高农业作业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并从而实现对农业单位面积产量的优化提升。简而言之,便是以自动化机械力取代人力、手工工具开展农业作业。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形态的不断转变、步入新常态发展阶段,以及人力成本的不断提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新农村建设与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以机械力取代传统的人力,既提升了农业生产力,也弥补了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的短缺。
此外,我国政府陆续出台诸多政策,以推动农业机械化与新农村建设进程,例如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降低了农业机械化设备的采购成本。
二、重要作用分析
(一)主体作用分析
首先,我国国土辽阔、地貌结构复杂,如西南地区为多山地貌、东南地区为丘陵地貌,这些区域的地貌结构并不适宜开展大范围、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粗放式农业生产与经营模式,将珍贵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分散投入较多的土地上,实行广种薄收的农业,这也造成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重复与浪费、
其次,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大量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各区域的农业人口出现大量流失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也在客观层面上造成了我国农村生产力的下滑,并在部分区域中出现人口流失-生产力降低-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农业人口进一步流失的恶性循环,不但无法有序开展新农村建设,还对原有农村劳动力结构体系造成破坏。
而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则从根源上实现了对上述两项问题的优化解决:第一,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普及,个体农户很难独自支付采自动化农机设备的高昂采购成本,需要以集体化的形式加以共同采购,或者以农机租赁的形式定期开展自动化农业生产活动,这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转变我国旧有的农业生产与经营模式,以集约生产取代传统的粗放农业,从而避免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重复与浪费;第二,在传统农业生产行为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成本与人力成本用于开展高重复性的基础作业,因此在农业人口大量流失的总体时代背景下,部分农村出现生产力不增反降的发展趋势。例如在土地深耕、播种与杂草去除等农业生产环节中,都需要以人工畜力+基础手工设备的形式开展生产作业,其生产效率极度低下。而在农业机械化生产模式下,仅需少量技术性农业生产人员操纵自动化机械设备,即可在短时间内开展大范围的农业联合生产作业,将大量农业劳动力加以解放。
(二)农业机械化是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前提保障
首先,上述提及,我国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向为,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设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缩小农村与城镇的收入差距,这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号召的主要落实途径,其核心在于对农村生产力的提升。但在实际层面上,我国农业经济长期处于停滞发展状态,受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抵达当前生产与经营模式上限因素限制,无法实现对农业收入的持续增长,这也与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产生较大矛盾。
其次,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经济建设层面中的重要作用如下:第一,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以及政府各项农机购置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大幅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仅需在前期投入一定的经济成本用于采购、抑或是租赁自动化农机设备,以及在设备运行中所消耗能源的采购成本,便可开展高效性、大范围的农业生产活动,降低了农业生产资料的消耗总量,确保所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有序运转,以及实现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简而言之便是从成本层面上做到“节流”;第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自由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以及总体经济结构的升级,各行业领域在发展过程中纷纷向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从平均收入角度而言,绝大部分行业的平均收入、中位数收入都远超过农业领域。而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中得到解放的农村劳动力被转移至二三产业中,拓宽自身收入来源,为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前提基础;第三,开拓新的农村经济市场。在我国传统农村发展过程中,所构建的农村经济市场较小,且商品、服务之间极度缺乏互通性,往往是以基础乡镇一级行政单位为流通范围。而在农业机械化推广前提背景下,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需要配置一定的专业化人才,也在市场中增设了农机设备维修、售后等新的附属市场。而在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诸多农机化组织、农机设备销售与售后维修机构。
(三)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村容建设层面的重要作用
首先,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在于,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其核心在于两点,一点是群众文化活动的独特性、地方代表性与多样性,另一点则是群众的参与程度。
而在农业机械化推广前提下,通过对农村劳动力的解放,以及农业生产劳动强度的降低,群众得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中。此外,群众也可将自身精力充分投入至科教学习等领域中,并以此提升总体农村文化素养、教育程度。
其次,在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秸秆等物质的堆放会占据大量的空间,且这一类物质普遍具有可焚烧的特征,因此部分群众为降低空间成本,并提高土壤肥力,从而将秸秆等物质加以焚烧,这也是我国大气环境持续恶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例如导致我国长春等地近年来频繁出现雾霾灾害气候。
而随着对自动化农机设备的灵活运用,也做到了对秸秆等物质的再生利用,并以无污染形式加以开展。例如借助于自动化农机设备,将秸秆加以粉碎、埋深至土壤中,以环保的方式解决上述问题,并实现提高土壤肥力的核心目的。此外在农业机械化、集约化发展背景下,也降低了农业生产对农村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消极影响系数。例如从水域污染层面上而言,在传统农村发展模式中,各类生产废弃物与牲畜粪污会对周边区域的水域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而在农业机械化模式下,则通过无害化机械处理模式对上述问题做到优化解决,避免水域资源遭受污染。
三、总结
为提高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力度,并从根源上解决劳动力缺失、生产观念落后、劳动强度过高等问题,因此本文对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以阐述,并深入分析农业机械化模式对上述问题的具体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子富.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南方农业,2015.
[2]王利民.论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J].中国农机化,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