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三读三品三议”教学法

初中语文“三读三品三议”教学法

◆刘爱华山东省昌邑市实验中学261300

教学中,我们常遇到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乐趣,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不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不强,对出现的问题乐于回答者也是寥寥无几,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对文章的理解仅仅局限在较浅的层次,无法领会其意蕴和内涵。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落实,阅读水平的提高、写作能力的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空中楼阁,语文课堂的高效性难以落到实处。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尝试采用“三读三品三议”教学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内部,体会文本的情感,感悟文本的精妙。此教学法环节设计基于学生的发展,突出高效,使全体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程度的收获,也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其生命成长的其他有意义的活动。

一、通读,品文意,议结构。

“引入新课”是每一节新授课的首要环节,恰当的引课有助于学生迅速完成课堂角色的转换,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自觉地、专注地投入课堂探究学习活动。一段精心设计的引课,通过寥寥数语,便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快速进入“临战”状态。我们的教学法就是直接入题,通过导读提示寻找学习线索,然后让学生通读文章,自己利用手中的工具书疏通生字词、了解文章大意,既可以保留学生的原始阅读体验,又给学生提供了直入文本的最短路径,省时务实,简单高效,明确文章写了什么事件、什么人物,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文章的整体结构怎样等等。在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做到“速读”,即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关键之处集思凝视。教师要通过适当的引导,推进学生思维的深化,训练他们的阅读效率和思维的敏捷性,做到整体感知内容,对篇章结构、文理线索把握到位。

二、细读,品重点,议困惑。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我们的教学法以引导学生设计有价值的阅读主问题为抓手,让学生有集中思考的时间,课堂的功效有了很好的保证。该环节就是让学生对文章进行再次阅读,围绕学习重点,联系文章的语言因素和阅读因素开展思维活动,尝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做到“疑读”,即用探究的眼光审视文本,带着自己初读中发现的问题、课本编辑设计的问题、教师结合教学目标提出的重点问题去精读、研读,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个性化揣摩、领悟,从中悟出文章的思想感情。疑是思之初、学之端,是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突破口,教师要适时地创设问题情境,把教学过程变为一个不断设疑破疑的过程,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状态,从而形成一个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最佳情境,让学生沿着“无疑——有疑——无疑”的路线乘风破浪,一路前行。

三、精读,品美点,议感情。

要让学生对文章中的精彩语段进行重点阅读,品味文章对环境、人物、心理描写的精美,交流文章体现的情感,感悟文章这样写的精妙。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对文章的诵读要饱含激情,要读出意境、感情,做到“赏读”,即品味欣赏作品的美,对作品行文结构、文体风格分别鉴赏,对作者的情感或态度说长道短,对作品语言评头论足。学生在阅读时,要采取“评注法”,对优美的语段字斟句酌、逐字推敲,不仅欣赏其文采,更要体会其意境,通过对语言美与灵性的感悟,体会文章的内涵。该环节使学生有阅读文本的时间,有独立的思考时间,有对文本的清晰认识,有自己的感悟、体验,有真正个体感悟的交流。正如叶老所言:“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其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育之成功。”(《叶圣陶语文教学书简》,1961年7月)

“三读三品三议”教学法确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基本指导思想,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刻意完善课堂细节,使我们的课堂真正做到了“高效”,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成了实实在在的语文训练。着眼于“训练”的语文课堂是饱满的语文课堂,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来说,也是高效的语文课堂。按照学生自学、小组互学、交流评议、教师导学的流程,通过“速读”、“疑读”、“赏读”三部曲,打造了充满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锋、情感的互悟的书声琅琅的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在一次次阅读、品析中,疏通文意,体会情感,学习写作手法,形成和发展了良好的语文素养。

“三读三品三议”教学法改变了语文教学“在文本表面滑行,在文本以外遛弯”的弊端,直指文本内核,让学生走进文本内部,体会文本最有价值的内涵,实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标签:;  ;  ;  

初中语文“三读三品三议”教学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