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理论贡献之我见

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理论贡献之我见

李万银[1]2004年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理论贡献之我见》文中研究指明如果要探究当今社会主义中国翻天覆地变化的根源,人们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社会主义改革。 从1979年十一届叁中全会开始,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已历经20多年,20多年的社会主义改革使我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业绩。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社会地位有了显着的提高,社会主义优越性正充分地显现,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指导下所取得的硕果。如今,我们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征程,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又一新的发展阶段。“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因此,有必要在总结我国20多年社会主义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改革理论进行历史、全面的分析,从而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并科学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实践。 笔者从一个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成果的受惠者,又从一个即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初学者的眼光,运用历史与逻辑的方法,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在为社会主义事业坚定不渝的奋斗中所积累的极其宝贵的社会主义改革思路和理论作了自己所能的梳理,以期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一脉相承性,又能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始终坚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与时俱进的品格与特征,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一点有价值的思路。

商紫君[2]2018年在《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之我见》文中研究说明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体系的统称,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础,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然而,不同时期不同理论背景的学者们对新唯物主义提出了许多不同理解。众多理解的出现,使新唯物主义的面貌模糊起来,以至于新唯物主义是什么、新在哪里,成为广泛争论的问题。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新唯物主义,既有助于拨开长期困扰人们的自然观、历史观和实践观的重重迷雾,从整体上展现新唯物主义的真实面貌,又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哲学实质,深化对新唯物主义以及整个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有助于为我国制定方针政策提供更加可靠的理论依据。从内容上看,新唯物主义主要包括新自然观、新社会历史观、新实践观和新方法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新自然观以“人化”自然为对象,认为人依存于自然并能动地改变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劳动中异化,主张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新型关系;新社会历史观以“现实的人”及其实践为前提,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动机,明确提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主体是“社会历史中行动的人”,人类社会历史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发展的根本规律,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成为新的“世界性的制度”;新实践观认为,物质生产是第一个实践活动,实践创造真正的自然界,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基础,真理只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人是实践的主体和目的;新方法论主要包括唯物辩证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普照的光”的方法和“人体解剖”的方法,这些方法为新唯物主义认识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新唯物主义以科学的方法论为基础,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和唯物辩证的实践观的有机统一,划清了与旧哲学的界限,体现了新唯物主义之“新”。新唯物主义各部分如何统一为一个整体?新唯物主义的哲学实质是什么?对此,研究者们仍是众说纷纭。自新唯物主义创立以来,人们对新唯物主义哲学实质的理解产生了诸多分歧,主要有辩证唯物主义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理解、实践唯物主义理解和人类学唯物主义理解。诚然,以上这些理解都试图把握新唯物主义的哲学实质,但都尚欠准确、不够全面完整。从哲学实质上看,新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人本唯物主义,它首先是唯物主义,而作为唯物主义,它又是人本主义的,同时也具有显着的科学性,是科学的。新唯物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理论,对人类思想文化和文明产生深远影响,它以新的自然观、社会历史观、实践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成为科学的人本唯物主义,为人类思想史提出了一种崭新的理论,实现了世界观的全面变革。新唯物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信念并为之提供了理论支撑,确立了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目标并指明了道路,还明确了社会变革的主体和依靠力量,为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新唯物主义也是指引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础:新唯物主义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制定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其新人本主义确证了当代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向,其新自然观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新社会历史观为我们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守训, 王智[3]2000年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之我见》文中提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江泽民同志“叁个代表”思想的重要内容,那么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什么呢 ?正确理解这个问题,必须把握相互联系的叁层意思:一是什么是文化和先进文化;二是什么是中国的先进文化;叁是什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本文试就上

黄爱文[4]2008年在《构建新时期学生利益道德观——学校“名利”道德教育之我见》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名、利问题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学校也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构建利益道德观,全方位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竞争规则;引导学生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引导学生处理好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关系。

邹振环[5]2012年在《李达的马克思主义读本第一译》文中提出随着中国新文化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相继发生,在华出现了第一波传播唯物史观的热潮。李达是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之火窃入中国的先行者之一,是将辨证唯物论思想介绍到中国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是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上介绍马克思主义知识"最早"、"最有贡献"、"影响最大"和"成绩最佳"者。然而,学界多注意李达1928至1930年间译刊的马克思主义的译着,而于他1918年秋至1920年夏在日本翻译的叁本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读物,即《唯物史观解说》、《社会问题总览》、《马克思经济学说》,却少有讨论。笔者将叁书称为李达的马克思主义读本"前叁译","前叁译"大体已经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叁个组成部分。本文重点讨论了1921年编入中华书局"新文化丛书"的第一译《唯物史观解说》的译刊与影响,并就学界关于李达所译《马克思经济学说》是否正式出版而为李大钊推荐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孔一[6]2014年在《中国特色社区矫正形成的意义与根据》文中认为“中国特色社区矫正”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践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但关于“中国特色社区矫正”的意义、根据、内涵和特征的探讨和研究目前仍远远不够,这对发掘中国特色社区矫正的本土资源和奠定中国特色社区矫正理论基础是个很大的缺陷。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意识,本文试图探讨中国特色社区矫正的意义和根据,以期部分解决“中国特色社区矫正”的一些前提性概念。

骆正林[7]2019年在《新闻学的学科内涵及新闻学理论体系的创新1)》文中研究说明中外新闻学最初都是人文学科的旁支,新闻学专业大多起源于文学专业,新闻学缺乏受人尊重的学科地位。经过一百多年的学科建设,新闻学逐渐摆脱了“新闻有学无学”、“新闻是学非学”等问题的困扰,逐渐发展成一门人文与社科交叉的学科。然而,新闻学总体上还是一门理论门槛低的学科,它所研究的核心问题不够聚焦,学术共同体达成的共识性理论不多。进入21世纪新闻传播权的分化使新闻传播逐渐向公共传播转变,新闻学的知识体系和课程结构均出现了重大变化。当前新闻学研究需要不断创新研究范式,努力规划新闻学的理论谱系,重建新闻学在学术场域中的地位。中国学者应该充分发挥“新闻学想象力”,不断从民族场域、国家场域转向国际场域、世界场域,努力为全球新闻理论建设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理论。

陈钢[8]2019年在《高校美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美育以关心和发展人的感性作为使命,以“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①作为目的。它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意义重大。中国自古就有礼乐教化、诗教乐教等美育理论与实践传统。据已有研究成果表明,20世纪的中国美育,走过了前半叶从确立走向兴盛,中期从衰落走向消隐,世纪末从复兴走向勃兴~②的艰辛历程。表现在世纪初期,由王国维、蔡

李维武[9]2019年在《五四运动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开启》文中研究指明发生在100年前的五四运动,促成了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从中产生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推动新文化运动由“不谈政治”转向“谈政治”,开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思考中国的困境与出路,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大问题,进而以唯物史观作为基础和出发点,对革命、阶级、国家、政党诸政治问题进行了哲学层面的思考和探讨,开启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最初进程。

程祥钰[10]2019年在《论汤普森与威廉斯的“漫长的革命”论争》文中提出文化问题是二战之后英国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爱德华·汤普森和雷蒙·威廉斯等第一代英国新左派思想家所建构的文化理论更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重视的是,第一代新左派在文化观念上存在着内部差异,并由此引发了相互间的论争;而这些论争对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此后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本文以汤普森的《漫长的革命》一文为切入点,分析了汤普森对威廉斯的文化观念的批评和威廉斯的回应,以及这次论争对二者此后文化理论的发展所起到的关键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理论贡献之我见[D]. 李万银. 合肥工业大学. 2004

[2].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之我见[D]. 商紫君. 山东农业大学. 2018

[3]. 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之我见[J]. 马守训, 王智. 湖北社会科学. 2000

[4]. 构建新时期学生利益道德观——学校“名利”道德教育之我见[J]. 黄爱文. 中国科技信息. 2008

[5]. 李达的马克思主义读本第一译[J]. 邹振环. 东方翻译. 2012

[6]. 中国特色社区矫正形成的意义与根据[J]. 孔一. 犯罪与改造研究. 2014

[7]. 新闻学的学科内涵及新闻学理论体系的创新1)[J]. 骆正林. 新闻界. 2019

[8]. 高校美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 陈钢. 音乐天地. 2019

[9]. 五四运动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开启[J]. 李维武. 社会科学战线. 2019

[10]. 论汤普森与威廉斯的“漫长的革命”论争[J]. 程祥钰. 东岳论丛. 2019

标签:;  ;  ;  ;  ;  

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理论贡献之我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