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性社会变迁论文_方劲

导读:本文包含了规划性社会变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社会变迁,乡村,政策,沙河,民主,选举制度,过程。

规划性社会变迁论文文献综述

方劲[1](2019)在《规划性社会变迁的地方运作策略与实践困境——基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案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规划是我国政策过程和社会变迁的重要机制。学术界对于规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央的起草制定阶段,地方实践操作阶段的讨论还较少涉及。中国发展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过程中,扶贫开发是重要的实践领域。文章基于一个"整村推进"扶贫规划案例的考察,探讨发展规划的地方运作策略及其实践困境,从而延展出对完善发展规划机制的讨论。研究表明,"作为理念的规划"和"作为实践的规划"是一对无法分割却又颇具张力的命题,发展规划实践运作过程中的条线化控制策略、组织化动员策略以及简单化操作策略虽然自上而下推动了规划从理念到实践的快速落实,但随之产生的规划制定的理想化陷阱、规划实施的形式化风险以及规划落地的负激励效应等现实困境则限制了规划的实践效果。破解这一实践难题,必须返回到规划作为一种社会变迁机制的本质属性层面寻求答案,将规划视为具有系统复杂性、长远渐进性和动态调整性的政策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丁奇,刘玲,张立[2](2018)在《日本战后乡村规划建设的政策演进及启示——经济社会变迁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规划建设政策通常是基于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解决乡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而制定的,呈现出阶段性特点。本文从经济社会变迁的视角,对战后日本乡村规划建设的政策演变进行梳理,将战后日本的乡村建设政策演变划分为叁个时期:一是以促进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时期,二是初建乡村规划建设体系的时期,叁是明晰城乡定位、重塑乡村魅力的时期。进而讨论对中国乡村规划建设的若干启示,包括注重地域和发展阶段的差异性、重视产业发展的支撑、注重综合性和公众参与等。(本文来源于《小城镇建设》期刊2018年04期)

张世勇[3](2017)在《规划性社会变迁、执行压力与扶贫风险——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精准脱贫的措施之一,本质上是一种规划性社会变迁,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因为任务完成期限的时间紧迫性和压力型体制下的考核要求,基层政府面临着强大的政策执行压力,从而导致了政策执行偏差和扶贫风险。要避免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负面政策效应,需要在执行时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在尊重贫困群体意愿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推进,为政策执行的可逆性留有余地。(本文来源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蔡宗翰,刘娜,丁奇[4](2016)在《台湾地区乡村规划政策的演进研究——基于经济社会变迁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规划的政策目标通常会受到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本文基于经济社会变迁的视角,分析研究台湾地区乡村规划政策目标转变的历程,即从开始时的"农业支持工业"、"乡村支持城市"、"乡村城市并重"目标,到近期的"乡村城市互补"、"城市乡村各善其长"的规划目标转移;通过分析台湾地区各个时期乡村规划目标和规划手段的变化,探究乡村规划政策变迁的影响因素。本文旨在为大陆地区制定乡村规划政策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国际城市规划》期刊2016年06期)

[5](2013)在《城镇化是一个规划性社会变迁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徐勇撰文《深化对农村城镇化认识十题》指出,城镇化是一个规划性社会变迁过程。城镇未化,规划先行。规划未动,认识在先。近段时间,城镇化是一个热门话题,但对城镇化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只有认识上去了,城镇化才有高起点。城镇化是中国改革发展的起点之一,打开了农民自由进城的大门。长期以来,一般认为农村改革发展是中国改革发展的起点,但与农村改革发展相伴随而行的则是农村城镇化。过往中国城镇化是残缺不全的,新型城镇化要实现城乡社会要素双(本文来源于《学术界》期刊2013年06期)

张家芳[6](2012)在《从五年规划的用语变化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文献计量学分析"五年规划"所使用词语的变化,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列出的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可以反映当时的时代特征,从这些词汇的变化也可以宏观地观察历史的发展脉络,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科学社会主义》期刊2012年01期)

耿虹,吕宁兴[7](2005)在《改造规划应关注社会变迁与生存公平问题——以温州沙河生态示范村建设改造规划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的社会时刻在发生着变迁,而变迁必然涉及到效率与公平问题。本文以温州沙河生态示范村建设改造规划为例,论述了作为建设改造规划,如何以生存公平为出发点,在改变原有功能与环境形态时,尽可能地保留作为一个稳定的传统社区其血缘文化与土地文化上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可以体现对于原住民精神利益的尊重,体现人性化的政策思路,另一方面也是尽可能地保留文化生态多样性的需要,并且可以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本土文化背景。(本文来源于《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期刊2005-09-01)

徐勇[8](2003)在《为规划性的社会变迁导向——评《居委会与社区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 ,由我国着名政治学者王邦佐先生主编的《居委会与社区治理——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研究》一书经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书的问世 ,将为我国正在蓬勃兴起的社区建设及城市治理提供十分有益的理论启示。其一 ,该书是在中国城市正面临着深刻的社会变迁的背景下(本文来源于《社会主义研究》期刊2003年04期)

吴淼[9](2001)在《规划性社会变迁视角下的乡村民主选举实践——以湖南B村第四次村委会换届选举为个案》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个案为表达方式,运用访谈、问卷和文献资料等方法,从规划性社会变迁这一视角,切入中国农村政治研究。在文中,笔者不仅描述了B村第四次村委会换届选举——“海选”规则的进入路径和程序,选举的实践过程和最终结果,还明确指出:目前的村委会选举,以及村庄权力的配置是人治传统和民主规则二重逻辑相互博弈的结果,而且这种博弈是不均衡的。人治规则,往往在整个过程中占居主导地位,民主规则只能在狭窄的空间内寻求生存。政府和村庄的权力机关不仅能够对选举规则和程序进行有利于他们的修改,而且对选举的最终结果还能继续变通;村民在整个选举过程中是消极和悄无声息的,却并非盲目和无意志,他们默默地运用选票这一“秘密武器”与政府和村庄治理精英讨价还价,在一定程度上使主事者对选举的操纵显得力不从心。 农村选举中的这种景观,除了其发生逻辑外,主要是由目前农村的社会性状决定的。首先,村庄的开放性和利益的外部化,使村民与村庄的经济纽带松解,村民缺乏参与村庄政治活动的动力。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村民发生了急剧的分化和分层,不同层次的村民与村庄有不同的利益关联,由此决定了他们在村庄公共事务中的地位和对选举的期望。但从总体上看,村庄没能培育出推动民主选举制度的力量。第叁,村庄权力的集中和行政化,不仅为政府和村庄治理精英操纵选举提供了理由和方便,也使村民在面对村庄公共权力及其更替时显得无能为力而漠不关心。 在对B村第四次村委会选举这一个案考察基础上,笔者对目前中国农村政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村民自治开启了新一轮以制度变迁来推进中国农村民主化的进程,但是目前农村急待解决的是各种制度的落实,而不是一味的制度创新。第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选择了以民主化来推动政治发展的策略,这是一条不归之路,其成效决定于农村公共权力的职能转换和法治社会的到来。第叁,中国农村一直实行的是规划性社会变迁,这是无法选择的发展战略,但其效益问题长期未得到有效的解决。(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1-05-01)

规划性社会变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乡村规划建设政策通常是基于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解决乡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而制定的,呈现出阶段性特点。本文从经济社会变迁的视角,对战后日本乡村规划建设的政策演变进行梳理,将战后日本的乡村建设政策演变划分为叁个时期:一是以促进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时期,二是初建乡村规划建设体系的时期,叁是明晰城乡定位、重塑乡村魅力的时期。进而讨论对中国乡村规划建设的若干启示,包括注重地域和发展阶段的差异性、重视产业发展的支撑、注重综合性和公众参与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规划性社会变迁论文参考文献

[1].方劲.规划性社会变迁的地方运作策略与实践困境——基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案例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丁奇,刘玲,张立.日本战后乡村规划建设的政策演进及启示——经济社会变迁的视角[J].小城镇建设.2018

[3].张世勇.规划性社会变迁、执行压力与扶贫风险——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评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7

[4].蔡宗翰,刘娜,丁奇.台湾地区乡村规划政策的演进研究——基于经济社会变迁视角[J].国际城市规划.2016

[5]..城镇化是一个规划性社会变迁过程[J].学术界.2013

[6].张家芳.从五年规划的用语变化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变迁[J].科学社会主义.2012

[7].耿虹,吕宁兴.改造规划应关注社会变迁与生存公平问题——以温州沙河生态示范村建设改造规划为例[C].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2005

[8].徐勇.为规划性的社会变迁导向——评《居委会与社区治理》[J].社会主义研究.2003

[9].吴淼.规划性社会变迁视角下的乡村民主选举实践——以湖南B村第四次村委会换届选举为个案[D].华中师范大学.2001

论文知识图

河南大学鉴定验收项目(17)河南大学鉴定验收项目(2)河南大学鉴定验收项目(16)河南大学鉴定验收项目(18)河南大学鉴定验收项目(14)河南大学鉴定验收项目(10)

标签:;  ;  ;  ;  ;  ;  ;  

规划性社会变迁论文_方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