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盐运移论文_胡钜鑫,虎胆·吐马尔白,李卓然,穆丽德尔·托伙加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盐运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入渗,土壤,盐分,盐渍,水分,垄沟,矿化度。

水盐运移论文文献综述

胡钜鑫,虎胆·吐马尔白,李卓然,穆丽德尔·托伙加[1](2019)在《基于HYDRUS-2D模型膜下滴灌棉田不同上口宽排盐浅沟下土壤水盐运移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膜下滴灌棉田土壤水盐运移为研究对象,根据室内试验参数及田间测坑试验在HYDRUS-2D中建立模型,利用实测值与模型模拟值进行对比,调整模型参数,确定建立模型的准确性。根据已有的模型,对不同上口宽排盐浅沟的排盐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生育期膜下滴灌棉田不同深度盐分和水分的变化情况,分析模拟结果对比不同排盐沟的上口宽对土壤排盐效果的影响。为合理制定土壤排盐模式,减少和改良土壤次生盐渍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朱瑾瑾,孙军娜,张振华,杨润亚,潘英华[2](2019)在《咸淡水交替灌溉对滨海盐碱土水盐运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滨海盐碱土透水透气性差,盐分含量高,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为寻找较优的灌溉模式,拟开展室内土柱试验,主要分析了3种矿化度水平(3 g/L,6 g/L,9 g/L)和两种交替次序(咸淡交替灌溉、淡咸交替灌溉)条件下,黄河叁角洲地区滨海盐碱土水分入渗特征及盐分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咸淡交替灌溉和淡咸交替灌溉的入渗历时均随咸水矿化度的增加而增大,且淡咸交替灌溉的水分入渗历时大于咸淡交替灌溉。咸淡交替灌溉(32.15%~33.29%)的平均土壤含水率和淡咸交替灌溉(32.95%~33.58%)差别并不显着。但咸淡交替灌溉(3.915~4.773 g/kg)的平均土壤含盐量小于淡咸交替灌溉(4.255~5.313 g/kg),且3 g/L的平均土壤含盐量远低于其他处理。总体来说,咸水,矿化度较小(例如,3 g/L)的咸淡交替灌溉有利于降低土壤盐分。(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刘璐,张晴雯,潘英华,陈雅囡,胡鑫隆[3](2019)在《竹炭型土壤调理剂对土壤水盐运移及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化学改良剂是改良利用盐渍土的重要措施之一。竹炭型土壤调理剂(Bamboo-charcoal Soil Amendment,BC)能有效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但其用量至关重要。本文按照BC占干土的比例设置为0‰、4‰、8‰、12‰、16‰、20‰,通过盐化潮土的一维垂直入渗试验,探求改良轻度盐渍土的较适宜BC用量范围。结果表明:1)施用BC能够增大湿润锋运移深度,增加土壤累积入渗量。相同历时(240 min)情况下,施用BC处理的湿润锋移动深度较CK分别增加4.5%、11.9%、10.2%、15.3%和17.6%,累积入渗量较CK分别增加5.1%、18.4%、11.2%、23.5%和23.6%。2)添加BC可以改变土壤水分的分布特征,随BC用量的增加,0~10 cm土层含水率呈减小趋势,10~30 cm土层含水率呈增大趋势。3)各BC处理的土壤浸提液电导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增大趋势,土壤盐分分布呈"底聚型";土壤湿润区中Cl-和Na+在剖面上均呈"L"型分布;4)综合土壤水盐的剖面分布及其数量特征,BC施用量为8‰时,对土壤的改良效果最好,但此用量的实际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本文来源于《农业现代化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郭勇,尹鑫卫,李彦,陈园园,崔梦琪[4](2019)在《农田-防护林-荒漠复合系统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及耦合模型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节水灌溉条件下干旱内陆区不同景观单元土壤水盐动态规律及水盐通量变化特征,以新疆叁工河流域绿洲-荒漠过渡带典型景观格局农田-防护林-荒漠为研究对象,利用2018年4月—9月连续定位观测数据资料,分析各景观单元作物生育期(4月1日—6月28日)和非生育期(6月29日—9月15日)土壤水盐动态规律及其变异性、土壤水盐通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构建农田-防护林-荒漠复合系统BP神经网络土壤水盐耦合模型,并对所建模型参数敏感性及应用可行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各景观单元作物生育期和非生育期土壤含水率、电导率均具有较明显的垂直分层、水平递变和季节波动特征;按变异性可划分为3个典型土层:活跃层(0~40 cm)、次活跃层(>40~140 cm)和相对稳定层(>140cm);距防护林越近,农田土壤含水率和电导率分别呈降低和升高趋势,荒漠均呈升高趋势;单次降水和灌溉事件后各景观单元各典型土层土壤含水率和电导率随时间分别均呈负指数函数和叁次函数变化趋势。土壤控制体(单位面积深140 cm土柱)内,生育期农田和防护林均为向下水分通量,非生育期均为向上水分通量,荒漠两时期均为向下水分通量;农田和防护林土壤贮水量与土壤积盐量随地下水位下降、蒸散发量增大均呈递减趋势;荒漠土壤水盐通量对各因素及其交互效应响应较微弱;生育期最后1次充分灌溉的淋洗作用可使该系统土壤积盐量趋于平衡状态。拓扑结构为32-36-6的BP神经网络土壤水盐耦合模型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灌溉和地下水位是影响该系统土壤水盐动态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可为节水灌溉条件下绿洲-荒漠共生系统寻求生产和生态之间的平衡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7期)

金辉,郭军玲,查元源,杨治平[5](2019)在《基于HYDRUS模型全膜双垄沟模式下土壤水盐运移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不同种植模式对晋北盐碱土水盐运移规律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置空白对照、平作不覆膜、平作覆膜、起垄覆膜和全膜双垄沟5个处理,利用HYDRUS-1D/2D模型对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水分和盐分运动规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种植模式下水盐运动状态,并对比分析模拟结果与田间实测数据。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模式可有效提高土壤含水率,降低土壤电导率,缓解土壤盐分胁迫,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水盐环境。HYDRUS-1D/2D模型对晋北盐碱土水盐运移规律的模拟结果可靠,能够为晋北地区盐碱土壤水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郭安安,王梦琴,王为木,刘鑫娜,胡祺杰[6](2019)在《微咸水滴灌对土壤水盐运移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田间条件下微咸水滴灌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方法:通过在河海大学节水园区内栽培番茄小区试验,对3种滴头流量(2、3、4L/h)及2种灌溉水矿化度(2、4g/L)对微咸水点源滴灌入渗后的土壤水盐运移进行研究。结果:在纵向及水平向距离滴头5~15cm土层,土壤含水率随灌溉水矿化度及滴头流量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大和土层深度增加,盐分累积量也越大;滴头流量越小,表层脱盐效果越好。结论:微咸水滴灌最好采用较小的灌溉水矿化度和滴头流量。(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12期)

仲昭易,张瑜,冯绍元,黄成真,王娟[7](2019)在《秸秆深埋结合地膜覆盖土壤水盐运移模拟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滨海地区盐渍土在春秋季节强烈返盐问题的治理方法。【方法】通过室内土柱模拟实验,研究了覆膜和秸秆深埋对盐碱土水分入渗、蒸发及水盐运移特性的影响。【结果】淋洗入渗阶段,秸秆深埋可减缓水分入渗速度,优化耕层水盐分布,在提高耕层土壤含水率的同时增强了淋盐效果。潜水蒸发阶段,各处理均能抑制潜水蒸发,秸秆深埋整体抑蒸效果和控盐效果均优于土表覆膜,但蒸发结束后,覆膜处理浅层0~30 cm土层土壤的含水率较其他未覆膜处理提高了11.74%~59.91%。【结论】秸秆深埋与覆膜相结合的处理体现了较优的保水控盐效果,可在滨海区农业生产中进行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文利军,史文娟,庞琳娜[8](2019)在《γ-聚谷氨酸对土壤水分入渗和水盐运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γ-聚谷氨酸(Poly-γ-glutamicacid,γ-PGA)是一种优良的新型环保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超强的吸附性和生物可降解性,节水潜力较大。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γ-PGA施量(0,1%,3%,5%)对土壤水分入渗和水盐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γ-PGA施量的增加,土壤的入渗能力与湿润锋运移速度均减弱,稳定入渗率显着减小,与对照相比,添加1%,3%,5%γ-PGA的累积入渗量分别减小16.22%,40.34%,54.72%,湿润锋峰值分别减小了17.74%,52.32%,61.61%;随着γ-PGA施量的增加,Philip公式中的吸渗率(S)从1.669减小到0.854;Kostiakov公式中的经验系数(K)从0.855减小到0.792,经验指数(β)从0.356增加到0.480,且γ-PGA施量与S和K之间呈线性负相关,其斜率分别为-16.583,-1.195;添加γ-PGA可改变土壤水盐的分布特征;随着γ-PGA施量的增加,表层土壤(0—10 cm土层)的含水率呈增加趋势,10 cm以下土壤的含水率呈减小趋势,但含盐量的土壤剖面变化趋势则与含水量呈相反的趋势,表明γ-PGA可减少土壤水分的下渗,显着增加土壤的滞水能力,然而聚谷氨酸对土壤盐分运移没有显着影响。该研究为γ-PGA作为节水控盐的土壤改良剂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璐[9](2019)在《盐化潮土水盐运移与作物生长对改良剂添加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滨州市盐碱土广布,近年来,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该地区土地盐渍化日益加重,严重阻碍当地农业、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寻求成本低、见效快的盐碱地改良方法,本文以滨州盐化潮土为研究对象,添加聚丙烯酰胺(PAM),竹炭型土壤调理剂(BC)以及菌型有机复合肥(BO)3种改良剂,通过室内实验、盆栽实验、大田小区实验,分析研究改良剂作用下的土壤水盐运移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以探究改良剂的实际应用效果及其作用机理,以期为盐化潮土改良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土壤添加改良剂后,其导水性及水分入渗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竹炭型土壤调理剂的添加使盐化潮土饱和导水率增大、水分入渗能力提高;盐化潮土的饱和导水率随PAM用量的增加而减小,土壤水分入渗能力较差;除BO4处理外,菌型有机复合肥对土壤导水性能和入渗性能的影响效果较小;添加改良剂后,土壤累积入渗量的动态变化过程可用Kostiakov模型拟合,拟合效果较好(R~2>0.85),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线性关系显着(R~2>0.98),符合普通规律性。(2)改良剂类型和用量均能影响盐分运移与分布。室内试验中,浸润区土层EC、Cl~-和Na~+在土壤呈“L”形分布。冬小麦成熟后,盆栽土壤盐分含量表现为:CK<BC<BO<PAM;玉米收获期,盆栽土壤盐分含量表现为:BO<BC<CK<PAM。小区实验表明,Cl~-和Na~+在剖面上的动态变化具有一致性,均表现在冬小麦生育期Cl~-和Na~+呈“表聚型”的分布特征,玉米生育期Cl~-和Na~+呈“底聚型”的分布特征。各处理0~40cm土层Cl~-含量与Na~+含量、EC均有显着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在0.7以上。(3)添加改良剂情况下的作物出苗率实验结果表明,除PAM1.0处理冬小麦出苗率为60%外,其余处理对冬小麦出苗率无显着影响。但添加BC和BO各处理的冬小麦生长受限,而PAM各用量处理对冬小麦苗期生长似有促进作用。盆栽实验结果表明,添加改良剂不利于作物出苗。而施用BC有利于促进冬小麦后期生长,提高百粒重(较CK增加5.2%);施用BO可促进玉米生长,增加玉米生物量(较CK增加22.7%);施用PAM则不利于玉米和小麦生长。(4)综合土壤水盐及对作物生长状况,竹炭型土壤调理剂对盐化潮土的改良效果较好,按照8g/kg施用BC从而达到节水、洗盐、促进作物生长发育等效果。(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9-06-01)

晋建[10](2019)在《基于HYDRUS-2D模型压砂地土壤水盐运移及灌溉制度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压砂地是一项具有300多年历史的农业种植技术,具有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增加降雨入渗,提高水分利用率的优良特性,土壤表面覆砂还可抑制土壤的盐分表聚,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等。春小麦是压砂地种植的主要作物之一,研究春小麦的灌溉制度,对压砂地春小麦的高效生产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HYDRUS-2D软件模拟了不同灌溉制度下压砂地春小麦生育期内土壤水盐运移过程,进而为提高压砂地春小麦的产量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的结论如下:(1)利用HYDRUS-2D软件对土壤覆砂与不覆砂、压砂地不同种植年限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所建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在土壤覆砂与不覆砂条件下,土壤含水率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介于0.8986~0.9931,均方根误差介于0.0395~0.0835,含盐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介于0.9074~0.9951,均方根误差介于0.5763~0.8061。在不同种植年限的条件下,土壤含水率相关系数介于0.911~0.998之间,均方根误差介于0.035~0.108之间;土壤含盐量相关系数介于0.865~0.911之间,均方根误差介于0.146~0.129之间。因此,利用HYDRUS-2D软件建立的模型能够对压砂地灌溉进行精确可靠的数值模拟。(2)利用HYDRUS-2D软件,对春小麦拔节-抽穗期进行灌溉模拟,分析了不同灌水量W1、W2、W3(1000、1500、2000 m~3/hm~2)和不同灌水次数T1、T2、T3(1、2、3次)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过程。结果表明:增加灌水量和灌溉次数能显着提高土壤体积含水率,有效淋洗土壤盐分,减少盐分表聚。各灌水条件下,覆砂土壤比不覆砂土壤体积含水率高且稳定,在10cm土层处覆砂土壤含盐量低于不覆砂土壤,土壤表面覆砂能显着提高土壤蓄水保墒的能力,减少盐分表聚,有利于春小麦生长。(3)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春小麦全生育期内不同种植年限的压砂地在四种灌溉方案(2250、2500、3000、3500 m~3/hm~2)下的土壤水盐运移过程。结果表明:不同灌溉方案下,各土层土壤体积含水率均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则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种植年限相同时,各灌溉方案下土壤体积含水率平均值仅相差0.4%~0.9%,因此,在种植年限相同时,灌溉方案不是土壤体积含水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新砂地和中砂地的初始盐分含量较低,方案一~方案四脱盐效果区别不大,为节约水资源灌溉定额选用方案一(2250 m~3/hm~2)较好。老砂地含盐量较高,为了防止土壤盐渍化,达到脱盐的效果,灌溉定额选用方案四(3500 m~3/hm~2)较好。(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水盐运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滨海盐碱土透水透气性差,盐分含量高,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为寻找较优的灌溉模式,拟开展室内土柱试验,主要分析了3种矿化度水平(3 g/L,6 g/L,9 g/L)和两种交替次序(咸淡交替灌溉、淡咸交替灌溉)条件下,黄河叁角洲地区滨海盐碱土水分入渗特征及盐分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咸淡交替灌溉和淡咸交替灌溉的入渗历时均随咸水矿化度的增加而增大,且淡咸交替灌溉的水分入渗历时大于咸淡交替灌溉。咸淡交替灌溉(32.15%~33.29%)的平均土壤含水率和淡咸交替灌溉(32.95%~33.58%)差别并不显着。但咸淡交替灌溉(3.915~4.773 g/kg)的平均土壤含盐量小于淡咸交替灌溉(4.255~5.313 g/kg),且3 g/L的平均土壤含盐量远低于其他处理。总体来说,咸水,矿化度较小(例如,3 g/L)的咸淡交替灌溉有利于降低土壤盐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盐运移论文参考文献

[1].胡钜鑫,虎胆·吐马尔白,李卓然,穆丽德尔·托伙加.基于HYDRUS-2D模型膜下滴灌棉田不同上口宽排盐浅沟下土壤水盐运移模拟[J].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2019

[2].朱瑾瑾,孙军娜,张振华,杨润亚,潘英华.咸淡水交替灌溉对滨海盐碱土水盐运移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9

[3].刘璐,张晴雯,潘英华,陈雅囡,胡鑫隆.竹炭型土壤调理剂对土壤水盐运移及分布的影响[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9

[4].郭勇,尹鑫卫,李彦,陈园园,崔梦琪.农田-防护林-荒漠复合系统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及耦合模型建立[J].农业工程学报.2019

[5].金辉,郭军玲,查元源,杨治平.基于HYDRUS模型全膜双垄沟模式下土壤水盐运移模拟[J].山西农业科学.2019

[6].郭安安,王梦琴,王为木,刘鑫娜,胡祺杰.微咸水滴灌对土壤水盐运移影响的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9

[7].仲昭易,张瑜,冯绍元,黄成真,王娟.秸秆深埋结合地膜覆盖土壤水盐运移模拟试验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9

[8].文利军,史文娟,庞琳娜.γ-聚谷氨酸对土壤水分入渗和水盐运移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9].刘璐.盐化潮土水盐运移与作物生长对改良剂添加的响应[D].鲁东大学.2019

[10].晋建.基于HYDRUS-2D模型压砂地土壤水盐运移及灌溉制度数值模拟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水盐运移模拟试验用试验装置改进后土壤水盐运移与作物生长耦...模型几何结构示意图自制液体地膜水盐运移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关...淋洗过程电阻率变化曲线

标签:;  ;  ;  ;  ;  ;  ;  

水盐运移论文_胡钜鑫,虎胆·吐马尔白,李卓然,穆丽德尔·托伙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