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远望[1]2004年在《当代报业恶性竞争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竞争机制的引入,促进了我国报业的发展与繁荣。然而恶性竞争的出现,使欣欣向荣的报业开始偏离正常、健康的运行轨道。如何规避报业恶性竞争,引导其向良性化方向发展,是当前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报业恶性竞争指违反国家商业竞争法规、商业伦理规范以及行业规范与传统并对竞争对手和社会造成侵犯的行为。本文从历史状况分析入手,系统的透视了我国报业竞争的动态发展脉络,并试从多种角度,对报业恶性竞争产生的原因、实质,以及如何建构良性发展的报业竞争空间,作了相关的经济学及伦理学分析、批判和预测。建国后的报业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发展阶段:建国初期计划经济时代――不允许讲报业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初期报业竞争;都市报兴起与报纸产业化之后的报业竞争恶性化发展以及当前正在试图实现的竞争秩序的良性回归。竞争规则的缺失导致恶性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行为,从竞争规则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有规则竞争和无规则竞争。无规则限制的竞争称为无规则竞争。无规则竞争极易导致竞争的恶性化发展。从一定角度上考虑,我国报业竞争偏向于无规则竞争。此外,市场竞争不足与竞争过度、媒介市场不能自由进退也催化了恶性竞争的发展。本文通过系统的分析,总结出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不断完善和法制观念的深入人心,报业竞争必将达到规范化、法制化,从而带动社会不断进步。并对报业竞争良性化生存前景作了初步的预测。
王秋苹[2]2010年在《当代中国报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中期以来,在第叁次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信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传统媒体的经营方式和运行模式受到极大的挑战,报业被推向了竞争的前台,报业竞争力问题研究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的变化要求。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对经济思想史上对竞争力理论的历史考察,在分析当代主要国家和地区报业发展特点和趋势基础上,剖析了国内外报业竞争环境的变迁及影响,对我国当代报业竞争力的基本格局、特征及趋势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报业竞争力的环境,同时以《福建经济快报》兴衰为例证,分析了报业竞争环境变化对报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影响。最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本文提出了提升中国报业竞争力和实现报业集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和战略途径,并对未来报业竞争的趋势进行展望,这对新时期我国报业的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詹益锦(Chan, Yi-Chin)[3]2016年在《媒介生态学视角下的台湾电视新闻同质化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蕞尔小岛的台湾约有2300万的人口,却有多达七家24小时全天候播出的电视新闻台,堪称是全世界电视新闻台密度最高的国家。此一盛况源于1991年台湾开放有线电视的设立许可,遂打破了长期以来党政军垄断电视媒体及言论一言堂的局面,渠料数量多样的电视新闻台却因为恶性竞争等诸多原因反而造成电视新闻内容的同质化,内容多元化的期待落空,甚至引发社会大众对电视新闻媒体的高度不满,批评媒体是社会的乱源。日益严重的电视新闻同质化趋向,使得台湾受众接收的是“非多元化”的信息,此一同质化是一种偏向性的失实,排挤公共信息的能见度,将不利于民主社会对多元声音的基本需求,这种偏向是信息生态的失衡,势将导致台湾电视新闻媒介生态的失衡,进一步地引发社会生态系统的失衡和危机。本论文主要借助媒介生态学相关理论,结合电视新闻产制生态现象,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参与观察法与深度访谈法,对市场经济下的台湾电视新闻同质化进行考察和分析,解读电视新闻同质化对信息生态、媒介生态及社会生态系统的影响。第一章针对媒介原生态,也就是从“组织层次”探究新闻同质化的关系,包括媒体生态位、媒介常规、市场导向等产业结构面向,如何影响电视新闻同质化。本研究的六家新闻台都是市场导向的商业电视台,在生态位的选定上,就已经确立了商业利益至上的趋向,此一趋向导引着新闻台竞相产制感官主义式的新闻为主流,排挤公共议题信息的露出机会,导致公共舆论的社会效益被牺牲,且逐渐形成媒介的新常规,久而久之,媒体组织从高层到底层的新闻工作者,皆耽溺在常规中而停滞,不但欠缺创新突破的企图心,更无暇坚守应有的社会责任第二章针对媒介内生态,从“职业层次”与新闻同质化的研究,包括一窝蜂的产制行为、记者间的互动与媒体博奕、记者间的会稿机制等产制环境面向,如何影响电视新闻同质化。一窝蜂的产制行为是新闻工作者的惰性使然,而一窝蜂产制行为存在于采访、编辑到播报的流程中,同时,不同媒体的记者和记者间的人际互动需求、会稿机制,都导致了烂独家充斥、无关紧要独家新闻等无用信息,使得台湾电视新闻毫无差异性的同质化,另外,新闻工作者对于消息来源的过度依赖,进而受制于消息来源,媒体监视环境的能力式微。第叁章针对媒介外生态,从“制度层次”与新闻同质化的研究,包括收视率导向、新传播科技、异业媒体或第叁方影音(tpv)等竞争市场与广告面向,如何影响电视新闻同质化。收视率做为电视新闻台的产制指标,引领着新闻台的市场导向与记者的产制行为,日新月异的新传播科技不断地影响产制行为、产制流程与常规,异业媒体的竞争白热化,更影响电视新闻内容取向,导致电视新闻追逐经济效益的极大化,而大量产制污染的、伪劣的、表相的信息,使得真相性、知识性、重要性、思想性等信息匮乏,这是电视新闻台对社会责任的弃守。第四章基于前叁章的分析,台湾电视媒介新闻同质化的偏向,严重冲击台湾电视新闻的生态环境,且从原生态、内生态、外生态都产生了质变,使得台湾电视新闻台的信息失衡。从原生态就出现根源上的病征,使得在内生态上也一并出现产制面的问题,加上外生态的竞争环境、广告等因素对原生态与内生态的影响,使得台湾电视新闻产业出现全面性的生态失衡。第五章从电视新闻台的信息失衡,以媒介生态平衡观进一步探究媒介生态的危机,媒介做为社会公器和人民喉舌的角色,台湾电视新闻台不论在原生态、内生态或外生态上出现任何生态失控或失衡,势必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极大影响,对已经形成的生态平衡关系造成破坏。本研究发现,台湾电视新闻生态有叁大危机:(一)第四权力(thefourthestate)的退缩;(二)公共领域(publicsphere)的衰微;(叁)电视新闻的弱智化。对于台湾电视新闻台所遭遇的生态危机,本研究也基于媒介生态平衡观,提出寻回生态平衡的出路与转机:(一)坚持平等—落实媒体“问责系统”机制的建构;(二)鼓励创新—跳脱收视率箝制,挖掘新的生态位;(叁)倡导绿色—深化媒体识读教育与公民监督媒体机制;(四)提倡多元—实行生态位分离策略规避恶性竞争。过去针对电视新闻同质化的相关研究都是从单一层面切入,无法看到较为巨观的电视新闻同质化全貌,以及电视新闻同质化所导致的生态危机,本研究是第一个从台湾电视新闻同质化出发,探究电视新闻同质化所引发的信息生态失衡,以及信息生态失衡如何导致电视媒介生态的危机,是理论与实践交互验证的初探性研究,本研究从产制内容与市场竞争等结构面向进行媒介多元研究,有助于媒体多元理论的建构,同时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电视新闻产业界改善电视新闻同质化的偏向,以及所引发的电视媒介生态危机,对于健全台湾电视媒介的生态环境略尽棉薄之力。
赵颖[4]2005年在《当代都市报新闻的庸俗化倾向研究》文中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中国曾出现过一次大众化报纸的热潮,格调低下的都市小报和低俗新闻泛滥。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报业有了巨大发展,其中都市报(即大众化报纸)的发展更是如火如荼,然而今天的都市报陷入了同样的困境,新闻庸俗化的倾向为世人所诟病。笔者首先分析了都市报新闻庸俗化的种种表现形态:在形式方面,大字号的新闻标题耸人听闻、哗众取宠;版面上低俗新闻驱逐、淡化严肃新闻。在内容方面,热衷于公众人物的绯闻、丑闻、官司和琐事;“性”新闻;暴力和犯罪新闻;拜金;猎奇和迷信。这严重损害了报业工作者的形象,降低了报纸的公信力,侵害了读者的精神家园,污染了社会风气。然而这一不良倾向是有深刻的原因:报业及其工作者偏面地追求经济效益,抛弃了社会效益。笔者从报业激烈竞争的环境(报业市场化,都市报间的同质竞争,报纸与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间的竞争)、报业工作者和读者叁方面进行了剖析。最后尝试着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应对策略:报业工作者要坚守职业道德,肩负起社会责任,加强职业修养。都市报本身要实施差异竞争和品牌竞争战略,最终培养出读者的忠诚度。同时,通过实施报业“问责制”、报业的自我监督、社会的监督、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建设,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从而使都市报走出“公害”的阴影,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张维[5]2005年在《报业恶性竞争决不应继续下去》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20余年来,我国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质的飞跃,从单纯的宣传事业转型为初具规模的产业,业已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然而,近年来在我国报业竞争中也出现了以不计成本、不择手段为表征的某种恶性竞争现象。如不尽快从制度,法规的层面上进行规范,听任其蔓延,势必会影响我国报业健康发展。(一)新闻传媒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这是我们长期以来倡导的经典定义。从根本上说,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我们新闻的党性原则与人民性原则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一致公认:公正、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维护社会
操慧[6]2004年在《中国晚报文化研究——作为个案的《北京晚报》文化》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媒介消费已经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的文化景观。媒介文化,是一种以媒介为中心,通过媒介的传播内容和形式介入社会生活,从而渐进式、渗透性地发生、扩散自身影响的亚文化。媒介与人在文化传播中建构起千丝万缕的社会关联,而这一关联就是媒介文化的内涵。而对这一内涵的形成、特征的具体研究,理应成为媒介文化理论应用性的开拓。中国晚报文化,是以中国晚报发展、运作及审美为有机构成的媒介文化,它是媒介文化发展的本土化与特色化的产物,它具有媒介文化的一般共性与晚报文化的特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晚报的持续繁荣,其作为强势媒体的普适度与社会认同度是晚报文化得以相对独立的研究前提。中国晚报从弱到强,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效益为上”的运作到市场经济时代“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的品牌经营,目前正经历着现代晚报集约化发展的转型;其蓬勃发展、开拓创新的媒介现实,为我们从媒介文化的发生、特点、内涵等主要方面去解析这一文化现象,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工具与理性思维的角度,并使这样的角度成为可能。“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晚报的审美特征,也是中国晚报文化由来已久的被认同的文化特质。晚报在现代中国传媒中具有改革试验、创新示范的先锋性;它伴随人们的生活,成为大众日常性的媒介消费选择,并且在当今网络媒体的强有力冲击下,仍然保持着很高的接触率,拥有很高的媒介忠诚度。这些都启发我们在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视野中去认识媒介文化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本文首次将晚报文化作为整体研究对象,从媒介研究的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出发,通过对晚报生产、传播、接受的阶段性发展的过程解析,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以此建立起基本的逻辑框架。《北京晚报》的代表性与典型性,使其成为总体演绎中个案选择的必然。《北京晚报》是我国传统晚报中成功转型的代表,在走向晚报现代化的运作实践中,它所表现出的启示中国晚报文化以及媒介文化走向的深远意义,正是中国报业文化、媒介文化整体研究中由点带面的归纳的逻辑依据。对晚报的历史文献的搜集与整理,是把握晚报文化内涵与走向的重要文本。本文除了提供不同时期晚报发展的大量素材以及分析以外,还根据报纸版面的报道,整理了相关的重要“大事记”,运用一些简洁明了的版面统计,量化了晚报文化研究中的效果实证,力图弥补传统晚报研究中抽象说理、主观推断、随意定性的研究缺憾;同时,在“演绎—归纳”、“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色”的交叉论证框架下,以媒介文化的媒介事实说话,在媒介文化生发机理及以媒介人为核心的动力机制的研究视角中,客观呈现《北京晚报》的文化价值,详尽解析((J七京晚报》文化的形成、内容与特征。中国晚报以城市为中心的定位,以市民消费为取向的策略,以人文塑造为终极诉求的可持续性发展观,在中国社会市民化、世俗化的日常审美中平衡着导向,深化着取向,预示着走向。本文着眼于媒介文化与晚报研究的结合点,在个案中演绎 “晚报发展上的文人传统、晚报运作中的文人创新、晚报人文中的文人自觉”,归纳中国晚报文化现实的“有为”与“可为”;从而使研究在演绎与归纳、理论与应用、现实与未来的叁重视野中找寻指导中国晚报实践、旨在提升中国晚报文化的内在规律。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从媒介文化切入,以晚报文化的衍生性立足,围绕“需要与满足”的作用机理,对媒介文化的发生机制、模式、特点作总体推演,然后界定媒介文化的内涵,主要从它与“新闻文化”的异同比较中,归纳出媒介文化的主要功能以确立本文立足的逻辑框架:即媒介文化的发展、运作、审美叁大层次是媒介文化阐释的核心要素,它是晚报文化研究的总体结构模式和逻辑演绎的思维模式。本章着重阐述媒介文化的中国特色,对媒介文化在中国的发展、运作以及人文实况做概括式的特性描述,为中国晚报文化的生发作文化与媒介研究的生态铺垫,它是中国媒介文化立足与发展的宏观背景与中国晚报文化特色化的阐释依据。 第二章为中国晚报文化的独立性。建立在媒介文化生发普遍机理上的中国晚报文化,是媒介文化共性与晚报文化个性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定时空中的特定产物。“社会需要与满足”的媒介化表现,对于中国晚报来说,就是使其在功能分工、政策介入的差异化选择中从边缘走向中心的总体面貌。它体现出与中国社会发展同步、与中国新闻改革同步、与中国人生活方式改变同步的本土特色。本章的重点,是对中国晚报作历史沿革的综述,并采用纵横比较的方法,客观呈现中国晚报发展、运作以及审美的特点,这是中国晚报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第叁章承接第一、二章的逻辑铺垫,从二般、普遍过渡到《北京晚报》文化的个案研究。在((j匕京晚报》文化的生发研究中,注意了晚报影响力构建与扩散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对北京的地域文化特征与传媒生态作了较为充分的“全息扫描”。始终围绕晚报产品、制作、经营叁个方面,在晚报人与晚报读者的传受视阂下,以媒介市场化的效益导向为中心,建构起《北京晚报》人文品牌的解读方
吴定勇[7]2005年在《接受美学视野中的都市报新闻传播策略》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个“嫁接”出来的、定位于综合性市民生活报的新兴报种——都市报在中国报坛上异军突起,取得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在都市报效应带动下,许多新创办的早报、晨报、时报、快报、生活报,一些老报纸如部分商报、青年报和大量的晚报等,通过改革、改版也纷纷走上了综合性市民生活报道路;少数机关报亦与都市报“对接”而带上了浓厚的都市报色彩。故广义上的都市报实际上应涵盖上述各类报纸,而当今中国报业市场上读者最多、效益最好、影响最大、最有活力的报种亦非都市报莫属。 令人瞩目的“都市报现象”是近年来新闻传播理论界一大热门话题,学者们带着惊喜的心情、欣赏的眼光和高度的热情,对都市报现象投入了极大的关注。论者或对都市报的崛起进行现象性描述和考察,或剖析都市报的报纸定位、新闻理念和新闻策划艺术,或阐述、总结都市报的实践创新和理论贡献,或探讨都市报同晚报、机关报等报种之间的渊源关系和矛盾冲突,或对都市报的竞争形势和竞争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也有学者对都市报的特质与特征、内涵与外延、都市报的经营管理和营销策略、都市报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未来走向等话题进行把握和考量,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和精彩之笔,为业界实践提供了有用的理论支持,也为对都市报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作了必要的铺垫。但就笔者所见,这些研究基本上还局限在比狭窄的视野里,主要是对都市报现象本身以及都市报新闻竞争问题等进行比较微观、具体的探讨,且多停留于经验总结、技术分析和竞争对策等操作性层面,未能从更为宏观的社会时代背景和更加深入的学理性层面上对都市报横空出世笑傲江湖的内外部原因加以比较系统深入的把握和透析,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李俐虹[8]2016年在《都市报新闻同质化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报业市场上出现了不同于传统主流媒体“党委机关报”定位的“新主流报”的市场需求。在此背景下,我国都市报开始了以成为主流报纸为目标的主流化尝试。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和报业竞争的加剧,本拥有更多个性化选择的报纸却越来越呈现出“千报一面”的特征。目前,国内不同地区均存在着区域内部报业市场同质化的现象。同质化原本指的是同一大类中不同品牌的商品在性能、外观甚至营销手段上相互模仿,以至逐渐趋同的现象。客观而言,同质化是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内在原因,比如报业体制僵硬化、新闻来源单一化、出版时间一致化、报纸定位重迭化、价值判断趋同化和报道策划模式化等等。虽然同质化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如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读者阅读需求,提高目标市场覆盖面,降低读者的时间和资金成本,规避创新风险等。但它会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如使读者流失,降低报业整体竞争力;价格大战,恶性竞争导致微利化;内容雷同,浪费资源增加可替代性;新闻炒作,降低了媒体的公信力;丧失个性,弱化了报纸品牌形象。因此,同质化不利于报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综上所述,同一区域,甚至是同城竞争的报纸如何避免同质化,成为报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有效地规避同质化,提升报纸产品的质量,降低同质化竞争风险,进而提升报业竞争力?都市报经营管理者应当不断地优化报业结构,开拓蓝海,通过完善、多元化的产业链来避免都市报新闻同质化现象。本文以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叁家都市报《重庆晚报》、《重庆晨报》、《重庆商报》为例进行分析。上述叁家都市报位于同一区域,且读者对象、办报宗旨、运营手段基本一致,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因此,针对以上叁家都市报的新闻同质化现象进行的分析也更具针对性。本文共分为以下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对文献进行了综述,介绍了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部分为新闻同质化的概念及理论基础,对都市报同质化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媒介环境、都市报新闻同质化的媒介环境分析等理论。第叁部分为都市报同质化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阐述了都市报同质化现状,分析了都市报同质化的影响因素。第四部分为案例分析。对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叁家都市报的同质化表现、同质化成因、同质化弊端进行了全面的探究。第五部分为解决都市报同质化的思路与对策。从细分新闻市场、提升办报质量、创建特色品牌、创新管理机制、优化报业结构、开拓蓝海市场、做好目标定位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都市报同质化的对策。
张晓明[9]2011年在《当前我国报业发展过程中的伦理失范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报业传媒大多实施的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这实际上是一种“企事业联合”的特殊集团,这种体制上的变革必然会冲击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秩序,从而带来原有的社会道德价值导向的弱化。报业在很大的自我生存的压力情况下,以及经济利益的诱惑下,难免不出现一些不道德行为。当前报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市场因素残缺和制度与法规不健全等问题。在报业内部管理中,领导权力过大而缺乏有效的监督,在职消费方面浪费现象也比较严重。以权谋私,搞钱稿交易等等伦理失范问题也日益凸显。市场经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对报业从业的坚守的职业主义操守产生了严重挑战,这些问题越来越引起有识之士的担忧。伦理失范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它不但危害自身,而且还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危害国家利益,干扰社会正常运转、败坏社会文化、威胁社会稳定。新闻报业如何加强媒介自律与他律?如何把新闻伦理放在社会大系统中发展和完善?入世以后的新闻报业应以何种资态出现在世人面前?本文把当前我国报业当中的道德失范作为研究内容。从道德价值导向、道德控制、道德理想层面进行理论探讨,对报业内部管理、融资、重组、运行四大方面存在的伦理失范问题进行系统化的分析研究,打破以前研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即只对某一道德失范现象进行研究的现象,本论文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阐述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自己的研究思路,指出前人研究的不足和自己的创新点,并对相关概念和及其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概述。其次,对报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如在职浪费现象严重;行政干预下的公平竞争价值观念的失调、单位内部人控制下道德行为方面出现的偏差,对媒介组织与媒介从业者道德控制的缺乏等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它们缺失的原因及危害。最后,面对社会竞争和生存的压力,中国报业应以何种面貌负起社会的责任,报业自身在内部管理、融资、重组、运行伦理失范的治理过程中,如何坚持正确的新闻职业道德价值导向,提高我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水平,如何加强报业道德方面的自律与他律、以及加强新闻德治教育和报业道德建设法制化建设提出了有一定价值的对策性建议。
余建清[10]2009年在《我国区域传媒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空间视角全面审视了我国传媒业的发展状况,研究了传媒产业布局嬗变及其影响、传媒机构的跨地区经营以及竞争合作、传媒业的空间集聚与集群、传媒制度创新、传媒业的地区差距与区域协调战略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不同地区间在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口因素、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文化因素、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区位因素上出现的巨大差异,导致我国传媒产业布局从按照行政区划的均衡分布逐步走向了按照市场规律的非均衡分布,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传媒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明显,区域分异是当前我国传媒产业在空间分布上的典型特征。传媒业布局的区域分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媒业发展,但由于传媒管理体制不成熟等原因,当前传媒业的区域分异状况还并未真正造就有利于传媒竞争和产业效率提升的市场环境,也不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效率和公平的问题是当前传媒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传媒市场的行政分割制约了传媒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因此传媒业效率的提升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整合和构建区域传媒市场。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城市圈的发展为区域传媒市场的整合提供了可能性。从市场运行的微观机制看,整合区域传媒市场就是要让传媒机构实现跨地区发展;而在当前政策条件下,传媒跨地区发展的主要路径是依靠与异地传媒之间的合作竞争,传媒联盟就是其主要形式。传媒联盟在推进传媒竞合方而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机会主义是对联盟稳定性的主要威胁,因此,如何防范和治理机会主义是传媒联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传媒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导致了传媒产业的空间集聚和地理集中,最终形成传媒产业集群。由于产业集群具有集聚效应、外部效应以及网络效应,因此产业集群被视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有效组织形式。我国传媒产业在经历了市场化、集团化等阶段之后,要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实施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是必然选择。当前,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空间集聚和地理集中,但是远未形成传媒产业集群,因此,培育传媒产业集群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由于“分权让利”的改革措施使得地方政府成为一级独立的权益主体,因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能对传媒制度创新施以影响。我国传媒制度创新表现为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传媒机构的叁元博弈中,按照供给主导、中间扩散和需求诱致的“上、中、下”叁结合方式,从微观、中观向宏观深入的渐进性边际调整过程。在现有政策框架内,推动我国传媒制度创新,让传媒跨地区经营真正具有现实操作性,可考虑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传媒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拉大可能对区域协调发展总体目标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为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应该尽快研究、制定并实施传媒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传媒业的区域协调的关键就是推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传媒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此,既需要构建传媒产业协调发展的政策机制,又需要发挥西部地区传媒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 当代报业恶性竞争之研究[D]. 夏远望. 华中科技大学. 2004
[2]. 当代中国报业竞争力研究[D]. 王秋苹.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3]. 媒介生态学视角下的台湾电视新闻同质化现象研究[D]. 詹益锦(Chan, Yi-Chin). 苏州大学. 2016
[4]. 当代都市报新闻的庸俗化倾向研究[D]. 赵颖. 南京师范大学. 2005
[5]. 报业恶性竞争决不应继续下去[J]. 张维. 新闻叁昧. 2005
[6]. 中国晚报文化研究——作为个案的《北京晚报》文化[D]. 操慧. 四川大学. 2004
[7]. 接受美学视野中的都市报新闻传播策略[D]. 吴定勇. 四川大学. 2005
[8]. 都市报新闻同质化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D]. 李俐虹. 重庆大学. 2016
[9]. 当前我国报业发展过程中的伦理失范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晓明. 新疆师范大学. 2011
[10]. 我国区域传媒产业发展研究[D]. 余建清. 武汉大学. 2009
标签:新闻与传媒论文; 电视新闻论文; 传媒产业论文; 同质化竞争论文; 恶性竞争论文; 媒介策略论文; 媒介策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