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文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摘要: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存留着许多明珠,这些构成了我们中华的文化传统。同样这些底蕴是我们挺立胸膛的底气。文化传统的传承成为语文教师甚至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代代传承、继承、革新、发扬。在当代语文教育中,渗透中华传统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义务教育时间段中的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理解能力和情感预备能力,能够将中华传统知识更加深层次地传递下去。在此阶段,应教予他们传统文化,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的必要性,明晰传统文化可以提升一个人的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学教育
一、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在当代语文教育中,渗透中华传统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义务教育时间段中的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理解能力和情感预备能力,能够将中华传统知识更加深层次地传递下去。在此阶段,应教予他们传统文化,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的必要性,明晰传统文化可以提升一个人的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如何使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使中华民族新一代出生的人对中华民族理想的优良传统更好地传承发扬,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辉使命,已然是一切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重任。新课程标准也很严肃地写着,语文教育应吸取传统文化教育,吸收深厚传统文化的精粹,对学生的创新和探索能力进行培养。由此可见,文化传统的教育和传承都十分重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主要是教师课堂教授为基础,这同样也是最根本的上课方式,因此教材变成最主要的内容。对于初中生的文化传统教育而言,初中语文课本上的内容就成为了语文教师主要的讲授内容。传统的授课是课本上有什么,教师就传授什么。因此,原来的文化传统教育仅仅包含了语文课本里面有的内容,古诗词、成语、小说、戏曲、杂谈等等就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核心。语文课本中包含许多显性以及隐性的文化传统,显性的都是可以在课文中直观找到的。那么隐性的文化传统需要老师在课文中发现,从一个小点拓展知识面,形成面,与最后总结时候形成一个体系。比如在文言文中包含许多古人的称谓语,教师就可以拓展出常用的尊称、谦称等。
这些是属于传统的学习,社会的进步、家庭奔向小康以及网络时代的到临,这些硬件条件的达成,使得文化传统学习变得更加多元化。穿汉服、吟诗词、学茶道、弹古琴等学习方式也开始盛行起来,学习方式的多元化能让我们不被课本或者书面上知识局限,能够更加深层面地去了解传统文化的意味。去亲身感受,去亲身品味,能够在一定意义上真正懂得中华传统文化。如果我们学习君子,传统文化中君子起码要必备琴棋书画,如果现在学生不亲身去弹琴、下棋、书写、画画,又怎么可能会真正了解当时君子的一举一动。书本上的知识仅仅是我们学习的基础,如果能够亲身体会,必然是一件幸事,在亲身体会后的感悟会更加深刻。
二、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途径
在初中语文教育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途径包含许多方面,除了我们上面提及的最基本的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根据地方特色、班级特点、学生个性等进行适当的外延教学。
例如位于孔庙之乡曲阜的学校,当地人会对古代圣贤孔子有更多的了解,就可以根据地方特色进行教学。曲阜当地学生如果背过十则以上的《论语》就可以免门票进去参观,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如果经费支持,学生与教师身着古服,手持论语,进入孔子之乡去感受一番,这种形式也可以使师生体会不一般的韵味。
形式上的学习是一种调味剂,内容上的学习才是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阅读国学经典,品读传统文化。近来国学形成一股热潮,许多中学学校以及高校都开始学习国学。“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唐隋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只是广义上的国学,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国学一般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和学术。
历史的前进总是有一定的规律,每个朝代的文化总是有一定的深层原因,齿轮的前进总会有一定的规律,如果我们可以系统地学习后,清楚历史朝代更新换代的原因,以及不同朝代的文化类型,以此去类推其他事物发展的规律有一定的帮助。语文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作品,或者学生自行选择一些感兴趣的内容,教室可以摆放书架,摆放关于传统文化知识的书籍,并根据文章、季节等适当调整课堂,进行晨读、辩论赛、讲座等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除了国学等古代经典传统文化的学习外,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优越性,例如在一些学校,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知识。在现代社会,对于文化传统的概念只能说是比较浅薄的一层理解,很大一部分人无法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在有网络的时代,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支持。课堂教学只有书本上的平面知识,借助网络,尤其是通过跨媒介可以将书本上的知识与音频、视频等全面广角度地传递给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在涉及名著导读的课程中,我们在学习课本的时候可以将经典电视剧穿插起来,从阅读者和观看者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品味。
除以上外,一些节目近来也很火爆,例如以诗词和成语以及汉字等为题材的节目《汉字英雄》、《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等,这些节目都是关于传统文化的,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些节目,以一种轻松的姿态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提升学生不同方面的知识。学生一般在课堂上会对类似的节目产生好奇,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较为集中,如果引起学生的兴趣,后续会继续看此节目,甚至可能参加类似节目。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抓住此等契机,从一个点开始引起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好奇心以及自豪感。
坚持知行合一,弘扬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应该坚持知行一致。中华传统文化节日有端午节,学习屈原的文化;重阳节,登高赏秋和感恩敬老;清明节,踏春扫墓。不同的节日都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学习不同的文化传统节日,并继承与传承下去,对于自身是一种涵养,对于祖国而言也是一件益事。
三、关于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建议
初中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绝对不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一定是相互包含、相互促进的关系。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将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是一个重要问题。
朗诵经典,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上有186篇经典,于部编版课本上又增添了很多经典文章,增加了诵读篇目。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同理,如果经典作品读得篇目广、次数多,甚至可以熟能成诵,对于文章的理解是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在教学中,教师纠正读音,释义,感受情感。从质变能到达量变,从根本上解释经典,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贴近民俗,从中亲身经历。课本中的民俗有许多,作者是来自中华各地甚至是国外的优秀文学者,他们对于家乡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在各种文章中让学生了解民俗,体会不同民风民俗的异同,课后让学生积极了解,形成课内与课外的有机联系,形成体系。跨媒介阅读之后,学生可以根据电视影片进行改写,撰写剧本后进行表演,录像成集后也成为一种校园资源,可以循环运用。
教师善于发现课本中以及生活中的细节,培养学生善于寻找生活中含有传统文化的知识。例如在歌词中,《青花瓷》有一句歌词:“天青色等烟雨”,这句话有物理原理和传统文化,这是因为古代烧制水平不高,想烧出青花瓷要有湿度,因此在雨后烧制才能成功。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将传统文化知识与课本结合在一起,学习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藏,更是中华文明永存的支柱。学习传统文化意义重大,因此教师应该做好自己应尽的责任,培养学生学习文化传统的好习惯,增强民族自豪感,将民族、国家放在心上。
参考文献
[1]卢贵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査),2010,(8),76-78。
[2]段泽运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中学语文[J].中学语文,2016,(3),29-31。
[3]王剑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运用研究课外语文[J].课外语文,2014,(1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