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隆基论文-李鑫

罗隆基论文-李鑫

导读:本文包含了罗隆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罗隆基,宪政,民主,法治

罗隆基论文文献综述

李鑫[1](2018)在《罗隆基的宪政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罗隆基活跃在20世纪叁四十年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前期他作为独立的学者,通过《新月》、《独立评论》、《益世报》等刊物大量发表文章,批判国民党的独裁政策,宣扬人权、民主与法治,呼吁停止内战、团结抗日。后期他作为民主党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积极地参与政治实践活动,并提出“第叁条路线”的政治方案。罗隆基对中国的民主建设、抗战、和平建国都做过诸多贡献。罗隆基的宪政思想涉及到人权、民主和法治多个维度,每个维度都能反映他对宪政的理解。罗隆基的宪政理论以其人权理论为基础,他关于宪政、民主与法治的阐述都基于他对人权的信仰。他创新性地提出人权是做人的必要条件,认为法律的功用在于保障人权,人权是先法律而存在的。他也认为宪政是实现民主的必要方式,民主是宪政的主要特征,在民主政体下更容易实现和保障人权,而独裁政体只可能践踏人权。法治精神是宪政实施的保障,只有依赖法治,才能有效地限制政府权力,而达到保障人权的目的。罗隆基的宪政思想的缺陷在于:他的人权条件说缺乏充分的逻辑论证;他的宪政理论内容大多是直接引入西方政治哲学的理论,缺乏对中国社会实际情况的考察;他的第叁条路线的民主策略因民主党派力量薄弱,且缺乏感召力而陷于流产等。(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8-03-06)

徐廷华[2](2016)在《浦熙修与罗隆基无果的爱情》一文中研究指出浦熙修,1910年出生于江苏嘉定县(今属上海),是中国现代女新闻中的佼佼者。以其工作勤奋、文思敏捷着称新闻界,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先后在重庆和南京任《新民报》、采访部主任等职,为宣传中共坚持抗战和揭露国民党反动面目,写了大量的新闻和特写,被称为后方新闻界的"四大名旦"(即彭子冈、浦熙修、杨刚、戈扬)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浦熙修因一个人的情感而历经劫难,直至走到生命的尽头。这个人就是罗隆基。初识罗隆基(本文来源于《钟山风雨》期刊2016年03期)

高明勇[3](2016)在《罗隆基:捍卫人权,专家政治》一文中研究指出逻辑严密,雄辩有力,理论色彩浓重,是罗隆基政论的特点。在1949年之前,罗隆基是一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大学教授、政论家、政治活动家、民盟主要领导人之一……种种身份都可以看到"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底色。尤其"政论家"的身份,是罗隆基身上不可磨灭的印记。1928年秋,罗隆基从英国留学归来,任上海光华大学政治学教授,并兼任吴淞中国公学(胡适任校长)政治经济系主任。其间,罗隆基一度担任《新月》杂志主编,在他的主持下,《新月》杂志的政治色彩尤为突出。(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6年16期)

谢加恒[4](2016)在《罗隆基民主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罗隆基是民国着名的民主人士,观其一生都在追求民主生活的实现。他深入探究了民主的概念、原则、形式,融合中西方文化,欲求民主之真义。为此,他提出了民主叁个层面的内涵,即政治的民主、经济的民主和作为人生哲学的民主。其民主思想与人权、法治等理论相融合,批判现实,反对武力,提倡和平的政治,展现出鲜明的特点。罗隆基民主思想的核心追求是实现作为人生哲学的民主。作为人生哲学的民主的本质在于保障人之为人的必要条件,即保障人权的实现。为达成民主理想,他主张以政治的民主和经济的民主为手段,一方面,实行多党制和议会制,完善宪法法治,加强地方自治;另一方面,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加强政府干预,实现经济上的自由平等。罗隆基旨在将英美等国的政治民主与苏联的经济民主相结合,建立“十足地道的中国式民主”,以追求人能为人的理想生活。罗隆基的民主思想在民国知识分子阶层引起过一定的反响,其思想丰富了民国近代政治思想谱系,唤起了人民的民主热情,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然而,其民主思想也存在着两方面的局限。一是其思想内在的缺陷。罗隆基未能仔细斟酌相关理论的内涵,致使其理论存在矛盾。同时,他未对引进的价值理念进行合理的推演,存在浅理论化的现象。二是其思想面临的现实困境,如理论与现实相脱节等问题。但客观来说,罗隆基的民主思想在近代民主化进程中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它对民主、人权、法治等价值理念的论述,对中西方文化调和的尝试还是值得当下所借鉴。具体来看,一是在政治上要重视民主法治的构建,完善代议制和政党制度;二是在经济上要坚持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政策;叁是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保障人权的实现。(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6-06-01)

张亮[5](2016)在《罗隆基和张君劢人权思想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20世纪叁十年的中国充斥着国民党的专制独裁和残酷压迫,然而也正是在这个特殊的背景下,人权观念在当时的旧中国蔓延开来。一批以罗隆基和张君劢为代表的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人权主义斗士积极宣言人权理念,将自己所学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对中国的国情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并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本文采用历史比较分析法和通过对比分析罗隆基和张君劢类似的时代背景下观点有何差异,从横向的角度分析罗隆基和张君劢在人权、自由、法治等基本的理论方面有何不同见解来对二人的思想进行梳理。总体而言,受拉斯基的政治多元论和功用主义的影响,罗隆基认为应当从功用主义的视角去考察国家的作用和效率。人权存在的合理性也表现在其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多数利益,政治权力也并非是一元而是多元的。受自由主义和费边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在国家与个人的关系上,罗认为应当实行法治、维护个人自由。而就张君劢而言,其思想受到穆勒的自由主义和拉斯基的自由主义的影响。同时受德国和法国唯心主义哲学以及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张君劢将自由解读为一种精神现象,将国家视为一种道德共同体。总体而言,张君劢和罗隆基的思想异同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在人权基本概念上上,虽然二人都受过国外新思想的影响,都主张人权为人的基本权利,并主张国家保障人权,但是张的思想同时也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主张自由主义和天赋人权,而罗则从功用主义的视角进行分析。从人权与自由观念上讲,两者都主张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特别是在国民党专制统治之下,这种主张变得极为显眼,但是与罗所主张的限制政府权力来实现自由不同,张君劢认为自由的实现和政府权力的强化并不冲突,同时张君劢的自由观是其结合中西文化而提出的理论。在人权与法治观念上,二人都认为法治是保证人权、拯救中国的必要条件,是实现民主自由的法治保障。除对罗和张思想的横向比较之外,本文也梳理了两者的思想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何变化,在人权论战时期、民主与独裁论战时期以及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至新中国成立以前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是如何实现思想的转变。最后本文对罗隆基和张君劢的人权思想进行简要评价并揭示其对当代人权发展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6-06-01)

陈晓芳[6](2016)在《人权运动时期罗隆基人权理论的隐性场域》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下,人权在中国如朝阳般蓬勃发展。人权的理念也逐渐的深入人心。前人的努力和付出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罗隆基便是众多奠基者之一。作为民国时期人权派的主力,他的人权理论对我们当下研究和深入思考人权问题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罗隆基是拉斯基的学生,拉斯基的理论对罗隆基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许多研究者认为罗隆基很多理论几乎是对拉斯基的照搬和转述。本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结语这叁个部分。引言部分论述了本文问题的来源与意义、学术综述及本文的整体研究思路。正文主要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罗隆基的人权理论对拉斯基的“贩运”。罗隆基对拉斯基理论的贩运与他的求学经历有关,他曾师从拉斯基。因此这一部分首先介绍了罗隆基的求学经历和拉斯基的在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地位。而罗隆基人权理论的贩运主要体现为他对于人权的功用主义立场、绝对的思想和言论自由以及国家是保障人权的工具。通过这叁各方面,罗隆基将人权理论由低到高系统建立。因此,这一部分主要论述罗隆基和拉斯基人权理论的相同点。第二部分笔者将罗隆基的人权理论跳出纯文本的视域,笔者在场域的背景下对罗隆基和拉斯基的人权理论进行了具体的场域比较。此种场域比较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两人人权理论在历史场域下发生机制的不同。由于两人所处的历史脉络不同,在人权理论的发生机制上,拉斯基表现出与历史、与传统的相连性。罗隆基的理论则表现出与传统的断裂性;第二,经济、文化场域下两人的角色差异。罗隆基的参与型知识分子角色使他的理论不够紧贴实际,在寻找中国问题症候的过程中难免主观和片面。而这种角色差异对各自理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叁部分主要论述在场域的影响下,罗隆基对人权的态度和拉斯基发生了根本的不同即罗隆基的工具理性和拉斯基的价值理性。这种对人权的工具理性态度直接影响了理论本身的命运。最后,再由点及面,探讨场域对于中国的人权发展的影响。结语部分对文章进行总结概括,并再一次阐明场域对中国人权发展模式的深刻影响。这种隐性场域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容忽视的,它存在与我们的潜意识甚至血液当中。因此人权在中国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中国特定的时空,以及在当下的时空中绵延存在的历史之河。(本文来源于《西南政法大学》期刊2016-03-17)

叶永烈[7](2015)在《罗隆基“最后的晚餐”》一文中研究指出1957年7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整个春季,中国天空上突然黑云乱翻,其源盖出于章(伯钧)罗(隆基)同盟。"当时,罗隆基是"死不投降"的"右派分子"。尽管"死不投降",毕竟他是"头面人物",所以虽被撤森林工业部部长职务,但仍保留全国政协委员头衔。他没有被送往北大荒劳改,依然住在北京乃兹府宽敞的公馆里。他和浦熙修断绝了来往。他没有妻子,没有子女,孤苦伶仃地一个人住在空荡荡的大院里。正因为这样,中共中央统战部及全国政协觉得很有必要指(本文来源于《金秋》期刊2015年11期)

张岩涛[8](2015)在《罗隆基人权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罗隆基作为20世纪30年代人权运动中的主力,以《新月》杂志为阵地、以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为理论指导,反对国民党的专制统治,主张制定宪法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通过法治来保障人权。他以《论人权》作为人权论战的总论,提出人权的概念和价值属性问题,指出人权的时空性特点,将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价值统一起来。他又将思想言论自由、法治思想、专家政治等理论作为其人权思想体系的分论,构建起系统而又清晰的人权思想体系。罗隆基的人权理论是其一生中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深刻地影响了他在1940年代的政治实践活动,如在民盟的政治实践以及新中国建立后参与的1954年宪法的起草。(本文来源于《研究生法学》期刊2015年02期)

叶永烈[9](2015)在《罗隆基“最后的晚餐”》一文中研究指出罗隆基猝死1965年12月7日。经过秋风扫荡落叶之后,当朔风在北京街头劲吹,只能摇曳着光秃秃的树枝。虽然已是早上8点钟了,天昏地暗,不见太阳的影子。北京最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似乎还刚从睡梦中醒来,商店店门紧闭,行人稀稀疏疏。一个60来岁的姓王的老护士,穿着一件风雪大衣,头颈缩在长长的围巾之中。她不紧不慢地穿过王府井大街,来到东安市场旁边一条名叫"乃兹府"的街道,推开一扇红漆大门,那大门上方钉着"乃兹府12号"字样的门牌。乃兹府,过去叫"奶子府",在北京话里"奶子"就是奶妈的意(本文来源于《读书文摘》期刊2015年03期)

张岩涛[10](2014)在《罗隆基人权思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罗隆基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但是对于罗隆基人权思想的研究又是中国人权史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学术环境的日益开放,学术界对罗隆基人权思想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渐进过程,国内外对于罗隆基人权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新月》时期的人权思想和后期的人权实践活动,罗隆基人权思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有利于加深对罗隆基本人及其生活的那段历史的认识,同时对于现代和谐社会、人道社会和法治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太原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罗隆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浦熙修,1910年出生于江苏嘉定县(今属上海),是中国现代女新闻中的佼佼者。以其工作勤奋、文思敏捷着称新闻界,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先后在重庆和南京任《新民报》、采访部主任等职,为宣传中共坚持抗战和揭露国民党反动面目,写了大量的新闻和特写,被称为后方新闻界的"四大名旦"(即彭子冈、浦熙修、杨刚、戈扬)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浦熙修因一个人的情感而历经劫难,直至走到生命的尽头。这个人就是罗隆基。初识罗隆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罗隆基论文参考文献

[1].李鑫.罗隆基的宪政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18

[2].徐廷华.浦熙修与罗隆基无果的爱情[J].钟山风雨.2016

[3].高明勇.罗隆基:捍卫人权,专家政治[J].青年.2016

[4].谢加恒.罗隆基民主思想研究[D].云南大学.2016

[5].张亮.罗隆基和张君劢人权思想比较[D].广州大学.2016

[6].陈晓芳.人权运动时期罗隆基人权理论的隐性场域[D].西南政法大学.2016

[7].叶永烈.罗隆基“最后的晚餐”[J].金秋.2015

[8].张岩涛.罗隆基人权思想研究[J].研究生法学.2015

[9].叶永烈.罗隆基“最后的晚餐”[J].读书文摘.2015

[10].张岩涛.罗隆基人权思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J].太原大学学报.2014

标签:;  ;  ;  ;  

罗隆基论文-李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